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鬓穴别名曲发穴。
1、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2、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曲鬓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于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
何为曲鬓穴?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取穴方法:曲鬓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曲鬓穴 人体穴位图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穴位配伍:
曲鬓配太阳、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曲鬓配太阳、头维、风池,治偏头捅。曲配冲阳、颊车,有活络止痛的作用,治齿痛。曲鬓配冲阳、频车、下关,治齿痛。曲鬚配廉泉、合谷,有清热开窍的作用,治暴暗。曲鬂配亷泉、扶突、合谷,治暴喑。曲鬓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曲鬓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中耳炎,颞颔关节痛。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
之所以能“化雨而降”,是因为这一个颧弓的阻挡,并且周边还有两个深深的骨凹陷,便于气血的汇入;之所以“但仍为湿热之性”,在于其周边有“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常靠近动脉的地方都会提供热源。
之所以称之为“隐秘”的气血点,主要是因为其所的位置在毛发中。
以“曲”命名的穴位都很有意思,共通之处是在其前行的方向上,都会有关节或者骨头或者发际等阻挡,使得气血运行的轨迹发生弯曲改变,弯曲的地方,当然就比较不好找,就比较隐秘,这就是“曲”字的含意。而具体到曲鬓穴而言,它的位置既在毛发丛中又有颧弓骨的阻挡,因而就更隐秘。
足少阳+足太阳交会于曲鬓,且二者均为阳经,这就说明其是一个提升阳气的大穴,并且刺激胆经上的曲鬓穴,可同时调理足太阳膀胱经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曲鬓穴治疗风火牙痛引起的偏头痛
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很多人都有过牙痛的经历,尤其是对于那种不是因为龋齿、牙周病引起的风火牙痛,不属口腔科管的牙痛引起连带着半个脑袋都疼的偏头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身上,有鉴于它是胆经和膀胱经的交会穴,因此特别是对于“生气+受寒”引起的“牙痛+偏头痛”,刺激曲鬓效果是不错的。
按摩手法:将食指的指腹按压在曲鬓穴上,以穴位为中心,慢速的进行旋转按揉,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每天可按揉数次。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4、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5、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6、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扩展资料
中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经》……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观之临床,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参考资料:-足部理疗
(一)额区
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
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图8-118头皮针标准化方案额区
4.额旁3线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图8-118)。
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二)顶区
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图8-119)。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属督脉。
2.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8-119)。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脑动脉硬化。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图8-119)。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
图8-119头皮针标准化方案顶区
1.5寸(图8-120)。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5.顶旁2线
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距顶中线2.25寸处,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8-120)。主治肩、臂、手的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三)颞区
1.颞前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位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8-120)。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等。属足少阳胆经。
2.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的连线(图8-120)。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属足少阳胆经。
图8-120头皮针标准化方案颞区
(四)枕区
1.枕上正中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图8-121)。主治眼病、腰脊痛。属督脉。
2.枕上旁线
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距枕上正中线0.5寸(图8-121)。主治皮质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枕下旁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2寸长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的连线(图8-121)。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图8-121头皮针标准化方案枕区
胆经经络穴位图
侠溪穴 阳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颌厌穴 瞳子髎穴 听会穴 上关穴 悬颅穴 悬厘穴 曲鬓穴 率谷穴 天冲穴 浮白穴 头窍阴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阳白穴 头临泣穴 目窗穴 正营穴 承灵穴 脑空穴 风池穴 肩井穴 渊液穴 辄筋穴 日月穴 京门穴 带脉穴 五枢穴 维道穴 居髎穴 环跳穴 风市穴 中渎穴 膝阳关穴 阳陵泉穴 阳辅穴 足窍阴穴 悬钟穴 丘墟穴 足临泣穴 地五会穴
子时(23:00~01:00)
足少阳胆经是现在很热门的一条经,它在我们身体上循行的路线是最长的,沿着经络循行刺激能够改善气血的运行,它起始于外眼角,走在我们身体的两个侧面,从小腿到上身,再到脖子和头。
《灵枢·经脉》有关此经的病候记载:“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脏腑症:胆出现问题,会容易出现口苦、消化不良、黄疸、胁痛等症状。
经络症:胆经发生病变时,偏头痛、外眼角痛,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股、膝、小腿外侧等发生疼痛、肿胀。
临床调查发现,心脏病患者一半以上都是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患者,要加强观察,最好备一些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23点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胆经循行路线比较长,从头到脚,经过部位多。如果选择子时入睡,可以拍打胆经,或者用手指刮拭头部,力度要均匀,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力度大会影响睡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足少阳胆经:悬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