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姚燮

佚名 2023-06-05 22:38:36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着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着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生平】

姚燮早年经历
嘉庆十年,姚燮出生于镇海县城谢家河塘。姚燮祖籍浙江诸暨,后迁北仑,姚燮生于北仑。祖父姚昀着有诗集,在地方上颇有文名,父亲姚成是县学秀才,曾在镇海乡勇局供职,家境清寒,姚燮曾有“五世儒素风,俭朴诚适宜”之自述。姚家有“小有居”,内“泉石寄邃,花木茂微”,每逢春秋佳日,姚昀便邀当地文士来“小有居”饮酒、赏花、赋诗。姚燮自幼就是在诗的环境中长大的。姚燮周岁识字,五岁能诗,童年所作《灯花诗》,大受父辈诗友赞赏,可说是个早慧的孩子。以后他博览群籍,涉猎面很广。姚燮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诗、词、骈文等文学领域有成就,同时对经史也颇有研究,并且善于绘画,对绘事的鉴赏水平也很高。20岁结婚,妻子吴氏是江苏武进人,出身贫民,耐辛劳、安本分。22岁,进县学为“秀才”,此后近十年内,他经常出门漫游,踪迹遍及浙东、浙北、苏南一带山川。并参加了友人叶元阶、厉志在宁波府创办的枕湖吟社,与叶、厉等诗人们一起经常吟诗作画。
词集行世
道光十三年(1833),姚燮的第一部作品集——《疏影楼词》刊刻行世。从此在文学上崭露头角,成了“甬上名秀才”。《疏影楼词》是他从29岁前所作的两千余首词中精选318首结集而成的,词的内容大致有题画、写景、寄赠、咏物、拟古等方面。总的看来,姚词内容比较狭窄,但也有声情激越的好词,如《疏影·自题词集》《水调歌头·太湖晓渡》《沁园春·赠柳仙》;也有正面写民间劳动和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如《迈陂塘·水车》。在艺术上,姚词讲究声律与辞藻,语言凝炼倩丽、精致纤巧、含蓄婉约,可谓引人入胜。对于《疏影楼词》的评论者很多,其中梁启超的评咏基本上符合实际,梁的《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曰:“鸡舞镜,顾影自生怜。跌荡每从宛妙生,野桥埋首不知年。考证着新篇。”引
科举不顺
姚燮虽然才高学富,只是在科场上却很不得意,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后,得到了浙江学政陈用光和主司(主考官)徐宝善两位名流的赏识。次年三月,到北京参加春闱考进士,没有及第。发榜后,姚燮没有及时返家,留在北京埋头读书准备再试。第二次会试落第后,他不再闭门苦读,而是活动频繁,结交了不少名流,如翰林院编修、御史黄爵滋,著名诗人与诗论家潘德舆,户部主事、员外郎与御史汤鹏,清代著名诗人张际亮,近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魏源。姚燮与这些文章家、诗人、朝廷大臣相聚饮酒、吟诗论文,思想上、文学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后又多次进京赶考,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五次应试失败,他便绝意仕途,在家坐馆教学,发奋着述。
晚境清贫
姚燮一生着述很丰富,教出来的学生也很多,名重一方,堪称为浙东名士。但读书人不会理财,中年时家道中落,生计无着。又因鸦片战争,英侵略军攻陷北仑,全家避难宁波,生活更加困迫,徐时栋于道光癸卯秋记姚燮的生活情况道:“是岁余客杭州,有传某伯(姚梅伯)死者,比归知无恙。过之观中,方作道士装,为人忏悔。相视而笑,出手注《玉枢经》论茗共谈。”弄到寄食道观、当道士糊口的穷困地步,可见姚燮的晚境是够悲惨的。

【个人成就】

姚燮诗词
姚燮素以能诗自负,他五岁作诗,终生不倦,作诗万余首。姚燮早年诗重性灵,自言:“曩昔为诗,取法袁简斋,下笔立成,觉抒写性灵,具有机趣。”他二十九岁时刊刻的《疏影楼词》大都描绘欢情爱意和风光山色,笔绪悠闲,词采绚丽,这大概是他“少年忘检束,避礼法如槛困”那种少年得志、风流名士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有些写景诗,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如《韩庄阁舟中七夕杂诗》:“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描写秋夜月色颇有意趣,这是他少年不知愁滋味时的诗风。等到他三十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又屡试不第,勤读苦吟捞不到一官半职,再加生计艰困,“十载九出门”,终年在外奔波也没法解除家中妻儿的饥寒,弄得“寒衣在典不可赎,赤手思炊米无宿。我心如棘君首蓬,相对吞声抵悲哭。”(《夜坐吟二章示内子》)无衣无食,东借西易“向邻贷得一斗余,计口不敷三日需”(《无米行》)的地步,环境变了,心情变了,诗风也就变了。那时姚燮作诗“一以古法为尺绳,不阿不隐”,重寄兴,重讽喻,而厌弃性灵派的诗风了。认为神韵派、性灵派的诗缺乏社会意义,“施(闰章)王(士祯)树坛坫,其实皆俳优。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彻底否定了王渔洋的神韵派和袁子才性灵派的诗,虽然有点偏激,但也说明那时姚燮的诗更能正视现实,接触社会了。《复庄诗问》的诗大都是反映人民的苦难,诗人推己及人,写了不少有社会意义的诗篇,如《哀雁》:
海上之雁尔何来?上飞下飞相徘徊。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南人苦旱如北潦,江芦洲笋多枯槁。富家有粟仓廪闭,贫户有鸡卖无地。
曷安尔身为尔计,海上穷兵善矰缴。将得尔肉谋一饱,不则流落江南乡。
千里愁云迷故道,雁乎尔归兮归尚早。
这首诗反映道光年间外敌入侵、朝政腐败、国势虚弱、南旱北涝、哀鸿遍野、饥民嗷嗷的实际情况。诗人将“哀雁”比作流离失所的灾民,沉痛地写出时代的悲音。这类沉郁、愤懑、质朴的诗风,是《复庄诗问》的基调。从“谋生吾亦倦,前路尔何依,风雪稻粱尽,关河岁月非”。(《闻雁》)这类诗篇来看,诗人的感情已和苦难的人民交融在一起了。
鸦片战争以后,诗人的心情更加亢奋,诗境更加开阔,每首诗都充满着反帝爱国思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攻陷定海,北仑、宁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地都遭到侵略军的蹂躏,姚燮一家从北仑逃到宁波,两个儿子几乎遭害。到了宁波,文武官员率先逃走,英军不伤一兵一卒便占领了宁波。姚燮在逃难途中见到种种悲惨景象,义愤填膺,写了不少怒斥侵略者暴行和反映人民悲惨遭遇的诗,如《捉夫谣》: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头。锒铛锁禁钉室幽,铁钉插壁夫难逃。
板床尘腻牛血臊,碧灯射隙闻鬼嗥。当官当夫给钱粟,鬼来捉夫要钱赎。
朝出担水三千斤,暮缚囚床一杯粥。夫家无钱来赎夫,囚门顿首号妻孥。
阴风掠衣头发乱,飞虫啮领刀割肤,谁来怜尔喉涎枯!
诗中描写侵略者的凶残、民夫生活的悲惨,若不是诗人亲见亲闻,是不会写得如此具体、如此深刻的。
姚燮的另一类诗是反映鸦片战争中坚持抵抗、视死如归的英勇壮士,如《闻定海城陷五章》之二:
蜃雨濡军帻,狞飙拉将旗。饮泥怜久饿,摩壁誓同危。路绝晨嘶马,云昏夕堕鸱。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
描写英雄将士栉风沐雨、忍饥挨饿、视死如归、坚持战斗的精神,是相当感人的。姚燮后期诗风趋向悲壮,和他早期诗的轻靡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这当然和国难、家难促使姚燮思想感情有变化密切相关。
戏曲
姚燮在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两部姐妹篇《今乐考证》和《今乐府选》就是明证。《今乐考证》按年代排列戏曲作家,在每个作家后记载作品名目,名目后又附作家生平的记载和诸家评论,还间有剧情提要和作者自己的考证,全书计13篇,为晚清以前的戏曲算了一笔总帐。它的记载是空前详尽、丰富的;总计入载宋剧975种,元明清杂剧203家1176种,金元明清院本316家116本。与《今乐考证》差不多同时,编写了《今乐府选》,这是一部琳琅满目,包罗万象的戏曲总汇,全书入载的金元明清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达429种,计192册。通过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面貌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对于《今乐考证》和《今乐府选》,姚燮都倾注了极高的热情,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作者去世前,这两部书都没有最后定稿,还存在着不少讹误。但是正如郑振铎所说:“当举世不为之时,梅伯独埋头于戏曲的探讨,……而像他那样的有网罗古今来一切戏曲于一书(《今乐府选》)的豪气的人,恐怕自古到今还不曾有过第二个人!”
骈文
姚燮喜作骈俪文,有《复庄骈俪文榷》初编和《复庄骈俪文榷二编》,初编112篇,大多作于道光二十四年至咸丰三年(1844~1853),二编125篇,作于咸丰(1851~1861)年间。综观姚的骈俪文,其中有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佳的作品,如纪念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反映当时灾荒、疾疫等社会问题等的作品。除了那些淋漓挥洒的长篇外,还有若干清新隽永的小品,如《邢湖观秋荷记》,时人徐有栋、王韬等人也有较高评价。
书注
姚燮十分喜读《红楼梦》,常在书眉、回间加以批点。这些批点,后人极为重视,把它和小说一起排印。光绪初年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印有“大某山民”姚燮、“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等人的评语,广大读者对此书极为喜爱,一再被翻印,版本有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书名有《大观琐录》、《金玉缘》、《红楼梦》,直到民国时还被多次翻印,“大某山民”一时几乎借《红楼梦》而家喻户晓。此外,姚燮还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考察,着有《读红楼梦纲领》,全书共有三卷,卷一为“人索”,卷二为“事索”。卷一卷二是小说中有关资料的辑集与统计,大部分是钩稽小说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卷三是“余索”,包括“丛说”、“纠疑”、“诸家撰述提要”等。
绘画
姚燮生前,画名似乎掩过文名。他的画选题较宽,有花卉、山水、仕女、静物、佛像,其中尤以梅花最多最好。姚说过:“平生画梅几千幅”,“画本流落半天下”。画的梅“回笔故作倔强技,千丈而落有石势”,表现了他自身的气质。朋友们称赞姚画的梅花风格雄健倔傲,气势不凡,特具工力。朋友厉志在《题姚梅伯画丛梅大幅》中称赞曰:“君臂如石指如铁,肝腑倔强气腾骁。”姚燮在浙江、上海、苏南往来时,以卖画自给,绘画创作是他平生要事之一,王韬说他在上海时以卖画着称,其画:“工画梅,兴酣落墨,媚态横生,人物、花卉无不奇特。字尤古峭拔俗……所得润笔资,挥霍殆尽。于卖画外,绝无求于人。”这些记述,我们可以想见姚当时的绘画成就和生活状况。

《诗词曲赋文·绿章封事》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绿章封事》原文与赏析

李 贺

为吴道士夜醮作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衖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绿章”即青词,指道教斋醮仪式上写给“天帝”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俪体,因用朱笔写于青籐纸上,故名。唐李肇 《翰林志》:“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籐纸书朱字,谓之青词。”后渐成为一种文体,宋人文集中常有之,明代道教盛行,词臣争以青词邀宠。严嵩即有 “青词宰相”讥称。明徐师曾 《文体明辨》中有 “青词”卷。“封事”指封上口的信函。《汉书》: “上令吏民得奏封事。盖封其书函之口,不欲令其泄露也。”这里指道士呈给 “天帝”的表章。“醮”是一种祷神的祭礼。宋玉 《高唐赋》: “醮诸神,礼太一。”后专指僧道为禳灾除弊而设的道场。《隋书 ·道经》:“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名之为醮。“俗称打醮。此诗题下“为吴道士夜醮作”为作者自注。

首四句中,“青霓”为道士所着之服,《楚辞》有“青云衣兮白霓裳”,这里指道士。“鸿龙玉狗”指把守天门的神兽。“石榴”二句含义较费解。吴正子谓“以白云为纨素,取榴花染之以为服”。清王琦谓 “当是建醮之地,有此花木,溪女采之,净洗以供神。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 ‘祝融掷火以焚香,溪女捧盘而盥漱’ 句,溪女恐是童女,司坛中献花酌水之事者。染白云即是映白云之意。”叶葱奇先生则未释词义,而将此二句疏解为“天上现出一片彩晕,仿佛是仙女用很多榴花把云染成那样的”。从上下文看,将首四句理解为对天宫的描述似较妥。大意是: 道士叩头呼告宫神,鸿龙玉狗便打开了天门。天河之畔榴花怒放,仙女们洗涤花朵,褪下的颜色染红了白云。

接着四句为道士表章里奏请的文字,向“天帝”禀告人间天气酷热,因不堪暑热而死者不知其几。“元父”指天帝。“六街”指长安城。《通鉴注》: “长安城中左右六街。”“短衣小冠”为贫贱者之服,梁武帝《邯郸歌》云“短衣妾不伤,南山为君老”; 《汉书 ·杜钦传》 云: “钦恶以病见诋,乃为小冠。”这里指寻常百姓。大意为:谨以绿章禀告天帝,城中车马浩杂乃至辨不清主人的姓名,天气酷热且空气污浊,寻常百姓像尘飞灰散一样卑贱地死掉。

末四句,清王琦注:“乃长吉自言其意欲道士附奏之。”虽云 “附奏”,实乃此诗的主旨。“金家”泛指富贵权盛之家。汉时金日?张安世为贵臣,故人云富贵之家多称 “金张”。张华诗: “朝为金张期,暮宿许史家。”“衖”,同 “弄”,即巷。“扬雄”,字子云,汉代文人,这里用代指贫困不遇之寒士。“汉戟”,扬雄曾任侍卫官,“给事黄门,执戟宿尉”。古时传说凡招魂者,必以其生平所熟识之物呼其名而招之,魂魄便于识别凭之而来。“蒿里”,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魂魄的居所。汉乐府有《蒿里行》,属相和歌,是送葬的挽歌。如 《蒿里》: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此四句大意为:富贵人家门前车水马龙,贫寒的书生室内却了无一点人事应酬的声息,愿执汉戟招回书生的魂魄,不叫它衔冤遗恨永没蒿里。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史无明确记载。朱自清先生引 《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又引《洛阳伽蓝记》载元稹噀陈庆之曰: “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 云云。故疑诗中 “作尘土”句即指浙东死者,据此以此诗作于元和元年 (806)。此说拘泥于浙东禳疫,于诗意似不尽切合。此诗所写禀告天帝之中,与其理解为实录确事,不如理解为虚写泛指,借设醮始,以诗人感慨议论结。这样或许可较深地把握其主题思想。史载李贺为唐宗室之后,但至其父之时已家道中落。其父晋肃为七品县令,且远离家人在边陲“从事”。少年李贺长期与其母相依为命,较为深刻地体味到没落贵族的悲凉和一些民间的疾苦。他所生活的贞元、元和年间,是一个蕃镇跋扈,国土分裂,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他写了许多同情人民悲惨遭遇,揭露社会不公的诗歌。姚燮《昌谷集注序》云:“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此诗可谓比较著名的一首。其中“金家香衖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为后世传诵。鲁迅先生于1935年3月,他逝世的前一年,曾书录此二句条幅,可见古今仁人感识的相通,亦反映出此诗的思想内容确有历久弥新的意义。

此诗的艺术构思可谓匠心巧妙。李贺的思想狂放不羁,不迷信神仙和天帝,甚至大胆地否定天命和神仙,曾有“几回天上葬神仙”、“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诗句。他并不相信念几句咒文、写一纸青词便能普渡众生、济世安民。诗人是巧妙地假借打醮,来展开一幅贯串天地的巨画,让读者随着他的笔触,看到清丽明媚的天空与污浊丑恶的人世的鲜明对比;看到富贵与贫贱的巨大不平;看到志满意得、益寿延年者与赍志抱恨、夭折早没者的强烈反差。虔诚祷告天帝,何尝不隐含对人主不仁的激愤?招死者之冤魂,更隐含为生者冤屈的悲鸣。

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在此诗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如首四句想象天宫无比美好,天主慈爱仁和(一听到道士叩呼,就打开了天门)。全诗以叩天始,以招魂终,写神、写鬼又写人,上穷碧落,下及黄泉,纵览人间,真可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想象不仅丰富,而且大幅度地跳跃变化,非神思不可逮也。

作为中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李贺都继承了屈原的神髓,故被杜牧精辟地誉为“骚之苗裔”,于此诗即可见一斑。然贺诗还有过分求奇,以至欠理;过分雕饰,以至晦涩的一面,此诗亦有所表现。如“六街马蹄浩无主”于上下文逻辑不够融贯;末四句用扬雄概指一般寒士,紧接着便写招魂,亦有些突兀。又如“溪津”、“洗花”等词,令人有晦涩之感,致使后世注家歧见纷纭,难得要领。

历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1、姚平:西汉朝代睦侯侯爵,舜帝奉祀使。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西汉末年姚平为战乱而保舜帝嫡系血脉永续,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

2、姚昙度:南朝齐画家。专工绮罗屏帐。画品有逸格,始于姚。谢赫评云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雅郑兼善,莫不俊拔。但纤微长短,往往有失。子惠觉,出家为僧。

弱年渐渍亲承,不坠家声。画迹有殷洪像及白马寺宝台样,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南朝陈姚最评其画云丹青之用,继父之美,定其优劣,嵇聂之流。

3、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

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

4、姚最: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吴兴(今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年为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03年),约活动于公元六世纪中期。

其著作《续画品录》是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学论著之一,为今天研究六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画学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5、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昙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思廉

姚家祖先是谁????

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姚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是百家姓中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 表面上姚姓人数排名在几十位,实际上再包括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就大大超过了王、李、张、刘等中华特大姓。

图腾解说
  姚姓因其桃图腾而得姓。“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古时,日晷的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女”旁则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与“女”合而为“姚”。

  因此,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古时占卜时以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未卜先知之意。

  据说虞舜就出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即夸父追赶太阳的那一带,而且十分擅长占卜,于是就以姚为姓,其族称姚人。《说文解字》解释“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妖娆也。”舜部落姚人在迁移中,留在平原和山地的多称带桃字的地名,近水的地方就带洮字。这就是古时姚字往往与桃、洮相通的原因。

  据说,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后来,用桃树木制作的物品演变成为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

  由于姚人将桃树视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为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姚姓的姓氏图腾“”,即是由桃树形状演变而来。

  可见,姚姓的姓氏图腾源自桃树,与占卜有关。在古代,占卜之术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这似乎预示着,姚人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就是我收集的与七夕有关的诗词,欢迎鉴赏。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1   1、拟迢迢牵牛星诗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沾露。

  2 、七夕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3、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4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

  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5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 、菩萨蛮东风乌鹊西飞燕

  东风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

  天回河汉斜。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2   1、《同赋山居七夕》

  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2、《秋蕊香·七夕》

  吴文英

  懒浴新凉睡早。雪靥酒红微笑。

  倚楼起把绣针小。月冷波光梦觉。

  怕闻井叶西风到。恨多少。

  粉河不语堕秋晓。云雨人间未了。

  3、《鹊桥仙·碧梧初出》

  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4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乔吉

  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

  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

  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5、《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6、《七夕曲》

  王建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车。

  7、《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8、《菩萨蛮·七夕》

  陈师道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9、《荔枝香近·七夕》

  吴文英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3   《七夕》

  徐凝(唐)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沉醉东风·七夕》

  卢挚(元)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七夕》

  杨璞(五代·后唐)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壬申七夕》

  李商隐(晚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七夕》

  权德舆(唐)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辛未七夕》

  李商隐(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宋)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小重山·七夕病中》

  吕渭老(南宋)

  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七夕》

  徐凝(唐)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他乡七夕》

  孟浩然(唐)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鹊桥仙》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李贺(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4   1、七夕(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6、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7、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8、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10、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11、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12、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3、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14、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15、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16、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17、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18、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19、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20、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21、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22、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23、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24、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25、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26、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27、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28、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29、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30、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31、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32、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33、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34、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35、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36、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5   1、《七夕》

  (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2、《七夕》

  (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3、《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4、《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5、《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6、《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7、《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8、《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宋)晏几道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

  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9、《小重山·七夕病中》

  (宋)吕渭老

  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

  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10、《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6   七夕

  等你太久

  为了此刻的相见

  我守望你画眉

  无可逃脱的缘

  织牵绊的情网

  不管富贵贫贱

  不管离合悲欢

  不管生老病死

  不管月圆月缺

  一年一次

  一次一年

  断桥

  相思如麻的鹊桥

  望穿了几渡秋水

  握住今生

  握紧永远

  折了一条纸船,

  放在江中,

  点燃一船灯火,

  燃烧进入水面。

  纸船顺水而下,

  映衬荷叶,

  微波荡漾。

  明月千里,

  伊人可收到,

  一船灯火,

  天空中,

  星星闪烁,

  见证了纸船的漂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