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五苓散治疗小便灼热医案

道医 2023-06-24 19:36:51

孙某,男,28岁,初诊日期:2011年9月12日。

患者诉近饮酒出现小便灼热,尿不尽,腰酸,汗多,口中和,无盗汗,饮酒后大便稀,舌淡苔白,脉沉弱数。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方证。处方: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0g,泽泻10g,苍术10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小便热已,尿不尽已,大便如常,腰酸已不明显。

按:患者饮酒导致水饮内停,水饮内停以致尿不尽;汗多、腰酸为太阳表未解之象;小便灼热、脉数为水饮化热之象,口中和,舌淡苔脉沉、大便稀为里虚寒饮,五苓散解表利尿清热,刚好适用于此例患者。

本段摘自《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

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刘渡舟

这条是对比论述了膀胱蓄水和胃脘停水证治的不同。汗后太阳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上布,必见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如果汗后胃阳被伤,导致水停中焦,因为无关下焦气化,所以口不渴而小便自利,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临床上推按病人上腹部,可以听见振水声。

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只差白术一味药,但是主治不同:茯苓甘草汤主要治疗水渍入胃,脘痞,心下悸;苓桂术甘汤主要是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症。

胡希恕

这时根据前一条说的,无汗的伤寒,经过发汗,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有小便不利,还要用五苓散。这一段主要是和茯苓甘草汤作对比,鉴别的方法就是渴与不渴。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加了茯苓生姜,茯苓的量要大。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还有用,桂枝生姜水气冲逆,治疗心下悸,这里主要是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呕逆,这个用生姜,小便不利,也要有小便不利采用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主要是治疗里有停水失眠,这个方剂也能用,顽固性失眠,心下悸,用其他药不行,就用这个药。

刘志杰

伤寒发汗不解,反而汗出而渴,这要和上条结合理解,省略了一些病机;如果不渴,说明有表证停水,单纯汗法不能解表,解表利水才行,就用茯苓甘草汤,可以和28条对比。

222.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2.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胶(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刘渡舟

这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如果阳明热影响到下焦,热与水结,就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有阳虚有寒,有阴虚有热。阳虚有寒就要用温药,入五苓散;阴虚有热就要用猪苓汤,脉浮发热说明患者有热。另一种就是这条是白虎汤证,因为饮水过多而小便不利,用猪苓汤清热利水。阳明上焦火郁用栀子豉汤,下焦水郁用猪苓汤,中焦有热用白虎加人参汤。

陈修园总结猪苓汤是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是扶阳振水驱寒。少阴病阴虚有水用猪苓汤,阳虚有寒有水用真武汤。肾能主水,因为少阴是阴阳之根,水火之本,所以有阳虚停水,也有阴虚停水。

胡希恕

吃了泻药,出现了三个变证:一个是虚烦;一个是伤了津液,口渴欲饮,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这里说的是第三个,虚其胃导致小便不利。后世说胃属土,是因为胃气强可以治水。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影响表热、外热,外有郁热,所以脉浮发热;停水是水不化气,人还烦渴,和五苓散那个渴是一样的。小便不利废水排不出去,新水不能吸收,组织上缺水,所以人觉得口渴。

但是猪苓汤和五苓散不同,五苓散治疗气上冲,因为用了桂枝,所以有头晕、心悸,胃里有停水造成的,偏于表证。猪苓汤几味药都是寒性利尿药,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解热,这里水不上头,所以没有气上冲。猪苓汤治疗小便不利而发炎时比较好用。比如泌尿系感染,就用猪苓汤加生薏苡仁;大便稍干,就加少量大黄,少用它走前阴,重用就通大便。

治疗渴的利尿药里一定有猪苓,它起到了利尿解渴的作用。阿胶是养血的,由于被热所伤。

刘志杰

这条也是接着上条说的,下后胃虚水盛。小便不利就是水饮不能气化津液,出现口渴;脉浮发热就是表证不解。猪苓汤里没有解表药物,因为内不通,表难解,把里面的水饮化开了,内外通彻就好了。这里表热应该是阳明外证发热,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是白虎汤治疗,但是出现小便不利的水饮不化,就不能用白虎汤了。

这里用到的都是甘药,因为水盛则血亏,所以养血同时必须利水。贫血、白血病都同时有水饮盛。膀胱炎、淋病、尿路结石,只要是湿热,用猪苓汤马上见效。

附:病位上,五苓散主全身的水液代谢异常,猪苓汤则侧重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为主的下焦疾病。病性上,五苓散用桂枝,又要白饮服,服后须多饮暖水,其证偏寒;猪苓汤用滑石,其证偏热;舌象上,五苓散证舌体多胖大,边见齿痕,舌苔白,猪苓汤证舌多红而少苔。猪苓汤方中的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阿胶主治血证。《伤寒论》第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点出了下焦湿热者易患尿血的潜在病理,指出了淋家与尿血的内在关系。临床所见,泌尿系统炎症、结石多有血尿症状或者是镜下血尿,用阿胶止血也是符合实际的。五苓散证是没有血尿的,这也是二者的重要不同。五苓散可治汗出异常,猪苓汤证却不可用于汗出过多。 /thread-3405255-1.html

五苓散详细资料大全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基本介绍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分类 :祛湿剂-利水渗湿 出处 :《伤寒论》 歌诀,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附注,附方1,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 2,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3,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重要文献摘要,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方义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配伍特点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运用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附注

附方1

四苓散

组成

白术、茯苓、猪苓各45g,泽泻75g。

用法

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渗湿。

主治

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处

《丹溪心法》

附方 2

胃苓汤

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出处

《世医得效方》

附方3

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用于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重要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胡希恕医案-132

『医案』郭某,女,48岁,病历号缺。

1962年2月19日初诊:一月来腹胀痛,时吐稀涎,因气恼故胸闷不思饮食,气短,腹胀,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西医检查心肺正常,妇科亦无病。腹部按之则痛,口干苦,舌根黄腻,脉弦数。热结在里兼宿食之证。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二钱,厚朴三钱,吴茱萸二钱。二付。

2月21日复诊:诸症减,仍吐涎沫,口干不欲饮食,午后腹胀,胀甚即痛,大便少,小便黄少,夜寐不宁,口干苦,苔黄根腻,脉弦数。

半夏三钱,橘皮八钱,炮姜二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苏子三钱,厚朴三钱,桂枝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炙甘草二钱。三付。

2月24日三诊:腹胀减轻,午前不胀,午后胀满不适,吐涎沫已减,稍夹痰液,仍不欲食,不喜甜物,小便赤黄量少。上方去桂枝、白术,加滑石五钱,阿胶二钱,炒薏苡仁六钱,三付。

『分析』

一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腹胀痛,时吐稀涎,胸闷,纳差,气短,大便不畅,小便黄浊,口干苦,舌根黄腻,脉弦数。

1、胸闷、气短、口干苦、腹胀痛、纳差、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苔黄腻、脉弦数——少阳阳明合病,考虑使用大柴胡汤;

2、吐稀涎——水毒为患,再加上前面的少阳阳明问题,此症不应是典型的寒象,并且不黏稠,也不是明显的热,因此选择小半夏加茯苓汤比较合适。

综合而言,选择大柴胡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实际药物时大柴胡汤加茯苓。

胡老此时选择的是大柴胡汤加厚朴、吴茱萸。使用厚朴可能是因为腹胀,以此来消胀除满;选择吴茱萸,可能是因为稀涎,但病家整体是阳性病,不会有如此严重的阴寒问题。

二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吐涎沫,口干不欲饮食,午后腹胀,胀甚即痛,大便少,小便黄少,夜寐不宁,口干苦,苔黄根腻,脉弦。

1、口干苦、纳差、腹胀痛、便少、溲黄少、苔黄、脉弦——还是少阳阳明合病,考虑大柴胡汤治疗;

2、但是少阳情况减轻、阳明腑实明显,又出现了夜寐不宁,因此大柴胡汤中大黄增加剂量;

3、吐涎沫——依旧是水毒。

治疗上还是采用大柴胡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胡老此时选择的是半夏厚朴汤合五苓散、橘皮汤,易生姜为炮姜,添炙甘草。整体是祛湿化痰、行气,针对水毒以及太阴病。但病家整体是阳性病,胡老如此治疗的原因不明。

另外,此时胡老选择的是白术,二十年的讲座中,胡老明确说明临床用苍术不用白术,可见胡老是在不断摸索前进的,不断推翻自己,不断进步。

三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腹胀、吐涎沫、纳差、溲黄少。

单纯这些症状,可能是太阴病兼有微热,全身脉证描述少,无法准确分析。

胡老此时选择的是半夏厚朴汤合猪苓汤、橘皮汤加减。选择半夏厚朴汤很合适,用猪苓汤可能是因为小便的异常。整体不理解胡老的思路。

其后病家未再诊,不知转归。

药物的常用剂量及煎服方法: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18克 生姜24克 茯苓12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1.5碗,分两次温服。

半夏厚朴汤:半夏12—18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苏子6克 生姜15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橘皮汤:橘皮12克 生姜24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