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大陷胸丸方歌方解

道医 2023-06-24 22:30:03

【方剂组成】大黄24克,芒硝30克,葶苈子18克,杏仁18克。

【用法】以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另捣甘遂末1.5~3克,以水二杯,白蜜1/5杯,煮取一杯,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方歌】大陷胸丸本于汤,再加葶苈杏仁帮,驱水逐饮力更大,合蜜煎服攻不狂。

【方解】于大陷胸汤又加葶苈、杏仁,驱逐水饮当更有力。但服量较小,且合蜜煎,较之汤剂则攻下力缓矣。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解析:这里的病发于阳,是指虽已转属阳明,但表未解的表阳证,治当解表而不可下,而反下之,则热陷入内因作结胸。如原病发于少阴,误用下法,则病传入太阴,亦宜温之,而反下之,伤及脏气因作痞。阴证理无下法,故不以迟早论;太阳转属阳明,本可议下,其所以成结胸者,只由于表证未罢,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的患者,因邪充实胸膈,不但心下硬满,而且也现项背强急,如柔痉状者,宜以大陷胸丸下之使和。

【临证思考】项背强如柔痉状,为水饮郁结剧甚的结果,因此结胸证,若热多痛剧者,宜大陷胸汤;若水多痛轻者,宜大陷胸丸,此于二方药物的组成亦可知之。

【辨证要点】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相关文章:

大陷胸汤方歌方解,大陷胸汤原文解析大陷胸汤组成,方歌,临床运用医案大陷胸汤的功用主治

《伤寒论》《金匮要略》?简读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 ? ?

《伤寒论》笔记70|心下痞兼呕—半夏泻心汤

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熟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 呕而发热者 ”代表病进入少阳,应与小柴胡汤,结果失治,用其他药攻下后,如果柴胡汤证还在,“ 复与柴胡汤 ”,还是可以用柴胡汤,柴胡汤和解很好用,一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一恢复一定会流汗,“ 蒸蒸而振 ”,“ 汗出而解 ”,流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

“ 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 ”,热实结胸是据按,有两个方: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用汤剂的证有两种:1、心下非常强硬且痛;2、从鸠尾到关元直的痛,痛往下走。触诊时摸上去有硬块,可能被西医判定为乳癌或恶性淋巴癌,都不去管它,有结胸往下走就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里的芒硝不仅去燥粪,还能攻坚,《神农本草》讲:咸能攻坚。大陷胸丸的心下满而痛是往上走的,丸剂能停在胸中,汤剂一下子就下去了。

“?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按之不硬也不痛,感觉胃里面胀胀闷闷的,要开半夏泻心汤。经方里共有五个泻心汤,这是第一个。

心下痞和结胸的起因都是伤寒被误攻下。痞证出现的人平常肠胃就不好,比如不按时吃饭或不注意饮食冷暖,肠胃好的人误攻下不会出现痞。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甘姜参枣是张仲景用来滋阴的补药,最轻的用生姜甘草大枣,中级的用白芍+姜甘枣,加重的用人参+姜甘枣,身体很好时可以吃滋补的药。

这里被误下,使肠胃津液不够,用参姜甘枣来补足。补津液时一般用生甘草,有里寒、心阳不够时用炙甘草。 甘草生用 :1、能蓄水,用人参补津液后,以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2、解百毒,食物的毒。

胃寒用干姜,干姜温中。这里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

人参 在经方家的观念是治疗心下痞的,胃不舒服、胃痛,人参是最好的药,而不是拿来当茶喝。

这胃病的肇因是水没有去掉,攻误下致表水下陷,故用半夏。 半夏 利水,去胃周围的水,用半夏必口不渴才可用。

因为胃里面坏死的食物产生沼气往上走,用 黄芩和黄连 去热,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黄连解血分中热毒,黄芩解三焦淋巴、肝胆里的热毒。中医定义热为毒,即东西积累在那边排不出去,用黄芩。

用量及煎煮法:

半夏5钱,黄芩3钱,黄连1钱,干姜、甘草、人参等量各3钱,大枣12枚。十碗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早中晚饭前各一碗。

肠胃的药空腹吃,如果很忙没时间煮汤剂,用粉剂也很好,粉剂能快速到肠胃。

如何辨证?看舌苔,舌苔代表胃气,苔黄且厚但不干燥就可以用黄芩黄连,随时把湿热去掉。苔黄且非常干燥,要用石膏。人不可以积寒,也不可以积热,小病即及时调整何至于积累成大病。

逍遥散及加味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4.5g)? ?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白者? ? 白术? ? ? ? 柴胡去苗? ,各一两(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6g,水煎服;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证治机理】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受损,不能调和而致往来寒热;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则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药性,二者兼使药之用。全方深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健脾之名方。

【配伍特点】疏柔合法,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之基础方,亦为妇科调经之常用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原方以疏肝为主,君以柴胡,臣佐养血、健脾之品。临证使用本方时,宜视病机之主次酌定君药。若以血虚为主者,君以当归、白芍,臣佐健脾、疏肝之品;脾气虚为著者,君以白术,臣以茯苓,佐以疏肝、养血之品;脾虚湿盛者,君以茯苓,臣以白术,佐以疏肝、养血之品。临证执此一方,圆机活法,方效无穷,乃窥“方之精,变也”之一斑。

【附方】

1.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各3g)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症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经期吐衄,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6g)。

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

3.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三两(9g) 芍药一斤(48g)茯苓四两(12g) 白术四两(12g) 泽泻半斤(24g) 川芎半斤,一作三两(24g)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功用:养肝和血,健脾祛湿。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或脘胁疼痛,头目眩晕,食少神疲,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濡缓。

【鉴别】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均由逍遥散加味而成,皆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之证。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加炒山栀清肝热、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加味逍遥散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黑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宜加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应加熟地黄。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散乃仲景调和肝脾之祖方,两方相合,去利水之泽泻,活血之川芎,行气之枳实,即为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但当归芍药散无柴胡,疏散之力锐减,而重用芍药柔肝养血止痛,取川芎既助芍药调肝之气,又助当归以行血,入泽泻以助茯苓利水,存白术意在健脾,遂主治之证当为脾虚血虚而木郁兼有水湿者。

【方论选录】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炒栀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医案举例】一妊妇,因怒寒热,颈项动掉,四肢抽搐,此肝火血虚风热,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数剂而痊。(《校注妇人良方》)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 ? 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刊于明万历年间,明·薛己著。薛己(约 1486~1558 年),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承继医业,闻名于当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精于各科临床。著述还有《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保婴撮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

全书共上、下 2 卷,为薛氏内科杂病医案集。主要列举内科亏损诸病证治验,如元气亏损内伤外感、脾肾虚寒阳气脱陷、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 21 种,计 200 余个医案。

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 ?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遥散 ?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一)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余以为郁怒伤脾肝,气血复损而然。遂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治,喜其谨疾,年余悉愈,形体康健。

一妇人怀抱郁结,筋挛骨痛,喉间似有一核,服乌药顺气散等药,口眼歪斜,臂难伸举,痰涎愈甚,内热晡热,食少体倦,余以为郁火伤脾血燥风生所致,用加味归脾汤二十余剂,形体渐健,饮食渐加,又服加味逍遥散十余剂,痰热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阳益胃汤数剂,诸症渐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经血少,用地黄丸而愈。

一产妇筋挛臂软,肌肉掣动,此气血俱虚而有热,用十全大补汤而痊。其后因怒而复作,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产妇两手麻木,服愈风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热作渴,自汗盗汗,此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加炮姜数剂,诸症悉退,却去炮姜又数剂而愈。但有内热,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而愈。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余曰:大肠之脉散舌下,此大肠血虚风热,当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症(十一)

一妇人患咳嗽,胁痛发热,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遥散、熟地治之而愈。年余因怒气劳役,前症仍作,又太阳痛或寒热往来,或咳嗽遗尿,皆属肝火血虚,阴挺痿痹,用前散及地黄丸,月余而瘥。

一妇人饮食后,因怒患疟呕吐,用藿香正气散二剂而愈。后复怒,吐痰甚多,狂言热炽,胸胁胀痛,手按稍止,脉洪大无伦,按之微细,此属脾肝二经血虚,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川芎二剂,脉症顿退,再用十全大补而安。此症若用疏通之剂,是犯虚虚之戒矣。

脾肺肾亏损大便秘结等症(十)

一妇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内热,大便不通,两月不寐,脉洪大重按微细,此属肝肺肾亏损,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遥散,各三十余剂,计所进饮食百余碗,腹始痞闷,乃以猪胆汁导而通之,用十全大补调理而安。若间前药,饮食不进,诸症复作。

此书刊行于清乾隆七年(1742),是当时政府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乾隆皇帝钦定嘉名《医宗金鉴》。

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烦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芍药(酒炒)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二钱? 引用煨姜三片,薄荷少许,煎服。

加味逍遥散 ,即此方加丹皮,山栀(炒)各五分。

【集注】赵羽皇曰: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

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尿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炒栀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方一

132.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症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三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四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五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13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九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方二十二。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二十九。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

175.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178. 脉按之来缓,时而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