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中医学范畴中六腑之一,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统称。三焦与其他腑器不同,并无实体,它们的明确位置亦有不同的说法及见解。
然而,三焦与个别脏腑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用来调整及辅助脏腑的机能,所以三焦亦可说是脏腑的「外府」与「外卫」。
三焦是贯通全身的水沟,有疏通水道、运送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通畅,则水液及气机运行畅顺无阻;相反便会引致气化功能失调,影响各个脏腑间的周节机能,导致各个相关脏腑的病变。
中焦: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肝、胆。
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时,水谷会被分解消化,如化为泡沫的过程,故称“中焦如沤”,其中“沤”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
下焦:位于肚脐对下,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及生殖系统。
“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
蓝色线条是体内循行路线;红色线条是体表循行路线
《黄帝内经》对三焦是这样描述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 行流也(《说文》)。渎:沟也(《说文》)。用白话来说:三焦是什么呢?它是疏通水道、排除水道的阻塞物的官,水液的道路是否通畅,这是它表现出来的政绩。
那三焦与营卫之气有着什么关系呢?看看《内经》是怎么说的:“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这个说的明白的很,卫气是出于上焦,营气是出于中焦。
那三焦有没有具体的范围呢?
《内经》:“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这段话说的比较复杂,我觉得它即涉及三焦(腑)又涉及三焦经脉。前半段说的是三焦(腑),即胃口以上咽以下是上焦(腑)的范围。因为,三焦经有:“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的路线,因此后半段应该是对三焦经的描述。
《内经》:“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中焦在胃口以下,中焦是起着“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的作用,由此可见,应该包括到小肠为止。
《内经》:“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下焦包括大肠和膀胱。
《内经》对三焦转化出来的物质还作了形象的描绘:“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上焦转化出来的物质就像雾气一样,中焦经过长时间的浸泡,转化出来的物质也像浮沫一样,下焦就如水沟一样,直接排出糟粕。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出自《中国针灸大辞典》)图33(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三焦经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17:54:56 共562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