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石锐

佚名 2023-06-05 22:56:48

石锐

石锐(生卒年不详),明代。字以明,钱墉(今杭州)人。宣德间授仁智殿待诏。画得盛懋法,备极华整。金碧山水,界画楼台及人物,皆传色鲜明温润。名著於时。 [图绘宝鉴续纂、杭州府志、无声诗史、明画录、四友斋丛说]

◇作品赏析◇

明.石锐传世作品

明.石锐传世作品

戴进的人物争议

关于戴进的生平事迹,有关记载甚为简略,且互有出入。据清代张潮《虞初新志》和厉鹗《东市杂记》记载,戴进少年时当过银匠,打造金银首饰和其他工艺品,人物、花鸟、钗钏,精巧绝伦,技艺特出。戴进也以此为傲,暗自得意,以为别人得到他的工艺品会十分宝贵,长久地珍藏下去。有一天,戴进在市上见一熔金者,所熔金器都是他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顿时“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精意,将托儿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嫌素,斯必传矣。’”戴进大喜,遂学画。又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永乐末,钱塘画士戴进,从父景祥征至京师。笔虽不凡,有父而名未显也。”可知戴进的父亲戴景祥即为职业画家,且颇有造诣,戴进长于绘事,有其家学渊源。比较这两种说法,以嘉靖时郎瑛之说为早,郎瑛还曾目睹戴进在西湖横村桥的墓碑,应该更为可信。但不管怎样,戴进出身低微这一事实,是史家所公认的。
前文所引戴进在永乐末年随父征京师,指的是北京。戴进到应天府南京则在永乐初。据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记述:戴进永乐初年到南京,将入水西门,转盼之际,一肩行李被脚夫挑去,莫知所之。文进虽暂识其人,然已得其面目之大都,遂向酒家借纸笔画其像,众聚脚夫认之,众曰此某人也。同往其家,因得其行李。永乐初年,戴进至多十七八岁,已有如此好的捕捉和记忆人物形神的能力,一方面显示了戴进在绘画上的聪颖天资,另一方面也说明戴进可能从小跟着父亲学画,刻苦练习,到这时已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永乐初,明成祖尚未迁都,京城尚在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才迁都北京,而以南京为留都。戴进随父进京当在1421年至1424年间。他在宫中十几年,画艺大进,却并不得志,因而离开京都,回到杭州。
至于戴进是否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各种记载不尽相同。据《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五李在条下引《闽画记》云:“李在……宣庙(明宣宗)时与戴文进、谢庭循、石锐、周文靖同待诏直仁智殿。”徐沁《明画录》也称戴进“宣德初征入画院,见谗放归,以穷死”。可知戴进是在宣德(1426—1435)初进入画院的,并被授予待诏的头衔。而郎瑛《七修类稿·戴进传》则说镇守福大监向宣宗进献戴画四幅,还推荐戴进本人,但因宣宗听信了谢庭循的谗言,大为震怒,要斩戴进,戴进只得连夜潜逃。则戴进似乎未及见赏于宣宗,就惹来了祸水,更不用说封官授职了。
此外,明朝李翊的《戒庵老人漫笔》中也言及戴进遭刑,不被取用之事。文曰:“宣德间,昆山画士谢庭循虽以画蒙宠,终日侍御围棋。时钱塘戴文进画法极高,与等辈十八人行取至京,皆不及戴者。考试,令戴画龙,戴本以山水擅名,非其本色。随常画龙皆四爪,呈御,上大怒,曰:‘我这里用不得五爪龙,着锦衣卫重治,打御棍十八发回。’”但从现存明代宣德时期的宫廷绘画来看,走的多是南宋马、夏一派的路子,风格与戴进十分接近,戴进曾征入画院之说还是较为可信的。
戴进被谗一事,在各家史籍中均有记载,说法虽各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戴进在绘画上的超群出众的才艺引起了画院诸名家妒忌与排挤。有两则流传较广的戴进遭排挤的故事。
其一是镇守福太监向宣宗荐戴画四幅,宣宗即召集画院名家谢庭循等评其画。“初展《春》、《夏》,谢曰:‘非臣可及’。至《秋景》,谢遂忌心起而不言。上顾,对曰:‘屈原遇昏主而投江,今画原对渔父,似有不逊之意。’上未应。复展《冬景》,谢曰:“七贤过关,乱世事也。’上勃然曰:‘福可斩!’”
其二则见于明嘉靖时李开先的《中麓画品》中,曰:“宣庙喜绘事,一时待诏如谢廷殉、倪端、石锐、李在等则又文进之仆隶舆台耳。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以得意者为首,乃《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袍人,垂钓于江边。画家唯红色最难着,进独得古法。延珣从旁奏云:‘画虽好,但恨鄙野。’宣庙诘之,乃曰:‘大红是朝廷品服,钓鱼人安得有此?’遂挥其余幅,不经御览。”明代史料大都承袭此说。但到了清朝,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对此提出了怀疑,他认为“此三家村中语也。宣庙善画,尝见御笔雪山图,一人衣绯,策杖入寺,此岂朝服耶?其不取文进,定有在也。”
戴进被谗之事,发生在他四十岁左右,按郎瑛之说,戴进听到宣德帝发了“福可斩”的恨声,当晚就由徒弟夏芷帮助,灌醉庆寿寺的一个和尚,偷了度牒,削发假扮僧侣,仓皇出逃,归隐于杭之诸寺。以后,为逃避谢环(庭循)的搜寻,又曾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岁末,就持自己画的门神,去各家出售。
而李开先《中麓画品》则记叙戴进虽未能得到宣宗的赏识,但还未有马上离开宫廷,只是“寓京大窘,门前冷落”,生活成了问题,“每向诸画士乞米充口”。当戴进落魄之时,谢环则为当时所崇尚,为阁臣作大画,就把戴进请来代笔。后来此事被请阁臣知道了,便怒斥谢环:“原命尔为之,何乃转托非其人耶!”于是戴进无法在宫廷继续呆下去,遂辞归。临行时,礼部侍郎王直有《送戴文进归钱塘》诗相赠,曰:“知君长忆西湖路,今日南还兴若何?十里云山双蜡展,半篙烟水一渔蓑。岳王坟上佳树绿,林逋宅前芳草多。我欲相随寻旧迹,满头白发愧磋跎。”由此看来,戴进在京城时与官员们有过交往。
戴进晚年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故乡杭州及南京、浙东一带,仍以画画为生。关于戴进的结局,流行的说法是他晚景凄凉,以至“嫁女无资,以画求济,无应之者”。天顺六年,因穷困潦倒而死,终年七十五岁。
日本著名美术史家铃木敬在《明代“浙派”绘画研究》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考察了与戴进交往颇密的文人杜琼、杨荣(1371—1440)、杨士奇(1365—1444)、王直(1379—1462)等人的诗文之后,认为戴进“穷困死”一说不可靠。如杜琼记其“晚乞归杭,名声益重,求画者得其一笔,有如金贝”,而且他的才华和人品、修养都受到了这班文人的推崇,如杨士奇赞誉说:“此君高节净娟娟,况复瑶华相映妍。”
因此,即使戴、谢的关系如前文所述那样,他晚年穷死一说也让人难以置信。
戴进死后葬于西湖横村桥。郎瑛在《戴进传》中云:“余过横村桥,见其墓凄迷于苍莽之中,祀绝而将为人发矣。悲其事,因掇其行,以书其传云。”又说:“戴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着,业着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对戴进献身艺术的精神以高度评价,而对画家坎坷的一生,也寄予无限同情。

以石锐喜欢崔利琼写一首藏头诗

石锐喜欢崔利琼

石 河清,彩云飘,春光烂漫蝴蝶飞。
锐 欢悦,享盛世,朗朗晴空爽风微。
喜 相识,谢月老,幸福吉祥喜成堆。
欢 颜美,长相守,一生一世相依偎。
崔 卿俏,真妩媚,牵手今生 鸿运随。
利 亭唱,曲悠扬,花香鸟语精神倍。
琼 秀笑,同心结,知己酌酒今宵醉。

林河倾情原创,如果赞同请动一下手指及时选满意答案,我在为团队做任务谢谢支持,您的赞同是我助人为乐的动力,祝有情人终成眷属,马年吉祥、万事如意!欢迎光临林河网易博客——林河藏头诗社。

高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3.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4.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1)进献 (2)之于 (3)这样

2.(1)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

(2)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3)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

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4.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朝的画工妒忌戴进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谗言诋毁他。

5.戴进认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为稻粱谋,而是想借此使名声不朽。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能托之缣素,才能够托名不朽,所以弃工习画。

23.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②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③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⑤,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⑥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⑦!”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译文】

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穷,喜欢读书。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分配祭肉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陈平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这分肉一样的了!”

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jū,居)、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亚父想赶快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接受他的建议。亚父听到项王对他有怀疑,就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他回去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平得宰天下

(2)陈涉起而王陈

(3)久之,王患之

(4)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5)汉因举兵而攻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请割荥阳以西以和

敛赀财以送其行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陈孺子之为宰!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5.上文中可以看出项羽个性是_______的特点,而刘邦的成功之道在于他能_______。

【参考答案】

1.(1)掌管,治理(2)称王 (3)担忧 (4)使……怀疑(5)派出 (6)假装

2.D 3.B

4.(1)好啊,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

(2)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

5.猜忌多疑 知人善任

24.曹植小传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①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②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③,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

植尝乘车行驰道⑤中,开司马门⑥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⑦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求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很惊奇。曹植所乘坐的马车,所穿的服饰都不追求华丽,每次进见曹操,(曹操)用很难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而对,因此,特别被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又被封为临淄侯。

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被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而曹丕处事处处小心,刻意掩饰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二十二年时,曹植增邑五千户,加上先前的共有一万户。

曹植曾经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判死罪。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混乱,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而又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担任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每进见难问

(2)可不勉与

(3)饮酒不节

(4)公车令坐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各为赋

故遂定为嗣

B.应声而对

而植任性而行

C.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以杨修颇有才策

于是以罪诛修

3.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太祖甚异之

植既以才见异

(2)文帝御之以术

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5.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参考答案】

1.(1)诘难 (2)努力 (3)节制 (4)判罪

2.C 3.B

4.(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

(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

5.B

25.田延年自刎

春,大司农田延年①有罪自杀。昭帝之丧,大司农僦②民车,延年诈③增僦直,盗取钱三千万,为怨家所告。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④。延年抵曰:“无有是事!”光曰:“即无事,当穷竟!”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曰:“《春秋》⑤之义,以功覆过。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⑥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愿以愚言白大将军!”延年言之大将军,大将军曰:“诚然,实勇士也!当发大仪时,震动朝廷。”大将军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⑦。谢田大夫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田大夫使人语延年。延年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闭阁独居斋舍,偏袒,持刀东西步。数日,使者召延年诣廷尉。闻鼓声,自刎死。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春季,大司农田延年因罪自杀。为汉昭帝发丧时,大司农雇用民间车崐辆,田延年假称雇车费用增加,贪污了三千万钱,被与他有仇怨的人告发。霍光召田延年来询间,本打算为他开脱。可是田延年拒不承认,说:“没有此事!”霍光说:“如果没有此事,就应当追究到底!”御史大夫田广明对太仆杜延年说:“按照《春秋》之义,可以用功劳掩盖过失。当初在废黜昌邑王时,若不是田延年站出来,则大事不能成功。如今就当作是他自己向朝廷乞求赐给他三千万钱,怎样呢?希望将我这番话禀告大将军。”杜延年把田广明的话告诉了大将军霍光,霍光说:“确实如此,田延年真是勇士。当初在决定大事时,多亏田延年挺身而出,震动朝廷。”霍光于是抬手按在自己的心口上,继续说:“当时的情景,使我至今还心有余悸。请你代我向田大夫道歉,让他明白告诉大司农田延年,到监狱去,会得到公平的裁决。”田广明派人通知田延年,田延年说道:“就算朝廷幸而宽恕我,我又有何面目进入牢狱,让众人对我指点、讥笑,让狱卒囚犯在我背后唾骂呢!”于是一个人住在大司农官衙旁边的屋子里,紧闭房门,袒露一臂,拿着刀在屋中徘徊。几天后,朝廷使者前来召田延年去廷尉。田延年听到开读诏书的鼓声,便自刎而死。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诈增僦直

(2)诚然

(3)县官宽我

(4)诣廷尉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功覆过

以愚言白大将军

B.自乞之

自抚心

C.为怨家所告

欲为道地

D.《春秋》之义

非田子宾之言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无事,当穷竟!

(2)通往就狱,得公议之。

4.御史大夫希望宽恕田延农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5.从选文看,田延农是个怎样性格的人?

【参考答案】

1.(1)通“值” (2)确实 (3)宽恕 (4)去…见

2.C

3.(1)如果没有此事,就应当追究到底!

(2)到监狱去,会得到公平的裁决。

4. 按照《春秋》之义,可以用功劳掩盖过失。当初在废黜昌邑王时,若不是田延年站出来,则大事不能成功。如今就当作是他自己向朝廷乞求赐给他三千万钱.

5.贪财;刚勇;自尊心很强。

26.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

(4)以失琵琶故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2)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3.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善于 (2)白色 (3)暗中 (4)因为

2.(1)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2)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3.首先发生在僧院,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其次是僧人猜测;再次是因讹传讹。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

我们应持态度是以科学对待、解释,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臆断。

27.崇年俭以答天意

昔卫文公①乘狄人灭国之余,徙居楚丘,才②革车三十两,乃躬行俭约,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为富庶。汉文帝承秦、项战争之后,四海困穷,天子不能居钧驷④乃示以敦朴,身衣弋绨,足履革舄⑤,未几天下富安,四夷咸服。国家自兵兴以来,州县残毁,存者复为土寇所扰,独河南稍完,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赖陛下慈仁,上天眷佑,蝗灾之余而去岁秋禾,今年夏麦稍得支持。夫应天者要在以实,行俭者天必降福,切见宫中及东宫奉养与平时无异,随朝官吏,诸局承应人亦未尝有所裁省。至于贵臣、豪族、掌兵官莫不以奢侈相尚,服食车马惟事纷华。今京师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于旧,俱非克己消厄之道。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⑥,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⑦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七·陈规传》)

【译文】

从前卫文公在夷狄之人灭国之后,迁徙而居住到楚国的丘陵地带,开始仅仅有三十辆车乘,于是卫文公亲自实践,勤俭节约,戴用粗帛做的帽子,穿用粗布做的衣服,一年已经达到了牛马三千,于是成为了富庶之地。汉文帝时期承接着秦朝灭亡、与项羽的战争之后,整个国家都很贫困,连皇帝都不能将拉车用的驷马配齐,于是用敦厚朴素的样子示人,身上穿着粗布衣服,脚上穿着劣质的鞋,不久天下就富有而且安定,周边蛮夷之地都臣服。自从国家发动战争以来,各个州县都遭到破坏,幸存的地方也又被贼寇骚扰,只有黄河以南稍微完整一些,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费用也不能充分供给,真个天下所有地区都在向陛下索取,难道还不困难吗?多亏仰赖于陛下的慈爱仁厚,上天的眷顾保佑,蝗灾之后,去年秋天的粮食和今年春季的麦子勉强得以维持百姓生计。顺应上天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践行节俭的人上天一定降福给他,我私下看到宫中和东宫中的侍奉供养之物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在朝的官吏、各个部门办事的人员也不曾有所裁剪。至于贵族、豪族、掌握兵权的官员没有不崇尚奢华享受之风的,他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车马只追求繁华富丽。现在京城中卖用金为饰的衣服和珠玉犀象等高贵装饰品的人比以前一天天增加,这都不是克制自己消除灾难的方法。希望陛下效仿卫文公、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资痛加限制节省,剔除多余的官员,减去可省的费用,警戒奢华风气,禁止并没收用金为饰的艳丽服装,希望老天为已经给我们带来过的祸而后悔,太平时代就能达到。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徙居楚丘

(2)躬行俭约

(3)莫不以奢侈相尚

(4)服食车马惟事纷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大驾所在,其费不赀,举天下所奉责之一路,顾不难哉?

(2)愿陛下以卫文公、汉文帝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节,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禁戢明金服饰,庶皇天悔祸,太平可致。

3.本文虽是借顺应天意为名,实际上规劝陛下“崇节俭”。本文论证方法为( )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对比议论 D.类比论证

4.本文论证语言也很有特色,下列各项最恰切的是( )

A.委婉含蓄 B.针锋相对 C.据理力争 D.率真直露

【参考答案】

1.(1)迁移 (2)亲身 (3)崇尚 (4)追求

2.(1)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费用也不能充分供给,真个天下所有地区都在向陛下索取,难道还不困难吗?

(2)希望陛下效仿卫文公、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资痛加限制节省,剔除多余的官员,减去可省的费用,警戒奢华风气,禁止并没收用金为饰的艳丽服装,希望老天为已经给我们带来过的祸而后悔,太平时代就能达到。

3.C 4.D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2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