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郭子仪

佚名 2023-06-05 21:16:32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7月9日),汉族,祖籍太原。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郭子仪是何许人,简述其生平。

  郭子仪 (697-781)与 安史之乱
  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载(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载(754),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陵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

  至德元载(756),实际改元是在七月二月,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余万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载(757)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由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的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一这时,郭子仪兵权在握,肃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

  干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郭子仪等唐军围邺,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鼠可卖四千钱。这正是破城良机,但因兵众无主,无人统一指挥,以致坐失良机。 史思明为援邺而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断袭击唐军。于是,干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激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混战中双方均遭重大损失。郭子仪退向河阳(今河南孟县),保卫东京。这次战役的失利,鱼朝恩有责无旁贷之过,但他为了推卸责任,竟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肃宗遂召郭子仪还京,并免其军职,还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郭子仪在京闲得无聊,党项等羌人却在京西不断制造事端,威胁长安。肃宗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为他还不能离开京师。宝应元年(792)二月,绛州(今山西新绛)驻军粮饷不继,军心不稳。有一将领王元振借口士卒思郭子仪而发动兵变、杀了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肃宗遂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并以其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平兴、定国等军副元帅,镇守绛州。郭子仪并不因为王元振拥护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责王元振杀害主帅会给叛军提供可乘之机,遂杀王元振与其同谋者四十人。同时也解决了粮饷问题。这些措施,稳定了军心,效果很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调他回长安。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就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建议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引起代宗的重视。

  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开始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报告。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始有所闻。吐蕃继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干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才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郭予仪久居京师,手下没有军队,临时凑集了二十余人到咸阳,面对二十余万敌军,当然难以有所作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于程元振从中作梗,也未能见到代宗。

  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 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观察敌情。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吐蕃感到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兵西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等到浐水以东迎接。代宗羞愧的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

  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仆固怀恩之策时,有人建议:仆固怀恩所统之兵皆郭子仪旧部,如果派郭子仪去统领这支军队,仆固怀恩就一筹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仆固怀恩感到危在旦夕,遂举兵反唐。他进攻太原失败,带三百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郭子仪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 仆固怀恩到了灵州,勾结回纥、吐蕃,大举内进。郭子仪奉命出镇奉天(今陕西干县),在干陵之南大败仆固怀恩。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回纥、吐蕃内进。

  仆固怀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仪用分化手段,拉拢回纥,共击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仪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安史之乱
  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结果,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叛军突破潼关险隘,向长安逼进。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门,向蜀地逃窜。行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境内),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

  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七月,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八月,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并联合回纥骑兵,准备开展大规模的反攻。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纥骑兵收复长安。接着,又收复东都。安庆绪退守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干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调遣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进讨安庆绪。又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协调和指挥战事。十月,唐军进围邺城,安庆绪向留守范阳的叛将史思明求救。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万赴援,与官军在安阳河北相遇。双方未及布捙,大风突起,飞沙走石,天地昼晦,两军将士大惊,官军向南溃逃,叛军向北撤退。不久,史思明率部来到邺城南,安庆绪出城慰劳,被思明执杀,叛军返回范阳,思明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军南下,攻占东都。次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朝义即帝位,改元显圣。宝应元年(762)四月,唐肃宗病重弥留。张皇后与越王李系密谋,企图诛杀专权宦官李辅国,事泄被杀,肃宗惊吓而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领诸道唐军和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北逃范阳。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逃至广阳(今河北房山东北)附近,由于众叛亲离,自缢而死。其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相继投降,先后被任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镇节度使,是为河北三镇。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

郭子仪是哪个朝代的人

郭子仪是唐代人。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后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 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从九品下,《郭公庙碑铭》碑阴有记载,正史列传有误,修改者注),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

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从三品上,《郭公庙碑铭》碑阴有记载,正史列传有误,修改者注)、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职返家守孝。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郭子仪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

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于是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领河北全境。这时,李光弼自太原东进攻打常山,攻克了常山。而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李光弼一同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平定藁城。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俘获敌军四千人,都放走了,斩杀叛军任命的伪太守郭献璆,回军常山。

大历八年(773)十月,郭子仪指挥朔方军在灵州大败吐蕃军,向朝廷奏捷。大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仪入朝,在延英殿朝见皇帝。君臣对奏慷慨甚欢,但在谈到吐蕃强大时,郭子仪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代宗允许。?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所领其他使职、副元帅等职务都被罢免。?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仪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谊前往探病,郭子仪不能行叩拜礼,只能作揖礼。

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子仪

郭子仪介绍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身系国运 初战告捷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从小爱读兵书,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性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年)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这时由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败。他又在边镇设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人。节度使后来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和进行的叛乱战争。

安禄山,本姓康,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混血胡人。母亲是巫婆。他年少丧父,随母改嫁到虏族将领安延偃家,因而改姓为安,字禄山。开元初年,安延偃携带他投归了唐朝,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部队里做事。

安禄山因为偷羊的罪被押送到张守硅的军帐,张守硅准备杀掉他。临刑前,安禄山毫无惧色,大声呼叫:“你不是要灭掉两蕃吗?那为什么还要杀掉我?”张守硅见他身体魁武,长得又白又胖,是条汉子,又听说他知道6种蕃语,将来必有所用,于是放他一马。张守硅还把他和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一起提拔当了捉生将。史思明就是后来同安禄山一起造反,自称“大燕皇帝”的逆贼。

安禄山作战勇敢又有智谋。他还特别善解人意。有一次,张守硅在闲谈中,无意流露出嫌安禄山太胖的意思,安禄山就立刻警觉起来,每次吃饭都不敢吃饱。这事传到张守硅的耳中,张守硅更加觉得安禄山将来有大出息,竞把他收为养子。从此,安禄山青云直上。

天宝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张利贞到河北采访,安禄山对他百般谄媚,拿出很多金钱结好张利贞的左右人员作为私恩。张利贞入朝,极称安禄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为平卢节度使兼任柳城太守。于是有了入朝奏事的机会。第二年入朝,他的奏对很符合旨意,玄宗很欣赏安禄山办事干净利落,于是迁升为骠骑大将军。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

这时朝廷由宰相李林甫专权。安禄山便大肆贿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战功提升,对自己不利,便劝玄宗大批启用蕃将,因此皇帝对安禄山的宠爱更加牢固。

安禄山大行韬晦之计。他表面上装作愚蒙不敏以掩盖其奸诈。天子让他去见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员指责他,安禄山说:“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说:“我百年后将皇位付给他。”安禄山谢罪说:“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该万死。”于是再叩拜。当时杨贵妃得到皇帝的宠幸,安禄山即请求做贵妃的养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时,必先叩拜贵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对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说:“蕃人是先母后父。”皇帝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安禄山存有朝廷不难对付的心理,令麾下刘骆谷居住在京师,为他窥伺朝廷的动静。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腹部松驰到膝盖,两只臂膊用力拉牵着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风。皇帝看着他的腹部说:“胡儿腹中有何物而这样大?”安禄山说:“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诚所感动。天宝六年又进升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为国夫人。皇帝给安禄山在京师建立府第,让宦官监督工程,告戒他们说:“要好好部署,安禄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话我。”为他雕窗镂户,台观池沼的华丽都超过了他的身份。皇帝登临勤政殿,御座的东间特设金鸡幛,中置一榻,诏令安禄山坐,来表示对他的恩宠。太子进谏说:“自古以来幄座不是人臣应当享有的,陛下宠爱安禄山过分,必然要骄慢。”玄宗置若罔闻。

当时社会由于长期太平,人民已忘记战争,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宠的美人牵制封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替把持朝政,纲纪大乱。安禄山估计天下可取,造反的阴谋日益炽盛,每当他经过朝堂龙尾道时,就要向南北侧目窥察,好久才离去。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筑雄武城,扩充兵士,积聚粮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经商,每年坐收百万之利,同时为他采购了大量叛乱物资。为了迷惑皇帝,他骗诱契丹各酋长,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药,待他们喝得酣醉,将其全部斩首,先后杀戮数千人,将被杀人的耳朵献到阙下。皇帝不知真情,赏赐给他铁券(免死牌),进为东平郡王。安禄山还不满足,又求兼领河东,玄宗遂拜他为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他遂兼制3个道,兵力称雄天下。

安禄山造反的苗头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觉。杨国忠屡次上奏说明安禄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杨国忠出主意说:“现在把安禄山召进京来,他若有意造反,怕我们扣留他,肯定不敢来;若无意造反,他就敢来,这叫‘做贼心虚’。”唐玄宗觉得是个办法,就下旨召安禄山进京,不几日,安禄山真的来了,唐玄宗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他庆幸自己没有错怪安禄山,并在华清宫摆宴招待。酒酣之际,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诉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视,又没有一点学问,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弃,不断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尽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杨国忠,他一直想要杀掉我,请皇上为我作主啊!”唐玄宗听了这一番哭诉,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禄山了,还授给他左仆射的官职。

安禄山从京城出来,惟恐杨国忠有埋伏,疾行出关,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阳老窝。

从此,再有人报告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气冲冲地斥责报告人诬陷,还将他绑缚送给安禄山处置。但报告人还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确凿的证据,唐玄宗才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还是采用杨国忠的计策,降旨召安禄山进京。可是,这次安禄山称病推辞了。唐玄宗又施一计,为安禄山的儿子赐婚,要安禄山前来认亲,安禄山还是推辞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过来了,可是为时已晚。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了诸蕃兵马15万人,号称20万,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长驱南下杀人中原。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

自“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内地多年末发生战争。在和平环境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战斗力锐减,军备空虚。因此,当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敌,有的弃城逃跑,有的被叛军擒杀。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地就席卷了一大片地区。在安禄山的放纵下,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的唐玄宗由于对这场叛乱毫无应变的准备,事到临头,仓促应战。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东京洛阳募兵抵抗。但乌合之众难敌虎狼之师,洛阳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处斩了封、高二将。当时的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人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1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5万叛军,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西依丛山峻岩,东临百汇群川,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3天3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500骑兵,方知卜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几乎连休息也做不到了。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我们即可出战了。”于是两位大将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一场大战随即发生。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他总算捡了一条命。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他和谋士们不得已才考虑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在这个至关紧要的时刻,昏庸的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的瞎指挥,乱参谋却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当时驻守潼关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过许多战功,担任过陇右和河西两镇的节度使。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长安居家休养。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时,唐玄宗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吓走敌人,就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由太子李亨挂名),领兵御敌。哥舒翰推辞不准,只得抱病出征,把军队驻扎在潼关一带。他十分清楚,自己带领的十几万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关就不错了。因此采取以守为攻的稳妥之计,潼关守得很好。杨国忠看到哥舒翰兵权在握,怕对自己造成威胁,权势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战指挥。杨国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关,收复陕郡、洛阳。哥舒翰明知这样蛮干,只能招致失败,可是又不能违抗圣旨,他失声痛哭一场后,怀着视死如归的悲痛心情,领兵出了潼关。在灵宝县西南中了叛军的埋伏。几场苦战下来,葬送了十几万唐军的性命,哥舒翰被杀,潼关失守。京城长安暴露在叛军的面前,已经岌岌可危了。

唐玄宗知长安不保,听信了杨国忠的建议,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来到马嵬驿。愤怒的士兵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说:“士兵们杀了杨国忠,不把贵妃正法,他们就无心保驾了。”众怒难犯,自己的安危就在片刻之间,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杨贵妃赐死。马嵬驿哗变平息下来后,唐玄宗继续向西南逃难。百姓上路拦驾,请求玄宗留下来率领人民讨伐叛贼。玄宗无奈,只得分出2000人马留给太子李亨,让他主持军事,留下来平叛。朔方镇的留守官员劝李亨称帝,以便号令全国。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唐肃宗。

收复两京 重整河山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西京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看到洛阳宫阙尊雄,心情急欲僭号。第二年正月便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儿子安庆绪为晋王,安庆和为郑王。任达奚殉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还设置了百官。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还没有到长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宫嫔哭着散匿逃亡,将相府第之家委弃的宝货不可计数,不逞之徒成群结队争抢财物,一连几日都抢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库,百司帑藏,抢完便放火烧毁其余的财物。安禄山到长安,大怒,便大规模搜索了3天,民间的财产也全部进行抢掠,百姓更加骚动不安。安禄山怨恨他留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被杀。便取皇帝的近属霍国长公主、诸王的妃妾、子孙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来祭祀安庆宗。朝中群臣随从天子走的,诛灭其宗族。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新的朝廷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及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人民才觉得有所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肃宗检阅六军,到彭原郡时,宰相房珀请求领兵1万人,自己任统帅去讨伐贼兵收复长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请求。军队开到陈涛时,被贼兵打败,丧师殆尽。刚要进行讨伐,军队就丧失一半,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作为国家的根本了。

唐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吊、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并且任命自己的儿子李做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他深知李椒也只配当个挂名元帅。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郭子仪答道,自己准备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以死谢罪。

郭子仪从房官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唐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去奋勇雄斗。

贼将崔乾柘据守潼关。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据守。这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等人,被贼兵关押在蒲州,四人密谋等王师来到时为内应。及郭子仪进攻蒲州,赵复等人杀死守城的贼兵,打开城门迎郭子仪进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崔乾枯的军队进城门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落下,打击贼兵,崔乾柘没有进入城门,才得以脱身东逃。郭子仪遂收复陕郡的永丰仓。从此潼、陕之间不再有贼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李猪儿幼年时就开始侍奉安禄山。成为阉人后,对他更加亲敬。安禄山反叛后,由于着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挞。李猪儿被侮辱的次数更多。严庄虽然是亲信,也时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禄山。安禄山僭号后,宠幸段夫人,爱她的儿子安庆恩,欲立他为太子。安庆绪颇有所闻,很是畏惧。严庄也怕变难一起对自己不利,便私下对安庆绪说:“君听说过大义灭亲吗?自古就有不得已而为者。”安庆绪暗中晓示说:“对。”严庄又对李猪儿说:“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数吗?不行大事,离死没有多少日子!’’遂与他定谋。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诏见群臣,疮痛很重,草草罢朝。这天夜里,严庄、安庆绪手持兵器在门外把守,李猪儿进入帐下,用刀捅了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摸不着佩刀,手击幄柱呼道:“是家贼!”一会儿肠子溃流在地,随即死了。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仍伪尊他为太上皇。

安禄山死,朝廷想要大举进攻。诏令郭子仪率军直趋京师。军队在谲水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斗,唐军失利,部队溃败。郭子仪退保武功,来到朝堂请罪。九月,随从广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汉军队15万进攻长安。回纥派遣叶护太子率领J~000骑兵帮助唐朝讨贼。郭子仪与叶护太子在宴会上亲近修好,共同发誓要平定国难。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之北战斗,从午时至酉时,斩贼首6万级。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逃到陕郡。第二天,广平王李叔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夹道欢呼,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官军。”肃宗在凤翔听到捷报,群臣称贺。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安庆绪听说唐军前来攻城,慌忙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前去迎战。叛军在新店(河南省郏县西)与唐军相遇。新店地势险要。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

郭子仪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2000名英勇善战的骑兵,向敌营冲杀过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之后,郭子仪佯装败退。叛军倾巢出动,从山上追赶下来。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天而降,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簇像雨点一样射向敌群。郭子仪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时,叛军的背后又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庄严逃回洛阳,同安庆绪一起弃城北走,官军一举收复洛阳。

郭子仪因功封为代国公。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

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兴平节度李奂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皇帝因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国家的元勋,难以相互统属,所以不设立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从洛阳逃到相州的安庆绪,明知已被唐军困于死地,便以让皇帝位为代价,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万精兵杀来。

以九节度使的兵力本来可以一举灭敌,但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鱼朝恩是监督和操纵九节度使最高官职人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这次联军战斗唐军损失严重,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丢掉。

宦官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便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不明是非,信以为真,便削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的职务。

上兀三年二月,河东发生叛乱,杀死统帅李国贞,太原节度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对此很忧虑。而后辈的将帅没有能力弹压,势不得已,遂起用郭子仪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三月,郭子仪辞朝赴镇,肃宗身体不适,没有见一个朝臣。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没有见到陛下,是会死不瞑目的。”皇帝将他引到卧室内,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情,全都委托给卿了。”郭子仪呜咽流涕而出。郭子仪来到绛州,擒拿杀害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数十人,将他们处死。太原的辛云京听说郭子仪诛杀王元振,也将杀害邓景山的人诛杀,从此河东诸镇将帅皆遵奉国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内官程元振当权,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之计,奏准罢免郭子仪副元帅之职,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庆绪解了围,自认为立了大功,要和安庆绪平分兵权。安庆绪不答应,史思明就把他杀了,吞并了他的军队,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他听说郭子仪被夺去兵权后,于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启用郭子仪,他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见大势已去,遂率部向官军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上吊自杀。至此延续了7年零3个月的安史之乱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由于讨伐北方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走调离。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10几个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没有什么别的御敌之计的情况下,急忙下诏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接到诏书时,只有骑兵20人。他从洛阳到武关,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达陕西蓝田时,各路勤王之师才相继到达。为了共赴国难,共雪国耻,收复京城,各路大军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仪的统一指挥。

郭子仪分析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后,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他派羽林军大将长孙全绪,带领200轻骑,到蓝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蓝田城东进军的姿态。暗中亲率主力杀向蓝田城西。与此同时,他又派遣禁军将领王甫潜入长安,暗中连结京城中的少年豪侠作为内应。郭子仪迅速集中兵力,奋勇攻击,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蓝田城东冲杀,扑了空,方知中计,吓得惊惶失措。这时,京城中的内应,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战而走,慌忙逃离。

长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仪收复。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车驾东逃,人们皆归咎于程元振,谏官多次参奏他。程元振心中惧怕,又因郭子仪重立战功,他不想让天子回京,劝皇帝暂且以洛阳为都来避开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诏书多日后,郭子仪听说了,他极为不安,上书代宗,奏疏中说:

长安之地,古代称为天府,右面控制陇、蜀,左面扼守崤、函二关,前有终南、太华的险峻,后有清渭、浊河的坚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圆数千,里,带甲之兵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可以出击,无利则可以退守。近来,因吐蕃的侵逼,銮驾到东部去巡行。是因为六军之兵,向来就不是精练的部队,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们只是挂个虚名,来逃避国家的征赋,等到驱赶他们去打仗时,百人中没有一个能够胜任。也有的人暗中输献财物,以此请求免去军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实情,致使各种政务都荒废了。遂使陛下振荡不安,退居于陕郡。这些都是因为委任的失当,怎么可以说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忧虑的是京师遭到剽掠,粮食不足,国用缺乏。依臣之见,只要轻征薄敛,抚恤百姓,简选贤才,托付老臣练兵御悔,中兴之功,旬月之间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过上表,流着泪对左右侍官说;“子仪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师。”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车驾从陕州回宫,郭子仪伏地请罪,皇帝将车停下来慰劳他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

亲说回纥 大败吐蕃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叛变,屡引回纥、吐蕃攻唐。

唐朝将领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安史之乱时,从郭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