梁楷,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居钱塘(今浙江杭州)。贾师古高足。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擅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幸而豪放不羁,画分二体:一曰“细笔”;一曰“减笔”,继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传世作品有《六祖斫竹图》、《八高僧故事图》、《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是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曾为画院待诏,师贾师古(贾以学吴道子著称),又远远超过老师,据说当时画院中人见到梁楷的作品,没有不佩服的。可见梁楷在南宋画院时就有很高的声望了。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件左右了,而且大都不在国内了。据著录的梁楷作品的题材,多表现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如《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钏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等。
梁楷是个参禅的画家,属于粗行一派。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与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虽非僧,却擅禅画。禅宗约起于公元五二○年,到唐代已成气候,分南北两宗。唐高僧慧能为禅宗六祖,主顿悟说,为南宗之祖师。南禅之说,强调佛祖在人心,喝水担柴,都能悟道。所有的宗教仪式毫无价值,人们不需要诵经,便可以一种超知识的状态与“绝对精神”或“真理”沟通,这是一种自然深奥的抽象体验。“六祖伐竹”表现的就是慧能在劈竹的过程中“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梁楷的《六祖伐竹》是其中年以后的作品,笔墨极为粗率。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 “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梁楷似乎也参弹入画,视画非画了。他的人物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变化多端;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日本人很重视这幅画,与他们参佛重禅的文化心理有关,当然也和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有关。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此图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此图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
◇ 作品赏析 ◇
《八高僧故事图》
《六祖斫竹图》《泼墨仙人图》
1、梁楷的艺术特征:梁楷是个参禅的画家,属于粗行一派。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与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虽非僧,却擅禅画。他的人物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变化多端;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
2、影响:梁楷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颇多,仅目前见于文献著录的不下50余幅。他开创了减笔画,为后来的写意人物画奠定了基础,是传统工笔人物画向写意人物画的转折点。他的减笔画对后世的徐渭、朱耷、原济、金农、李鲜以及现代的画家齐白石、黄泽金、黄永玉、范曾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宋画家梁楷作品。 纸本水墨 纵 81.2公分 横 30.4公分
这幅画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梁楷天性狂放,常饮酒自乐,人称“梁风子”。他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梁楷减笔人物画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如宋末元初的法常、元代的颜辉以及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等都多少受到过梁楷的影响。
南宋梁楷画作成了日本国宝
始建于1871年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历史最悠久、收藏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收藏有11万多件文物,但位于这些文物之首的则是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产。这些顶级文物中有一批是来自于中国的,主要包括宋元时代的绘画和中国的书法等文物。而仅仅是在宋元时代的绘画中,就有南宋李生的《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李迪的《红白芙蓉图》、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和元代因陀罗的《禅机图断简寒山拾得图》4幅作品获得了“日本国宝”的桂冠。本文将主要介绍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所收藏的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雪景山水图》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雪景山水图》是梁楷山水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画面中部以簇点画密林,而山体的皴笔则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之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东京国立博物馆是这样介绍该画的,“作品以雪山为背景展现了荒漠所独具的巨大山水空间,而骑驴人和雁群等微小的存在也得到了精细的表现,可谓是一幅显示了梁楷也同样擅长精密画风的力作”。十四世纪中叶,当时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家族极为喜爱中国的艺术品,于是来往中日之间的商旅僧人便在中国搜集大量美术和书法作品献给足利将军,其中便包括《雪景山水图》等多幅梁楷的真迹。《雪景山水图》在传到日本之后,先是被足利将军家收藏,后来又经过酒井家和三井家两大家族之手,最终在1948年被东京国立博物馆购入,并在1951年被指定为国宝。《雪景山水图》与《出山释加图》以及据传是梁楷所画的另外一幅《雪景山水图》,是被足利将军家作为组图来欣赏的。但由于另外两幅作品发现得比较晚,因此只有第一幅《雪景山水图》赶上了文化厅的审议被指定为国宝,但是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梁楷的这三幅画都称得上是日本的国宝。
《李白吟行图》是中国简笔画最早的代表作品
与《雪景山水图》精密的画风不同,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李白吟行图》完全展现了梁楷的另外一种画风——“简笔”。简笔画就是整幅画背景简单,仅通过寥寥数笔来生动刻画人物和景观。作为中国简笔画最早的代表作品,《李白吟行图》舍弃一切背景,描绘了唐代诗仙李白仰面苍天,诗情满怀的洒脱神态。初观此画,占据画面大半部分的长袍只有看似简单带过的几笔,显得简淡疏落。而头部刻画则细致得多,特别是李白的头发和胡须几乎丝丝可辨。画家豪放飞动的墨线正与诗人的浪漫诗章异曲同工,寥寥数笔将李白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观此画,画中李白那宽阔的额头让人联想到他豁达而直率的个性;劲直的发丝和微翘的胡须使人联想到他正直与骄傲的品格;微微仰起的头及背在身后的手则生动表现了“行吟”的主题。整幅画没有任何多余笔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然而所描绘出的李白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实在令人拍手叫绝。梁楷将简笔画法运用于人物画之中,是对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重大贡献。而东京国立博物馆所收藏的这幅《李白吟行图》则是梁楷惟一一幅传世的简笔画。
然而,由于重视用笔的文人画风的兴起,使得南宋时代的绘画在后来的朝代遭到了贬低。梁楷的简笔画也被元代文人批评为“粗恶无骨法”。与梁楷在中国所受的冷落截然不同的是,他在日本被大加推崇,对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之后的画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重新聚齐梁楷的三幅作品之后,东京国立博物馆决定将《出山释加图》和另一幅《雪景山水图》一同放入本馆的国宝室中。而为了配合这一重要时刻,东京国立博物馆近日专门举行了一场名为“东洋的名品——唐物”的特别展览,让游客尽情观赏那些来自中国,却放在日本的珍贵文物。
《八高僧故事图》卷
此图绢本,设色。共有图8段,每段各纵26.6厘米,横64厘米左右。分别描绘南北朝至唐代8高僧的遗事佚闻。在图第二、三、五、八各段布景的树、石及船体上,逐段署有作者的细楷签款“梁楷”2字,在每段图画之后,均附有后人行书对题的故事题解。图一《达摩面壁·神光参问》;图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图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图四《智闲拥帚·回睨竹林》;图五《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图六《灌溪索饮·童子方汲》;图七《酒楼一角·楼子参拜》;图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画卷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整豪放,是梁楷早年的作品。
此卷曾经清代宫廷收藏,《秘殿珠林续编》著录编著者疏于考察,未曾察见隐于树干、石面及船体上的梁楷小字落款,误定为“宋人无款画”。经鉴定,确是梁楷真迹,已正名为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
尽管不见得了解佛法,但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六祖惠能。这位佛教禅宗南宗的鼻祖,至少有两个故事流传非常广远。
一个是他承接五祖衣钵的故事。他正在寺院里舂米的时候,听到有一个小沙弥在吟诵一首佛家偈语:“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惠能听了,觉得此偈并未领悟佛法真谛,于是张口道:“菩提本非镜,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于是五祖选定他为六祖,继承了自己的衣钵。
第二个是他点化两个小沙弥的故事。他到一个寺庙去讲经,遇到两个小沙弥正在吵架。原来他们俩看到风吹着幡晃来晃去,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是幡在动。”争执不休,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六祖笑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在六祖之前,禅宗的主张是“坐禅”,注重形式,把“坐”当作一种重要的修为方式,但是六祖反对这种僵化的方法,他认为行住坐卧都是在修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梁楷画的《六祖截竹图》就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灵活的修为主张。
梁楷并不是和尚,他是南宋著名的参禅画家,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绘画也似乎下笔粗率,如同游戏。我们看这幅画,感觉画面的内容极其简单,写意而已,绝不精雕细琢。画的下端,一个老者身穿粗布短衣,蹲在那里,身形极为稳健;他左手扶着一竿竹子,右手挥着短刀,正在专心致志地伐竹。他的背上,有刚刚砍下来的竹叶,可是现在,他的刀并没有砍在竹竿上,而是停在空中。他凝神静气,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莫非是在劈竹的瞬间顿悟了禅机?
这正是此画所蕴含的禅意。你看,六祖惠能即使是在砍竹子的时候都能悟出佛法,可见挥刀砍竹也是一种修行。这样自自然然的生活状态,正是他所倡导的禅宗南宗教义。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自然顿悟,而不是非要拘泥于一些死板的形式,似乎不诵经就无法成佛。梁楷选择这样的题材形式来表现惠能大师这的这一观念,可见他对南宗法理是深有领会的。
画中的竹子,纤细而挺拔,看似潦草的笔锋,却尽显竹之神韵;左侧还有一棵粗壮的大树,寥寥数笔,似乎信手涂抹,大树便风骨昭彰;就连那缠树的藤,也是那么简约灵动。六祖惠能呢,如同简笔画一般,几条墨线便勾勒出一个人形,形神毕现。我想,这样的画法,一方面和梁楷放浪不羁的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样看似粗疏简陋的画,来传达出他对禅意的感悟:大道极简,大象无形,就是这样简单的物象,也能让六祖参透禅意,何必讲究什么繁文缛节,戒律清规?至于六祖慧能为什么衣着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褴褛,那是因为他出身寒微,他本是樵夫,一字不识,然而也悟透了佛法,可见佛法在于人心,而不在于形式。
配诗如下:
眼观修竹心无竹,挥刀凝眸静思中。
行走坐立皆悟道,谁道修行必经书。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苏汉臣
下一篇: 赵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