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崔备

佚名 2023-06-05 21:32:42

崔备

崔备(?~?),字号不祥。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崔元翰榜进士第三人。
曾任工部尚书。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任礼部员外郎,终工部郎中。唐朝建中进士第,为西川节度使判官,终工部郎中。诗六首。

唐朝有历史记载的诗人有多少位?

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

于鹄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

赵徵明 天水人。

杨师道 字景猷,华阴人

袁郊 字之仪,朗山人,

崔涯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张若虚,扬州人。

刘叉,元和时人。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卢汝弼 (《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

王涯 字广津,太原人。

李约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称萧斋。官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

崔国辅,吴郡人。

于武陵,会昌时人。

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

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称檀栾子。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唐朝诗人有那些人物。

安鸿渐
鲍君徽
包何
鲍溶
包佶
白居易
包融
白敏中
包颖
毕耀
白行简
鲍防
布燮
蔡孚
蔡隐丘
曹松
曹唐
蔡允恭
曹修古
蔡希周
曹著
曹邺
长孙正隐
长孙佐辅
岑参
常达
岑文本
常衮
岑羲
常浩
常建
查文徽
常雅
车缅
畅当
长孙氏
陈黯
长孙无忌
晁采
陈标
陈存
陈沆
陈昌言
陈季卿
陈嘉言
陈京
陈九流
陈润
陈陶
陈去疾
陈通方
陈上美
陈翊
陈希烈
陈羽
陈师穆
陈玉兰
陈彦博
陈叔达
陈元光
陈翥
陈子昂
储光羲
崔安潜
储嗣宗
崔备
成彦雄
崔邠
楚儿
程长文
崔澹
崔道融
崔涤
崔峒
崔恭
崔瓘
崔立之
崔橹
崔国辅
崔泰之
崔沔
崔颢
崔涂
崔护
崔日用
崔信明
崔绩
崔日知
崔兴宗
崔季卿
崔融
崔玄亮
崔郊
崔善为
崔玄童
崔居俭
崔湜
崔铉
崔珏
崔枢
崔涯
崔庸
崔曙
崔郾
崔液
崔元翰
崔元略
崔知贤
崔子向
崔紫云
崔宗之
戴叔伦
狄仁杰
道恭
丁居晦
丁棱
邓洵美
东方虬
丁仙芝
窦巩
丁泽
窦蒙
独孤良器
窦牟
董思恭
独孤实
窦群
窦叔向
窦威
杜常
豆卢回
窦希玠
豆卢荣
杜甫
窦庠
窦参
杜羔
独孤及
窦常
独孤良弼
杜光庭
杜兼
杜建徽
杜牧
杜元颖
杜秋娘
杜正伦
杜之松
杜审言
杜頠
段成式
杜荀鹤
段弘古
杜淹
杜易简
段文昌
法宣
法照
法振
樊晃
樊珣
樊阳源
樊宗师
范灯
范传正
封敖
房琯
封孟绅
房千里
范元凯
房融
封行高
冯道
房孺复
冯道之
费冠卿
冯涓
方干
冯伉
丰干
冯宿
冯著
冯延巳
符载
富嘉谟
高崇文
高骈
高峤
高瑾
高球
高绍
高弁
高力士
高适
高蟾
高适
高铢
高正臣
古之奇
戈牢
顾云
顾朝阳
葛鸦儿
顾在镕
耿湋
顾非熊
关盼盼
弓嗣初
顾况
贯休
顾敻
郭利贞
广宣
归登
郭子仪
郭遵
归有光
郭圆
郭郧
郭震
郭正一
海印
韩思复
寒山
韩思彦
韩察
韩偓
韩琮
韩熙载
韩湘
韩休
韩翃
韩仲宣
韩滉
韩愈
何承裕
何仲宣
韩昭
和凝
何鸾
何频瑜
贺敱
恒超
何兆
贺朝
贺兰进明
何仲举
贺遂亮
贺知章
胡皓
洪子舆
胡曾
胡令能
侯道华
胡证
皇甫湜
胡直钧
胡宿
皇甫松
护国
胡雄
皇甫镛
扈载
皇甫曾
胡元范
花蕊夫人
黄巢
怀素
黄崇嘏
黄颇
皇甫澈
黄帝
皇甫冉
黄损
黄滔
慧净
慧偘
纪唐夫
纪元皋
贾驰
贾岛
贾至
贾棱
吉中孚
贾宗
贾弇
江妃
江为
贾曾
姜晞
蒋贻恭
蒋防
蒋涣
皎然
姜皎
金昌绪
蒋冽
荆浩
金地藏
蒋挺

唐代大才子李约为何一生不近女色?

唐朝的文人雅士以风流才情而流传千古,就连“人民诗人”白居易都偷过情的。然而,独有李约,“性清洁寡欲,一生不近粉黛”。这个仅传世十首诗的李约,虽不为现代人所熟知,但在当朝也还是挺有名的,因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地位仅次于宰相的儿子。从史书对他的评价 “雅度简远”、“识度清旷”来看,李约算是个有份量的人。

但在那以风流引为时尚的唐代文坛,李约难道以洁身自好来赢得英名不成?一个人可以一时不近女色,难就难在一生不沾女色,除非他是和尚。然而李约又不是个与尘世隔绝的人,相反还特别关注现实生活,他的《观祈雨》《过华清宫》等诗,还颇有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的诗风。

  这个在国防部供职的男人,按道理应该受到雄性氛围的强烈熏陶,却偏偏宁愿养一只猿猴也不养女人!让当朝仰慕他的女子大失所望。据《全唐诗话》载,李约“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在润州得古铁一片,击之清越。又养一猿,名山公。月夜泛江,登金山鼓琴,猿必啸和。”看看,那时的文人纵情山水时,必有艺妓相随,饮酒作乐,鼓琴唱和。李约倒好,他简直是浪费了大好的月色,牵一只昵称为“山公”的猿夜游江上,当他独自鼓琴时,猿的一声长啸他竟引为知音!

有学者说李约不近女色与他嗜茶有关,因为茶能让他清心寡欲。原来李约还是一个煮茶的高手,温庭筠在他的《采茶录》中专门介绍了他的煮茶技术:“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沸,庶可养茶。”因为这手功夫,文人雅士多来他的住处弹琴品茗,可是,那些个文人们三句就离不得女人,往往这时,李约便拂袖而去,并威胁再不供好茶。当朝文人都以为他是个假正经,可确实在他一生中,没有发生半点绯闻。

清光的解释

清光的解释(1).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 《汉书·晁错传》 :“今 执事 之臣皆 天下 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 五帝 之佐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见陛下之 光景 所及。” 唐 李白 《赠郭季鹰》 诗:“ 盛德 无我 位,清光独映君。”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 赴阙 陈让第二状》 :“窃念臣等,自临边鄙,久阻阙廷,入对清光,人臣所愿。”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 :“空庭春暮矣,惊传诏,奉清光,疑错报,幸 平阳 。” (2).清亮的 光辉 。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 诗:“欢饫终日,清光欲暮。” 唐 崔备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 诗:“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 明 刘基 《雪中》 诗之二:“移床漫向明牎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巴金 《家》 十九:“漫天的清光洗着他们的脸。”

词语分解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 东西 ,与“浊” 相对 : 清水 。 清泉 。 清流 (a. 澄澈 的水流,如“一股 清清 ”;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 士大夫 )。 清澈 。清碧。清朗。清新。清醇。 月白 光的解释 光 ā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 眼睛 ,使人感到 明亮 ,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 阳光 。月光。火光。光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 : 光临 (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 带来 光彩)。 光顾 。光复。 使显赫:光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