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经外奇穴:腰眼穴

学穴位 2023-05-29 17:20:12

经外奇穴:腰眼穴

穴位解析释义

“腰”,指的是腰部,“眼”这里指的是腰椎旁边的凹陷处,形似眼窝。故名为“腰眼”。

腰部脊柱与髂后上棘构成的凹陷处为腰部的薄弱点,很像眼窝,俗称腰眼,穴在其上,故名。

取穴

腰眼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人体穴位图 腰眼穴位置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强腰健肾。

主治疾病:腰痛、腹痛、尿频、遗尿、消渴等。

穴位配伍:
腰眼配膏肓俞、足三里、三阴交,肺结核溶解期。
腰眼配委中、肾俞、阿是穴,治慢性腰痛。
腰眼配脾俞、肾俞,治肾下垂。
腰眼配肾俞、脾俞、次髎,治痛经。
腰眼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治糖尿病。
腰眼配中脘、足三里、内关,治呕吐。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子宫内膜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治腰眼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腹痛、消渴、子宫内膜炎等。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由内向外刮拭腰眼穴3分钟,稍出痧即可,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按摩疗法: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出自《肘后备急方》。别名鬼眼。

中医认为,腰眼穴在“带脉”(奇经八脉之一,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靠近肾脏,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除代谢产物,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

这对于中年男性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年过后,肾气多不足,但多数人补肾的方法是食补,而忽略了一些按摩手法,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按摩腰腹部也能起到健肾和补肾作用。

按摩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揉腰:两手握拳,用拇指掌指关节紧按腰眼,作旋转用力按揉30—50次,以腰酸胀为宜;

男性壮阳穴位 揉腰眼穴擦腰:两手掌根紧按腰部,用力上下擦动,动作要快速有力,发热为止;

点揉:双手后背,以中指指腹着力,点按在脊柱的棘突,其余手指着力于中指上下,以辅助点揉发力。双手要尽量后背、上够,凡是手能够及的棘突和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均应逐一点揉,直至阳关穴下(即第五腰椎棘突),反复30次左右;

捏拿腰部肌肉: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捏拿脊柱两侧的骶棘肌。从上向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直至骶部。如此自上而下捏拿4次;

双手搓热后覆盖在腰眼抖动腰部肌肉:两手掌根部按压腰部,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

叩击腰骶部:双手握空拳,以拳眼用力,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由腕部发力,力度轻一点,从上至下,反复叩击15—30次。

夏季常搓腰眼,还能防治湿气引起的腰痛,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腰肌耐力。

有没有人体穴位大全,最好图文并茂,带穴位功用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编辑本段]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编辑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编辑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腰眼穴具体在什么位置?

腰眼穴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穴居“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介绍几种按摩方法:

1、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2、两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转按摩腰眼处,每次5分钟左右。

3、两手握拳,轻叩腰眼处,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钟。

扩展资料:

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

所以,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

人民网-常搓“腰眼穴”益肾壮腰

穴位查询

穴位查询

    人身上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因为很多朋友不清楚,有说720个穴位,也有说409个穴位的,我们可以看看现存的标准是怎么说的。按1995年版《针灸穴位图》统计:

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12经脉合任、督2脉合称14经)而排列腧穴的房法有双穴309条, 任脉24穴, 督脉28穴,公认的奇穴是48个,所以人身上共718个穴位。

单穴指仅有一个的穴位,如位于身体中线上的穴位,任督脉的穴位都是单穴,所以任脉合督脉加起来的穴位是52个。

双穴是指位于身体中线双侧的,左右对称的穴位,一般是左右各一个的。so,双穴309条的话,那12经脉的穴位数就是309*2=618个穴位(按409个算的没算双穴,如左手合右手)。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穴  位  查  询

按 所 属 经 络 查 询

肺经

中府穴 云门穴 天府穴 侠白穴

尺泽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大肠经

商阳穴 二间穴 三间穴 合谷穴

阳溪穴 偏历穴 温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手三里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五里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胃经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仓穴

大迎穴 颊车穴 下关穴 头维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气舍穴 缺盆穴

气户穴 库房穴 屋翳穴 鹰窗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满穴

梁门穴 关门穴 太乙穴 滑肉门

天枢穴 外陵穴 大巨穴 水道穴

归来穴 气冲穴 髀关穴 伏兔穴

阴市穴 梁丘穴 犊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虚穴 条口穴 下巨虚穴 丰隆穴

解溪穴 冲阳穴 陷谷穴 内庭穴

厉兑穴

脾经

隐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孙穴

商丘穴 三阴交穴 漏谷穴 地机穴

阴陵泉 血海穴 箕门穴 冲门穴

府舍穴 腹结穴 大横穴 腹哀穴

食窦穴 天溪穴 胸乡穴 周荣穴

大包穴

心经

极泉穴 青灵穴 少海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少府穴

少冲穴

小肠经

少泽穴 前谷穴 后溪穴 腕骨穴

阳谷穴 养老穴 支正穴 小海穴

肩贞穴 臑腧穴 天宗穴 秉风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天窗穴

天容穴 颧髎穴 听宫穴

膀胱经

睛明穴 攒竹穴 眉冲穴 曲差穴

五处穴 承光穴 通天穴 络却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风门穴

肺俞穴 厥阴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肝俞穴 胆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三焦俞穴 肾俞穴 气海俞穴

大肠俞穴 关元俞穴 小肠俞穴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环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会阳穴 承扶穴

殷门穴 浮郄穴 委阳穴 委中穴

附分穴 魄户穴 膏肓穴 神堂穴

譩譆穴 膈关穴 魂门穴 阳纲穴

意舍穴 胃仓穴 肓门穴 志室穴

胞肓穴 秩边穴 合阳穴 承筋穴

承山穴 飞扬穴 跗阳穴 昆仑穴

仆参穴 申脉穴 金门穴 京骨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 至阴穴

肾经

涌泉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复溜穴 交信穴

筑宾穴 阴谷穴 横骨穴 大赫穴

气穴 四满穴 中注穴 肓俞穴

商曲穴 石关穴 阴都穴 腹通谷穴

幽门穴 步廊穴 神封穴 灵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心包经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泽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大陵穴 劳宫穴

中冲穴

三焦经

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 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 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胆经

瞳子髎穴 听会穴 上关穴 颔厌穴

悬颅穴 悬厘穴 曲鬓穴 率谷穴

天冲穴 浮白穴 头窍阴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阳白穴 头临泣穴 目窗穴

正营穴 承灵穴 脑空穴 风池穴

肩井穴 渊腋穴 辄筋穴 日月穴

京门穴 带脉穴 五枢穴 维道穴

居髎穴 环跳穴 风市穴 中渎穴

膝阳关穴 阳陵泉穴 阳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阳辅穴 悬钟穴 丘墟穴

足临泣穴 地五会穴 侠溪穴 足窍阴穴

肝经

大敦穴 行间穴 太冲穴 中封穴

蠡沟穴 中都穴 膝关穴 曲泉穴

阴包穴 足五里穴 阴廉穴 急脉穴

章门穴 期门穴

任脉

会阴穴 曲骨穴 中极穴 关元穴

石门穴 气海穴 阴交穴 神阙穴

水分穴 下腕穴 建里穴 中脘穴

上脘穴 巨阙穴 鸠尾穴 中庭穴

膻中穴 玉堂穴 紫宫穴 华盖穴

璇玑穴 天突穴 廉泉穴 承浆穴

督脉

长强穴 腰俞穴 腰阳关穴 命门穴

悬枢穴 脊中穴 中枢穴 筋缩穴

至阳穴 灵台穴 神道穴 身柱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哑门穴 风府穴

脑户穴 强间穴 后顶穴 百会穴

前顶穴 卤会穴 上星穴 神庭穴

素髎穴 水沟穴 兑端穴 龈交穴

分  类  查  询

按 所 属 性  分 类 

解表穴(12穴)

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

清热穴(85穴)

清心热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清肺热穴

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痨穴、身柱穴、灵台穴。

清肝胆热穴

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清胃肠热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清三焦热穴

瘈脉穴、消泺穴、天井穴、支沟穴、外关穴、阳池穴、渊腋穴。

清热解毒穴

夹承浆穴、地合穴、龈交穴、颊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颧髎穴、肘尖穴、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八风穴、内踝尖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天突穴、气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玑穴、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肋头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灵墟穴、神封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云门穴、中府穴、周荣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户穴、譩譆穴、丰隆穴。

消食导滞穴(16穴)

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脐中四边穴、幽门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长谷穴、食窦穴、腹哀穴、接脊穴、四缝穴。

益气壮阳穴(28穴)

百会穴、石关穴、商曲穴、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志室穴、京门穴、环跳穴、足三里穴、仆参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

补阴穴(9穴)

肺俞穴、膏肓穴、腰眼穴、小儿龟胸穴、脐上脐下穴、大赫穴、横骨穴、照海穴、然谷穴。

温里穴(13穴)

龙颔穴、三角灸穴、大横穴、腹结穴、胃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会阳穴、关仪穴、地机穴、漏谷穴、大都穴。

平肝息风穴(15穴)

鼻交頞中穴、发际穴、神庭穴、前顶穴、本神穴、率骨穴、天冲穴、后顶穴、强间穴、滑肉门穴、筋缩穴、太冲穴、行间穴、足心穴、里内庭穴。

理气穴(49穴)

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极泉穴、天泉穴、侠白穴、青灵穴、经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乡穴、辄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门穴、日月穴、大包穴、鸠尾穴、巨阙穴、腹通谷穴、阴都穴、肓俞穴、天枢穴、外陵穴、章门穴、府舍穴、气冲穴、羊矢穴、急脉穴、至阳穴、中枢穴、血压点穴、厥阴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肘椎穴、膈关穴、魂门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虚穴、阳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血穴(10穴)

太渊穴、养老穴、阴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合阳穴。

调经止带穴(26穴)

中注穴、经中穴、四满穴、气穴、气门穴、绝孕穴、维胞穴、归来穴、子宫穴、冲门穴、带脉穴、维道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白环俞穴、阴廉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蠡沟穴、交信穴、营池穴、水泉穴、独阴穴。

利水通淋穴(15穴)

水分穴、利尿穴、中极穴、水道穴、曲骨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淋泉穴、委阳穴、箕门穴、阴陵泉穴、复溜穴、大钟穴、陷谷穴。

安神穴(19穴)

安眠穴、伴星穴、燕口穴、支正穴、阳谷穴、手逆注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灵道穴、大陵穴、臣觉穴、巨阙俞穴、神道穴、神堂穴、心俞穴、腰奇穴、女膝穴、足通谷穴。

开窍苏厥穴(28穴)

水沟穴、兑端穴、承浆穴、悬命穴、内迎香穴、四神聪穴、劳宫穴、后溪穴、少泽穴、少冲穴、关冲穴、中冲穴、商阳穴、少商穴、十宣穴、十王穴、夺命穴、乳中穴、会阴穴、委中穴、金门穴、隐白穴、大敦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气端穴、涌泉穴。

利窍穴(63穴)

利目穴

睛明穴、攒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睛中穴、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

利鼻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散笑穴、鼻流穴。

利耳穴

耳门穴、听宫穴、颅息穴、听会穴、会宗穴。

利口舌咽喉穴

正营穴、脑户穴、哑门穴、颊车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龙玄穴。

通利诸窍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关穴、耳和髎穴、络却穴、下关穴、翳风穴、天窗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中渚穴、液门穴、小骨空穴。

袪风除湿穴(12穴)

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阴市穴、髋骨穴、梁丘穴、鹤顶穴、膝眼穴、犊鼻穴、条口穴、陵后穴、膝关穴。

舒筋活络穴(54穴)

牵正穴、地仓穴、肩髎穴、肩贞穴、臑会穴、臂臑穴、手五里穴、肘髎穴、上廉穴、清冷渊穴、手踝穴、腕骨穴、肩前穴、泽前穴、腰痛点穴(威灵穴精灵穴)、落枕穴、五虎穴、新设穴、颈臂穴、肩井穴、天髎穴、巨骨穴、秉风穴、曲垣穴、天宗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附分穴、悬枢穴、肩头穴、臑俞穴、夹脊穴、新建穴、居髎穴、十七椎穴、秩边穴、髀关穴、拇趾里横纹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交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膝旁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申脉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