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健康的卫士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 人体经络图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二间穴、三间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穴),沿前臂桡侧(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进入肘外侧(曲池穴、肘髎穴),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穴、臂臑穴),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yú]穴、巨骨穴,会秉风穴),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穴),下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
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桡侧起始,沿着食指桡侧上缘,从合谷两骨之间,上入走向两筋之间,沿前臂的桡侧上缘,进入桡侧外面,再沿上臂的外侧前面,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在肩背部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秉风穴交汇后,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再向锁骨上窝(缺盆)直入,向下和肺脏联络,又通过横膈,同属于大肠。该经的分支,从锁骨窝向上到颈部,通过面颊,入下牙床中,再回转来,环绕口唇,经过足阳明经在口角两旁的地仓穴,向上交叉相会于鼻唇沟中的人中穴。左边经脉走向右,右边经脉走向左,向上挟鼻孔旁,与足阳明胃经相续接。
拳打经络
大肠经的开穴时间是5∶00~7∶00,这就是人一到这个时间就会上厕所排大便的原因。此时大肠经气血最为充足,推动有力,身体排除了前一天积攒在体内的糟粕,便可轻松地开始新的一天。对大肠经进行诸如拳打、掌拍、推、拿等拳打经络类的手法操作时,最好选择在这个时间迎香、禾髎 、扶突、天鼎段,具体操作手法,可以根据操作部位以及个人喜好灵活选用,这里以掌拍法为例进行介绍:
手臂自然弯曲放于胸前,掌心向胸,另一手以手掌沿着阳明经走行线——臂部外侧面上缘到肩部,实施掌拍,往返操作,左右手交替进行,反复操作8~10分钟,每天5∶00~7∶00操作一次,或者早晚各一次。
该经从手走向头,按照从手指向肩臂部的方向进行操作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在该经上的操作大多用泻法,因为阳明多气多血,气与血俱足,容易化火伤津而导致便秘,采用泻法操作可以去除该经之火气,达到润肠通便、排毒的功效。有时也可用补法操作,比如拉肚子,是由于大肠难以收摄所致,采用补法操作可以帮助大肠止泻。
《黄帝内经》说:阳明经多气多血。为阳气盛极的经络,易发阳热实症,发热性疾病,所以所手阳明是火气最旺的经络,同时本经及其穴位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使用掌拍法进行操作时,拍至经线上皮肤发热或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此便为大肠经“得气”的迹象。在颈、面部的经线上进行操作时手法宜轻。操作时,要排除杂念,用心体会大肠经线上的感觉。
在经线上不舒适的部位应进行着重操作,并适当延长在该部位的操作时间。每天早起拍一拍,不但保健大肠,还能有效缓解大肠经线上的一些尚未察觉的病灶。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1、商阳穴
精确取穴: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疾病:1.咽喉肿痛、热病。2.牙痛、耳聋。3.手指麻木。
2、二间穴
精确取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1.咽喉肿痛、牙痛口歪、目痛。2.热病。
3、三间穴
精确取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1.目痛、牙痛、咽喉肿痛。2.手指肿痛。3.腹胀。
4、合谷穴
精确取穴: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1.腹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2.上肢不遂。3.痛经、乳腺炎。
5、阳溪穴
精确取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拇长、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疾病:1.头痛、目赤、牙痛、咽喉肿痛、耳鸣。2.手腕痛。
6、偏历穴
精确取穴:曲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疾病:1.手臂疼痛、肩膀酸痛、水肿。2.目赤、耳鸣。
7、温溜穴
精确取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疾病:1.头痛面肿、口舌肿痛、咽喉肿痛。2.肠鸣腹痛。3肩背酸痛。
8、下廉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主治疾病:1.头痛眩晕、目痛。2.腹痛、腹胀。3.肘臂痛。
9、上廉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主治疾病:1.头痛、肩臂酸痛、手臂麻木、半身不遂。2.腹痛肠鸣。
10、手三里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疾病:1.牙痛、颊肿、腹痛腹泻。2.手臂麻痛、肘挛不伸、上肢不遂。
11、曲池穴
精确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疾病:1.热病、咽喉肿痛、牙痛、头痛眩晕、癫狂。2.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3.腹痛、吐泻。
12、肘髎穴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
主治疾病:肘臂疼痛、麻木、挛急。
13、手五里穴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
主治疾病:肘臂挛痛、瘰疬。
14、臂臑穴
精确取穴: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自然垂臂时,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疾病:1.肩臂疼痛、颈项拘急、瘰疬。2.各种目疾。
15、肩髃穴
精确取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1.肩臂酸麻疼痛、上肢不遂、瘰疬。2.瘾疹。
16、巨骨穴
精确取穴:在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肩背、手背疼痛,不得屈伸。2.瘰疬、瘿气。
17、天鼎穴
精确取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主治疾病:1.瘿气、咽喉肿痛、暴喑。2.咳嗽、气喘、瘰疬。
18、扶突穴
精确取穴: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主治疾病:1.咳嗽气喘。2.咽喉肿痛、瘿气、瘰疬、暴喑。
19、口禾髎穴
精确取穴: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人中穴)。
主治疾病:1.鼻塞、鼻出血。2.口歪、口噤。
20、迎香穴
精确取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1.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痛。2.胆道蛔虫症。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智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三、经穴分布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布在上肢前外侧面、肩部、锁骨上窝、颈部、面部。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
十二经络走向动态图
第一层、锻炼四肢百骸,筋骨柔韧。
第二层、锻炼内脏机理,代谢能力。
第三层、经络与气,经络吾意为精神与肉体之间媒介与关联。
第四层、养精神志意,精满,神凝,志意一而不杂。
第五层、养心,即人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到此已是智者,圣人之境界。
第六层、修德,容量,公平,无私,神人之境界。
第七步、归道,无为、无知、无欲、至人境界。
第一经: 手太阴肺经(3:00-5:00寅时)
第二经: 手阳明大肠经(5:00-7:00卯时)
第三经: 足阳明胃经(7:00-9:00辰时)
第四经: 足太阴脾经(9:00-11:00巳时)
第五经: 手少阴心经(11:00-13:00午时)
第六经: 手太阳小肠经(13:00-15:00未时)
第七经: 足太阳膀胱经(15:00-17:00申时)
第八经: 足少阴肾经(17:00-19:00酉时)
第九经: 手厥阴心包经(19:00-21:00戌时)
第十经:手少阳三焦经(21:00-23:00亥时)
第十一经:足少阳胆经(23:00-1:00子时)
第十二经:足厥阴肝经(1:00-3:00丑时)
足少阴肾经
经 络 组 成
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原意是指纵行的丝,又有"径"的含义,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络,则有"网"的含义,譬如网络,指小而浅的横行支脉;脉,则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概括来说,经络就是全身运行气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干为经脉,小的分支为络脉,总称为经络.
1.经脉的主体部分
经脉在体内纵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名称,是运行气血营卫的主要干道,因而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向外联络肢体,内行连属脏腑,将人体联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则对全身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经脉各有专属的穴位,而奇经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无专属的穴位。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由经脉别行分出的较大络脉主要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再别出的细小分支称孙络,其浮现于皮肤表层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称浮络、血络,它们纵横交错,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弥散网络全身。
十二正经从四肢肘膝部别行正经深入体腔的支脉称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二经之间的联系,也是经络的主体部分。
2.经络的连属部分
经络的连属部分包括内属和外连两大部分。
经络内属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每一条经脉各连属了一个脏腑。连属于脏的经脉为阴经,连属于腑的经脉为阳经。
经络的外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十二皮部则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的分布。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具有保护机体、抵抗病邪入侵、反应相应脏腑经络病变的作用。
附:经络系统阴阳五行对合表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那么,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十二时辰养生法。
胆经子时(23:00-1:00)
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闲切除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脑筋清楚,精神和面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分人还会是以而“胆怯”。胆经这时要上床困觉,利于骨髓造血。
肝经丑时(1:00-3:00)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摄生学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肺经寅时(3:00-5:00)
“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大肠经卯时(5:00-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胃经辰时(7:00-9:00)
在7:00过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脾经巳时(9:00-11:00)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心经午时(11:00-13:00)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擞。心经此时保养表情舒服,适当休息或午睡。
小肠经未时(13:00-15:00)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膀胱经申时(15:00-17:00)
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轮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轮回,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证。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当多喝水。
肾经酉时(17:00-19:00)
“肾藏于生殖之精,肾为天赋和五脏六腑之精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泄火排毒,肾在酉时步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经适合休息。
心包经戌时(19:00-21:00)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包经戌时行旺,可断根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无缺状况。心包经旺时宜随便走走,这时心脑颅神经器官系统最活跃,心脏欠好的人最好这时候敲心包经,成效最佳。
三焦经亥时(21:00-23:00)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备主持诸气,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深度睡眠,百脉可休息生息,对身板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独特之处,即亥时困觉,故此时段内睡觉最佳,易于第二日起床后精神倍好。
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见下表: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二、十二经脉(看教材上图理解记忆)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相关推荐
“白血病”一半都是孩子?医生:3种零食是“凶手”,请远离!
阅读 14867
背后长了很多“小米粒”, 里面出来一个硬硬的,真相惊呆了!
阅读 4466
我的真实修道经历(二)
阅读 5241
他出生惊现祥瑞,活了1072岁,经历7个朝代,死後7天竟说出遗言:来世做中国人!
阅读 4743
这一次,让你真的看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到底讲的是啥?
阅读 360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7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