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储光羲生平
储光羲,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奸,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储光羲因晚年失节,《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其事迹散见于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70卷,已散佚。所著《正论》15卷、《九经外议疏》20卷。今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储光羲评价
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储光羲在创作上努力效法魏晋,而摈弃六朝绮丽之风,形式多五言古体,内容也丰富多样。如天宝末奉使范阳,途经邯郸,见安禄山蠢蠢欲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写《效古》二首以纪其事。诗云:“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表现出对时局深切的忧虑,以及报国无门的幽愤。至于写景诸作,如《述华清宫》、《游茅山》、《题陆山人楼》等,或气象雄浑,或清凄宛转,风格又自不同。写旅途的凄苦,如《寒夜江口泊舟》;写离别怀人,如《京口送别五四谊》,都感情真挚,颇为感人。苏辙于唐代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储光羲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
游茅山五首原文: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想见中林士,巖扉长不关。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诗词作品: 游茅山五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储光羲
《牧童词》
诗人 储光羲朝代 唐诗体裁 乐府
《牧童词》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翻译:不说放牧的地方离家有多远,也不说放牧的大山有多深,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圆圆的斗笠戴在我头上,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它们不光为我遮挡夏天的暴雨,也将为我遮挡冬日的阴冷。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它们不时地用叫声呼唤激励着同类,人们眼中所看到实在是一副宁谧的田园风光、成为诗人千古讴歌的对象,但他们只是眼前这片刻的景物来取乐,有谁去关心过牧童的饥寒温饱和感受?
赏析:牧童是中国古代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牧童代表的是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但很少有人触及到牧童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而储光曦则为人们揭示了牧童的真实生活:一个年幼的牧童不怕路远、不怕山深,他所想要的只是让牛儿温顺一点、听话一点,不要到处乱跑,以便给他节约出一点点的时间,他要用这点时间干什么呢?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了圆笠、长蓑、暑雨、寒阴四个意象来代指,特别是“长蓑”最为传神,一件普通的蓑衣穿在身上就成了长袍,说明这个牧童年纪还很小,比成年人矮了一大截,而这件蓑衣不仅要给他遮挡夏天的风雨,还要为他遮挡冬日的严寒,那这个牧童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就可想而知了,穿不暖的孩子能吃饱吗?他是要用牛吃草的工夫采点野果充饥还是小憩一会儿?
千家诗五绝《储光羲·洛阳道》诗词赏析
储光羲〔二〕
大道直如发〔三〕,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四〕。
〔一〕洛阳道:汉横吹十八曲之一。
〔二〕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一说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与王维为友。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有《储光羲集》五卷,《全唐诗》编为四卷。
〔三〕大道直如发:语出鲍照《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层阁肃天居,驰道直如发。”
〔四〕双双:言其成群结队。玉珂: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有用贝制的。张华《轻薄篇》:“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李贺《马》诗之二二:“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点评】本诗是《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组诗的第三首。诗铺陈直叙,用白描手法传神地写出了京城贵游公子春日游赏的骄奢,流露出诗人的讽刺与愤激之情。
江南曲
储光羲
系列:人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江南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赏析
《江南曲》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旧题,创作了不少清新平易、明丽活泼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三首。
这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像;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像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4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崔安潜
下一篇: 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