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陈子昂历史评价
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定。)。《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唐才子传·陈子昂传》
元代 辛文房
原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饬,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
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暐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封,惊曰:“天命不祐,吾殆穷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
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与游英俊,多秉钧衡。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由是知名,凡所著论,世以为法,诗调尤工。
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柳宗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是梓州人。开耀二年与状元许旦同榜登进士第。当初,在他十八岁时,不懂得读书,凭借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负气仗义,打抱不平,射猎赌博。后来进乡学读书,有悔悟之心,(他)就到梓州东南的金华山道观读书,痛下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精心研究古代典籍,酷爱读黄帝、老子的书和《周易?象传》。
光宅元年,(他)来到朝廷献上奏折,规劝皇帝不要把(高宗的)灵柩迁到京城。(他)受到召见,武后认为他才干出众,就任命他为麟台正字,委任状说:“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多次调动升任拾遗。
圣历初年,(陈子昂)卸职回乡,恰好遇上父亲的丧事,就在父亲墓旁修建小屋并住了下来。县令段简贪婪残忍,听说陈子昂很富有,就捏造假案陷害他,以威胁手段获取贿赂二十万缗,还嫌太少,就把子昂送进监狱。
子昂为自己卜卦,(见卦相)大惊,说:“老天爷不保佑我,我恐怕会死在这里啊!”后来他果然死在狱中,终年四十三岁。子昂外貌温和文雅,却心胸狭窄,容易急躁,他轻视钱财,乐于施舍,对朋友十分忠诚。他所交往的英才俊士,多数都手握大权。
唐朝建立后,文章延续着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人都效法这种文风,从陈子昂开始文风才变得典雅纯正。当初,(子昂)作《感遇诗》三十首,王适看见后惊叹说:“这位先生今后一定是天下文章的宗师。”子昂从此而闻名天下。
凡是他的文章,世人都奉为典范。他曾经建议武后设立明堂、太学,用来调养国家的元气。柳公权评论说:“能穷尽文章之术,包罗诗歌之法,从唐朝建立以来,只有陈子昂一个人。”陈子昂有诗文集十卷,流传至今。?
可叹啊!“自古以来很有才能的人,或许难以被任用。”“大象因为有牙,最终毁了自己。”确实啊!说的就是陈子昂吗??
人物诗文风格: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巨大,并且意义深远。陈子昂转变了初唐时期的诗文风格,使唐诗彻底摆脱了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和束缚。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它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
他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使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偏向于向现实生活取材,使士大夫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生活。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为迷茫的文人们指明了方向,它奠定了唐代诗文的壮阔景象,盛唐文学把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作为理论指导,使得盛唐文学诗风壮阔大气。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颓靡,脱离社会实际,作品中缺乏社会元素。
经过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之后,盛唐的诗文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内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想法,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陈子昂的诗文革新实践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陈子昂的诗如下:
1、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5、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7、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8、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9、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10、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得到武则天赏识,历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
他“感时思报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屡次上书指陈时弊,不避权贵。陈子昂自知忠谏不能为时所用,即于698年毅然辞官回乡,武三思随即指使县令段简诬谄他,于是被捕下狱,忧愤而逝。
陈子昂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既有理论上的建树,又有创作上的成就。他在 《修竹篇序》 中,严词抨击了统治诗坛近五百年的形式主义诗风,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
还有著名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也是陈子昂的代表作,诗中或感怀身世,或讽谏朝政,风格高昂清峻,为历代诗评家所盛赞。这位诗歌改革者还写过大量散文,突破了骈偶格局,也为文体的革新起了先驱作用。
扩展资料
1、陈子昂存诗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2、感叹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还有部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极遁世的苦闷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庆云章 感遇诗三十八首 观荆玉篇 鸳鸯篇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赠赵六贞固二首
答韩使同在边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答洛阳主人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送别出塞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登泽州城北楼宴 山水粉图 彩树歌 春台引 寒食集毕录事宅作 登幽州台歌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题李三书斋 崇嗣 送魏大从军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送客 春夜别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怀
夏日游晖上人房 春日登金( 一作九 )华观 群公集毕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体 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白帝城怀古 岘山怀古 宿空●【左舟右令】峡青树村浦 宿襄河驿浦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卧病家园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末句缺一字)
补充:
庆云章
昆仑元气。
实生庆云。
大人作矣。
五色氤( 一作氛 )氲。
昔在帝妫。
南风既薰。
丛芳烂熳。
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
庆云来止。
玉叶金柯。
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
庆云谁昌。
非我圣母。
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
周道昌矣。
九万八千。
天授皇年。
感遇诗三十八首
之一
,br> 微月生( 一作出 )西海。
幽阳始代( 一作化 )升。
圆光正( 一作恰 )东满。
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
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
三五谁能征。
之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之三
苍苍丁零塞。
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
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
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 一作下 )孤。
之四
乐羊为魏将。
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 一作尚 )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
乃属放●【上鹿下儿】翁。
孤兽犹( 一作且 )不忍。
况( 一作矧 )以奉君终。
之五
市人矜巧智。
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
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
●【上穴下目】然遗天地。
乘化入无穷。
之六
吾观龙变化。
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
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
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 一作蒙 )识。
谁能测沈( 一作沦 )冥。
世人拘目见。
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
安得采其英。
之七
白日每不归。
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
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
●【左是右鸟】●【左诀(去言字偏旁)右鸟】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
谁识巢居子。
之八
吾观昆仑化。
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
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
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
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
缘业定( 一作亦 )何成。
名教信纷藉。
死生俱未停。
之九
圣人秘元命。
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
诙( 一作谈 )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
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
嬴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
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
多言死如麻。
之十
深居观元化( 一作群动 )。
悱然争朵颐。
谗说相啖食。
利害纷●【左口右疑】●【左口右疑】。
便便夸毗子。
荣耀更相持。
务光让天下。
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
万世同一时。
之十一
吾爱鬼谷子。
青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
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
天下久( 一作乱 )无君。
浮荣不足贵。
遵养晦时文。
舒可( 一作之 )弥宇宙。
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
空与麋鹿群。
之十二
呦呦南山鹿。
罹罟以媒和。
招摇青桂树。
幽蠹亦成科。
世情甘近习。
荣耀纷如何。
怨憎未相复。
亲爱生祸罗。
瑶台倾巧笑。
玉杯殒双蛾。
谁见枯( 一作孤 )城蘖( 一作树 )。
青青成斧柯。
之十三
林居病时久。
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
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
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
感叹何时平。
之十四
临歧泣世道。
天命良悠悠。
昔日殷王子。
玉马遂朝周。
宝鼎沦伊谷。
瑶台成古( 一作故 )丘。
西山伤遗老。
东陵有故侯。
之十五
贵人难得意。
赏爱在须臾。
莫以心如玉。
探他明月珠。
昔称夭桃子。
今为舂市徒。
鸱●【左号右鸟】悲东国。
麋鹿泣姑苏。
谁见鸱夷子。
扁舟去五湖。
之十六
圣人去已久。
公道缅良难。
蚩蚩夸毗子。
尧禹以为谩。
骄荣贵工巧。
势利迭( 一作递 )相干。
燕王尊乐毅。
分国愿同欢。
鲁( 一作仲 )连让齐爵。
遗组去邯郸。
伊人信往矣。
感激为谁叹。
之十七
幽居观天运。
悠悠念群生。
终古代兴没。
豪圣莫能争。
三季沦周赧。
七雄灭秦嬴。
复闻赤精子。
提剑入咸京。
炎光既无象。
晋虏复纵横。
尧禹道已昧。
昏虐势方行。
岂无当世雄。
天道与胡兵。
咄咄安可言。
时醉而未醒。
仲尼溺东鲁。
伯阳遁西溟。
大运自古来。
旅人胡叹哉。
之十八
逶迤势已久。
骨鲠道斯穷。
岂无感激者。
时俗颓此风。
灌园何其鄙。
皎皎于陵中。
世道不相容。
喈喈张长公。
之十九
圣人不利己。
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
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
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
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
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
矜智道逾昏。
之二十
玄天幽且默。
群议曷嗤嗤。
圣人教犹在。
世运久陵夷。
一绳将何系。
忧醉不能持。
去去行采芝。
勿为尘所欺。
之廿一
蜻蛉游天地。
与世本无患。
飞飞未能止( 一作去 )。
黄雀来相干。
穰侯富秦宠。
金石比交欢。
出入咸阳里。
诸侯莫敢言。
宁知山东客。
激怒秦王肝。
布衣取丞( 一作卿 )相。
千载为辛酸。
之廿二
微霜知岁晏。
斧柯始青青。
况乃金天夕。
浩露沾群英。
登山望宇宙。
白日已西暝。
云海方荡□●【左三点水右谲去言字旁】。
孤鳞安得宁。
之廿三
翡翠巢南海。
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
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
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
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
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
叹息此珍禽。
之廿四
挈瓶者谁子。
娇( 一作妖 )服当青春。
三五明月满。
盈盈不自珍。
高堂委金玉。
微缕悬千钧。
如何负公鼎。
被●【左上公左下儿右文字偏旁】笑时人。
之廿五
玄蝉号白露。
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
孤英将奈何。
瑶台有青鸟。
远食玉山禾。
昆仑见玄凤。
岂复虞云罗。
之廿六
荒哉穆天子。
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
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
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
白发生罗帷。
之廿七
朝发宜都渚。
浩然思故乡。
故乡不可见。
路隔巫山阳。
巫山彩云没。
高丘正微茫。
伫立望已久。
涕落( 一作泪 )沾衣裳。
岂兹越乡感。
忆昔楚襄王。
朝云无处所。
荆国亦沦亡。
之廿八
昔日章华宴。
荆王乐荒淫。
霓旌翠羽盖。
射兕云梦林。
●【左去右曷】来高唐观。
怅望云阳岑。
雄图今何在。
黄雀空哀吟。
之廿九
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 一作油 )云生。
昏●【左日右壹】( 一作黩 )无昼夜。
羽檄复相惊。
拳局竞万仞。
崩危走( 一作远 )九冥。
籍籍( 一作寂寂 )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
藜藿缅纵横。
之三十
可怜( 一作惜) 瑶台树。
灼灼佳人姿。
碧华映朱实。
攀折青春时。
岂不盛光宠。
荣君白玉墀。
但恨红芳歇。
凋伤感所思。
之卅一
●【左去右曷】来豪游子。
势利祸之门。
如何兰膏叹。
感激自生冤。
众趋明所避。
时弃道犹存。
云渊既已失。
罗网与谁论。
箕山有高节。
湘水有清源。
唯应白鸥鸟。
可为( 一作与 )洗心言。
卅二
索居犹( 一作独 )几日。
炎夏忽然衰。
阳彩皆阴翳。
亲友尽睽违。
登山望不见。
涕泣久涟●【左三点水右而】。
宿梦( 一作昔 )感颜色。
若与白云期。
马上( 一作世中 )骄豪子。
驱逐正蚩蚩。
蜀山与楚水。
携手在何时。
之卅三
金鼎合神( 一作还 )丹。
世人将见欺。
飞飞骑羊子。
胡乃在峨眉。
变化固幽( 一作非 )类。
芳菲能几时。
疲疴苦沦世。
忧●【病去丙加每】( 一作悔 )日侵淄。
眷然顾幽褐。
白云空涕●【左三点水右夷】。
之卅四
朔风吹海树。
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
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
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
白刃( 一作日 )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
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
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
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
白首未封侯。
之卅五
本为贵公子。
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
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
磨灭成尘埃。
之卅六
浩然坐何慕。
吾蜀有峨眉。
念与楚狂子。
悠悠白云期。
时哉悲不会。
涕泣久涟●【左三点水右而】。
梦登绥山穴。
南采巫山芝。
探元观群化。
遗世从云螭。
婉娈时永矣。
感悟不见之。
之卅七
朝入云中郡。
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
沙朔气雄哉。
藉藉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
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
边人涂草莱。
之卅八
仲尼探元化。
幽鸿顺阳和。
大运自盈缩。
春秋递( 一作迭 )来过。
盲飙忽号怒。
万物相纷●【钊去金加靡】。
溟海皆震荡。
孤凤其如何。
观荆玉篇
鸱夷双白玉。
此玉有缁磷。
悬之千金价。
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
轻重有殊伦。
勿信玉工言( 一作勿信工言子)。
徒悲荆国人。
鸳鸯篇
飞飞鸳鸯鸟。
举翼相蔽亏。
俱来绿潭里。
共向白云涯。
音容相眷恋。
羽翮两逶迤。
苹萍戏春渚。
霜霰绕寒池。
浦沙连岸净。
汀树拂潭垂。
年年此游玩。
岁岁来追随。
凤凰起丹穴。
独向( 一作栖独 )梧桐枝。
鸿雁来紫塞。
空忆稻粱肥。
乌啼倦依托。
鹤鸣伤别离。
岂若此双禽。
飞翻不异林。
刷尾青( 一作清 )江浦。
交颈紫山岑。
文章负奇色。
和鸣多好音。
闻有鸳鸯绮。
复有鸳鸯衾。
持为美人赠。
勖此故交心。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并书
龙种( 一作钟龙 )生南岳。
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上山下卒】。
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
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
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
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
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洌。
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
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
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
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
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
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
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
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
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
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
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逝。
三山游玉京。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之一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
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
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
遗迹白云隈。
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 一作馆 )。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
驱马复归来。
之三 乐生
王道已沦昧。
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
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
遗叹寄阿衡。
之四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
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
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
千载为伤心。
之五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
徇( 一作循 )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 一作丹 )子。
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
感我涕沾衣。
之六 邹衍
大运沦三代。
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
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
今也则无推( 一作为 )。
之七 郭隗(末缺)
逢时独为贵。
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黄金台。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葳蕤苍梧凤。
嘹唳白露蝉。
羽翰本非匹。
结交何独全。
昔君事胡马。
余得奉戎旃。
携手向沙塞。
关河缅幽燕。
芳岁几阳止。
白日屡徂迁。
功业云台薄。
平生玉佩捐。
叹此南归日。
犹闻北戍边。
代水不可涉。
巴江亦潺●【缓去丝加三点水】。
揽衣度函谷。
衔涕望秦川。
蜀门自兹始。
云山方浩然。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峡口大漠南。
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 一作相 )纷纠。
赤( 一作小 )山复翕●【左赤右色】。
远望多众容。
逼( 一作迫 )之无异色。
崔●【上山下卒】乍孤断。
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
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
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
势雄( 一作高 )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
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
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
待君丹墀侧。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闻君东山意。
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
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
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
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
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
含叹负生平。
赠赵六贞固二首
回中峰火入。
塞上追兵起。
此时边朔寒。
登陇思君子。
东顾望汉京。
南山云雾里。
赤螭媚其彩( 一作形 )。
婉娈苍梧泉。
昔者琅琊子。
躬耕亦慨然。
美人岂遐旷。
之子乃前贤。
良辰在何许。
白日屡颓迁。
道心固微密。
神用无留连。
舒可弥宇宙。
揽之不盈拳。
蓬莱( 一作茅,又作蒿)久芜没。
金石徒精坚。
良宝委短褐。
闲琴独蝉娟。
答韩使同在边
汉家失中策。
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
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
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
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
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
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
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
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
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
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
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
还歌凯入都。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南星中大火。
将子涉清淇。
西林改微月。
征旆空自持。
碧潭去已远。
瑶华( 一作草 )折遗谁。
若( 一作君 )问辽阳戍。
悠悠( 一作摇摇 )天际旗。
答洛阳主人
平生白云志。
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
从宦此中州。
主人亦何( 一作何发 )问。
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
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
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
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
倾侧且沈浮。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
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
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 一作绝 )。
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
尘忧未能整。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昨夜银河畔。
星文犯遥( 一作天 )汉。
今朝紫气新。
物色果逢真。
言从天上落。
乃是地仙人。
白璧疑冤楚。
乌裘似入秦。
摧藏多古意。
历览备艰辛。
乐广云虽睹。
夷吾风未春。
凤歌空有问。
龙性讵能驯。
宝剑终应出。
骊珠会见珍。
未及冯公老。
何惊孺子贫。
青云傥可致( 一作效 )。
北海忆孙宾。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闻道白云居。
窈窕青莲宇。
岩泉万丈流( 一作流杂树 )。
树石( 一作石室 )千年古。
林卧对轩窗。
山阴满庭户。
方释尘事劳。
从君袭兰杜。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晓霁望嵩丘( 一作岳 )。
白云半岩足。
氛氲涵翠微。
宛如嬴( 一作瀛 )台曲。
故人昔所尚。
幽琴歌断续。
变化竟无常。
人琴遂两亡。
白云失处所。
梦想暧容光。
畴昔疑缘业。
儒道两相妨。
前期许幽报。
迨此尚茫茫。
晤言既已失。
感叹( 一作恨 )情何一。
始忆携手期。
云台与峨眉。
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时。
诸君推管乐。
之子慕巢夷。
奈何苍生望。
卒为黄绶欺。
铭鼎功未立。
山林事亦微。
抚孤一流恸。
怀旧日( 一作且 )暌违。
卢子尚高节。
终南卧松雪。
宋侯逢圣君。
骖驭( 一作御 )游青云。
而我独蹭蹬。
语默道犹屯。
征戍在辽阳。
蹉跎草再黄。
丹丘恨不及。
白露已苍苍。
远闻山阳赋。
感涕下沾裳。
送别出塞
平生闻高义。
书剑百夫雄。
言登青云去。
非此白头翁。
胡兵屯塞下。
汉骑属( 一作入 )云中。
君为白马将。
腰佩●【左马右辛】角弓。
单于不敢射。
天子伫深功。
蜀山余方隐。
良会何时同。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东山宿昔意。
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
感涕下沾襟。
暮登蓟楼上。
永望燕山岑。
辽海方漫漫。
胡沙飞且深。
峨眉杳如梦。
仙子曷由寻。
击剑起叹息。
白日忽西沈。
闻君洛阳使。
因子寄南音。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四十九变化。
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黄里。
驱驰风雨情。
是非纷妄作。
宠辱坐相惊。
至人独幽鉴( 一作览 )。
窈窕随昏明。
咫尺山河道。
轩窗日月庭。
别离焉足问。
悲乐固能并。
我辈何为尔。
栖皇犹未平。
金台可攀陟。
宝界绝将迎。
户牖观天地。
阶基上杳冥。
自超三界乐。
安知万里征。
中国要荒内。
人寰宇宙荣。
弦望如朝夕。
宁嗟蜀道行。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幽寂旷日遥。
林园转清密。
疲疴澹无豫。
独坐泛瑶瑟。
怀挟万古情。
忧虞百年疾。
绵绵多滞念。
忽忽每如失。
缅想赤松游。
高寻白云( 一作紫庭 )逸。
荣吝始都丧。
幽人遂贞吉。
图书纷满床。
山失蔼盈室。
宿昔心所尚。
平生自兹毕。
愿言谁见知。
梵筵有同术。
八月高秋晚。
凉风正萧瑟。
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
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
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
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
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
御( 一作衔 )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
嗟尔白头翁。
山水粉图
山图( 一作仙图非)之白云兮。
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
爱云山以幽求。
彩树歌
嘉锦筵珍树兮。
错众彩之氛氲。
状瑶台之微月。
点巫山之朝云。
青春兮不可逢。
况蕙色之增芬。
结芳意而谁赏。
怨绝世之无闻。
红荣碧艳坐看歇。
素华流年不待君。
故吾思昆仑之琪树。
厌桃李之缤纷。
春台引 寒食集毕录事宅作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
怀宇宙以伤远。
登高台而写忧。
迟美人兮不见。
恐青岁之遂( 一作还 )遒。
从毕公以酣饮。
寄林塘而一留。
采芳荪于北渚。
忆桂树于南州。
何云木之美丽。
而池馆之崇幽。
星台秀士。
月旦诸子。
嘉青鸟之辰。
迎火龙之始。
挟宝书与瑶瑟。
芳蕙华而兰靡。
乃掩白苹。
藉绿芷。
酒既醉。
乐未已。
击青钟。
歌渌水。
怨青春之萎绝。
赠瑶台( 一作华 )之旖旎。
愿一见而道意。
结众芳之绸缪。
曷余情之荡漾。
瞩青云以增愁。
怅三山之飞鹤。
忆海上之白鸥。
重曰。
群仙去兮青春颓。
岁华歇兮黄鸟哀。
富贵荣乐几时兮。
朱宫碧堂生青苔。
白云兮归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独幽默以三月兮。
深林潜居。
时岁忽兮。
孤愤遐吟。
谁知我心。
孺子孺子。
其可与理分。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嗷嗷夜猿鸣。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钟梵经行罢。
香林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得( 一作苦 )攀缘。
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
平生白云意。
疲●【上草头下尔】愧为雄。
君王谬殊宠。
旌节此从戎。
●【绥去丝加挑手旁】绳当系虏。
单马岂邀功。
孤剑将何托。
长谣塞上风。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古壁仙人画。
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
孤飞暖似雪。
自矜彩色重。
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
长鸣谁复闻。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边池无芳树。
莺声忽听新。
间关如有意。
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汉宠。
蔡女没胡尘。
坐闻应落泪。
况忆故园春。
题李三书斋 崇嗣
灼灼青春仲。
悠悠白日升。
声容何足恃。
荣吝坐相矜。
愿与金庭会。
将待玉书征。
还丹应有术。
烟驾共君乘。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虎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一作独有汉臣功)。
送殷大入蜀
禺( 一作蜀 )山金碧路。
此地饶英灵。
送君一为别。
凄断故乡情。
片( 一作夏 )云生极浦。
斜日隐离亭。
坐看征骑没。
惟见远山青。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别馆分周国。
归骖入汉京。
地连函谷塞。
川接广阳城。
望迥楼台出。
途遥烟雾生。
莫言长落羽。
贫贱一交情。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转蓬方不定。
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
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
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迳( 一作返 )。
归守东陂田。
送客
故人洞庭去。
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
苍茫别思盈。
白苹已堪把。
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
归客赠生平。
春夜别友人二首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一作去 )。
此会在何年。
紫塞白云断。
青春明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储光羲
下一篇: 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