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二斤(碎,绵裹),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26,168,169,170,222条。以上条文指出,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用于:
①服桂枝汤后化热伤津的证治(26);
②阳明热盛伤津的证治(168,169,222)。并强调渴欲饮水无表证者,才可使用白虎加人参汤(170)。
[证候分析]伤寒汗吐下后,损伤津液,或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入里化热,热结在里,充斥内外,而表里俱热,故症见大烦渴而饮水不解,或口大渴欲饮水数升者。足见不仅热盛,而且津伤,其脉因而洪大,口舌干燥。或表无大热,而里热炽盛,热邪上扰则心烦不安。或因里热蒸迫,大量出汗,气随液耗,以致津气两伤,表气不固,而有时时恶风、背微恶寒之轻证。总为邪热炽盛而兼气液亏损者,当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正如万氏《白虎加人参汤之运用》一文所指出:当汗吐下后,伤其气液,其证必热而兼渴,口干舌燥,脉虽洪大无滑象,或其人年逾花甲,气血衰弱;或腑热虽实,而脉象无力及虚数者,皆由阴液亏损,正气虚衰所致。邪热虽炽,而表现种种不足之象,若只用白虎汤,必难生效,盖气液已伤,正不胜邪,服之不但无效,亦不能运化药力,热必不解,反致寒凉下迫,转为滑泻,或增肢厥等,变证歧出。当然,邪热炽盛之时,又非白虎不为功,故遵《伤寒论·太阳篇》当汗、吐、下后,伤其气液者,加人参助其正气而益真阴,协同白虎诸药化其燥热,生津止渴,邪热自可顿消,病始得痊。
[方解]曹颖甫云:“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烦,生甘草、粳米加人参以止渴,此白虎汤加人参之旨也。”柯韵伯云:“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故本方乃为清解热邪,补益气阴之剂。
本汤条之见于《金匮要略》者则为:“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曹颖甫云:“此证忌汗、下、被火。要之为人参白虎,竹叶石膏诸汤证。固不当以形如伤寒,妄投热药也。”何任说:“考其成因,不外暑邪兼湿或阴虚津伤所致,正当的治法应该清暑热,或兼利湿,或兼养阴。”治宜人参白虎苍术之属,以清热养阴散湿。
本汤兼治暑九炽盛之霍乱而兼元气虚者,尤热霍乱而症见手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唇面爪甲皆青,呕吐酸秽,泻下臭恶,小便黄赤,六脉俱伏者,此为热遏于内,热深厥深,内有真热外见假寒之证。亦治中暑重证,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之暑厥。
白虎汤加人参汤医案医案:暑厥
林某,女,38岁。夏日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不声不语,牙关紧急,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
辨证:证属暑厥。暑为大热之邪,燔灼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所以四肢反见厥冷;邪热内迫,扰于心神,正又不能胜邪,故神昏不语,脉见洪大而芤。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处方(白虎加人参汤):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0克,甘草9克。
服1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冷饮。再投1剂而愈。(《苏伯鳌治案》转引自《伤寒论十四讲》)
按:此为暑厥,邪气内闭,阳不宣通,而为肢厥。凡暑热中人,其气必虚。盖寒伤形,热伤气。暑热伤气而不伤形,此病热势盛而正已虚,所以脉见芤象。气液已伤,热者不可不清,虚者不可不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以扶其正气之虚,一以清其暑邪之热。药中病机,故一剂而气机得畅,津液得升,脉静厥回,神识清爽。正气复而神气清,真热之象显,故呼口渴,且欲饮冷,再投即告痊愈。
医案:暑邪内闭、暑厥
刘修齐远商零陵,闻母病,冒暑遄归,则病已愈。但未几日,晚餐毕,修齐倏然神昏仆地,口噤不语,四肢厥冷。举家睹状惊惧,迎医多人救治。有谓少阴厥证,药宜温补;有谓痰闭气厥,法宜涤痰调气;有谓热邪固闭,治应清暑开窍。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因之远道延余商决。吾视其人肢虽厥而头身甚热,呼吸气粗,目珠呈现红晕,脉轻按则无,重按则细数有力,唇紫红,舌苔黄燥,有时咳一二声,喉中无痰鸣。揆思证非少阴寒厥,亦非痰闭气厥,乃如某君所云暑邪内闭之候也。《内经》“厥深热深”之说可为佐证。如因厥而视为痰闭,药用开提,为害尚浅;若视阴证而用温补,则抱薪救火,死不旋踵矣。现以清暑开窍为治,先用紫金锭磨浓汁,另益元散调开水兑服一大盅。约三时许,目开呻吟,尚难言语,再灌以前药二盅,日晡所神清能言,四肢厥回,身反发热,口渴引饮,脉现洪大,知其内闭已通,热向外发,正宜乘势清透之。药用人参白虎汤加瓜蒌、薄荷、青蒿、连翘、芦茅根等煎服,每日二剂,连服三日,内外热邪均退。再以竹叶石膏汤清余热,生津液,调理旬日即安。(《治验回忆录》)
按:此中暑重证,暑热内闭,阳不外达,而为肢厥。若为少阴寒厥,必有真阳虚寒之征,当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至有真假疑似者,必须凭脉最为切当。不论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便是阴证,而此证则非。若为痰闭气厥,为痰阻气道,痰气相击,必有喉中痰鸣,或呕吐涎沫,以及胸闷气粗,舌苔见腻,脉必沉滑之类,而此证则非是。有谓暑邪内闭者,此实属之。
此案与前案同,所述病因,甚为明晰,即因经商劳碌,冒暑远行,被炎威所逼,暑热吸受,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语。肢冷脉伏,重按则细数有力者,乃暑遏热郁,气机闭塞,脉道不利之故。诊为中暑重证,即热深厥深是也。暑邪内闭,暑厥为病,故当急以清暑开窍为法。服药后神清厥回,而转为身反发热,口渴引饮,脉现洪大者,系暑热有外达之机,内闭已通,再拟清解宣化,清除余热,以善其后。
医案:暑湿相搏、格阴于外
癸丑年,故人王彦龙作昆陵仓官,季夏得疾,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后数。予曰:当作湿温治。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次以白虎加苍术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此病名贼邪,误用药有死之理。有医难曰:何名贼邪?予曰:《难经》论五邪,有实邪、虚邪、正邪、微邪、贼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为正邪,中湿得之为贼邪,今心先受暑而湿邪胜之,水克火,从所不胜,斯为之贼邪。此五邪之中最逆也。《难经》又云: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故《经》曰: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是谓贼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饮之疾,每至暑月,两足汗絷絷未尝干,每服此药二三盏,即便愈。《《普济本事方》)
按: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内结不宣,阻格阳气而为假寒之征。俞震参合孙兆、滑伯仁、朱丹溪治暑三案而云:"知暑脉必虚必数,虚者暑伤气也,数者暑为热也。数主热,又主虚,故暑病宜凉宜补者多,宜温者诚少。”陶节庵曰:“湿温之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关前濡,阳脉濡而弱也;关后数,阴脉小而急也。其脉关濡尺急最为眼目,即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阳盛格阴之证。内热盛,脉虽见阴,而按之必鼓甚而盛,是阳盛极而格阴于外,非真寒者,便是也。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而升散,故易耗气伤津,其证当见壮热、肌肤灼热等症。心先受暑而湿邪胜之,暑热伤心,心阴不足,湿中热气,横冲心包,熏之逼之,故胸项多汗,神昏谵语;暑湿相搏,阳不宣达,故见两足逆冷,此即假寒之征。热重于湿,重心在胃,故治以清暑热为主兼以化湿,最忌发汗。仲景言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许叔微法: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热而固护阴气;继以白虎加苍术汤,清暑热而兼化湿邪。苍术之性,治湿上下部均可应用。
通观湿温之形成格阳证者,皆因湿热伤其阴阳,正气不足,或误投寒凉,或素体体虚,而致邪陷三阴所成。此格阴、热厥证,则因热重于湿,里热炽盛,或暑湿搏结,阳气不得宣达,而见假寒之征。两相比较,则真寒、真热之异同,便可了然于胸中矣。
——本段摘自《寒热真假辨证一百案》
【8.52】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一般太阳感冒的时候都会觉得脉是偏浮的,浮脉按下去发现里面好像还有一坨东西按不断,就说明表面有邪气,但里面还是有东西的,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那种表层的病,可能牵涉到里面了。
当把到浮滑脉的时候,里面是有热的,所以整个脉就会被撑上来,这样有底的浮脉已经不是外表受寒的太阳脉,而是一个有里热的现象了,就需要清里热的白虎汤。
白虎汤的主证是这个人额头头痛,很容易出汗,觉得燥热。
白虎汤的加味:
1.燥热、发热出大汗,是白虎汤。
2.如果是多一个口渴的证,那就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的脉是偏滑的,白虎汤的脉是偏洪的。
在阳明病的分类里,分为阳明经病跟跟阳明热病,白虎汤被称之为阳明经病。
葛根证是太阳病的感觉偏燥热,好像温病感冒一样的感觉。太阳阳明合病会自下利,是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白虎汤的主症框是比较偏到阳明病那边,发烧、燥渴、脉洪大。
白通汤的里寒而外热,一个人的底子如果太冷了,会把人的阳气都逼得浮越在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的下寒上热,里寒外热的,它的主证是两个颧骨红彤彤的,称为戴阳。
黄连汤也是上热下寒,那么就会有一个疑惑,如果只是说一个上热下寒,哪里知道要喝什么汤?《伤寒论》这本书最重要的技术就在于辩证,同样是上热下寒,有的在三阴病里面可能会形成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也有在太阳病里头形成心下痞形成黄连汤证,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证,就很好开方了。但如果不抓主症只看病机,除非是调体质,那个人没生什么病,就是看五脏阴阳虚实调体质,不然光是从病机要开经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像肾气丸的糖尿病患者,火不归元也是上热下寒,所以抓主症比是伤寒学习上面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在学《伤寒杂病论》,尤其是伤寒的部分,杂病还好一点,伤寒的部分在学习的立场来讲的话,必须跟八纲辨证这个东西清楚的划出一条界线,不要把《伤寒论》里面的任何一个汤证去做一个表里阴阳虚实的辩证,因为这样会显得很愚蠢。
再谈炙甘草汤证
【8.53】 伤寒,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人的心跳不规律是感冒造成的,就比如我们一般称之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东西,这种心脏病其实是外邪进来造成的心脏病,如果心脏病是感冒之后心跳变成不规律的状况,加上外邪的干扰,当然用炙甘草汤比较合适,里面有滋阴、通血、祛风的药组成的框架。
在咳嗽篇的时候,炙甘草汤以体质来说,当然是阴虚的体质适合用炙甘草汤。但并不是每一种心跳不规律都可以用到炙甘草汤。在虚劳篇里最让人觉得炙甘草汤不好用的心脏病是所谓的瓣膜病,但如果是这个人心脏瓣膜病原来是风湿性心脏病,就是外感的心脏病,然后慢慢恶化成瓣膜也坏,那炙甘草汤还是可以用的。
炙甘草汤在临床上面是补虚劳的药,但天天喝炙甘草汤还是会有一点点副作用,因为里面的滋阴药太重了会拉肚子,所以地黄要稍微调节一下,酒要加够,或者是加一点砂仁帮忙消化;另外一点就是甘草是很大量的方剂,吃了之后会变成月亮脸,有脸肿,不能用生甘草,因为生甘草的类固醇副作用是很明显的,但炙甘草就好很多了。
还有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可以加一味药—五味子,因为里面有人参麦冬,再加五味子,生脉散的结构就出来了,就连心气都可以保护到。
“脉结促,心动悸”是用炙甘草汤固然是没有错,但不能把炙甘草汤跟所谓的心脏衰竭搅到一起,如果是心脏衰竭,要用回阳救逆的药跟降水压的药,可以用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真武汤,或者是前面这些汤可以都加葶苈子,就是附子剂加葶苈子,葶苈子加到八钱以上,这个才是救心脏衰竭的药物组合。炙甘草汤滋阴的药来讲,虽然有阳药帮助它通行,但是对于心衰是没用处的。
阳明病概览
阳明病的形成基本上必须是阴虚而阳不虚的体质。
1.阳明病最浅的病是阳明经病,就是还没入腑。
2.阳明的热证,阳明热证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的阳明热证是栀子汤,中焦的阳明热证是白虎汤,下焦的阳明热证是猪苓汤。
3.阳明实证,也叫做阳明腑证,就是肠子里头塞满了硬掉的大便,基本方剂是承气汤。但有些时候不一定要用到承气汤,有人肠子干掉是因为这个三焦的水道不能灌溉,用小柴胡汤来通通,一旦水灌进来了,那么肠子就润到了。更何况腑实证还有麻子仁丸、蜂蜜跟猪胆汁的灌肠法。
4.阳明湿证,当阳明的湿气过旺,湿跟热交杂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挂在阳明病跟太阴病之间的状态,这两个合病就是讲消化轴之间的事了。阳明湿病挂在太阴跟阳明之间的换个说法就是黄疸病,以解剖学来讲都是胆汁不通,胆结石造成胆汁出不来,整个人都黄掉了。
5.阳明蓄血证,阳明区的淤血会让人健忘,阳明病的消化轴也会有虚寒的状态,胃寒的呕吐,消化轴的寒的呕吐等。
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刘渡舟
这条是和前条意思相连的,再论阳明热盛,气阴两伤证治。口燥渴,心烦都说明阳明有热,阳明气分热伤了津液。背微恶寒,不是周身时时恶风,但是病机是一致的。背为阳之腑,是阳气出入的一个部位,背部恶寒严重,但是不烦不渴,身无大热,口中和,也就是口中不干燥,往往说明少阴阳气衰微。
白虎汤证背部微恶寒,同时口燥渴,心烦,舌上干燥,也有汗出,是气阴两伤,热邪伤气的反映,不是少阴阳虚背恶寒。白虎加人参汤用白虎汤清热生津,用人参补气,解决背部微恶寒的问题。白虎汤辨证不困难,难在阳邪见到背微恶寒,容易混淆。
胡希恕
外边无汗,也无大热,但是里头有热,口舌干燥而且渴,一渴就可以加人参。心烦得厉害,背微恶寒。胃有热,也微恶寒。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外边特别热,也会感觉到外边风来袭,所以有恶寒的感觉。这里要注意的是口渴加人参。
刘志杰
伤寒后,病传阳明,不恶寒,无大热,口渴心烦。唯独背有恶寒的感觉,这是胃有留饮的特有症状,不能误以为是伤寒恶寒,认为病还在表。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4.1白虎加苍术汤的别名4.2处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白虎加苍术汤的用法用量4.6白虎加苍术汤的临床应用4.7各家论述4.8附注 5《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白虎加苍术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白虎加苍术汤 1拼音 bái hǔ jiā cāng zhú tāng
2英文参考 Baihu Jia Cangzhu Tang
3概述 白虎加苍术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4《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苍术白虎汤、白虎苍术汤、白虎加苍汤
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苍术90克 粳米90克
上锉如麻豆大。
功在清温燥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者;湿温,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发汗不解,脉浮者;湿温憎寒壮热,口渴,一身尽痛,脉沉细者;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疹毒烦热渴泻者。现用于风湿热、夏季热等。
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89分,去滓,取6分清汁温服。
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2.《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白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邪,正邪皆却,病自安矣。
5《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白虎加苍术汤
目录
一、白虎汤
二、小承气汤
三、调胃承气汤
四、大承气汤
一、白虎汤
白虎汤方:
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或加人参
辨证:
里热病势,烦渴不解脉洪大。
病势
白虎汤证有大渴,我们知道津液丧失的太多,我们撤热用通便的方法排异,解决这个渴,如果不够再加人参生津液,这是一种病势。不是有有白虎加人参汤吗?这两张方子的差异就在渴上,渴不解加人参,记住,这个是要记住的。阳明病阶段老有汗出,老丧失体液,大肠的强吸收,开始要有燥屎了。在没燥屎的时候赶紧通肠,用知母通肠,知母吃了不是泻肚子,是拉大便。和大黄不一样,它就是通肠,让你通不是让你泻,在这时候排便,把结肠的热排出去。
白虎汤是比小承气汤、比调味承气汤还轻的一张的排异的方子,听明白了吗?还从大便排异的,是通肠法,我们不叫下法,这是白虎汤。这个白虎汤和什么非常近似,和肺炎近似,所以同肺炎的方子也近似。
配伍
知母为泻火通肠药,生石膏清里热止渴,二药配伍,通肠清里热功效显著,所谓通即轻泻的作用。白虎汤证热结在里,免疫反应清除异己的方式即排便,而大便并未结硬,所以轻泻即可。选用了通肠利便的知母、石膏,以粳米汤补充丧失的津液,以甘草缓和病情与药力。如果因发热出汗过多,加人参以强心健胃。津液恢复了,大便通下了,热与渴自然解除,病愈了。
白虎汤是通而不泻的排异剂。方中知母治消渴,能通肠利便;石膏除肺胃之热、胃肠中结气,治大渴引饮;以粳米煮汁合药增加体液;甘草和中。这个方剂是通而不泄的排异剂,正适宜发热汗多伤津液的里热下夺病势,是通便排异益津液的良方。加人参以生津液、益胃气。方中的人参42克应该是现今的党参,不是吉林的野山参、朝鲜的高丽参,应是山西上党所产的党参。人参的效能是健胃气、生津液、益血脉。汗多伤津,血汗同源,大汗出、大烦渴都是伤津亡血的症状。
知母为君
方中知母苦寒治消渴热中,补水、泻火,多服令人泄,能通肠利便。本方以知母为主,合石膏以加强清热止渴之效能。只因其能清里热所以才能止渴生津。只因能通肠,使肠胃之病理物质得以排除,所以才能清热。本方虽为清热之峻剂,但寒而不凝,通而不泻清热生津寓于祛邪之中。白虎汤证凡大渴不解的皆加人参以生津。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
大黄、枳实、厚朴
辨证:
腹满大便不通,无燥屎
配伍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三味,仍以大黄为主体,枳实、厚朴俱有促进肠的节律性运动的功效,与促进胃肠运动刺激肠壁大量分泌的大黄相伍,成为胃肠除胀、破满、通便的第一方。大黄与芒硝相伍,润燥软坚而通便,泄热;大黄与枳实、厚朴相伍为除胀,破满通便泄热。所谓“泻热”,是从现象而说,其实质是排除免疫障碍,清除掉致病物质,结束了免疫反应,病愈了。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的病理趋势略有不同,其利导方法亦略有不同,其用下法祛邪则相同。以大黄为主,大黄的功能见调胃承气汤的解释。厚朴苦温下气,消胸腹胀满;枳实苦寒利气,消胀满痞痛逆气;枳实、厚朴合用,有促进胃肠节律性蠕动的功效。这三味合用,作为破痞满通下排便的方剂,达到极为神妙的境界,其中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
小承气汤证,不大便,肚子又胀、又痞、又满,没有硬屎,不是结成很硬的屎。大便是有的,有毒的大便是有的,但是它没变硬,它是气体,小承气汤。大黄,肠子的蠕动是不能离开的。枳实、厚朴,这也是促进肠的蠕动。小承气汤也是排便的,小承气汤排便的特点,有很多的气体排出来,为什么啊?他肠子里有气体啊。
三、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芒硝、甘草
辨证:
燥屎初成
配伍
结肠中干燥,大肠蠕动极缓。免疫清除异己排便更加困难, 所以用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承气即平衡胃肠功能,利导免疫清除异己排便。病理物质从大便排除,而热退身和神清而病愈。承气者,平和胃肠功能也。怎么不能大便呢,情况是:水分吸收得太多,里头有燥屎,这不是调胃承气汤吗?大黄、芒硝、甘草,调胃承气。大黄促进肠子的剧烈蠕动,芒硝呢,大家知道蠕动有分泌,分泌就往下走,这是一致的。芒硝溶解在水里,这个水是什么,成了一个高渗溶液,不吸收,有一碗水在肠子里,一根肠子里这么一段是水,他这点水这么下来。而且这个硝水,他不是纯净水,他对干燥的燥屎有软坚的作用,有润滑的作用,这水不被吸收。从小肠到结肠,到结肠转到直肠的时候,这水没有少啊,这一杯水,反倒多了,多的是肠子的分泌液进去了。排出来了,硬屎就是那肠里的一个大疙瘩出来。这事见的太多了,调胃承气汤就是这个作用。
如延误时机,蒸蒸发热,汗出已多,恶热,不大便,是肠中干燥,知母、石膏不足通便,当以大黄、芒硝通大便以和胃气。因大黄苦寒,下瘀血、留饮、宿食,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的功效。据实验:大黄的致泻成分为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和分泌增加而发生通便功效。芒硝的水溶液不被肠吸收,在肠中形成硫酸钠高渗溶液,所以有润燥、软坚的作用,并引起机械性刺激而导泻。大黄与芒硝相配作为润燥软坚通便的方剂,轻剂可润燥通便,促进新陈代谢;重剂可涤荡胃肠中一切瘀积、留垢、宿食、病理产物,奇效无比。张仲景指出:“少少温服,以调胃气。”其用意在适可而止,“调”为调和之意。“承气”是平衡意,用意在生态平衡,不可太过,过犹不及。不足则不能和胃气,太过则伤胃气。
大黄和芒硝
大黄我说过是促进肠子剧烈的运动,知道这个运动大黄带来的是什么吗?是往下传导,还促进分泌,为什么要用大黄芒硝?那肠子里的干粪蛋干了,多么干呢?出来以后用锤子砸不扁,我一点也不夸张,我砸过,砸不扁,这不是一砸就破了,哎呀,怎么就这么硬呢?它就这么硬。咱们说这个东西在肠子里头,它出不来啊,它怎么出来啊?你知道那肠子什么样呢?你看那猪大肠,一个兜一个兜一个兜,肠子不动怎么出来?他要在兜里能出来的话,你那票子在兜里出去转一圈回来就没有了。他必出不去那是个兜,出不去怎么办?开刀吧,不行,他是一个和谐理念。他不考虑这个,他就想怎么出来,最后就有法了,大黄,让肠子蠕动,让你肠子分离,你分离出液体来了就不干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芒硝,芒硝化水了,300毫升带芒硝的水,喝了,这300毫升的水走到哪都是300毫升,不吸收。而且芒硝有一个功能,能把硬东西能软了,老牛肉你煮了十个小时还咬不动,你加点硝煮,两个小时就烂了。这芒硝有这个功效,软坚,因为它的化学成份就有这个成分。你看这300毫升芒硝,在肠子里头这么转啊,上来下去转来转去,等转到结肠那还是300毫升,还多了,因为肠液分泌出来,多了,把粪蛋子泡起来了,肠子往下走,就冲下来了。那表面是光滑,里头还是硬的,这么你才用大黄芒硝,总是大黄芒硝一块用,为什么啊?你想一想,你看这个东西在肠子里怎么走,听明白了吗?大黄是促进胃肠运动的,也促进分泌,要不是有特别干的屎不用芒硝,大黄就解决了,干屎他大黄解决不了。你加芒硝300毫升,芒硝水,这是水在转的,冲它,泡着,往下冲它,一边冲它一边抖搂,一边冲它一边抖搂,它不下去它上哪去?它不愿意下来它也得下来,完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黄芒硝相得益彰。所以药到病除。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四、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辨证:
燥屎中毒,神昏谵语
病势
热性病发展到大承气汤阶段,不大便六七日、七八日、十几日,不能吃东西,怎么呢?梗着呢。硬屎也有,痞、满、硬、疼都有已经出现脑部症状,神志不清,谵语,摸床,不识人,正是危急之症。但其病毒物质是在胃肠道中而不得排除。因体温持续过高而伤耗水分,结肠因强吸收而使大便硬结,有毒物质在结肠吸收中进入循环,累及中枢而出现神昏、谵语不识人等神经症状。在此内部关系中制约全局的是通大便以排除毒害物。免疫反应因结肠干燥造成排便障碍,其势已清楚。所以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以强化肠蠕动,芒硝水溶液在肠中不吸收,起到软化硬屎的作用,同时又是通肠的液体,大便排下,毒物随之排除而病愈。生态理念中的因势利导,明白如见五指。一个危急之症,复杯之间而痊愈。
用药
大黄是要有的,芒硝可以用,枳实也可以用,枳实和厚朴,这两个药啊,都是向下走的。这个枳实啊是促进胃肠运动的。这个厚朴啊,也是促进运动的。但是厚朴,有利于功能衰退,枳实没有。在胃功能衰弱的时候,用厚朴,如果不是胃功能衰弱,可以用枳实,枳实常常是有内容物比较多的时候或者是两个同用,枳实、厚朴同用。
郭生白对承气汤的发展
还有比枳实、厚朴更好的东西,比如说当归、牛膝,帮助他排便。他没有结硬,没有燥屎,可以不用芒硝。牡丹皮也可以用,比大承气汤要好。因为我们用通血的药,就容易使外部的东西向内走。当归、牛膝也是润大便的,所以对大黄往下排是有利的。我也用过这种方法,我不是用的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没有燥屎,就不必用芒硝。没有气体,不胀满,不必用枳实、厚朴,大黄是不可不用的,没有大黄这个方子就不存在了。可以用桂枝、牡丹皮、当归、牛膝,皮肤的东西照样往里走,从大便出来。
编者按:
临证需要顺病势权变,切忌照本宣科和按图索骥,所谓“读书十年无可治之病”。典型的白虎汤和承气汤症很少见了,通过阳明病方论,郭老让我们敢于运用知母、石膏、大黄、枳壳、厚朴、芒硝治疗胃肠道里热病症,让我们感受到本能中医“一剂知两剂已”的震撼效果。
不仅如此,郭老还发展了仲景承气汤症用药,他说“还有比枳实、厚朴更好的东西,比如说当归、牛膝,帮助排便。牡丹皮也可以用,比大承气汤要好。”本能养生学派在临床中,用当归、牡丹皮、桃仁、牛膝来帮助通便,实现了一方多效、一方多病。
通便方(郭老方意)
当归40克、牡丹皮30克、桃仁20克、牛膝30克、厚朴25克、枳壳20克
成人两次分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真武汤加味治疗下肢水肿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