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方歌方解,临床医案

道医 2023-06-24 21:32:01

【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桂枝去芍加附子,只因表寒邪未去,病从太阳转少阴,加强温散解表力。

【方解】本方是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去芍药之凉,增附子之温,使温散祛寒解表力量加强,尤其附子有温阳充奋作用,更有助于扶正祛邪。故本方适用于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病者。

【仲最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析:原文是“若微恶寒者”,应是“若脉微,恶寒者”,否则下后微恶寒,是属太阳证未罢的证候,如果能加附子,明明漏去“脉”字,应补上。

桂枝去芍药汤已如前述,若更见脉微,恶寒者,则说明病已由阳性证变阴性证,即由太阳病变为少阴病,故治疗宜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临证思考】本方证常见于急性病后期,或慢性病中,多见于风湿和类风湿。寒与湿常密不可分,有寒往往有湿,故治疗往往加茯苓、白术或苍术,旨在祛寒祛湿。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临床新用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减生姜易干姜,加人参15g(单煎对入),山萸肉20g,用治心阳虚衰之体。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配羌活、独活各15g,川芎12g,细辛5g,治寒袭肌表之肢体冷痛。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配蜀椒12g,吴茱萸10g,党参18g,半夏12g,厚朴15g,治疗中阳不振,冷饮蓄胃,引发脘胀冷痛呕逆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配麻黄6g,细辛5g,半夏15g,茯苓40g,治疗肺寒喘咳,饮凌心悸,口吐痰涎等症。

新用方义

心阳虚衰,气阴易脱,汗出肢冷,脉散或微细,法当益气复脉,回阳救逆。方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生姜易干姜。其实,该方中含有四逆、参附之义,加山萸肉者宜量大,不得

风寒袭表,肢节冷痛,脉络瘀阻,痹而不通。治当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投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再配羌活15g,独活12g,川芎12g,细辛4g,辛散表寒,温经止痛。之所以去芍药,虑其酸寒恋邪,与寒湿痹不利,当以威灵仙代之为佳。

冷饮蓄胃,寒伤中阳,脘腹疼痛,呕吐清水,四肢欠温,唇白舌淡,脉象弦缓。方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义在温阳散寒;加川椒者,杀虫止痛;佐吴茱萸9g,半夏10g,化饮止呕;生姜量宜大,最少不可

肺寒喘咳,饮凌心肺,倚息难卧,目为脱状,身冷畏寒,呕吐痰涎,此乃寒饮袭肺,阳虚饮停证,方投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须配伍麻黄5g,细辛4g,半夏12g,温肺启闭,饮喘得缓。方中选用桂枝、生姜、茯苓、甘草等,取“温药和之”之义;心气不足,当加人参10g(另煎对入):喘息难卧,佐苏子12g,地龙15g,白果9g;痰多面肿,配桑皮30g,石韦20g,椒目10g,效果明显。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医案举例

例1 患者,男,63岁。患冠心病多年,素体肥胖,血脂过高。突然晨发,随即面白唇淡,额出冷汗,手足欠温,憋闷心慌,按脉微细,至数不齐。听诊:心音低钝,心搏无力,心律失常。测血压:60/40mmHg。心电示:心梗缺血。

初诊:心源性休克。

辨证:心阳暴脱,脉律不整。

治法:温阳复脉,益气固脱。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减。

组成:桂枝15g,炙甘草30g,炮附子18g,人参20g(单煎对入),干姜15g,麦冬30g,五味子12g,丹参30g,大枣12枚(擘)。水煎取汁400ml,分4次服,日3夜1服。药服3剂,血压脉搏接近正常,继服3剂,病情稳定。冠心病的常规治疗,仍按前法进行。

例2 患者,女,22岁。于秋末冬初,田间浇灌,忽然北风骤起,气温剧降,寒风袭表,周身寒战。夜半时分,头疼身痛,肢节疼痛,恶寒无汗,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证属寒风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拟疏风和营,温经通络法,方投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增味。

组成:桂枝15g,甘草12g,生姜30g,葱白3寸,大枣6枚,细辛6g,羌活15g,独活12g,防风15g,秦艽15g,川芎15g,制附子12g,威灵仙18g。水煎早晚温服。

复诊:药服1剂,当夜周身微微汗出,畏寒解。继服二三剂,肢节疼痛减缓,活动自如。续服3剂,病痛若失。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阴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②《内台方议》:阳虚阴盛,邪在胸中,不可发汗,只得与附子以复阳温经,与桂枝以散其邪也。③《伤寒来苏集》: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体会

顾师熟读伤寒,深谙经方之旨,对其中重要方剂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桂枝加附子汤是《伤寒论》之名方,历代医家用者甚众,今整理顾师往年文章,以供同道研究。——小福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医家历来认为是由于太阳病本桂枝汤证而误用发汗导致大汗不止,阳气内虚,脱液津亏,如柯琴:“汗多亡阳……此发汗汗遂不止,是阳中之阳虚,不能摄汗……”喜多村直宽:“此乃津脱阳虚之证……”胡希恕:“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本方证的中心病机是亡阳津脱,在治疗上认为桂枝加附子汤有回阳救液的功效。

多年前我曾治疗一患者,受凉后发热恶寒汗出,项强四肢酸痛,与桂枝加葛根汤一剂,本来认为方证契合应当稳妥有效,不料患者求效心切,服汤药后不到十分钟自行加服安乃近一片,遂导致汗大出,四肢拘急,小便少,观其状正与大论第20条相符合,立刻与服桂枝加附子汤一剂,汤药入腹当晚病情又变,患者出现大汗不止,头眩心悸,筋惕肉瞤的近似真武汤证,但是病发深夜无法为处汤药,患者连夜于某区级医院急诊治疗,并留院观察两日后方出院。

此病例让我一直在思考反省我的失误,为何患者出现了桂枝加附子汤证服用相对方药后病情会加重?不仅没有救阳以固脱反而出现了阳虚水逆之证?

经过重新反复研读第20条,对本方证提出如下疑问:漏汗是大汗是小汗?还是汗不止?漏汗的机理?如果是汗后汗出不止、亡阳应该用何方?桂枝汤为主方是否合适?小便难是小便少还是小便不畅?是汗后伤津液还是津液不能正常循环?四肢微急是缺少津液不能濡润关节还是水湿停滞妨碍伸缩?附子的作用是回阳固表还是温通逐水?凡有桂枝的方剂中(或者说太阳病中)附子担当的是什么角色?

我通过学习历代医家运用本方治疗疾病的医案,并结合自己临床得失逐渐有了一些认识,略述于下:

第一,漏汗。“漏”字最主要的解释是物体从孔隙透过或滴下,从字意来看漏出的物体应该不会是势急而量大的,与“如水流漓”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漏汗”不大可能如某些伤寒注家所说出的是的亡阳脱汗,而应该是毛孔汗液慢慢渗出而汗出不止,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是发汗伤阳,气化失司导致水湿停滞体表,复因腠理疏松遂漏而汗出,由于阳气不能恢复水湿越停越多,所以竟至汗漏而不能止。从临床治疗汗证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方治疗亡阳脱汗似乎力有不逮,所见亡阳大汗出者多宜使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真武汤等回阳救逆,以桂枝汤发汗之剂为主方治疗营卫不和的出汗可,但治疗亡阳汗出似乎与临床不符。

第二,小便难。因为大多数注家认为本方证的病机是亡阳伤津,所以自然推导出“小便难”是体液大量亡失所致。诚然,津亏液少会出现小便难,但考伤寒论中出现“小便难”也有多处,比如195条小便难为中焦虚寒,水上不下所致;231条为少阳枢机不利,水热互结所致。那么本方证中究竟是汗伤津液还是枢机不利或者是阳虚不化呢?我认为是汗后表阳虚弱,气化失司导致。并且要结合附子的药征来看,《神农本草经》谓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吉益东洞《药征》:“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可以看到附子是一味“温通而逐水”的要药,在临床上如果真是汗后体液大量亡失的小便难用之非常不合适,由此我认为此条的“小便难”是由于发汗后阳虚表寒、津凝外漏不能下输膀胱而导致人体不能建立有效的津液循环链(此即气化失司),所以出现了“漏汗出而小便难”,附子温壮逐水的功能恰好能刺激修正人体津液链的正常循环。陈修园认为是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笔者认为温阳则是,逐水尚欠。

第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同样也可以有多方面形成的原因,不可单纯的将本证看为津液不能濡润关节,那样只能使辨证庸俗化,气血凝滞、阳气不能温煦、水湿阻滞都,邪风复入均可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如陈修园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不得阳气以养之,故微急”。我认为本症是由于阳气不宣、水湿停滞导致,本方被历代医家广泛的用于治疗痹症,如《类聚方》、《方机》、《建殊录》、《续建殊录》等载有大量本方或加茯苓、白术治疗营卫不和水湿内停之痹证,如若属于体液明显亏损即使有阳气虚衰的一方面也不能应用本方治疗,更不要说再加苓、术等利尿剂,此理甚明。

第四,我们有时理解经文要通过药征来反复推求,除了以上所述《本经》和《药征》之外,《张仲景50味药证》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症。附子脉伴随而来的症状:1.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2.畏寒,四肢冰冷;3.大便溏薄或泄泻;4.浮肿。从黄老师总结的这些特征可以看到,附子主治的病症无论是痹痛还是水肿或是下利泄泻,都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阳虚水停,所以可以明确附子是一味“温通而逐水”的要药,所以我推求出第20条是阳气(表阳)不足、水湿停滞的病机。

有的同志会说单味药物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中医方剂看的是其整体作用,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附子在整个桂枝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根据黄煌老师《张仲景50味药证》中桂枝、甘草、附子相配伍主治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者,如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阳气不振脉促胸满,第175条甘草附子汤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烦。其中小便不利一证既是水湿停滞的结果,又是内饮外湿的成因,第174条桂枝附子汤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如上所见,附子、桂枝同用主要用于风寒湿侵袭体表者,附子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温振阳气,逐水治痹。

总结:我认为本方证为桂枝汤证复有表寒阳虚,津凝不行而设。汗后仍用桂枝汤和营卫祛风解表,由于表部机能衰退(陷入表阴)故取附子一枚温振阳气兴奋机能,宣通流畅津液(逐水)使之循环复常。观历代医案桂枝加附子汤以及相近似的方剂大多用来治疗寒湿痹证效果确实,而用于阳虚津亏甚至于亡阳脱汗并不多,特别是胡希恕先生的一句话“桂枝加附子汤是少阴病的发汗剂”,对我启发非常大,我认为该方不仅是少阴的发汗剂,而且是少阴的逐水剂。

附子+甘草

(附子, 甘草) 共20个方剂使用:

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去桂加白术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粳米汤,麻黄附子汤,黄土汤,通脉四逆汤,去桂加白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竹叶汤

1.【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4条.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3.【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7.【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8.【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9.【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10.【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 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 5)【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6)【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 7)【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 8)【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 9)【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10)【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1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 12)【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13)【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 14)【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4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 15)【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12.【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3.【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4.【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 ?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5.【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16.【黄土汤】:甘草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 1)【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7.【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8.【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9.【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20.【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