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韩湘

佚名 2023-06-05 21:14:58

韩湘

韩湘,字北渚,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为韩愈侄孙、韩老成之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这是历史上的韩湘。历史上的韩湘是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士子,而且最后也如其所愿,功成名就。
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韩愈的「疏从子侄」韩湘子则游手好闲,是《酉阳杂俎》提及能让牡丹变色的人。韩愈的《徐州赠族侄》多少道出了与韩湘子的关系:
击门者谁子?
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
探妙知天工。
另外,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面也提到韩愈在外地遇到这个族侄,如果韩湘是大理寺丞那应该不会经常四处游逛,由此看来,韩湘很可能不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原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子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
  1.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距长安不远。《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2.一封两句: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3.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4.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5.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6.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他坚持说自己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后四句悲歌当哭,沉痛凄楚,却又慷慨沉雄,不卑不弱,境界宏阔,大气磅礴。此为韩诗七律之佳作,清何焯以"沉郁顿挫"评之,显然是以杜诗相比并。《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唐宋诗举要》引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
  5 左迁:降职。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阳。这首诗是赴潮州途中所作。
  6 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7 侄孙湘: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8 朝:早晨。
  9 九重天:借指皇帝。
  10 潮阳:今广东省潮安县。
  11 路八千:形容潮阳离京城非常遥远。
  12 圣明:指圣明天子或圣明的时代。
  13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14 肯:岂肯。
  15 将:因。
  16 衰朽:衰弱多病。
  17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多岁。
  18 秦岭:即终南山,山脉连绵,横亘陕西省南部。
  19 瘴江边:充满瘴气(西南地区山林里一种能使人生病的毒气)的韩江边上,指贬所潮阳。
  【鉴赏一】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
  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
  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
  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
  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
  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
  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
  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
  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 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 与“夕
  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
  “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
  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
  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
  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
  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
  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
  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
  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
  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
  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
  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
  “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传曾为“八仙”
  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故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鉴赏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 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编辑本段]翻译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 韩愈 ? [朝代] 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标签: 叙事 抒情 国中古诗 诗 其他 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注释 (1)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2)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3)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4)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5)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6)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7)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8)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9)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10)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11)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12)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13)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 中唐文学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諡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的其它作品 ○ 春雪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 师说

○ 杂说四·马说

○ 韩愈更多作品

天龙八部中的韩总兵是谁

韩湘。
1、在小说《天龙八部》中,韩总兵韩湘是重要角色之一,擅长武学,为大理国的第一把交椅。
2、《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从1963年9月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明报》,至1966年5月完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2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