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翁同龢

佚名 2023-06-05 22:44:12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作品赏析◇

怎么评价翁同龢这个人?

他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还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翁同龢

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成就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 ,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谭钟麟对翁字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

晚清帝师翁同龢有何过人之处,当年他因何与李鸿章叫板?

翁同龢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他的家族比较厉害而已,而当时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翁同龢项链一切的办法逃避责任,把这次的失败原因全部推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大家都知道,翁同龢和李鸿章两个是同一朝庭的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关系非常的不好。

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时候,翁同龢就推辞是李鸿章的原因所以请求应该将李鸿章推出去斩手,而且那个时候他还说是慈禧太后挪用了军姿来给自己建颐和园,不过当时的情况大家也是知道的,当时是因为翁同龢撤走了北洋水军资金,才会让了北洋军师器械很少,之后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翁同龢心胸比较小。


而翁同龢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够当时和宰相李鸿章叫板,其实在晚清的时候有两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分别是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李氏家族,江苏常翁同龢翁氏家族,在当时翁氏家族可是比李氏家族还要显赫,只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翁氏家族就出了两个皇帝的老师,两个状元,两个巡抚,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

翁氏家族在他的祖上翁咸封就开始比较的厉害起来,这个人本来是乾隆当时的举人,不过没有考到中进士,随后进入官场当了一个区县的教育局局长,虽然他在官场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他的儿子翁心存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考到了进士,他是成为了翁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因为当时翁氏家族有两个是皇帝的老师,所以后来慈禧太后和当时的皇帝也要给翁家人的面子,而当时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恩怨怨中,也是证明了翁同龢家族的实力。

帝师翁同龢为什么会被罢官呢?

有关翁同龢被罢官一事,过往人们都认为是慈禧太后所为,慈禧太后希望以此种方式来对外表示自己权力的至高无上。

但近年来经过史家的考证,史学界多认为罢免翁同龢一事,是光绪皇帝所为。其原因,不外于翁同龢转变了立场,或者光绪皇帝喜新厌旧。

其实这二者,兼而有之。翁同龢作为帝党的中心力量,他是一直在为光绪皇帝能够独掌大权而努力的。

在这过程当中,他甚至得罪了后党的两大中坚力量,荣禄与李鸿章。当然前者涉及的是军机处中南北两派(李鸿藻与沈桂芬)的政治斗争,而后者则涉及到了对外战事与清流一党。

但无论涉及到谁,翁同龢都没有退缩过。其原因便是有朝一日光绪皇帝能够亲政,而翁同龢自然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慈禧太后并不打算打掉翁同龢,因为这是老太后骑墙的一枚棋子,她可以利用翁来平衡各方势力。

但是,戊戌变法即将开始,翁同龢却发现光绪皇帝已经不再依靠他了。他再也不是光绪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了,光绪帝更加信任后来者居上的维新派。

这让翁同龢感到很不安,因为他在此之前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坚定的帝党拥护者。可是一旦光绪皇帝把自己抛弃掉,后党又视自己为眼中钉,那么自己的命运可能就不那么体面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戊戌维新的前期准备工作上,翁同龢表现出了自己保守的一面,时不时的就要反驳一下维新派。

因此有史家称,此时的翁同龢已由变法的领导者转为了变法的反对者。


这让急于变法的光绪皇帝感到大为光火,因此光绪皇帝罢免了翁同龢。

帝王心术,翁同龢恐怕没能想到。不过,也正因为此,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弱点暴露无遗,偏听偏信,急于求成,喜新厌旧。这都是政治当中最忌讳的事情,可光绪皇帝却都表现了出来。

或许,这场变法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变法。有的赌上了性命如谭嗣同,值得敬畏。有的赌上了命运如光绪帝,值得可怜。有的赌上了国家如慈禧太后??至于翁同龢,还没有参与便被踢出了局。

晚清翁同龢有多大能耐,能让他叫板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当朝宰相,根据他的官位,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确实,在朝廷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敢和李鸿章作对,除了翁同龢。翁同龢家族非常显赫,他本人也做过两代皇帝的老师,同为朝廷重臣的两个人相互看不顺眼,翁同龢叫板李鸿章也是经常的事情。

翁同龢家族比李鸿章的家族要显赫一点。封建社会家族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拥有更加显赫的家族,翁同龢叫板李鸿章的底气也是非常足。翁氏家族从乾隆时期就开始发迹,翁同龢的爷爷翁咸封是乾隆朝的举人,本来想考个进士,但是没有考上,就去县里的教育部门做了一个官。翁咸封算是一个平庸的人,没有考中进士,也 没有做上大官,好在他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翁心存,也就是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发奋读书,终于是考上了进士,走上仕途。和翁咸封不同,翁心存仕途走得非常好,做过兵部尚书等大官。可以说翁同龢是典型的官三代,比起李鸿章,翁同龢的家族实力更加雄厚。



清朝是很重视老师的,翁同龢作为两代帝师地位很高。翁同龢传承父亲的优秀基因,十分聪明,不到30岁就中了进士,在殿试的时候又中了状元。他学识渊博,被任命为皇帝的老师,在教授皇帝知识的过程中,也成为皇帝的亲信。虽然贵为皇帝,但是由于尊师重教,同治和光绪皇帝也敬翁同龢三分,其他人更不是不敢稍微违背翁同龢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翁同龢面对李鸿章,他也是不怕的。北洋水师战败的时候,明明是翁同龢等人减少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后期武器供应不上,翁同龢还把责任往李鸿章身上推。从这里看,翁同龢还是挺狭隘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