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扶突穴(水穴,水泉穴):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2、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扶突穴意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取穴
取穴方法: 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一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位于喉结旁,食指所在位置即是。依照此方法找出另一侧穴位。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luǒ]疬[lì](俗称老鼠疮、鼠疮),瘿[yǐng]气。
这个穴位,能治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甲状腺肿大、声带小结、声音嘶哑,尤其是对于止咳平喘更具有奇效。
人体穴位配伍:
瘿[yǐng]气: 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喉鸣:扶突配太溪、天突。痄腮、暴忤气哽扶突配合谷、颊车、外关。咽喉病:扶突配天突、天溪,有行气利咽喉作用。咳喘:扶突配天突、合谷。暴喑,咽喉肿痛: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养生保健
艾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治疗颈部疾病。
刮痧法:
用刮痧板从上向下刮拭扶突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颈痛、肩臂疼痛、咽痛、喉痹、呃逆。
按摩法:
用大拇按揉扶突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防止落枕、咳嗽。(以手指指腹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按压扶突穴,每次左右各按压3分钟,可缓解咳嗽气喘。
特别注意:因为扶突穴位接近气管,因此不可用力过度。
目录1拼音2概述3阳跷脉循行路径4阳蹻脉交会腧穴5阳蹻脉经脉病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阳跷脉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阳蹻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阳蹻脉 已经自动替换为阳跷脉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概述 阳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跷者足也,奇经涉及足者之名,阳者以其所行循阳经也,故阳跷者是谓循足诸阳经而行,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也。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3阳蹻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3]。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4]。
《中医大辞典》:阳蹻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1]。
阳蹻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蹻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蹻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蹻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蹻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蹻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奇经阳蹻脉经筋图
阳跷脉循行路线: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从胁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颈上出入迎之前
属目内眦
上行下耳后
入风池穴而终
奇经阳蹻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阳跷脉交会腧穴 阳跷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5]。
阳蹻腧穴总图
5阳跷脉经脉病 阳跷脉主要病候为目痛从内眦始,不眠[5]。
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2]。
阳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1]。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于肺内,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基本介绍中文名 :手太阴肺经 出处 :《黄帝内经》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十二经脉之一 解读,中医套用,解读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太阴肺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肺,阴气盛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中医套用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出息,溺色变。(《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㰦,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三、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四、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峰前方;其上行结于缺盆,向下内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其病症:当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强滞、痉挛和酸痛,若成为“息贲”病,可见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五、手太阴腧穴 本经一侧11穴,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分别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
下一篇: 手阳明大肠经:口禾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