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杜之松

佚名 2023-06-05 21:23:59

杜之松

杜之松,博陵曲阿人[生卒不详]。隋起居舍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高祖武德元年前后在世。仕隋为起居舍人。唐贞观中,为河中刺史。之松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贞观中,为河中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尝答王绩书云:康成道重,不许太守称官;老莱家居,羞与诸侯为伍。仆岂不能正平公之坐,敬养亥唐;屈文侯之膝,恭师子夏。其雅尚可知矣。

浊酒一杯是成语吗 浊酒一杯是否是成语

1、是成语。浊酒一杯,拼音zhuó jiǔ yī bēi,指酒质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娱或排遣。

2、浊:浑浊。指酒质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娱或排遣。

3、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4、唐杜之松《答王绩书》:浊酒一杯,清琴数弄,诚足乐也。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古之隐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也;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且世未尝无隐,有之未尝不旌贲而先焉者,以孔子所谓"举逸民,天下之人归焉"。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裒可喜慕者类于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才善。

  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曰:"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黜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邪?'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见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鬛白毳,龙骼凤臆,骤驰如舞,终日不释辔而以热死;一者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其自处如此。

  朱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绝俗,被裘曳索,人莫能测其为。长史窦轨见之,遗以衣服、鹿帻、麂靴,逼署乡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结庐山中,夏则裸,冬缉木皮叶自蔽,赠遗无所受。尝织十芒屩置道上,见者曰:"居士屩也。"为鬻米茗易之,置其处,辄取去,终不与人接。其为屩,草柔细,环结促密,人争蹑之。高士廉为长史,备礼以请,降阶与之语,不答,瞪视而出。士廉拜曰:"祭酒其使我以无事治蜀邪?"乃简条目,薄赋敛,州大治。屡遣人存问,见辄走林草自匿云。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嘹。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有关萧铣的文言文

1. 选自《新唐书》萧铣 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祖父萧岩,开皇初年叛隋降于陈朝,陈亡后被隋文帝诛杀。萧铣少时孤贫,卖书谋生,侍奉母亲很孝顺。炀帝时因外戚之恩提拔为罗川县令。

大业十三年(617),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等共谋起兵反隋,众人欲推举景珍为首领,景珍说“:我素来寒微,虽假借名号,也怕不能服众。

罗川县令,是故梁后代,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带尽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现在推他为主,以应天顺人,不更好吗?”便派人告知

2. 求“岑文本初仕萧铣”译文 原文:

岑文本初仕萧铣。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

译文: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任职。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担任检校中书省(官职名)的李靖很是看中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渐渐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说:“我亲自推荐一个人,你不要再担当这个职务了。”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管挤密。后来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他的母亲感到奇怪并问他,岑文本回答说:“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忧虑。”有来向他庆贺的,他就说:“今天,我只受吊唁不受庆贺。”江东之战,筹划辎重运输,都全部委托岑文本来主持,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唐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

3. 新唐书 萧铣传的翻译两段就行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 萧铣是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

祖父萧岩,开皇初年(581年),背叛隋朝降于陈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朝,萧岩被隋文帝诛杀。

萧铣少时孤贫,以卖书谋生,侍奉母亲很孝顺。隋炀帝时,因外戚之恩提拔为罗川县令。

[1] 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等共谋起兵反隋,众人欲推举董景珍为首领,董景珍说:“我素来寒微,虽假借名号,也怕不能服众。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朝皇帝后代,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

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带尽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

现在推他为主,以应天顺人,不更好吗?”便派人告知萧铣。萧铣随即回信对董景珍说:“我先君侍奉隋朝,职贡毫无缺失,而隋人竟贪我土地,灭我宗社,我因此痛心疾首,想洗雪这个耻辱。

如今上天诱导各位,降心从事,将重续梁朝统治,以求福佑于先帝,我怎敢不纠集勉励士众以随公之后呢?”立即募兵数千,扬言讨伐贼寇,实则准备响应董景珍起兵。[2] 自称梁王 时逢颍川贼寇沈柳生进犯罗川县,萧铣出战不利,对其部下说:“岳阳豪杰打算推我为主,如今天下全都叛隋,我能独自守节以保全吗?况且我祖先建国于此,如从其请恢复梁朝,再以半纸檄文招降群盗,谁人敢不服从?”众人大喜,便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自称梁公,旗帜服色全遵梁朝旧例。

沈柳生率众归附萧铣,萧铣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不到五天,远近争相归附,众达数万,便率众前往巴陵郡。

[3] 董景珍派遣徐德基、郭华率领强姓首领数百人前来迎接,而首先见到沈柳生。沈柳生与其部下商议说:“梁公起兵,我最先归附,功勋居第一。

如今岳州兵众而将多,谁肯位在我下?不如杀掉徐德基,扣押其人,独挟梁主进取州城,那么谁能位于我前呢?”于是杀死徐德基,前往中军告知萧铣。萧铣大惊道:“今欲拨乱反正,忽然自相屠杀,我不能当你们的君主了!”随即走出军门。

沈柳生害怕,伏地请罪。萧铣斥责后宽宥了他,陈兵进城。

董景珍说:“徐德基倡义竭诚尽力,沈柳生擅自杀害,如不诛杀,将无法治政。且与凶贼共处,久后必生祸患。”

萧铣因此下令斩沈柳生。于是筑坛于城南,燔柴告祭上天,自称梁王。

因有异鸟到来,于是建年号为凤鸣。[4] 称帝夺地 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设置百官,全都依照梁朝旧例。

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猛为秦王,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瓒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

隋朝将领张镇州、王仁寿进击萧铣,不能取胜。后得知隋朝灭亡,便与宁长真等人率领岭南州县归降于萧铣。

当时林士弘据有江南,萧铣派遣部将苏胡儿攻拔豫章郡,派杨道生夺取南郡,张绣略定岭表。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距汉水,全都归属萧铣,兵力达到四十万。

[5] 日渐衰弱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

派遣杨道生进攻峡州,被峡州刺史许绍击败,战士死伤大半。[6]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夺取通、开二州,斩其东平王阇提。

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为将军,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泄被萧铣所杀。

董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董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李孝恭处,举地归降。

萧铣派遣张绣进攻董景珍,董景珍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您没听说过吗?何必互相攻讨?”张绣不回答,进兵围城。董景珍溃围而走,被其部下杀害。

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居功自傲,萧铣又杀了他。

萧铣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因此大臣旧将都怀疑惧怕,往往叛离,萧铣不能禁制,所以日渐衰弱。[7] 投降被杀 唐平萧铣之战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李孝恭与李靖率领巴蜀兵顺流而下,庐江王李瑗由襄阳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合兵攻打萧铣。

萧铣的将领周法明率四州归降唐朝,唐高祖随即下诏任命周法明为黄州总管,前往夏口道,进攻安州,将其攻下。萧铣的将领雷长颍以鲁山归降唐朝。

萧铣便派部将文士弘抵御李孝恭,战于清江口,李孝恭大败其军,缴获战舰千艘,攻取宜昌、当阳、枝江、松滋等县,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城投降。李孝恭、李靖直逼其都城江陵。

[8] 起初,萧铣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等到仓促召集兵马时,江南、岭南,路途辽远,未及赴援。李孝恭布列长围以守。

数日之后,攻破水城,缴获楼船数千艘。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投降。

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乱兵祸害。

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便巡城下令,守城士卒全都痛哭。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认罪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李孝恭受降,护送他到京师。

过后几天,救兵赶。

4.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祖岩,开皇初叛隋降陈,陈亡,文帝诛之.翻译 诸将擅兵横恣,铣恐浸不制,乃阳议休兵营农,以黜其权。——诸位将领擅自调兵横行不法,萧铣担心管制不住这些武将,于是假装罢兵,让士兵务农,用这些来除去诸将的兵权

怨之,谋作乱,事泄,被诛。——怨恨他,打算造反,事情泄露,被杀掉了

蹇——傲慢

铣性外宽内忌,疾胜己者,于是大臣旧将皆疑间,多叛去,铣不能禁,由此愈弱。——萧铣看起来宽容实则嫉妒猜疑,妒忌比自己好的人,所以大臣们都在猜疑中走了,萧铣阻止不了,于是实力越来越弱。

铣乃遣将文士弘拒孝恭,战清江口,——萧铣派遣将士文士弘抵御孝恭,在江口进行大战。

孝恭、靖直逼其都。——孝恭、李靖很快打倒了都城

初,铣放兵,止留宿卫数千人——一开始萧铣散兵,只留下宿卫军几千人,

今城未拔,先出降,可免乱——现在城没被攻破,投降可以免一死

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为陛下禽,犹田横南面,岂负汉哉?”帝怒其不屈,诏斩都市,年三十九。——隋朝得到了他的政权,英雄豪杰互相争雄,萧铣没有当皇帝的命,所以被陛下所管制,好似南方田横,怎么背负了汉室?皇帝气愤他的不屈,下诏斩于集市,享年39岁

凡——总共

一定要采纳啊!我花了很长时间写的!

5. 萧铣的资料 萧铣

萧铣(583~621年),南兰陵人。为后梁宣帝萧?B076?之曾孙。他年幼时,家境贫寒。少时,曾受雇给人抄书自给,孝母。隋仁寿四年(604年),炀帝杨广即位,次年萧铣之叔伯姑母被册立为皇后,即萧皇后。萧铣遂被任为罗县县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谋起兵反隋,萧铣在罗县亦举兵起事。5日之内,得兵数万,自称梁公,又进军岳阳,与董景珍等会合。十月,称梁王,建年号为鸣凤。次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为梁,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时值隋亡之际,形势纷乱,远近归附者日多,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世陵园。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

梁国初建后,其部下诸将自恃有功,骄恣专横,杀戮多自决。萧铣恐日久难制,即以休兵耕种为名,裁削诸将兵权。引起一些将帅的怨恨,相继有人谋乱,萧铣逐一诛杀。后因滥杀过多,其故人及边将镇帅多有疑惧,叛降而去甚众,萧铣兵势渐弱。唐武德四年(621年),萧铣被斩。时年39岁

唐平萧铣之战

唐朝武德四年(621),唐军攻灭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

萧铣原为隋罗川令,梁室后裔。隋大业十三年(617) 乘乱起兵反隋,次年在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据有东至九江(今属江西),西抵三峡,北临汉水,南达岭南的广大地区,拥兵40余万。唐高祖李渊占领长安(今西安)后,派左光禄大夫李孝恭进入巴蜀,后又派开府李靖协助其筹划东下消灭萧铣。武德二年九月,萧铣遣水陆军攻峡州(今湖北宜昌西北),为唐峡州刺史许绍所败,后两军在峡州对峙。

三年冬,萧铣先后杀功臣董景珍、张绣,内部混乱,诸将离心。四年初,李靖向赵郡王李孝恭献策乘机攻萧铣。二月,李渊任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大造战舰,训练水军。因李孝恭军事经验少,令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委以军事。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李孝恭、李靖统12总管兵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进击萧铣。时江水泛涨,萧铣认为唐军必不能进,休兵不设备。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2000余艘东下,首先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地。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急来援救。李孝恭欲出战,李靖认为,文士弘系萧铣悍将,新失荆门,率锐救败,恐不可当,宜先驻南岸,待其气衰再行出击。李孝恭不听,十月初九留李靖守营,自率兵击文士弘,果遭失利。文士弘乘胜纵兵抢掠。李靖乘其混乱挥军出击,大破文士弘军,获舟船 400余艘,斩杀及溺死者近万人,追至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以东的百里洲,再败文士弘军。李靖乘胜率轻兵5000直逼江陵城下,李孝恭率大军继进,将江陵包围,入外廓,拔水城,俘甲兵4000余,缴获大批舟船。李靖认为,萧铣所占地域很广,现深入其腹地,如攻城不下,敌援兵四集,就会进退两难。因而将舟船散弃江中,任其飘流,以迷惑援兵。萧铣见援兵不至,二十一日被迫向唐军投降。数日后,南方救兵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见空船顺江而下,果狐疑不敢进;后知江陵已破,均投降了唐军。

唐军进江陵后,李孝恭接受李靖和萧铣降官岑文本的建议,严明军纪,对萧铣的降将家眷予以保护。影响所及,南方州郡都望风归附。此战,唐军善择战机,出敌不意,以水军顺江而下,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江河作战。

怎么样?够详细了吧?

6. 那篇文言文中有铣这个字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才略。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

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

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7. 张善安传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张善安,兖州方与人士。17岁时,亡命为盗,后来在淮南一带打家劫舍。恰逢孟让败亡,张善安招募了败军八百多人,突袭攻破庐江郡。依附于林士弘,却不被信任,深感懊恼,于是反叛袭击了林士弘,焚其城郭后离开去了南康。萧铣夺取豫章,派遣大将苏胡儿守城,张善安夺取豫章,占据归还给唐朝,于是被授为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张善安反唐,辅公佑任命其为西南道大行台。善安掠夺孙州,擒拿总管王戎,袭杀黄州总管周法明。恰逢李大亮率兵赶到,劝降善安。张善安答道:“我本来最初是不欲谋反。但被部下谗言陷害谋反。投降,现如今是很容易的,但朝廷恐怕不会免除我的罪责,该怎么办啊?”李大亮说道:“您会投降,我一点也不怀疑。”于是独自走入阵中,与张善安握手谈话。张善安于是大喜,率领几十骑兵进入李大亮帐营。大亮引进善安后,立即命令士兵捉拿了张善安。善安身边的骑兵都感到惊异,被抓走。善安部下举兵来战。张大亮说是张善安是自愿归顺,劝诫叛军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善安同党骂道:“总管出卖了我们。”于是叛军溃败。张大亮押送善安至京师。善安辩解自己不与公祏同谋,唐高祖赦免了他。公祏兵败,收到善安书信,于是被处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