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士。华阳人。昭宗(八八九至九○三)时人住华山。工行书,得王羲之笔意,清劲不堕世俗,飘然有仙风道骨。《宣和书谱》
李玄靖碑
张从申李玄靖碑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张从申《李玄靖碑》又称为《玄靖先生李含光碑》,全称《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刻,由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碑石原在江苏句容玉晨观,明世宗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字共八百三十五,原碑行数已不可知。
中文名
玄靖先生李含光碑
编撰
柳识
书写
张从申
全称
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
相关视频
04:26
实临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这用笔与结字,百看不厌!
8564播放
张从申《李玄靖碑》又称为《玄靖先生李含光碑》。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刻,由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碑石原在江苏句容玉晨观,明世宗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字共八百三十五,原碑行数已不可知。
《李玄靖碑》记载了唐朝茅山紫阳观道士李含光一生行实。李玄靖(683—769),字含光,本名弘,因避高宗太子李弘讳,故改为李姓。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颇获玄宗嘉许,是当时朝野上下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李玄靖本人也精通书法,颜真卿在《李玄靖碑》中说他“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在唐朝,佛道中人均极精书法,此为抄写经卷和游艺之需要,故而佛道二系书法蔚为大观,并与俗世书家多有往来。道家善书者还有如太清宫道士卢玄卿,权德舆《太宗飞白书答诏记》称“工为篆隶八分诸书,具其家法。”又有鱼又玄、梁元一,《宣和书谱》卷十谓:“(道士鱼又玄)工行书,得王羲之笔意,而清劲不堕世俗之习,飘然有仙风道骨,可以想见其人。“卷五评之曰:”(道士梁元一)尤喜翰墨,初慕钟、王楷法,久而出入规矩之外。然其法严,其气逸,其格清……观其书《太上内景经》,作小楷法而体兼丛善,乃知游方之外者,非世习之所能及也。”李、卢、鱼、梁四人,虽名高千载,深得后民敬仰,然元一纸片石留世,终令人扼腕(见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我们今天只能从柳识(字方明,工文章。)的文章中去一窥李玄靖之风采了。
此碑笔意虽出自《圣教序》,然云其柔美三分,增其简劲三分。所谓干净利落,笔短意长,起落笔之处求之以方,以得遒逸之气,显得峻劲严整,古拙雄健,有“画能如金发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清笪重光《书筏》)之妙。体稍疏隽,曲折顿宕,方峻中寓圆柔,严整中现婉丽,甚有欧阳询遗意。此碑前半段写得拘谨而后半段则已放开,更有开合变化之妙。 唐代书法无论在笔意、笔法以及形体结构上都是一个大整理的时期,是对前朝繁冗芜杂的书法内在因素的再厘定,从楷法上说,欧阳询无论在字体、笔法、结构上都是对北碑正书的雅化和整饬化。同样,张从申也是从行书角度以《集王圣教序》做同样工作,但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惟颜真卿从篆法入手来改造行书,别创一格,终于臻达中国行书的又一高峰,这只能说是书家在识见和取法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此碑的主要著录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黄伯思《东观馀论》、陈思《宝刻丛编 》,清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观《江宁金石记》、方履《金石萃编补正》、何绍基《东洲草 堂金石跋》,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此本墨拓,剪裱一册。共13开,每半开纵26cm,横17.5cm。首尾完足,无甚损泐,字口清晰肥润。宝熙认为“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皆定为宋拓,为历来有名之本。册前有王铎、宝熙题内、外签。册后有沈曾植题七绝二首,宝熙跋,陈宝琛、朱益藩、张玮、赵世骏4人合观款及朱翼盦另纸一跋。钤“宝熙长寿”、“沈盦墨缘”等鉴藏印6方。当是宝熙旧藏转归朱氏者。
此元拓本毡蜡精湛,纸墨淳古。曾经萧山朱翼盖先生收藏,一九五三年朱夫人张宪祗率子捐献故宫博物院。
共5张
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四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城郊。鱼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满腔心血都倾注到独生女儿鱼幼薇身上,对她刻意调教。聪慧好学的幼薇在父亲的育培下,五岁便能背诵数百首著名诗章,七岁开始学习作诗,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开来,被人誉为“诗童”。当时正在长安的大诗人温庭筠(约八一二——八六六。字飞卿,太原人.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慕名往访鱼幼薇,并以“江边柳“三字为题,让其即兴赋诗一首。鱼幼薇以手托腮,略作沉思,一会儿,便在一张花笺上飞快地写下一首诗:“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温庭筠反复吟读着诗句,觉得不论是遣词用语,平仄音韵,还是意境诗情,都属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这样的诗瞬间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不能不让这位才华卓绝的大诗人叹服。温对玄机的聪明睿智非常欣赏,并深感小姑娘贫苦的生活环境,与她的天资多么不相称,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从此便常常出入鱼家,悉心教授诗词歌赋,成为这位“诗童”的老师和朋友。
不久,江陵名门之后李亿来京,出任因祖荫而荣获的左补阕官职,倾慕鱼幼薇才貌,与之一 见倾心,再见钟情。鱼幼薇成为李的小妾后,两人柔情蜜意,过了一段和谐美满的生活。然而李亿的妻子裴氏,对玄机妒不相容,惧内的李亿被逼写下休书,忍疼将玄机扫地出门。这位风采绝艳的女子,婚姻仅维持数月,就遭到无情的抛弃。走投无路的玄机,只好到长安咸宜观做了一名女观。其实她和李亿分别后,两人还深深的爱恋着。无奈妻子管束甚严,裴家的势力又遍布京华,李亿不敢前去看望玄机。她只得独对青灯古佛,默默吞咽着相思苦泪,用笔墨抒写自己对爱人的思恋情怀。就这样,三年的时光在刻骨的思念和等待中熬过去了,痴情的玄机偶然从客人的谈话中得知,她朝思暮想的爱人李亿已偕娇妻出京,远赴扬州任官去了。听此言,玄机如遭五雷轰顶,自己的一腔情意竟付之东流,真情难换薄幸之心啊!从此她看破红尘,及时行乐,对爱情不 再幻想,走上了一条放荡不羁的人生之路。
唐朝的道观一般作为游览和交际的场所,京师诸观的女冠大都喜欢作诗,或吟咏自遣,或与人酬唱,鱼玄机自是其中的佼佼者。 某日她在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这无疑是一旗艳帜,不到几天工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自认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咸宜观拜访鱼玄机,谈诗论文,聊天调笑,以至昏天黑地,鱼玄机的艳名也就越传越广。这种香艳的日子,表面上看来悠哉美哉,实则是鱼玄机对不幸婚姻的一种反抗。她厌倦尘世的一切,想极力挣脱世俗的束缚,与之而来的是这种生活带给她心理上的微妙变化。鱼玄机身边有一位美丽的女婢,名叫绿翘,。史书上记载说,一天鱼玄机因事外出,恰值其要好的男友陈韪来访,绿翘在观内接待了他。玄机回来后怀疑婢女与陈韪苟合,狂妒不已 ,在鞭笞绿翘时,失手将其打死。人命关天,难逃抵命,最终为京兆尹温璋处死。年仅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就这样匆匆走完了她悲凄的一生。
鱼玄机的诗工韵调,一吟一咏;佳篇警句,往往流播士林。她同当时许多文人名士有交往,与著名诗人温庭筠为师友,互相以诗篇赠答;与李郢(生卒不详。一名端公,子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同巷,居处接近,也时有诗简往返;还经常有一些风流之士,载酒拜访,席间鸣琴赋诗,风流倜傥,鱼玄机在这方面的酬赠诗最为出色。如玄机少时,温庭筠离开长安,远去了襄阳任刺史徐简的幕僚。秋凉叶落时节,鱼幼薇思念远方的故人,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遥寄飞卿》: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
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 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
也许是因年龄相差悬殊,也许是自惭形秽(据说温貌奇丑),温庭筠虽然对鱼幼薇十分怜爱,但一直把感情控制在师生或朋友的界限内,不敢再向前跨越一步。而情窦初开的鱼幼薇,早已把一颗春心暗系在老师身上,温庭筠离开后,她第一次借诗吐露了她寂寞相思的心声。诗句浪漫而缠绵,情真而意切。诗寄出后不见雁传回音,转眼秋去冬来,梧桐叶落,冬夜萧索,鱼幼薇又以少女的幽怨情怀,写下了柔肠百结、如泣如诉的《冬夜寄温飞卿》。
在鱼玄机诗中,对于友人 的酬酢,全都坦然形之于歌咏,完全不用其遮掩。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闺怨》:“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暮春有感寄友人》:“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旧容”;《酬李学士寄覃》:“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秋思》: “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等 等,在这些诗句里,都表现了她多情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象这样大胆敞怀自己的胸臆,在古代女作家里是不多的。然而,这种“纵怀”的作为,却被认为是“乱礼法,败风俗”,招致当时社会的种种非议。
鱼玄机写儿女心迹的作品,颇为泼辣生动,表白真切直率,特别是一些情诗,写得相当大胆,而又蕴涵浓情深意。比如思念夫君的《春情寄子安》。
这是一首情致缠绵,愁肠百结的绝妙好诗。首联以在崎岖山路和危崖中艰难行进,来形容相思之苦;次联以冰雪景物的联想,曲叙李子安的情韵风度;三联通过饮食起居的系念,向心爱的人婉转致意;四、五联则以贞坚自矢,并期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通过这首委屈体贴、和泪写下的赠诗,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多才女子,其痛苦遭际和悲凉心境多么令人同情!
在鱼玄机的现存作品中,寄赠爱人李亿的诗较多,感情也特别深厚。
这些诗情深意切,可谓“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断肠之音,这位晚唐的悲情女子,一袭素衣痴痴等待,却与心爱的人无缘再聚。她那有名的《江陵愁望寄子安》,至今为人传诵不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俞樾
下一篇: 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