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家,资料不详,主要作品包括《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西元1294年是农历甲午年(马年);元至元三十一年,元贞元年;越南兴隆二年;日本永仁二年。这一年里,重大的事件有圣方济各会建立;宝山古石城、天妃灵慈宫和圣十字教堂建成;意大利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元世祖忽必烈和李行甫逝世。
基本前身
虎翼 、犬神、龙牙,上古三大邪器,造刀者不明,相传锻造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夏朝末期为君主夏桀所有,之后暴政开始。上古三刀被供奉于夏朝太庙,据史料记载,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遮天,鬼哭神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黄金剑单人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史载:“中平二年,李傕掘得三刀,铭曰龙牙、虎翼、犬神,傕常服之。”《三国志》:“傕带三刀,手复与鞭合持一刃(傕带三刀,执一刀)。侍中、侍郎见傕带仗,皆惶恐,亦带剑持刀,先入在帝侧。” 时代迁移,北宋朝著名铁匠韩蕲在一处深山之中发现了商朝太庙的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其时“碎铁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后由韩蕲与宫廷铸剑师合力铸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刀,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开封府,时任开封府尹包拯成为第一个“开封三铡”的持刀人。数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轩辕剑击碎之后,长年封印,日后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气的“青天三铡刀”,真可谓物极必反。此故事出自传说。
基本由来
相传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皇帝派四国舅到陈州放粮。四国舅见利忘义在发放的粮食里掺了石沙,坑害百姓。包拯知道此事后就上书朝廷。皇帝派包拯前往陈州调查四国舅放粮一案,
圣上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察放赈之事,并统理民情。包公并不谢恩,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圣上道:“再赏卿御札三道,谁敢不服? ”包公谢恩,领旨出朝。
且说公孙策自包公入朝后,他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满心要打点行李起身,又恐谣言惑众,只得忍耐。忽听一片声喊,以为事体不妥。正在惊惶之际,只见包兴先自进来告诉,老爷被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公孙策闻听,这一乐真是喜出望外。包兴道:“特派我前来与先生商议,打发报喜人等,不准他们在此嘈杂。”公孙策欢欢喜喜与包兴斟酌妥帖,赏了报喜的去后,不多时,包公下朝。大家叩喜已毕,便对公孙策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说罢进内去了。这句话把个公孙策打了个闷葫芦,回至自己屋内,千思万想,猛然省悟,说:“是了!这是逐客之法。欲要不用我,又赖不过情面,故用这样难题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来显显我胸中的抱负,二来也看看包公胆量。左右是散伙罢咧!”于是研墨蘸笔,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他用笔画成三把铡刀,故意的以“札”字做“铡”字,“三道”做“三刀”,看包公有何话说。画毕,来至书房。包兴回明了,包公请进。公孙策将画单呈上,以为包公必然大怒,彼此一拱手就完了。谁知包公不但不怒,将单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兴传唤木匠。“就烦先生指点,务必连夜荡出样子来,明早还要恭呈御览。”公孙策听了此话,愣呵呵的连话也说不出来。此事就要说这是我画着玩的,也改不过口来了。又见包公连催外班快传匠役。公孙策见真要办理此事,只得退出,从新将单子细细的搜求,又添上如何包铜叶子,如何钉金钉子,如何安鬼王头,又添上许多样色。不多时,匠役人等来到。公孙策先叫看了样子,然后教他做法。众人不知有何用处,只得按着吩咐的样子荡起。一个个手忙脚乱,整整闹了一夜,方才荡得。包公临上朝时,俱各看了,吩咐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
包公坐轿来至朝中,三呼已毕,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御铡三刀,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话,黄箱已然抬到,摆在殿上。圣上闪目观瞧,原来是三口铡刀的样子,分龙、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圣上早已明白,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为镇吓外官之用,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立刻准了所奏。“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公谢恩,出朝上轿。第二天带往陈州,查明事实之后将四国舅用龙头铡处决为陈州百姓出了一口气!此故事出自《七侠五义》。
还有一说 :那三口铡刀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做的,摆在开封府前面,用以纪念包拯的奉公执法。
基本特征
在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口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花蝴蝶》(《盗御马》)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包公戏总是以“开铡”这一声怒吼而进入剧情高潮,于是很多戏曲直接将包公戏目总结为“大铡”。河南豫剧就有“四大铡”,即《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四个经典剧目。
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河南开封“开封府”景点,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的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合肥的包公祠,也陈列着三口大铡刀。
铡刀本是养马工具
其实,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先秦到宋代,从来没有铡刀行刑的记载。秦汉时的死刑种类“腰斩”,是罪人裸体俯身趴在“?”上,用斧子砍断罪人身躯。因此有“斧?”连称代表死刑的说法。隋朝确定五刑制度,死刑仅有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脖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以后唐、宋两代都基本沿袭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只是针对个别极其严重的犯罪,才特设“凌迟处死”。因此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刑具的。
实际上,“铡”这个字也是很晚才出现的。东汉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是极难寻找。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按照《说文解字》,“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解释“铡”字,“铡草也”。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元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著名散曲《借马》,描写马主人不舍得将马借给朋友使用,又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只好百般交代“注意事项”,其中就有一句“软煮料草铡底细”,请求朋友仔细铡草喂马。
元朝人很熟悉铡刀的用法和技巧,因此元曲中常见“轮铡跳塔”的形容词,表现身怀绝技,机巧过人。比如王晔散曲《水仙子》中,形容风月场老手“风流双渐惯轮铡,澜浪苏卿能跳塔”。
元杂剧中的“势剑铜铡”
铡刀本来只是养马工具,可在元代杂剧里,已经将铡刀视为皇帝特赐的刑具,和“势剑”(尚方宝剑)并列。比如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请求审理疑案的全权,于是上级赵廉访答应,“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势剑铜铡”也已经被描写为包公在开封府的排场,比如无名氏《叮叮当当盆儿鬼》,“俺则见狠公吏把荆杖挝,恶曹司将文卷押,两边厢摆列着势剑铜铡,中间里端坐个象简乌纱”。
在元代杂剧里,铡刀是用来砍头的刑具,比如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里包公的台词:“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呵,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可是在有些剧本里,铜铡也可以是腰斩的刑具,比如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唱词:“若不是你金大人势剑铜铡,将贼徒分腰断颈,可不干着俺泣江舟这一段冤情。”
饲马工具铡刀演变为刑具“铜铡”,想来不可能是真的用铜做的铡刀,应该是用铜皮包裹了木质铡刀床,便于洗刷。
尽管元杂剧里有这么多铜铡的情节,可是在元代法律里却并没有铜铡刑具,也没有腰斩死刑。很可能是因为元代权豪横行不法,使用铡刀私自用刑,以至于在社会上留下这样的印象,并被编入杂剧。
“失而复得”的大铡刀
明朝成化年间(1471-1478)刊行的《说唱词话》,有六个包公故事,但没有一处提到铡刀。后来安遇时编纂的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将所有有关包公的传奇“一网打尽”,也并没有提到这个“势剑铜铡”。
足足过了几百年后,到了晚清时,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有关包公传奇的说书被人改编为《三侠五义》小说,这时包公的铜铡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三件套。
在《三侠五义》第九回《断奇冤奏参封学士 造御刑查赈赴陈州》,说是包公被宋仁宗封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察放赈,宋仁宗“又赏了御札三道”。包公暗示师爷公孙策,以“札”字当“铡”字,设计出龙、虎、狗三把大铡刀。包公第二天向宋仁宗展示,奏请“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宋仁宗居然“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
第十五回《斩庞昱初试龙头铡 遇国母晚宿天齐庙》,还仔细描写了铡刀行刑的细节:“……只见马汉早将他丢翻在地。四名衙役过来,与他口内衔了木嚼,剥去衣服,将芦席铺放,立刻卷起,用草绳束了三道。张龙、赵虎二人将他抬起,走至铡前,放入铡口,两头平均。此时马汉、王朝黑面向里,左手执定刀靶,右手按定刀背,直瞅座上。包公将袍袖一拂,虎项一扭,口说‘行刑’二字。王朝将彪躯一纵,两膀用力,只听咔喳一声,将恶贼登时腰斩,分为两头一边齐的两段。”
说书艺人石玉昆(约1810-1871),生活于晚清“乱世”。清廷于1853年开始实行对盗贼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制度,允许地方督抚直接批准下属执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滥用死刑的情况严重。那么可以想见,有些刽子手为了方便执行死刑,很可能会使用铡刀。说书艺人见到这样的情形并将之编入包公故事,也就是可能的了。而《三侠五义》是很多近代戏曲故事的源头,三把铡刀也就越传越神,“深入人心”了。
基本前身
虎翼 、犬神、龙牙,上古三大邪器,造刀者不明,相传锻造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夏朝末期为君主夏桀所有,之后暴政开始。上古三刀被供奉于夏朝太庙,据史料记载,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遮天,鬼哭神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黄金剑单人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史载:“中平二年,李傕掘得三刀,铭曰龙牙、虎翼、犬神,傕常服之。”《三国志》:“傕带三刀,手复与鞭合持一刃(傕带三刀,执一刀)。侍中、侍郎见傕带仗,皆惶恐,亦带剑持刀,先入在帝侧。” 时代迁移,北宋朝著名铁匠韩蕲在一处深山之中发现了商朝太庙的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其时“碎铁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后由韩蕲与宫廷铸剑师合力铸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刀,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开封府,时任开封府尹包拯成为第一个“开封三铡”的持刀人。数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轩辕剑击碎之后,长年封印,日后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气的“青天三铡刀”,真可谓物极必反。此故事出自传说。
基本由来
相传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皇帝派四国舅到陈州放粮。四国舅见利忘义在发放的粮食里掺了石沙,坑害百姓。包拯知道此事后就上书朝廷。皇帝派包拯前往陈州调查四国舅放粮一案,
圣上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察放赈之事,并统理民情。包公并不谢恩,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圣上道:“再赏卿御札三道,谁敢不服? ”包公谢恩,领旨出朝。
且说公孙策自包公入朝后,他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满心要打点行李起身,又恐谣言惑众,只得忍耐。忽听一片声喊,以为事体不妥。正在惊惶之际,只见包兴先自进来告诉,老爷被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公孙策闻听,这一乐真是喜出望外。包兴道:“特派我前来与先生商议,打发报喜人等,不准他们在此嘈杂。”公孙策欢欢喜喜与包兴斟酌妥帖,赏了报喜的去后,不多时,包公下朝。大家叩喜已毕,便对公孙策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说罢进内去了。这句话把个公孙策打了个闷葫芦,回至自己屋内,千思万想,猛然省悟,说:“是了!这是逐客之法。欲要不用我,又赖不过情面,故用这样难题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来显显我胸中的抱负,二来也看看包公胆量。左右是散伙罢咧!”于是研墨蘸笔,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他用笔画成三把铡刀,故意的以“札”字做“铡”字,“三道”做“三刀”,看包公有何话说。画毕,来至书房。包兴回明了,包公请进。公孙策将画单呈上,以为包公必然大怒,彼此一拱手就完了。谁知包公不但不怒,将单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兴传唤木匠。“就烦先生指点,务必连夜荡出样子来,明早还要恭呈御览。”公孙策听了此话,愣呵呵的连话也说不出来。此事就要说这是我画着玩的,也改不过口来了。又见包公连催外班快传匠役。公孙策见真要办理此事,只得退出,从新将单子细细的搜求,又添上如何包铜叶子,如何钉金钉子,如何安鬼王头,又添上许多样色。不多时,匠役人等来到。公孙策先叫看了样子,然后教他做法。众人不知有何用处,只得按着吩咐的样子荡起。一个个手忙脚乱,整整闹了一夜,方才荡得。包公临上朝时,俱各看了,吩咐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
包公坐轿来至朝中,三呼已毕,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御铡三刀,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话,黄箱已然抬到,摆在殿上。圣上闪目观瞧,原来是三口铡刀的样子,分龙、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圣上早已明白,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为镇吓外官之用,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立刻准了所奏。“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公谢恩,出朝上轿。第二天带往陈州,查明事实之后将四国舅用龙头铡处决为陈州百姓出了一口气!此故事出自《七侠五义》。
还有一说 :那三口铡刀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做的,摆在开封府前面,用以纪念包拯的奉公执法。
基本特征
在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口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花蝴蝶》(《盗御马》)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包公戏总是以“开铡”这一声怒吼而进入剧情高潮,于是很多戏曲直接将包公戏目总结为“大铡”。河南豫剧就有“四大铡”,即《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四个经典剧目。
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河南开封“开封府”景点,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的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合肥的包公祠,也陈列着三口大铡刀。
铡刀本是养马工具
其实,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先秦到宋代,从来没有铡刀行刑的记载。秦汉时的死刑种类“腰斩”,是罪人裸体俯身趴在“?”上,用斧子砍断罪人身躯。因此有“斧?”连称代表死刑的说法。隋朝确定五刑制度,死刑仅有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脖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以后唐、宋两代都基本沿袭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只是针对个别极其严重的犯罪,才特设“凌迟处死”。因此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刑具的。
实际上,“铡”这个字也是很晚才出现的。东汉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是极难寻找。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按照《说文解字》,“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解释“铡”字,“铡草也”。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元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著名散曲《借马》,描写马主人不舍得将马借给朋友使用,又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只好百般交代“注意事项”,其中就有一句“软煮料草铡底细”,请求朋友仔细铡草喂马。
元朝人很熟悉铡刀的用法和技巧,因此元曲中常见“轮铡跳塔”的形容词,表现身怀绝技,机巧过人。比如王晔散曲《水仙子》中,形容风月场老手“风流双渐惯轮铡,澜浪苏卿能跳塔”。
元杂剧中的“势剑铜铡”
铡刀本来只是养马工具,可在元代杂剧里,已经将铡刀视为皇帝特赐的刑具,和“势剑”(尚方宝剑)并列。比如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请求审理疑案的全权,于是上级赵廉访答应,“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势剑铜铡”也已经被描写为包公在开封府的排场,比如无名氏《叮叮当当盆儿鬼》,“俺则见狠公吏把荆杖挝,恶曹司将文卷押,两边厢摆列着势剑铜铡,中间里端坐个象简乌纱”。
在元代杂剧里,铡刀是用来砍头的刑具,比如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里包公的台词:“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呵,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可是在有些剧本里,铜铡也可以是腰斩的刑具,比如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唱词:“若不是你金大人势剑铜铡,将贼徒分腰断颈,可不干着俺泣江舟这一段冤情。”
饲马工具铡刀演变为刑具“铜铡”,想来不可能是真的用铜做的铡刀,应该是用铜皮包裹了木质铡刀床,便于洗刷。
尽管元杂剧里有这么多铜铡的情节,可是在元代法律里却并没有铜铡刑具,也没有腰斩死刑。很可能是因为元代权豪横行不法,使用铡刀私自用刑,以至于在社会上留下这样的印象,并被编入杂剧。
“失而复得”的大铡刀
明朝成化年间(1471-1478)刊行的《说唱词话》,有六个包公故事,但没有一处提到铡刀。后来安遇时编纂的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将所有有关包公的传奇“一网打尽”,也并没有提到这个“势剑铜铡”。
足足过了几百年后,到了晚清时,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有关包公传奇的说书被人改编为《三侠五义》小说,这时包公的铜铡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三件套。
在《三侠五义》第九回《断奇冤奏参封学士 造御刑查赈赴陈州》,说是包公被宋仁宗封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察放赈,宋仁宗“又赏了御札三道”。包公暗示师爷公孙策,以“札”字当“铡”字,设计出龙、虎、狗三把大铡刀。包公第二天向宋仁宗展示,奏请“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宋仁宗居然“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
第十五回《斩庞昱初试龙头铡 遇国母晚宿天齐庙》,还仔细描写了铡刀行刑的细节:“……只见马汉早将他丢翻在地。四名衙役过来,与他口内衔了木嚼,剥去衣服,将芦席铺放,立刻卷起,用草绳束了三道。张龙、赵虎二人将他抬起,走至铡前,放入铡口,两头平均。此时马汉、王朝黑面向里,左手执定刀靶,右手按定刀背,直瞅座上。包公将袍袖一拂,虎项一扭,口说‘行刑’二字。王朝将彪躯一纵,两膀用力,只听咔喳一声,将恶贼登时腰斩,分为两头一边齐的两段。”
说书艺人石玉昆(约1810-1871),生活于晚清“乱世”。清廷于1853年开始实行对盗贼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制度,允许地方督抚直接批准下属执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滥用死刑的情况严重。那么可以想见,有些刽子手为了方便执行死刑,很可能会使用铡刀。说书艺人见到这样的情形并将之编入包公故事,也就是可能的了。而《三侠五义》是很多近代戏曲故事的源头,三把铡刀也就越传越神,“深入人心”了。
西元1294年是农历甲午年(马年);元至元三十一年,元贞元年;越南兴隆二年;日本永仁二年。这一年里,重大的事件有圣方济各会建立;宝山古石城、天妃灵慈宫和圣十字教堂建成;意大利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元世祖忽必烈和李行甫逝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孝光
下一篇: 李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