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顶穴别名交冲穴。
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
2、交冲。交,交会也。冲,冲撞也。交冲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交会并相互冲撞。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不能全部循督脉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气血如同在穴内相互冲撞一般,故名交冲。
后顶穴,属督脉。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
顶,指颅顶。穴在颅顶之后方,故名后顶。
后,指方位,与前相对。顶端为巅顶。《说文》:“顶,颠也”,即指头上最高部。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后,前顶、后顶两穴一前一后,相对言之,主治后顶部诸疾,因名后顶。
后顶,脑后气血顶撞点
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
通过西医手法来理解这个位置也是很清楚的,这里是静脉的分之,且有大神经分之交汇点,所以对人体有着不错的效用。
后顶穴的“后”,是一个方位词,指的是脑后;而“顶”,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方位词,也就是头顶之意,但这里的顶,指的是气血挤压碰撞之意。何出此言呢?大家注意一下它的位置就明白了,它处于人体脑后部,因为人的头部是一个球型,有一定的弧度,因此,气血在上升的过程中,受重力的影响,要翻越这个弧度有一定的难度,就好比我们攀岩一样。
正如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后顶。“
后顶的气血来自于强间穴,而强间穴处于后顶的下方;但凡有“散热吸湿”这种表述,皆因此处分布着重要的动脉(“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并且有骨缝和凹陷;也正因为如此,就好理解第三段的黑体字“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这完全是在上行途中受到重力的影响,就像上图攀岩那样,而我们刺激该穴,就相当于我们在攀岩过程中,下面有人给你一个托举的力量,给你往上顶一下,故名。
穴位含义: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少部分则循督脉上行。
取穴方法:后顶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穴上3寸)。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穴位配伍:
后顶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
后顶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
后顶配玉枕、颔厌,治风眩。
后顶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
后顶配风池,治脱发。
后顶配曲鬓、脑空、通天、天柱、风池、百会、腕骨,治枕神经痛。
后顶配上星、囟会、百会、前顶、五处、通天,治热病。
后顶穴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
后顶穴配风池,治脱发。
后顶穴配百会、前顶、太冲,治巅顶痛。
后顶穴配丰隆、人中、内关、风池、中脘穴,治癫、狂、痫症。
后顶穴配外丘,疏经通络,治颈项痛,恶风寒。
后顶穴配涌泉,滋阴降火,主治眩晕。
临床运用:神经性头痛、头晕、感冒、失眠、癫痫、脑充血、颈项强直等。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后顶穴,醒神安神、熄风止痉
后顶穴有清头明目、安神定志的作用。
后顶穴有清头散风之功,其所治症为颈项强急、额颅顶痛、偏头痛、恶风、目眩等。但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
后顶是后头全息头部照映区域,刺激后顶穴,可以治疗头风,通经络,强健大脑,安神醒脑,对于失眠、癫狂、头痛及目眩症状都有不错的功效。
后顶,治疗后脑勺疼之要穴
导致头痛的原因很多,对于后顶穴而言,它主要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后脑勺疼。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迎面遇到寒风时,本能地会将身体背过来对着风,这样可以避免因呛风而吸入过多的冷空气引发风寒闭肺,以及肚子疼。但当我们后背对着风时,整个膀胱经和督脉就遭了罪了,如果我们不戴帽子和围巾,头颈部就会受到风寒侵袭,从而引起头痛。
此时,人体的阳气就会因受风寒侵袭而闭塞,导致气血受阻。此时,如果痛点在后脑,我们可以按摩后顶穴,帮助疏通经络,让气血贯通,从而使头痛缓解。
当然,在临床中,这个位置由于有头发遮盖着,无论是刮痧拔罐等外治法不好操作,而临床常用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大椎拔罐,毕竟大椎是七条阳经的交会穴,不管哪条阳经因外感风寒湿出现问题,都找它没错,一穴顶七穴,通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
按摩手法:刺激后顶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食指的指腹置于后顶穴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或者根据需要而定。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后顶穴,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眩晕、耳鸣等。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源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循行于脊里,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且藉其分支两络于肾,肾为元阳,内寓命门之火。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背为阳,督脉与全身阳经均交会于大椎,又藉肾与元阳密切关联,故曰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正如滑伯仁在《难经本义》所指出的“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督脉统摄诸阳,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故督脉为病,在外不能卫外御邪则会出现感冒、寒热等症。在内不能温煦脏腑则出现久泄脱肛、阳痿、滑精、崩漏、头痛等症。邪闭阳郁则会出现痈疮疔毒、发热、疟疾等症。因此,督脉经穴具有温阳、泻热的双重作用。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qi,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zhi。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人体重要穴位
后顶:在百会穴后一寸。
风府:在顶后发髻上一寸。
头难:在额角入发髻本神旁一寸五分。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击之令人耳聋。
脑空:在灵承穴后一寸。
水沟:在鼻柱下沟中央。
心俞:在五椎下两旁各二寸。
肝俞:在九椎下两旁各二寸。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各二寸。
脾俞: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二寸。
胃俞: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二寸。
三焦: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二寸。
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二寸。
膀胱: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二寸。
腰俞: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自大椎至此折三尺。
长强:在 骶 骨下三分。以上属督脉。
乳根:在乳根下一寸六分。
期门:在乳旁一寸半。
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其寸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内之六寸。
膻中:在两乳间折中取之。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石门:在脐下二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中极:在关元下一寸。
会阴:在两阴间。以上属任脉。
大阳:在日月角边打碎,脑出血而死。
分水:在困门下饮食分路处重打,饮食不下,日久必死。
肝门:此二穴。
耳门:即耳劲打则迷,重打则死。
斗门:在乳盘上被打吸气作痛,凶不可言不致死。
肺门:轻则生重则死。
生门:在脑后打破三日则死。
肺底:在背心,与前心对;被打则笑,咳嗽吐血三年而死。
肾茎:左右被打笑而死。
困门:喉腕打破一时即死。
命门:在背脊之中,两肾之间。
前后心穴正位穴:在胸骨之中打伤则死。
上海:在肘下生毛处,重打则死。
下海:即腔之大肉被击,日久发黄而死。
前气眼:在斗口下打之不死见凶。
后气眼:在肺俞下与前气眼照。击之大哭而傻。
脏腑配地支被击伤说
子时:肾被重击,眼发黑,吐血而死;轻击昏倒。
丑时:脾被重击,浑身发麻;轻则发抖。
寅时:胆被击,口吐酸水,惊心发叫。
卯时:胃被击,呕吐不止。
辰时:膀胱被击,腰痛腿麻。
己时:包络被击,身虚腿软。
午时:心被重击则死,轻则疼痛。
未时:肺被重击咳嗽不止,见血闭气则死。
申时:三焦被击,头昏无力。
酉时:胃被重击,吐酸水,见血则死。
戊时:膀胱被重击,小便不出,腹涨难忍。
亥时:肝被重击则内藏出血则死,轻则肝痛不止。
子时,是夜11点到夜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子午相对,每两小时为一时辰,其它时辰类推。
重要穴位,脏腑配地支
战手防卫,进攻明细说
穴位要识清,经络要通明,地支配脏腑;
五运六气明,击点辨穴位,地支分寸用。
慈悲须上手,武艺重品行,午时不出手;
子时修真性,留下长寿决,面壁重修行。
击人必识穴位,不识穴位,恐打伤人,如膻中、上腕、咽喉,诸一被击打,心气一提,心血一聚,随时能令人昏迷,重者而至于死,故将重要穴位、气血运行之法整理成文,以备学者熟读而记之。
武学中的话分自身练功应注意的穴位及点穴 有些功法中需要开的穴位不同,所以不能一一列出了,但一般先练丹道还有些好处。丹道和气功都有开大小周天一说,小周天即任督二脉,任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共24穴。督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点穴就好说了,百度一查就有~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颅首 悉知穴位在何处 点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点穴招法妙 三十六处神鬼愁 三十六穴点法妙 不可随意传人间 少林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处点 一在头额前中线 二在两眉正中间 三在眉外两太阳 四在枕骨脑后边 五在脑后藏血穴 六在耳后厥阴言 七在华盖心口上 八在黑虎偷心眼 九在巨厥心口处 十在水分脐上缘 十一脐下气海穴 十二关元下腹间 十三下腹四寸处 亦名中极断阴泉 十四左乳上六寸 亦名左膺窗命关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膺窗穴位当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连命关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牵命连 十八十九两期门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脐下左幽门 巨阙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在右幽门 若能点中断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 亦名血门主命关 二十三即右商曲 点中五月丧黄泉 二十四并二十五 左右章门定为然 二十六亦左腹结 二十七右腹结眼 二十八为命门穴 十四腰椎下中间 二十九即左肾俞 命门两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点中三日归西天 三十一亦气海俞 三二鹤口刻心间 三三阴囊后海底 三四足底是涌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又名一计害三贤 三十六在右肾俞 点伤绝气闭双眼 三十六穴切记牢 点打不可半丝偏 此为少林真绝技 切莫轻易向外传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督脉穴位:百会穴
下一篇: 督脉穴位:强间穴(头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