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晁错

佚名 2023-06-05 20:57:25

晁错

晁错(?~公元前154年),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学今文《尚书》,不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的赏识,被称为刘启的“智囊”。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死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晁错,晁错为什么死的最冤?

晁错为什么死的最冤? 其实呢,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

为什么冤呢?削藩这个政策本身是对的,本身封王封地就是逆历史潮流的,而削藩就要趁早,真让藩国强大起来控制不住就晚了,所以要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先下手为强,这个时候中央还能压制的住,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时候藩国还不能和中央抗衡,很快就平定了,而且七国已经反了,如箭在弦上,有进无退,不可能因为你杀个晁错就不反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朝中的一帮大臣和皇帝本身却以为杀了晁错就天下太平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晁错是冤枉的,第一他的主张是对的,他不应该死,第二做决定的是皇帝,然后却想杀他来平息事端,他不该死。 然而也不冤,为什么呢?因为晁错这个人,虽然是个忠臣,但是他有一些致命的缺点,第一是人缘不好,他是景帝亲信和从龙之臣,景帝对他言听计从(然而最后却是景帝亲自决定杀他,这也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他很有些恃宠而骄,朝中的元老大臣就会看不惯他,第二是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己,这很有点像后来的岳飞,然而岳飞好歹还有韩世忠这些人在支持他,晁错却几乎没有支持者,杀他的时候没有人为他说话 <<晁错>>的翻译 一、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

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

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

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

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诚。所以写出他的所作所为的文字附于书中。

二、原文:《史记》西汉 司马迁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三、创作背景

汉文帝即位后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晁错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

腰斩晁错是怎样的典故? 为皇帝出谋划策,最终却成了他人的替罪羔羊。

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后,为了使自己的王朝统治更加巩固,他开始大肆封赏同族刘姓为王,给每个有功爵的刘氏子弟一块封地,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居住生活。到了汉景帝刘启的时代,同姓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当中,有的作威作福,有的仗势欺人,实际上已经不受朝廷的约束了。还有的同姓王封地太多,比如齐国,有七十多座城池,又如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池,还有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池。同姓王的泛滥和他们的不服从中央 *** 管辖,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汉朝的社会政治秩序。汉高祖刘邦当初分封刘姓子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却给后代帝王带来了麻烦。

这时,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站了出来,他担心这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会引起叛乱,甚至把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汉朝的天下瓜分得四分五裂。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刘濞不来上朝,按理应当将他处斩。先帝(指汉文帝刘恒)仁慈宽厚,对他宽大,可他反而更自大狂妄,不思悔改,越来越傲慢。吴王在其封地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并且招兵买马,准备叛乱。如果陛下不及时地削减他的土地,一定会养虎为患的。这样的话,将来就不好收拾局面了。”

汉景帝刘启平素就很欣赏晁错的才华横溢,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就是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然而同时,汉景帝又有一些顾虑。汉景帝对晁错说,削地固然好,可怕他们造反啊。晁错宽慰汉景帝说:“如果削地要反,不削地也要反,那么他们现在造反,对陛下和社稷的危害还小些,但如果等他们势力强大了再造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汉景帝前思后想,认为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削藩!

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劝谏皇上削藩,特地从老家赶到京师劝阻儿子。晁父说:“你身为御史大夫,位高俸厚,你怎么不安分守己,好好度日,反倒多管闲事,自寻烦恼呢?各诸侯王都是皇室的亲戚,你能管得了他们吗?你削了他们的封地,他们必定会怨恨你,你图什么呢?”

晁错回答父亲说:“怨恨是必然的,但如果现在不削地,国家就会不稳定,这样下去,天下总有一天会大乱起来的。”晁父听了,叹气道:“这样下去,刘家是安全了,可我们晁家就大难临头了。我已经老了,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啊!”晁错再三劝导父亲,可老人依旧只是叹气。后来,晁父回到老家,就服毒自杀了。父亲自杀的消息传到晁错耳中,他非常伤心,可削地一事关乎国家安危,千秋社稷,他必须去做。可是他的命运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逃脱掉父亲的预言。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先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随后商议着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得到这个消息,心想,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先发制人。山水画鉴赏于是,他联络了楚、赵、胶西、胶东等七个地区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

汉景帝没想到吴王刘濞能联合七个诸侯王一起来反叛自己,而且叛军声势浩大,心中不免惊惶。他想起先帝汉文帝临终遗言,就派了善于治军的将军周亚夫去讨伐叛军。当时,朝廷上有人嫉妒晁错,想把七国起兵叛乱的责任推给晁错。这些人对汉景帝进谗言说,七国造反,是为了诛杀晁错。如果陛下能够答应他们的要求,杀了晁错,赦免七国无罪,并将原属他们的封地归还给他们,他们的要求被满足了,自然就会撤兵的。汉景帝早已没了主意,便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真的这样,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人呢?于是,汉景帝批准了腰斩晁错的奏折,并下诏让七国速速退兵。

吴王刘濞听说汉景帝腰斩了晁错,哈哈大笑说,晁错该杀,但杀得晚了,我现在已经是东方的皇帝,还接刘启的诏书何用呢?说完他继续长笑,并下令继续向长安进军。

不久后,校尉邓公回到朝廷来汇报军情。汉景帝见了邓公就问他,吴楚七国是不是知道晁错已经死了,他们愿不愿意退兵?邓公回答说,吴王早就有意谋反,他处心积虑,准备了几十年。这次,因削地而叛乱,打着诛晁错的招牌,只是借口而已。想不到皇上真的把晁错给杀了,今后恐怕再也难有人敢替朝廷替皇上出主意了。景帝听了,心中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但是,幸亏景帝仍记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遗言,起用了周亚夫作大将去平定叛乱。周亚夫将军治军严谨,用兵巧妙,他避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只是派一队精兵断绝了叛军的粮草运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了粮食的供应,自己就先乱了起来。相持几日后,吴楚军队就绝了粮草。周亚夫看此情景,认为时机已到,就立即调兵遣将,他又亲自率领将士出击,把吴楚军队打得人仰马翻,一败涂地。

吴楚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他们一败,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战而败了。几个月内,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了。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理其封国,封国中所有的官吏,都由朝廷任免,诸侯王逐渐只剩下了一个虚名。以后又实行了推恩法,让同属同一封国的弟子,都在其封国内受封土地,从而使一个封国的能够继承的人越多,每个人的封地就越小。由于对诸侯王斗争的胜利,汉室朝廷的威仪也大大的加强了。

七国之乱,实际上随着汉景帝诛杀晁错这个替罪羊而告终。“诛晁错,清君侧”只不过是吴王刘濞叛乱的一个借口罢了。就算没有晁错在汉景帝身旁,他也会找其他的借口和机会的。这就是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一大弊端。

汉朝景帝时期的晁错是否被灭族 没有灭族,汉景帝只将晁错一个人逮捕,腰斩于东市。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春正月壬子日,汉景帝刘启派遣执掌京师禁军的中尉陈嘉到御史大夫晁错府上,诏令晁错入宫觐见。

晁错换好朝服,出门登上马车。车声辚辚,却并没有驶向长乐宫,而是径直来到长安东市。下车以后,惊愕的晁错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身旁的执戟士兵挟上刑台。

中尉嘉简单宣布了晁错的罪名,一声令下,晁错被腰斩而死。

扩展资料:

因为晁错长期坚持的削藩政策,对景帝的影响越来越大,削藩也日益成为中央 *** 考虑的头等大事,以刘濞为首的诸侯王危机感产生了。

在这一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诸侯兵锋所指,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后来袁盎面见景帝,陈述吴王谋反的原因,指出是因为晁错屡次提出削藩建议,挤压了诸侯王的生存空间,因此只要陛下杀掉晁错以谢天下,恢复诸侯王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这场危机。

最后景帝杀了晁错,以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并没有退兵,景帝派周亚夫、窦婴领军平叛,三个月即告平定。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晁错

晁错传全文翻译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

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晁错(音cháo cuò)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西汉智囊晁错是谁?西汉智囊晁错的生平简介历史名人

? ? ?晁错是谁? 晁错,汉族,颖川人,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 刘启 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 ? ? 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 ??西汉智囊晁错的生平简介

? ??公元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而后又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 > ?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 ??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

? ?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 ???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 ?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 *** 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 ? ??晁错致力于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 ? ? 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 ? ? 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 ? 后世对晁错的评价

? ?? 据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记载: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3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