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膻中穴,属任脉。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膻中,指胸腔中央。穴为心包所在处,喻为心主之宫城也,故而得名。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穴位含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主治病症: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穴位配伍:
膻中配天井,治心胸痛。
膻中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
膻中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
膻中配华盖,理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宽胸利气,宁心安神,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通经活络,清热止痛,治乳痈,胸痛。
膻中配少泽,通经活络,益气养血,治乳少,胸胁闷胀。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
膻中配少泽、乳根,治乳少。
膻中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
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
膻中配曲池、合谷,治急性乳腺炎。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膻中配天突,治哮喘。
膻中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
膻中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膻中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膻中配天突、乳根、风门、肺俞、经渠,治咳嗽。
膻中配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天突,治气喘。
膻中配华盖,治短气不得息。
膻中配肺俞、支沟、大陵、肾俞、合谷、太渊,治肺痈。
膻中配身柱、灵台、肺俞、内关,治胸痹。
膻中配内关、风门、劳宫、三里治心痛。
膻中配大陵、中脘、劳宫,治呕吐清涎。
膻中配少泽、合谷,治产后无乳。
临床运用: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痛、乳腺炎、乳汁过少、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冠心病、小儿吐乳等。
艾灸疗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膻中穴,理气宽胸、清肺化痰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
膻中穴近于乳房,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透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透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
膻中穴系心包络之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
膻中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穴名,②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专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膻中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
按摩手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冲脉主要功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2. 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3. 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故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冲脉气逆可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或呕吐,恶心,咳唾,吐血,或腹内拘急疼痛,胸脘攻痛,或妊娠恶阻。
任脉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任脉的循行路线
任脉穴位:会阴穴、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任脉为阴脉之海。任脉本身没有井、荣、俞、经、合。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阴会,曲骨中极关元锐。
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
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
腹部寸法
我们一般找穴位用同身寸法,但任脉的穴道有独立的寸法。因为有人少腹比较长,上身短下身长;有人少腹比较短,上身长下身短。所以任脉的穴位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定位的。
1.会阴穴。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
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
溺水急救用法:病人采用趴着的姿式,小腿跪着,用三寸长针下会阴,要对着心脏的方向下针,一下针病人水会喷出去。
有一个治则叫对侧治疗,也叫对称治疗。会阴痛的时候,针下百会穴,因为百会跟会阴正好是相通的。
先找到神阙穴(位于肚脐)、曲骨穴,曲骨穴位于耻骨上方,第一个穴道骨缝的位置。找到这两个穴位后,连成一条线,平均分成5份,就是点4个点。从下往上分别是中极、关元、石门、阴交。石门与阴交中间是气海。
2.曲骨穴,一般不灸,可下针。
功用是治疗一般的赤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
3.中极穴,膀胱之募穴。针、灸皆可。
膀胱的问题都可以用。热症、寒症都可以用。
4.关元穴,小肠之募穴。
所有腹部的病,像小便不好、妇人妊娠时不下等都可用。
怀孕之后不针关元。
平常保养身体都可以灸关元。身体有寒的话,灸关元最好。最好是隔姜灸。
女人如果月经病,灸中极、关元。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是第二个心脏,心律不齐、心脏问题等都可以用关元穴。
想生小孩灸关元。
5.石门穴,三焦之募穴。
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关元上半寸有个绝孕穴,针灸不会生小孩。
三焦的病可在石门上治。
6.气海穴。
男人生气之海,但倪师认为关元更好。
7.阴交穴,三焦之募穴。
因为三焦是油网遍布全身,在石门下针、阴交下针都可以。
8 . 神阙穴
禁针,用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灸。
找到胸部上两条肋骨,中间凹下去的地方是心蔽骨,然后找到神阙,两点的中间是中脘穴。中脘和神阙平分四分,从下往上分别是水分、下脘、建里。中脘跟心蔽骨也分四分,从下往上分别是上脘、巨阙、鸠尾。
9.水分穴
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主治水病,肠鸣、腹泻、水肿等。。艾灸比针灸要好。
10.下脘穴
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容易发炎。
11.中脘穴,胃之募穴。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难经说,腑会中脘。是一个大穴,用得非常多,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个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出血的时候不能灸。
12.巨阙穴,心之募穴。
巨阙为心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两个穴道配合治心脏病非常好。
以针灸为主,巨阙上可以诊断到心脏的问题。
13.鸠尾穴。
不灸,下针。
是练功夫的大穴,不可重击,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
喉咙那有个洞,就是天突,天突与鸠尾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找到膻中,那就是两乳头中间。
14.天突穴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这是治疗心脏病最常用的三个穴道。
由于天突在喉咙旁边,所以可用近取穴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问题。
15.膻中穴
难经说,气会膻中。气病都可在膻中治。
16.廉泉穴
仰位,颈下结喉上中央,阴维、任脉之会。
治舌头的病,下针不能直下,要对着舌根斜着下。
17.承浆穴
嘴唇下面,下巴的凹陷处。
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穴。
面部中风回正后,要下承浆和人中,用几次把面部固定住。
牙齿痛,承浆也可以治。
1.功法在每日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午时(中午11:00~13: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地方,盘膝而坐,(也可采用站立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入轻扶于腹前丹田上,要求头顶百会穴,胸口膻中穴,双腿之间的会阴穴成一直线)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此谓:搭“鹊桥”,便于任督二脉气机相通),口腔津液滋生时,将其轻轻咽下汇入丹田,(古人称之为“玉液琼浆”,或“金津甘露”。)能益脾胃。全身放松,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或抚于双膝上均可。摆好姿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顺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吸气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练之日久则丹田有气团如红日火热),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要做到似守非守,用意不用力)。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三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便会觉得下丹田微有暖意,日渐功进,慢慢弥漫开来,全身皆有暖融融之感。继续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地回光返照下去,腹部丹田处便会有跳动感,同时会感到温热感更甚,即使是在冬天,也不会感到寒冷,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这种情况,即是先天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无极生太极”, “道自虚无生一气”。
2.收功功法:待功法练习完成之后,气归丹田.意念放松.右手按住左手背上,然后放在丹田上,顺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换左手按住右手背上,逆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将口腔中的液体分作三次用意念内视(意想,)吞送至丹田.最后用双手轻擦面部.即完成功法练习.
此为第1步功.
注明: 穴位名称: 会阴 [经穴]
【定位】:在会阴穴,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中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作用】:调经补肾,清利湿热
【主治】:①二便不利或失禁,痔疾,脱肛。②遗精,阳痿,阴部痒。②溺水窒息,昏迷,癫狂。
【归经】:任脉穴
穴位名称:膻中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归经】:任脉穴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穴位:百会
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而小周天一旦打通,则水火即济,阴阳相合,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这样,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不药而愈。
附件
超大附件
你加我Q 我给你发过去
Q34656100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任脉经穴:玉堂穴
下一篇: 任脉经穴:中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