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白通加猪胆汁汤组成,主治,方解,医案

道医 2023-06-25 02:30:42

[方剂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二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主治]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是阴盛戴阳的证治和预后。

[证候分析]条文中从“利不止”至“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是说明服白通汤后下利仍不止,并出现厥逆无脉、干呕、心烦等,为病情进一步发展,此时非但真阳不能固守,且阴液随之内竭。厥逆无脉,示阳气之衰极重;干呕心烦,乃阴寒极盛,逼虚阳上越所致。故急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

[方解]本方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人尿、猪胆汁咸寒苦降,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为阴寒所格拒,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作用。

医案:少阴阴盛格阳

王左,灼热甸余,咽痛如裂,舌红起刺且卷,口干不思汤饮,汗虽畅,表热犹壮,脉沉细,两尺空豁,烦躁面赤,肢冷囊缩,显然少阴证据,误服阳经凉药,苟读圣经,何至背谬若此?危险已极,计惟背城借一。但病之来源名目,虽经一诊道破,尚虑鞭长莫及耳。勉拟仲圣白通汤加猪胆汁一法,以冀挽回为幸!淡附子二钱,细辛三分,怀牛膝一钱,葱白三个,上肉桂五分,左牡蛎七钱,猪胆汁一个,冲入微温服。(《张聿青医案》转引自《经方应用》)

按:此为阴盛格阳,病情处于危重阶段。依汗出、壮热、咽痛、面赤烦躁、舌红起刺且卷等辨证,很易断为实热。若仔细分辨,则可见虽汗出、壮热、烦躁,但口干不欲饮;脉虽沉细,并非大渴引饮、脉洪大可比;虽面赤、咽痛、舌红起刺且卷,但肢冷而囊缩,两尺脉空豁,并非大便燥结、脉来滑数可比。许叔微曰:“烦躁面赤身微热,脉至沉微阴作孳;阴证似阳医者疑,但以脉凭斯要诀。”阴盛则热,故烦躁面赤身热。显然少阴证据,阴盛格阳之证,以白通汤加味治之。

浮阳在上,热药入口,正恐格而不受,故汤中加苦寒之猪胆合牛膝,引之下行,迨服药竟,姜、附、辛、桂热药之性内发,阳气当行,脉即当复。恐药力不周,更佐牡蛎敛汗,收浮越之阳,葱白通达上下。但立方虽是,则效否不详,使人遗憾!

医案:阴盛格阳

周禹九,伤寒五日,发热,中痛呕逆,须三四人摇扇取凉,与药随吐,脉之寸空大,关尺虚小。曰:两寸空大,阳欲从上越也;关尺虚小,阴欲从下脱也。若大汗一至,阴阳两绝,不可为矣。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服后呕逆随已,寸脉平,关脉起。后见口燥、中痛、脉实,乃以承气汤下之。周身发斑疹,两颐发肿,转用黄连解毒汤而愈。(《续名医类案》)

按:此伤寒少阴阳盛格阳证。虽身大热、恶热,须三四人摇扇取凉,但脉则寸浮大而关尺虚小,为少阴寒极之明证;《内经》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故为中痛而呕逆;阴寒内盛气上逆,格而不受,故即吐逆也。《餐英馆治疗杂话》云:"……附子、干姜回阳,以猪胆汁压痞塞,以葱白温下元,用镇压下行之人尿以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归原。一方而四能备,仲景之制方,其精妙也如此。”

经用白通汤峻温回阳后,复现承气汤证以及黄连解毒汤证者,是少阴证寒极,由阴转阳而变为阳明热极证。同样在其他场合,阳明热极,可以由阳转阴,而变为少阴寒极之证。说明阳明热极,和少阴寒极,虽然病机截然相反,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正如《内经》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也。

——本段摘自《寒热真假辨证一百案》

猪胆的常用选方

1、治伤寒五、六日,斑出:猪胆、苦酒各三合,鸡子一枚。三味合煎三沸,强人尽服之,羸人须煎六、七沸,分为二服,汗出即愈。(《千金方》猪胆汤)
2、治口中干燥无津液而渴:雄猪胆五枚,定粉(《纲目》引作天花粉)一两。上二味,以酒煮胆,候皮烂,即入粉研细,同煎成煎,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含化咽津。 (《圣济总录》猪胆煎)
3、治阳明病津液内竭,大便硬,不可攻: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伤寒论》猪胆汁导法)
4、治大便燥结:猪胆、蜂蜜,煎服。 (《四川中药志》)
5、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乾呕烦者: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
6、治黄病:猪胆一个,鸡蛋一个。共调匀,不拘时服。如嫌苦难下,用于糕咽之,连服三次。(《梅氏验方新编》猪胆蛋)
7、治瘦病咳嗽:猪胆和小便、生姜、橘皮、诃梨勒、桃皮。煮服。 (《本草拾遗》)
8、治目赤病及胎赤:猪胆和绿盐五分,点眦。 (《广济方》)
9、治翳膜:猪胆一只,硇砂(细研)穰在猪胆中成膏,系定,悬当风处,候白衣如霜出,扫下收瓷合子内,旋旋用柱子点入眦中,觉痒乃罢,便无翳膜,未尽再点之。 (《鸡峰普济方》猪胆膏)
10、治喉痛:猪胆、射干、玄明粉、人中白、知母。煎服。(《四川中药志》)
11、治痔疮:猪胆七枚,取汁,炭火熬成膏,用单纸摊敷,须先用槐根白皮煎汤温洗。然后敷药。 (《仁斋直指方》猪胆膏)
12、治汤火伤疮:猪胆调黄柏末涂之。 (《外台》)
13、治诸般痫搐:半夏一两(汤洗七遍),狼猪胆三个,取汁浸半夏于瓷器中,晒干,切片焙燥,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煎麦门冬熟水下,食后临卧各一服。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猪胆半夏丸)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 草稿

一、桂枝汤类方歌21

二、麻黄汤类方歌8

三、葛根汤类方歌3

四、抵挡汤类方歌3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7

六、陷胸汤类方歌6

七、泻心汤类方歌6

八、甘草汤类方歌4

九、苓桂汤类方歌6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4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3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6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7

十四、当归芍药汤类方歌4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3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2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9

十八、杂方类方歌11

一、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二、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增:金匮要略载方

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文蛤汤: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

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越婢汤:

沥水消肿越婢汤,麻黄石膏甘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又加半夏汤,甘草大枣与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热,麻黄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

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三、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四、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瘀积胎可安。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

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蛰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

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六、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七、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气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大黄甘草汤: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

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汤:

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乌头汤:

乌头汤中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当;

痹证多因风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附:金匮要略载方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黄芪随,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气通阳消水肿,小便通利阳乃回。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附:金匮要略载方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

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十四、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增: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

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附:金匮要略载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九首)

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匮要略载方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枣五般齐;

寒邪直中腹中痛,温中止痛宜此剂。

十八、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烧裈散:

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附: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柏叶汤:

柏叶汤治吐血方,马通艾叶与干姜;

中焦虚寒血失统,寓寒于温效力彰。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喘,难卧仍加半夏良。

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

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小半夏汤方歌内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附:王清任逐瘀类方歌(七首)

1.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6.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7.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君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少阴病病症总概论

? ? 少阴病是属于心肾的病,没什么精力,阳气不足,所以是但欲寐也。所以要治少阴受邪,先是咽痛,是热感。可以用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渴,爱喝水,尿的颜色是白色,心烦,下焦寒,用真武汤、朱鸟汤也可以,最符合症状的是白通汤。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感冒其他症不明显,只是尿不出来或头疼,或腰痛,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生大黄9g? 淡附子3g? 细辛0.9g? 玄明粉9g? 姜半夏9g? 生甘草3g

病了几天,用麻附辛还没治好,用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或者, 附子汤, 附子汤专门补阳,平时手脚冷,骨头痛,也可饮用,保养用。有的孕妇也可用作保胎。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疗少阴失眠,可以用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还有一个治失眠的方是 猪苓汤, 同时还可以治久泻不愈。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说到治腹泻,除了四逆汤,还有个别症状的还有加加减减的 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白通汤、桃花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方(桂本)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桃花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 ,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真武汤 。治腹泻,也有吐,下焦寒,主要是手脚沉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以上是以腹泻为主,下面以咽干咽痛为主症的方。

喉咙干,不算上很痛。用 猪肤汤。

猪肤汤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咽痛直接用 甘草汤与桔梗汤。

甘草汤与桔梗汤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还有一种更痛的,喉咙化脓,化白点,痛得说不出话。用 苦酒汤

苦酒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如果吃了药,咽还是痛,那就试一下, 半夏散。

半夏散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