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
注意: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其余类推。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取穴方法:次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次髎穴,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
主治疾病: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穴位配伍:
次髎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痛经。次髎配关元、三阴交,调理下焦,活血调经,治月经不调,带下。次髎配商丘,涌泉,健脾补肾,暖胞宫,主治痛经不孕。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次髎配中极、水道、地机、归来、商丘,治寒湿痛经。次髎配三阴交、间使、中极、阳池,治气滞血瘀之痛经。次髎配合谷、三阴交、至阴,治气虚血瘀之滞产、胞衣不下。次髎配关元、子宫、肾俞、命门,治肾阳不足之宫寒不孕。次髎配命门、肾俞、带脉、关元、照海,治肾虚带下。次髎配中极、阴陵泉、行间、带脉,治湿热带下。次髎配三阴交、关元、肾俞,治肾虚月经不调。次髎配肾俞、三阴交、关元、关元俞、中极,治肾气不足之阳萎、早泄。次髎配肾俞、气海、三焦俞、合谷、阴谷、足三里,治肾气不固之遗尿。次髎配关元、肾俞、命门,治命门火衰之遗尿。次髎配关元、太溪、足三里、中极,治肾阳不足之癃闭。次髎配中极、膀胱俞、阳陵泉、阴陵泉,治湿热蕴结下焦之癃闭。次髎配长强、合谷、足三里、百会,治中气不足之脱肛。次髎配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治湿热下注之便血。次髎配百会、长强,治湿热下注之肛门瘙痒。次髎配肾俞、大肠俞、环跳、足三里、绝骨,治筋脉痹阻之腰痛、下肢痿痹。次髎配肾俞、委中、命门、腰阳关、大肠俞,治肾虚腰痛。次髎配委中,治腰骶疼痛。临床运用: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证。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手法:最好采用叩击法,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特效按摩: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足太阳5经穴别名·足太阳 5.1昆仑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特异性5.5所属部位5.6昆仑穴的定位5.7昆仑穴的取法5.8昆仑穴穴位解剖 5.8.1层次解剖5.8.2穴区神经、血管 5.9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5.10昆仑穴主治病证5.11刺灸法 5.11.1刺法5.11.2灸法 5.12昆仑穴的配伍5.13文献摘要5.14昆仑穴研究进展 5.14.1对消化功能的影响5.14.2对血压的影响5.14.3对痛阈的影响5.14.4治疗坐骨神经痛5.14.5治疗落枕5.14.6治疗足跟痛5.14.7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5.14.8治疗眉棱骨痛5.14.9提高显影率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太阳 1拼音 zú tài yáng
2英文参考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中国针灸学词典]
Kūnlún BL6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足太阳:1.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2.经穴别名。[1]
4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足太阳 足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1]。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2]。
足太阳膀胱经[2]
5经穴别名·足太阳 足太阳为经穴别名,即昆仑[1]。《灸法图残卷》:“足太阳,在踝外后宛宛中是。”
穴位 昆仑 汉语拼音 Kunglun 罗马拼音 Kunlun 美国英译名 K'un Lun Mountai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0 日本 60 法
国 莫兰特氏 V60 富耶氏 V60 德国 B60 英国 B60 美国 BI60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4]。属足太阳膀胱经[3]。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3][5]。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3]。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6]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4]。
[3]
昆仑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8]。
5.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腱前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3]。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腱与跟腱之间[9]。
5.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发自腓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4]。
昆仑穴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3]。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0]。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表里相通,相互配合治疗难产[10]。
昆仑穴配五行属火,应于心,膀胱经经别入于心,心藏神,故可治疗神志病[10]。
昆仑穴与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10]。
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6]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3]。
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9]。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腰痛,足跟肿痛,外踝疼痛;难产;癫痫[8]。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4]。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直刺0.5~1寸[4]。
注意:孕妇禁针[3]。《针灸大成》曰:“妊妇刺之落胎。”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5.11.2灸法 可灸[3][8][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昆仑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昆仑配大椎、百会、后溪、风池,治头痛[8]。
昆仑配申脉、丘墟、解溪、悬钟,治外踝扭伤[8]。
昆仑配合谷、三阴交、至阴、足三里,治难产[8]。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瘛疭。
《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
5.14.2对血压的影响 针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8]。
组织学观察发现,昆仑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6]。
5.14.3对痛阈的影响 用激光照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昆仑”10 min,约10次后肿胀的关节改善,疼痛级别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激光照射对皮肤温度、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激光照射后嘶叫阈有明显提高,说明“昆仑”的即时镇痛效果显著。[8]
5.14.4治疗坐骨神经痛 用腧穴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昆仑,将针头刺入0.5~0.8寸深,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44例,占45.4%;显效32例,占33%;好转16例,占16.5%;无效5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8]
5.14.5治疗落枕 针刺昆仑治疗落枕55例,昆仑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做颈椎旋转活动,每日1次。结果:痊愈50例,占90.9%;好转4例,占7.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8]
5.14.6治疗足跟痛 用昆仑透太溪治疗足跟痛46例,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同时配用外敷中药法。结果:痊愈18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8]
5.14.7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 在昆仑埋针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27例,昆仑快速进针捻转10~20 min,用胶布固定,并令患者抱膝,医者轻轻地拍打腰部,最后让患者下床活动腰部,留针l~2h。结果:1次治愈18例,占67%;2次治愈7例,占26%;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8]
5.14.8治疗眉棱骨痛 治疗眉棱骨痛16例,以病侧昆仑为主,如当时不见效的则改为健侧昆仑,用1寸毫针针刺,以达针感。病程长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病程短者用泻法。结果:痊愈15例,占98.4%;无效1例,占1.6%。[8]
5.14.9提高显影率
目录1拼音2概述3经外奇穴名·中空 3.1中空穴的定位3.2中空穴主治病证3.3刺灸法 4经穴别名·中空 4.1次髎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所属部位4.5次髎穴的定位4.6次髎穴的取法4.7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层次解剖4.7.2穴区神经、血管 4.8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4.9次髎穴主治病证4.10刺灸法 4.10.1刺法4.10.2灸法 4.11次髎穴的配伍4.12文献摘要4.13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对膀胱的影响4.13.2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4.13.3用于结扎术4.13.4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4.13.5治疗妇科炎症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中空 1拼音 zhōng kōng
2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治疗妇科炎症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 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 经典穴位推荐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太阳膀胱经:中髎穴
下一篇: 足太阳膀胱经:上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