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魏塘镇人。少即聪颖敏悟,卓有异才,对天文、术数、水利、兵书、政事、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其受业。万历五年(1577)会试,因策论违主试官意而落第。
袁黄生平
后更名黄。十四年中进士。初入仕途,即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议》,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任河北宝坻知县,时该县赋役倍于他县,积欠粮赋达万石,上条陈请减免旧额,建议由会通河水运皇木代替车运,朝廷允准。于是宝坻得以减免旧赋,革除运木、采石及箭手诸重役。还疏浚河道,筑堤开渠,植树垦荒、政绩斐然。时蓟镇主、客军近20万,年例银及屯田民运各项开支计150万两,巡抚因袁黄通晓边疆事宜,遂召之共议大计,乃献革养军虚费、汰台兵冗员等十策。二十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明廷出师援朝,袁黄奉命到军营赞划,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提督李如松与袁黄有隙,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日军突至,袁黄率部及朝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诬袁黄罪状,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
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东征功勋,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内“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祠堂记”,赞为“挥击奄竖,九死不悔”。
著作甚多,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袁了凡家训》流传较广。
袁黄著述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宗》、《春秋义例》、《论语笺疏》、《袁氏易传》、《史记定本》、《袁氏政书》、《两行斋集》、《宝坻劝农书》、《袁了凡家训》、《袁了凡纲鉴》、《群书备考》、《石经大学解》、《历法新书》、《中庸疏意》、《摄生三要》等。
或曰了凡生卒为1533-1606,或1546-1618。其寿74或确。
这句话是袁了凡说的,出自他的《了凡四训》 。
意思: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样全都已经过去了,以后的事就当作从今天刚刚重新开始.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新生活。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扩展资料:
《了凡四训》的创作背景: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该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袁了凡于1533年(即嘉靖十二年)出生于嘉善县的魏塘镇,于1606年夏天逝世。有些袁了凡简介资料称,他的故乡为江苏吴江,但根据袁了凡所留下的作品来看,他称来自嘉善县的书生为同袍,因此嘉善县才是他真正的故乡。关于袁了凡简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他的官场生涯,二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在万历十四年中了进士,做了宝坻知县。那段时间里,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每天提醒自己要为他人做好事,几十年来行善积德如一日,是宝坻建县以来最受人尊敬的县令。万历二十年,袁了凡于兵部任职,在平壤大捷中为明军出谋划策,援助朝鲜取得最终的胜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袁了凡才华出众,不仅体现在他用兵用谋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根据后人的不完全统计,袁了凡一生的著作大约有二十多部,每部都是值得人研究的好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了凡四训》,这部作品原是他写给儿子的训子文,后来撰写成书,被广泛流传。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人定胜天的道理,告诫世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控命运。袁了凡的文章寓意较深,思想先进,虽然受到了当时许多学术家的批评,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当时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以上便是袁了凡简介,他的一生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好学,因此博学多才,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明朝重要的思想家袁了凡,是到现在为止众所周知的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家,他写的《了凡四训》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究竟袁了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袁了凡是一个十分博学多才的人。他涉足佛学、民生、水利、音乐、几何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写的《历法新书》中讲述了46种历法,包含了一百五十多种求算的方法,对学问的了解十分深邃,因此他也是明朝史上著名的农学家、历法学家。更重要的是,袁了凡是善举运动的推动者。明朝末年的时候,社会变得十分动荡,人们变得不再遵守道德。因此就有许多有学问的人将劝导人们行善惩恶的故事编撰成善书,以小说或者说唱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而袁了凡对善书的兴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编写的《了凡四训》被奉为经典,在这部书中一大半的内容都在劝导人们向善,详细叙述了什么是善,善恶之间是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怎么样行善等与善相关的问题,为人们行善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他还以功过格来自律。功过格是一种自律的工具,将每天做的事按照善恶增减来计数,他就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因此他的言行经历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便是袁了凡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的答案。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袁了凡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博学多才、克于律己还积极行善。在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他的思想至今仍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袁了凡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世人所流传,不是因为他改造命运的神奇,而是他的积德与行善。袁不凡的善良,从他的故事与经历可以一一体现,这也是他改命能与善良联系到一起的依据。袁不凡主张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所以,他一直在努力改变,从未放弃过,始终如一坚持行善。袁了凡不仅自己乐善好施,其妻子也是贤慧善良。袁了凡在当知县期间,时刻要求自己要做好事。他准备一本小册子,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行为举动以示监督,不会识文写字的妻子还会因为袁了凡繁忙顾不上做善事而皱眉,她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提示袁了凡多做功德之事。
袁了凡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果硬要用文字的形式去表达,可能无法尽显其意。他的故事无非是在诉说善良人的朴素事,却是在善意提醒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诫后人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同时,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袁了凡的故事也是在劝慰后人要有胸怀,给予犯错者改正的机会,让更多的知错能改。他也在告诉我们用宽容去理解,去原谅,学会给别人机会。总之,袁了凡的故事总能使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
袁了凡先生的儿子叫袁天启,后来改名为袁俨。在袁了凡的儿子出生后,了凡先生写了四篇短文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不被命运束缚住的人,这四篇文章后来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旷世名作《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提到,年幼时,一个算命先生曾说他命里无子。但是有位禅师告诉他,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改变命数,即使原来没有后代,也会有后代的。于是他和妻子相互鼓励,行善积德,最终改变了他无子的命运,于辛巳年得子,取名天启。在儿子出生之后,他将自己对命运的看法、对命运的理解撰写成文,名为《训子文》,目的在于教育袁天启要时刻不忘行善积德,竭尽所能改变命运。
袁夫人对于袁了凡的儿子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的。袁夫人贤良淑德,经常帮着丈夫做善事。如果了凡先生当天功德做得少,袁夫人就会提醒丈夫多做善事。袁夫人在给儿子做冬衣的时候,不用家里昂贵又保暖的丝棉,而是将丝棉换成便宜的棉絮,以便做更多的冬衣,给贫穷的百姓过冬。袁夫人行善布施的行为给袁天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形象,逐渐影响了袁天启的成长。袁了凡的儿子通过其父母不断的教导,行善远恶,趋凶避吉,改造命运。袁天启最后也不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后来考中进士,成了广东省高要县(今肇庆市所辖)县令。
? ? ? ? 袁了凡先生在第一条家训“立命之学”中,以“现身说法”向儿子讲述自己转变命运的过程,勉励和鼓励儿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劝诫儿子“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第二条家训是“改过之法”,从为什么要改过以及如何改过来劝解儿子“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 ? ? ? 了凡先生的第三条家训是“积善之方”,开篇第一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告诫儿子,祖上积德行善,福萌后世子孙。全篇由三部分组成,主要以案例方式阐述“积善之方”。
? ? ? ? 第一部分列举十种行善积德,福萌后世的情况
? ? ? ? ----建宁杨荣因曾祖及祖父洪水救人之善举, 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位一直到三公,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而且众多兴盛,至今还有很多有道德有才能、行德之人。
? ? ? ? ----鄞县杨自惩心地仁厚,公正无私,为被县令鞭打、有冤屈的犯人求情,并且用家里仅有的口粮为挨饿的犯人煮粥。后来,杨自惩两儿子分别任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
? ? ? ? ----谢都事平定福建叛乱时,想办法避免错杀无辜,保全了一万多人的性命。后来,谢都事儿子中状元,官至宰相,孙子也中了探花。
? ? ? ----福建林氏连续三年施舍粉团给他人,有求必应,从不厌烦。后来,林氏第一代后中人就有九人中进士,后世高官显贵者也很多。福建流传“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 ? ? ----冯琢庵父亲曾救活一个在雪地上冻僵的人。后来,冯琢庵官至太史。
? ? ? ----浙江应尚书变卖家田,挽救了一位丈夫不在家、被公婆逼着改嫁的妇女,使得其夫妻重续旧好。后来,应尚书子孙中科举及第的比比皆是。
? ? ? ? ----常熟徐栻的父亲遇到灾荒年代,率先减免田租,并且救济穷人。后来,徐栻中了举人,最终官至浙东和浙西两浙的巡抚,
? ? ? ? ----嘉兴府屠康僖命中无子,他为有冤屈的人申请平反昭雪,向尚书禀报,尚书又上奏朝廷,得到朝廷批准。后来,屠康僖有三个儿子,都高官厚?。
? ? ? ? ---嘉兴包凭外出遇到一寺院,捐出随身带的十两银子和行里中布匹、衣服用于修善寺院。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 ? ? ----嘉善县支立的父亲,帮助一无辜被判了重刑的囚犯求得生路。后来那个被支立父亲帮助的人,将自己的女儿送支立父亲做妾,生了支立。后来,支立二十岁时中了举人,支立的儿子、孙子也都被保荐为学博。
? ? ? ? 了凡先生说: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於善而已。”
? 【以上,为了限制篇幅,用最简短的语句对上述案例进行了描述,具体、详尽、准确的内容,请阅读《了凡四训》原文】
? ? ? ? 第二部分以案例阐述了什么是善
? ? ? ? 了凡先生认为,做善事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要懂得区分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心、善举,否则,付出一片苦心和行动,没有益处,还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因此,了凡先生用八对词组,来说明什么是善与什么是不善,即:“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 ? 【真、假】 做善事,起心、动念出于公心、利益于大众,是真善;出于私心,只为自己利益或模仿别人而做,是假善。
? ? 【端、曲】 端,就是直。做善事,纯粹一颗出于爱的救济世人之心,尊敬他人,恭敬他人,就是端;掺杂任何一丝讨好世俗之心、一丝怨恨不平之心、一丝玩世不恭之心,就是曲。
? ? 【阴、阳】 做善事,让大家知道,就是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善,也叫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阳善,会带来好的名声。
? ? 【是、非】 做善事,不能只看当时的行动效果,还要看将来是否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能够真正出于慈爱,给社会、大众带来好处,且长久,是大善;如果只利一时,但对将来有负面影响,是小善,属于“非”。
? ? 【偏、正】 善为正,恶为偏。当时做此事只是心存仁厚,没有想到会造成不好的事情发生,是正中之偏;当时做此事时是一种恶行,但后来却起了好的作用,变成是一生善事,是偏中正。
? ? 【半、满】 做善事,不刻意、不执着、不分别、不张扬,自然就会圆满,叫满善;有目的、心存执着的善举,善功不纯,叫半善。
? ? 【大、小】 做善事,出于为国家利益、为千万百姓着想,是大善;只为个人及家庭利益,即使做的再多,也是小善。
? ? 【难、易】 有钱有势之的人,行善立德 ,容易一些,但却不做,就是自暴自弃;贫苦的人要行善修福很难,艰难而做,十分可贵。
【以上,为了限制篇幅,用最简短的语句描述对善的区分,具体、详尽、准确的内容,请阅读《了凡四训》原文】
? ? ? 第三部分是了凡先讲的积德行善的十种方法
第一,与人为善
第二,爱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第四,劝人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
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
第八,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第十,爱惜物命。
? ? 最后,了凡先生说:“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柏庐
下一篇: 姚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