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仙游人,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蔡襄生平
蔡襄曾出为福建转运使,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主持建造万安桥,全长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为“宋四家”。楷书端重,行书温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谟,仙游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皇右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右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右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嘉右年间(1056~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至和、嘉右年间(1054~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右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右二年七月至嘉右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
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他革职为民。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皇打开右五年(1053年),王隽首倡建造石桥,蔡襄主持这项工程,费时6年8个月,至嘉右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桥长360丈(折1105.92米),宽广1丈5尺(折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称名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1064~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诏还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又写成《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辨茶,后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年间(1165~1173年),赠谥忠惠。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撰著文集60卷,奏议10卷,《茶录》、《荔枝谱》各1卷,工于书法,擅长茶事,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从流传至今蔡襄所作的茶诗、茶文、茶书、茶书法等茶文化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蔡襄的独特茶文化见解,也能获得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重要历史信息。
蔡襄写有茶诗,据不完全统计,有《即惠山煮茶》、《茶垄》、《采茶》、《造茶》、《试茶》、《修贡亭》、《和杜相公谢寄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等多首茶诗。
这些诗题材丰富,《即惠山煮茶》写茶泉,《茶垄》写茶园,《采茶》、《造茶》写茶叶采摘与加工,《试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写煎茶与饮茶,《修贡亭》写贡茶,《和杜相公谢寄茶》写茶礼。从茶诗的题材,可见蔡襄拥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无愧茶学家之称号。
在《即惠山煮茶》诗中,蔡襄对惠山泉为什么长期以来深受赞美进行了思考。他提出“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惠山泉之所以受到珍视,是因为有上好品质的“真茶”与其相得益彰。“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茶与水双绝,才让人们得到了饮茶的趣味。蔡襄提出了“茶泉双绝”的观点,对后来颇有影响。明代时,田艺蘅就对杭州附近的茶泉“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于是就逐渐产生了龙井茶与虎跑泉为“杭州双绝”一说。
在《修贡亭》诗中,蔡襄自注:“予自采掇时入山,至贡毕”,反映了他在福建担任转运使期间,负责贡茶事宜,采摘、制作、包装、运送,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修贡贵谨严,作诗谕远永”,说明宋代时期极其重视贡茶,蔡襄不仅认真对待,全程参与,而且作诗记录,这些实践活动为他能够写茶书《茶录》打下了铺垫。
苏轼在《荔支叹》诗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前丁后蔡指的是丁谓(966-1037)和蔡襄。丁谓曾任福建转运使督造贡茶,创制了大龙团饼茶。蔡襄继任该职后,又创制出小龙团茶。苏轼对此颇有微辞,认为这是争新买宠。并且苏轼在诗中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指出欧阳修也对蔡襄的行为颇为不解。
然而,从蔡襄在《造茶》诗中序言:“其年改造新茶十斤,尤极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我们可知蔡襄具有创新精神,并不因循守旧。新创的产品“尤极精好”,是“上品龙茶”,原因在于“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这是在品质方面精益求精,尽管也有苏轼、欧阳修所说博得君王欢心之嫌,但是蔡襄为了追求更高茶叶品质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同时,在《造茶》诗中,蔡襄自注:“龙凤茶八片为一斤,上品龙茶,每斤二十八片”。由此可知上品龙茶每斤有28个小饼片。而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这里如此贵重的小龙团茶每斤为20个小饼片。如果不是欧阳修笔误,那就说明蔡襄创制的上品龙茶更加精致。因此从茶叶加工技术角度来看,蔡襄是有功于茶叶科技进步的。
蔡襄写有茶事散文《茶记》,该文收录于《端明集》卷34,全文151字,叙述了他与王大诏因茶结缘的故事。蔡襄说建安的“王家白茶闻于天下”,“白茶唯一株”,并且肯定了白茶价值非常高,“一饼直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后来,遭人嫉妒,“园家以计枯其株”。适逢蔡襄亲临建安,王大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蔡襄。蔡襄甚感惋惜,很是同情王大诏,二人因此相识。幸好茶树根部没有受害,后来又“枯蘖辄生一枝”,王大诏采叶制作了一小饼茶。此时蔡襄已在京师,王大诏坚持四千里路的遥远跋涉,携茶来到京师,请蔡襄一品为快。蔡襄深受感动,特地写下《茶记》作为纪念。
蔡襄是官员,喜欢好茶,懂得茶性。王大诏是茶农,家有好茶,善于制茶。二人因茶结缘,可谓情真意切。值得一提的是,今人说到白茶,常以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大观茶论》为凭据。因为《大观茶论》中专门列有“白茶”条目,说“白茶自为一种……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生者不过一二株……”。甚至少数人还以为这是白茶的最早详细记载。然而,比对宋徽宗《大观茶论》与蔡襄《茶记》中有关白茶的文字,实际情况一目了然。蔡襄及其《茶记》在先,宋徽宗与《大观茶论》在后。因此,蔡襄《茶记》为我们研究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
茶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主要资料来源。蔡襄写有茶书《茶录》。该书近800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有前序、后序以及附录(欧阳修《龙茶录后序》),非常完整。
今人对该书多有好评。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认为:“《茶录》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点茶技艺及其器具的茶书,也是现存宋代最早的茶书之一”,“为宋代饮茶艺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继《茶经》以来保存完整的一部重要茶书”。这个评价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极为中肯。
笔者认为,蔡襄《茶录》之所以受到今人好评,是因为该书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显著特色。
一、写作目的明确,填补了学术空白。蔡襄在“前序”中指出:“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很显然,蔡襄广闻博识,在亲身经历了生动鲜活的建安茶事之后,他觉得唐代陆羽(733-804)的《茶经》没有记载福建茶事有些缺憾,而且他的同时代人,前任转运使丁谓在《茶图》中只谈茶叶采造等技术问题,却不谈品饮方法,显得不够完备。因此,蔡襄专门写下《茶录》一书,以便弥补陆羽《茶经》、丁谓《茶图》的不足之处。
二、作品内容丰富,总结了饮茶艺术。《茶录》上篇论茶,分别有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10则内容。下篇论茶器,分别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9则内容。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宋代点茶艺术的诸多重要信息。比如说,在点茶法程序方面: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盏→洗茶→炙茶→碾罗→点茶→品茶,其中,器具、熁盏、洗茶、点茶已经与唐代煎茶法截然不同,演变成宋代点茶法的独有特色。蔡襄率先在《茶录》中系统地总结了宋代茶艺,为后来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提供了参考,这两本茶书为今人了解宋代点茶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
三、观点新颖鲜明,影响了茶业发展。蔡襄在《茶录》中提出了许多新颖鲜明的观点,对茶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蔡襄倡导品茶时以色、香、味为次序的标准。色在首位,“茶色贵白”。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味,“茶味主于甘滑”,如果“水泉不甘”则“能损茶味”。这个标准次序,到了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时,调整为味、香、色。味在首位,“茶以味为上”。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色,“以纯白为上”。从蔡襄《茶录》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品茶标准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宋代时期茶叶审美观念的转变。其次,蔡襄提出评判斗茶胜负以及选择茶盏釉色的标准。“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为了方便判断胜负,需要借助茶盏釉色。“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出黑釉兔毫盏既有功能美又有艺术美,因此兔毫盏广为流行而声名远播,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以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蔡襄工于书法,以浑厚端庄、自成一体的风格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蔡襄的茶书《茶录》、茶诗《即惠山煮茶》等茶文化作品,同时也就是优秀的茶书法作品。茶诗、茶文、茶书属于茶文学作品,茶书法属于茶艺术作品。蔡襄将茶文学与茶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高效传播。
蔡襄于1012年出生于茶区福建仙游,1048年到建州监造贡茶,1052年撰写《茶录》二篇上进。由于参与了茶叶生产、加工、管理、品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形诸笔端,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总结。蔡襄能够创制小龙团茶,得益于他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勇于创新的精神。蔡襄能够提出独特的茶文化见解,得益于他积极参与茶事活动并且深入思考。蔡襄的茶文化作品能够广为流传受到好评,得益于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书法艺术高超。
蔡襄是我国宋代时期著名茶人,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宋代的点茶艺术因之日益成熟,建茶的声名因之闻于天下,为中国茶文化第二个高峰期的出现与形成夯实了基础。蔡襄的茶文化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今天弘扬传统茶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章传政《试析蔡襄的茶文化贡献》荣获全国征文“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优秀奖,发表于《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第60-64页。
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
,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都是书法家,后来蔡囊取代蔡京成为宋四家。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
,号莆阳居士
,逝号忠惠
,北宋兴化仙游(今中国福建省仙游县)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是北宋最贪渎的权相,也是书法家。
明清以来,有一些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京的艺术成就蔡襄之上。而且,蔡襄从生活年代的角度看,在苏、黄、米三人之前,但宋四家排序反而把蔡襄放在最后,有悖常理。
问题一:蔡襄怎么读? 蔡础(1012-1067),北宋书法家。
读音为:
蔡(cài)襄(xiāng)
问题二:蔡襄的读音是什么 cai(四声)xiang(一声)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他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问题三:D怎么读 D(yáng)
解释:太阳升起:D鸟(指太阳)。D谷(古代传说中日出之处)
笔画数:7
部首:日
笔顺编号:2511533
释义如下:
作名词时,日出
D,日出也。――《说文》
曰D谷。――《书?尧典》。传:“明也。”
D谷搏桑在东方。――《淮南子?地形》
又如:D谷(古称日出之处)
薄吹消春冻,新D破晓晴。――蔡襄《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作形容词时,晴;晴天 。如:DD(晴热);D燥(天晴燥热);D旱(亢旱)
问题四:D的意思,D怎么读 D(yáng),形声。字从日从[,[亦声。“[”意为“播散”、“散开”。“日”与“[”联合起来表示“日光散发”,本义为日初升的意思。D(yáng) D,日出也。DD《说文》 曰D谷。DD《书?尧典》。传:“明也。” D谷搏桑在东方。
问题五:蔡襄是奸臣吗?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人。宋大中祥符五年,蔡襄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蔡襄的父母亲虽是农民,却是比较有文化,在教孩子读书识字同时给蔡襄灌输儒家思想。蔡襄的家在卧牛山下,门前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母亲常常指着挺拔的松树启发蔡襄,要他学习青松的高风亮节,从小用功读书,长大后报国为民。蔡襄童年时曾经到惠安随外祖父卢仁读书。卢仁青年时代专攻经史,能写一手好文章,参加过几次进士考试不中,就在家乡以教书为生。卢仁教学方法灵活,善于启发,极大激发了蔡襄独立思考的能力。
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19),蔡襄十八岁,参加开封府乡试,得第一名。第二年,蔡襄登进士甲科,名动京师,出任漳州军事判官。之后蔡襄先后在宋朝中央 *** 担任过馆阁校勘、枢密院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和端明殿学士等官职,还在福州、泉州、开封和杭州等地出任过郡守。
蔡襄与范仲淹、欧阳修一起推行“庆历新政”,主张政治改革,启用革新人物。宋仁宗时,吕夷简当宰相,独断专行。宋仁宗对他言听计从,文武百官更是争相依附吕夷简。吏部员外郎范仲淹向皇帝进言,指出吕夷简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集贤校理余靖和馆阁校勘尹洙先后为范仲淹辩护同时被贬。
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信给高若纳,谴责他不但不为范仲淹辩护,反而迎合吕夷简。高若纳非常生气,欧阳修也被贬。一时间,朝廷奸臣群起攻击忠正贤臣为“朋党”。范仲淹离开京师时,竟然无亲友敢相送。当时任馆阁校勘的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不阿抨击高若讷趋炎附势。这首诗当时传抄天下。
蔡襄出任谏官时,不畏权贵,曾经上疏弹劾吕夷简八大罪状,请求罢黜吕夷简。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蔡襄还向皇帝推荐范仲淹、余靖、欧阳修、韩琦等人才。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虫灾,民不聊生,蔡襄上疏直接批评仁宗过失,劝告皇帝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责任。“庆历新政”期间,蔡襄根据当时形势,在政治改革、官吏选择、治兵用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
蔡襄出身农家,重视以民为本。在地方当官时,蔡襄同情民间疾苦,注意为人民办实事。福州又称“榕城”,就是因为当年蔡襄发动人民在福州广泛种植榕树。在两度任福州郡守期间,蔡襄依靠人民群众,修了许多塘、渠、浦、河,使城内河渠网络成为系统,对灌溉农田、水路运输、净化环境、增加水产收入等方面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庆历四年(1044),福州一带旱情严重,蔡襄一方面奏请减免福州人民税收,一方面发动群众修“古五塘”,用来灌溉农田。五塘在东湖,位于福州城的东北部,周围约有23里,是晋代严高任太守筑建新城时,与西湖同时开凿的。随着时间推移,东湖慢慢堵塞,数十里溪水无处可流,下雨就出水灾,无雨就出旱灾。蔡襄重新在东湖恢复古五塘,使大片农田受益,这件事情一直为后人纪念。
蔡襄发动疏导了原有的福州城内河道,自清水堰起至利涉桥、清泰桥,经开元寺至东康门桥。这一城内河渠网络系统一直保持了900余年,促进了福州城历史的繁荣和发展。
蔡襄下令各县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从大义渡夹道到泉州、漳州,总共七百多里,用来保护道路。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为了取缔巫医害民,蔡襄选拔了一批青年学习医术,来为百姓治病。
为了纠正当时儒生沉溺雕琢文章的积弊,蔡襄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授。嘉v三年(1058年),蔡襄到泉州做太守。蔡襄在泉州主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自撰书《万安桥记》。洛阳桥在......>>
问题六:芾,怎么读音? 芾 fèi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五笔86:AGMH 五笔98:AGMH 仓颉:TJB
笔顺编号:1221252 四角号码:44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2BE
基本字义
1. 小树干及小树叶:蔽~(形容树木枝叶小而密)。
详细字义
1. ――“蔽芾”( bìfèi):形容树干树叶微小
2. 另见 fú
芾 fú
基本字义
1. 草木茂盛。
详细字义
〈形〉
1. 草木茂盛 [luxuriant]。如:芾芾(茂盛的样子。同沛沛、肺肺、旆旆)
〈名〉
1. 通“”。古代礼服上的蔽膝 [knee hide]
朱芾斯黄,室家君王。――《诗?小雅?斯干》
2. 又如:朱芾(红色蔽膝)
3. 通“绋”牵引棺材的绳索 [cord guiding the hearse]
赤芾金舄,会同有绎。――《诗?小雅?车攻》
4. 另见 fèi
问题七:宋四家米芾,与蔡襄读音 米芾(mǐ fú)
蔡襄(cài xiāng)
问题八:蔡京和蔡襄谁的写得字更好?各有什么风格? (一)“苏黄米蔡”的“蔡”是谁
蔡襄、蔡京皆以书法名世。书法史上所列宋四家,只说是苏、黄、米、蔡,至于“蔡”为何人并无
具体所指,以致后人常为之大惑。多数人都习惯性地认为宋四家即指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然而,宋四家中,蔡襄最为年长,书憨成就也堪称“本朝第一”、“独步当世”(苏轼语)却名列最后,让人生疑。那么,究竟“蔡”是指蔡襄还是指蔡京呢?
关于此,有两种说法。一说“蔡”本为蔡京,后改为蔡襄。如明人王绂在其《书画传习录》中记载:“世称宋人书,则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端明书焉。端明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与之同朝的孙矿和张丑也有相似看法。孙k认为:“……宋四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之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恐君谟不甘……。”张丑也说,“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蔡者谓蔡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焉。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三人都认为“蔡”本为蔡京。与上述说法一致的还有董其昌、郑板桥、朱和羹等。
另一说则认为“蔡”本指蔡襄。如清人杨宾认为,“宋四家书,本号苏、黄、米、蔡,后以蔡京当国,而亦以书名,遂以京易人。后以京小人,而书又无骨,仍以君谟易之,皆非三家同时出。”按杨氏之说,宋四家中的“蔡”本指蔡襄,可能以为蔡襄资历老、名气大、书艺高,他才更有资格列入。但因蔡京“当国”,权势遮天,有人便偷梁换柱,轻易将“蔡”换为“蔡京”了。
(二)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师承晋唐。其行草多取法魏晋及二王,楷书则出于颜真卿。对蔡襄书艺,历来评价甚多。黄庭坚认为:“君谟《渴墨帖》仿佛似晋宋间人书,乃因仓卒忘其善书名天下,故能工耳。”“君谟真、行简札,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也。”蔡襄的行书多法魏晋,谨小慎微,恪守传统,由其行书《脚气帖》、《中间帖》等即可见得。因此启功先生指出:“蔡襄……行草书手札宜若可以舒展自如矣,而始终不见自得之趣,亦不成其自家体段。”
如果说蔡襄在行书方面是以对传统的继承为主的话,那么,他在草书方面却有所创新。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蔡襄的楷书,虽也如颜书那样,精研点画,严守法度,但相较其行书而言,则更趋保守。所以当苏轼认为“蔡君谟为近世第一”的同时,也指出其“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坡公论襄,此当为是。现代书法理论家侯镜昶先生说,“宋人学颜,当推蔡襄为第一。然蔡书虽佳,终不脱唐书流风。真正的宋书,乃为苏黄米所开创。”这些说法与米芾说的“蔡襄勒字”一样,也凸现了蔡襄书风的乏“意”,未能彰显个面目。
(三)蔡京书法
蔡京的书法师承,正如其子蔡绦所言:“(蔡京)始受笔法于君谟,既学徐季海。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佑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鲁公(即蔡京)之右者。其后又厌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叹右军难及,而谓大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8](P76)由此可以看出,蔡京的书法师承是由近及远的,即从本朝蔡襄入手,上溯唐代名家(徐季海、沈传师、欧阳询),然后直追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等)。在学书道路上,蔡京数易名家,但都对自己不满意,于是,干脆跳出旧辙,“自成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遂为海内所宗焉”。这也可说是蔡京尚意书风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所以,相较于未能融入宋代尚意书风的蔡襄而言,蔡京则能顺应时尚,着力创意。如果我们以蔡襄的《脚气帖》和蔡京的《十八学......>>
问题九:蔡襄大研贴翻译成现代文怎么说? 5分 蔡襄是位有名的书法家。大研是古代的一座城市,就是说蔡襄现在流传的字帖。
祝您好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蔡京
下一篇: 晁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