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主治]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是汗下后阴阳两伤的证治。
[证侯分析]由于汗下误施,而使阴阳俱虚,但以阳虚为主。阳虚而神气浮越,阴虚而阳无所恋,故生烦躁。本条叙证很简,若以方测证,可有脉沉微、恶寒、肢厥,甚或下利等证。因茯苓四逆汤乃系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而成,又寓干姜附子汤意。《伤寒论选读》说:“临证时应综合分析,不得仅凭烦躁一证而投本方。”
[方解]本方用四逆汤扶足少阴之阳,用人参、茯苓以扶手少阴之阴,于扶阳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中有助阳之功。阴阳两补,则水火既济,阴阳相交,而病可愈。本方扶阳兼以救阴,凡阳虚而阴液不续者,多取此法。
医案:大汗亡阳、戴阳
谭长春,男,45岁。患疟疾,经治多日获愈。曾几何时,又突发热不休,但口不渴,喜拥被卧,神疲不欲动,此为病久正虚之证,治宜温补。无如医者不察脉证虚实,病情真假,只拘泥于翕翕发热而用麻桂妄汗之,遂致漏汗不止。身不厥而外热愈炽,惟踡卧恶寒,厚被自温,不欲露手足,声低息短,神衰色惨,证情严重,病家仓皇无计,由族兄某建议邀吾。至时,人已不能言,汗犹淋漓,诊脉数大无力,面赤,身壮热,舌白润无苔,不渴不呕,审系阴寒内盛阳气外格,属诸戴阳一证。治宜回阳抑阴。阳回则阴和,阴阳和则汗敛也。因思《伤寒论》中之通脉四逆汤及茯苓四逆汤,皆回阳刚剂,若以汗多亡阳而论,则通脉四逆又不如茯苓四逆汤回阳止汗之力大,遂用大剂茯苓四逆汤以图挽回。
茯苓八钱,生附六钱,干姜五钱,野参四钱(另蒸兑),炙草三钱。
煎好,另加童便半杯冲服。
上方实系通脉四逆,茯苓四逆两方化裁而合用之。一日进药三帖,午夜发生烦躁,刹那即止,渐次热退汗停,按脉渐和有神。次晨口能言一二句,声音低微,气不相续,此时阳气虽回,气血犹虚,改进十全大补汤(桂枝易肉桂)温补气血。后又随加补骨脂(破故纸)、益智仁、巴戟、杜仲等温养肾元,服药半月,病体全复。(《治验回忆录》)
按:此案病阴盛格阳,妄汗,遂漏不止。大汗亡阳,阴寒更甚,又添戴阳之证。身热不休,反喜拥被而卧,正是仲景所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脉数、身壮热,但不呕、不渴,其病不属三阳可知。昧者误为表热,妄投发汗,遂漏不止,致大汗亡阳,阴寒更甚,因见一系列内寒症状,促成阴阳格拒之势,又添面赤戴阳证。
本证虽漏汗淋漓,恶寒,踡卧而身不倦,外热愈炽。根据《伤寒论》“少阴病,……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之病机,说明本证虽病情严重,但阳气有可回之机,及时救治,预后良好。因而投剂后,从子至寅,少阴经气旺盛之时,阳生而阴消,阳进而阴退,其病乃解。因病人为阴虚之体,复汗后伤阴,故又投十全大补汤加味,温补气血为治。主方所以用通脉四逆与茯苓四逆合方化裁而加童便者,也即扶阳兼以救阴,使阴阳相交之宗旨。
医案:格阳
军官宁乡刘某之父,年六十,先患痰嗽,屡药屡更,已逾一月。一日忽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脉之沉微,舌苔白而湿滑,即令以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三钱。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灌下。并以吴茱萸研末,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灌三钱,痰不涌,喘汗顿减。次晨,乃以通脉四逆重加茯苓。越三日,痰大瘳。继进六君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逛园医案》转引自《伤寒论译释》)
医案:伤寒戴阳
戴刘氏,年近五稔,形肥,住西园庙街。
病因:平时气逆痰多,近日复感暴寒。
证候:初起发热恶寒,舌苔黑润,口虽渴而饮水不多,越三日气急痰鸣,头面嫩红,神昏不语,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诊断:脉两寸浮滑而细,两尺豁大而空,脉症合参,此伤寒戴阳证也。寒邪激动水饮,以致水饮泛滥,故痰声辘辘;阴霾四布,真阳飞越,故面赤汗流,手足如冰;舌黑口渴者,乃真阳式微,如釜底无薪,津液不能升腾之象。病势至此,一发千钩,急救之法,其惟挽正回阳乎。
疗法:先用黑锡丹,以镇其上脱之阳,复用参、附、芪、术、炙草以固其表里之衰,更加法半夏、茯苓、生牡蛎化痰收涩以为佐,俟其汗止阳回,手足温和,再加龟板、鳖甲、生芍、熟地之类以潜之。
处方:黑锡丹五钱(炖)。服五钱即止。
次方:西潞参三钱,附片二钱,炙黄芪三钱,生白术二钱,法夏二钱,清炙草一钱,茯苓三钱,生牡蛎五钱。每日二剂。
三方:前方加龟板八钱,炙鳖甲五钱,生白芍二钱,熟地四钱。
效果:黑锡丹服下,立刻痰平气顺。一日汗止能言,手足温和,惟神识未清,自言自笑,遍身瘙痒,此心阳尚未复原之象。即于前方加炒枣仁二钱、红枣五枚,越三日,诸证悉退,月余康健如常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转引自《伤寒医案选》)。
按:以上格阳、戴阳两案,均因年事已高,肾元衰微,肾不纳气,浊阴上泛,而病痰喘之证,或迁延不愈,或复感风寒,而形成本病。正如《成方便读》云:“真阳虚乏者,不特寒从外来,且寒自内生,盛则逼阳于上,或遗脱于下,种种变证,莫可枚举。”
刘某一案,脉沉徵,身微热,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戴刘氏案,手足厥冷,舌黑口渴,头面嫩红,脉两寸浮滑,而两尺豁大,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两案均见喘急痰涌,汗出淋漓,神昏不语,有气窒阳脱之险,故皆先用黑锡丹,以固镇欲脱之阳。
前案还用了吴茱萸末敷足心,以引阳下行,是急则治标之法。待痰不涌,喘汗减,再进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所谓“阳光当空则阴云自散”。终以六君加姜、附,调摄脾胃之阳而愈。
后案,复用四君子汤加附子、黄芪,退阴回阳,固其表里之衰;佐夏、苓、牡蛎,涤饮化气,招阳归阴,可借以平阳秘阴。俟其汗止阳回,再以龟、甲、芍、地滋阴以潜之。
方中所用黑锡丹,并非医门黑锡丹,乃系《和剂局方》中所用之黑锡丹,由12味药组成。功能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乃泻降镇摄救急之剂,非久病缓治之方。一般只能服二三次,不能持续服用,多服久服,恐有铅中毒之险。
——本段摘自《寒热真假辨证一百案》
①少阴病《南雅堂医案》:
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治。附子1枚(生用)、干姜1钱5分、炙甘草3钱。《伤寒论汇要分析》:苏某妻,30余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②虚寒下利: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强陆氏,年甘余岁,因夏秋伏阴在内,复纳凉食冷,致寒热伤脾而致腹痛下痢,经旬不愈,有时痛欲汗出,恶寒拘急,四肢厥冷,脉微弦而迟,此寒伤三阴,宜遵仲师温脏散寒法,以四逆汤加味。淡附子1钱、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对症发药,虽仅数味,功效立见,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信然。
《浙江中医》(1964;8:14):徐某某,男,7个月。1963年8月7日初诊。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发高烧。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两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7-8次,粪稀薄如蛋花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断为脾肾虚寒,邪热留连胃肠。予以本方煎剂(先将制附子1.5g、干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l,过滤后,加入糖适量,煮沸后备用),每次8ml,4小时1次。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至4-5次,四肢已温,续服3天而愈。患儿感冒来所治疗,据家长告知:前次腹泻愈后,迄今未患过泄泻。
③心肌梗塞:
《伤寒论汤证论治》:赵某某,男,58岁,农民。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神渐有爽。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
《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④休克:
《中医资料选编》(四川省军区后勤部):李某某,女,69岁。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而住院。神志清,颜面苍白,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92次/分,血压80/50毫米汞柱。经静脉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钟后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2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6小时后血压仍维持在90/50毫米汞柱,并持续2-3小时。在升压同时心跳强有力。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1:14):抢救麻疹严重病例136例,均属重、逆、险、凶、危、弱之证,西医属于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疗后,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⑤胃下垂:《云南医学杂志》(1964;3:44):用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胀、暖气等主要症状均显着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调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减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一、通脉四逆汤
1.治疗:戴阳(体内阴气太重,阳气浮于表面);治心肾衰竭的方子
2.主证:脸色发红,下利清谷(四逆汤证),里寒外热(表现症状: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几乎把不到脉,或者是阳虚到极点,脉代偿性跳的很快,超过120至130下,为脱阳;身反不恶寒或腹痛或干呕或喉咙痛或利止脉不出
3.方剂:甘草2? 附子大一枚? ? 干姜3? 人参2
脸色发红:加九根葱白
腹中痛:去葱加芍药
呕吐:加生姜2(去水毒),加白米一把
咽喉痛:去芍药加桔梗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2
4.临床
1)温下:体寒到极点,大小便不通;或关格,吃不进,拉不出
2)脏结:内脏寒列揪在一起,可用天雄或乌头代替附子
3)寒而失声
4)亡阳而烦躁,茯苓四逆汤
二、四逆散(肝气郁结造成的手脚冰冷)
1.方剂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宋本)
炙甘草2两,附子大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桂本)
咳嗽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
心悸加桂枝,补心阳
夏利加干姜
小便不利加茯苓
泄利下重加薤白,薤白煮水吞四逆散
2.临床
1)治疗肝气郁结造成的阳痿性冷感
2)治手汗,宋本四逆散,加桂枝、牡蛎壳
三、薤白的药性
1)辛滑通阳:清肚子里的浊痰
1两薤白,2两白米煮粥治老人大便不顺
2)开肺:瓜蒌、薤白汤治鼻子流黄脓
3)金疮疮败:治各种化脓的疮,薤捣烂加淘盐
四、猪苓汤
1.排尿问题:水热互结,心阴虚的火气过小肠,传到膀胱,引起尿道发炎
2.水循环问题(三焦水道):症状:上交咳嗽,肺里有积水,中焦呕吐,胃里有积水;下焦下利
3.心烦不得眠,治失眠
4.小便带血或者尿很黄,下部发炎,治疗尿道炎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平,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是我们利水利小便最好的药。经方里面很多地方都有用茯苓。一般来说这个利尿剂的话,一般口渴了你还利尿,不是口更渴?你错了,这个茯苓不但利尿还生津止渴。中药就是这样子哈,一般皮是黑的,黑白相间的,它不但利尿还补肾,所以,还有滋补的功能。因为它口焦舌干啊,能够利小便,安魂养神。一般来说我们遇到水肿,这个水肿不管是下半身积水还是肚子鼓胀的腹水,身上的积水都会想到用茯苓。因为茯苓是甘淡渗利,别录治消渴,好睡。消渴的意思是喝一碗水就小便一杯,挡住,消渴,用茯苓用得最多,糖尿病病人口渴的时候我们用茯苓,心动悸的时候我们用茯苓,因为它是利水的。甄权,开胃止呕,我们的苓桂术甘汤。《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甘,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入肺,气平则降,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为病;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好古:泄膀胱热,益脾胃,肾积奔豚,药征主悸,治悸,肉瞩筋惕...假如没事怎么肌肉跳来跳去,眼皮这边跳来跳去,相面说的是左右上下跳福跳祸啊什么的,眼皮不断跳,受不了啊,茯苓!皮下有积水就是茯苓,肉跳动。它能够最重要的就是补脾生津化痰利水,所有痰饮的病,痰饮,光是一个痰就牵扯到咳嗽,利水排水止咳。那处方我们可以看轻重,如果说开三钱,重症的,比较小的两钱,更小的可以开一钱。体格大的积水的你用一两都没有关系,二两三两用上去,你知道你要把尿利出来。所以可以大剂的使用。凡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都少用。吴克潜茯苓能行气和缓利水不伤正气,所以我们要找一些排水的药而不伤正气,像著名的方有茯苓半夏汤啊这种能治胃虚弱,茯苓四逆汤。唐容川木之气因人殊途,因为它得松木嘛,松树的木,在土下面所以能化气行水。所以当脾脏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茯苓,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肝癌肝硬化,还有脾脏胰脏有问题我们茯苓会用到很多,还有肾,肾脏小便排不出来都会使用到茯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2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理中丸(汤)的组成,主治,方解,医案
下一篇: 白通加猪胆汁汤组成,主治,方解,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