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半夏厚朴汤加减运用医案

道医 2023-06-24 19:21:49

本文目录

1 1、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紫菀汤方证2 2.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汤方证3 3.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汤方证4 4.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方证5 5.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生白术汤方证6 6.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苍术汤方证7 7.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莱菔子汤方证8 8.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赤小豆汤方证9 9.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桂枝汤方证10 10.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11 11.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苍术汤方证12 12.桂枝合半夏厚朴去茯苓加桔梗枇杷叶陈皮汤方证13 13.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方证

1、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紫菀汤方证

干咳咽干痛案

向某,女,31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日。

患者诉咳嗽20多天,服头孢、止咳糖浆无效,现干咳无痰,咽干痛不欲饮,手脚凉,月经刚过,平时痛经,无鼻塞流涕,无头痛,无汗,口不苦,纳可,小便可,大便1〜2日1次,偏千,舌淡苔白略黄,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紫菀汤方证。

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桔梗10g,炙甘草6g,苏子10g,炙枇杷叶10g,杏仁10g,紫菀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7剂后咳嗽已不明显,咽痛已。

按语:紫苑《得配本草》“治痰血,利小便,开喉痹,退惊痫”,配半夏、厚朴、茯苓、苏子温化无形之痰饮,与桔梗、甘草同用疗咽干痛。

2.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汤方证

咳嗽盗汗案

刘某,女,4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1日。

患者诉咳嗽有痰咳不出,口干欲饮,咽痒不痛,印堂处疼痛,夜间有轻微盗汗,二便可,纳可,舌淡苔白,脉弦弱,右寸滑。

辨六经属太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桔$梗10g,炙甘草6g,苏子10g,炙枇杷叶10g,杏仁10g,生薏苡仁15g,生姜15g。3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盗汗已,印堂痛已。 |

按语:患者表证(印堂痛)不明显;二便可、纳可,排除里实热证。根据主症咳嗽有痰咳不出、咽痒、舌淡苔白、脉弦弱,可判断为里汤虚寒痰饮上犯的太阴证,方证对应,此为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枇_杷叶方证的适应证。又因患者夜间有轻微盗汗,与大青龙汤方证盗汗不同,为里热轻,表证亦轻。口干欲饮、右寸滑,为痰郁化热伤津之象,已现阳明里热,故加寒性祛湿解热药生薏苡仁,一则祛湿清阳明里热,二则助桔梗清热排痰。

3.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汤方证

咳喘案

李某,女,3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6日。

患者过敏性哮喘1年,现症:咳嗽夜晚较重,胸闷憋气,痰少难咳,鼻塞,饮水少,大便偏干1日2〜3次,舌淡润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15g。3剂,水煎服,两日1剂。结果:服药3剂效果良好,诸症均减。

按语:小孩看病往往主诉不清,多半靠父母描述病情,医生的临床经验很重要。此患儿咳嗽且喘,见胸闷、鼻塞,可知为外邪里饮证,故以半夏厚朴化饮,而以生姜、杏仁解表,故使咳喘皆去。

4.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方证

咳嗽案

朱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6日。

患者诉咳嗽,痰白难咳,咽稍干,吞咽时咽痛,手脚稍凉,稍盗汗,口中和,纳可,二便可,今天为经期最后一天,舌淡润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方证。处方为: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诃子肉6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上方7剂,咳嗽明显好转。

按语:咽干,结合痰白、口中和、舌淡润苔白、脉沉弱等症,可知此为痰饮停聚,阻碍津液上行所致,并非真正的热象;咳嗽损伤咽喉,以致吞咽疼痛,亦不作热象考虑;手脚为四肢末端,里虚寒有痰饮,以致血液运到四末的能力下降,出现手脚稍凉;夜间人体阳气恢复,阳气蓄积起到蒸腾作用,在里的寒痰水饮得蒸化从皮表而出,表现为稍见盗汗。遵从治疗痰饮以“温药和之”的思想,选用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疗效显著。诃子敛肺止咳利咽故加之。

5.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生白术汤方证

咳嗽便秘案

朱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3日。

患者诉轻度咳嗽,咽痒,口中和,大便干,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生白术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白术18g,生姜15g。6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6剂后,咽痒咳嗽消失,大便已通,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咳嗽、咽痒、口中和、大便干,考虑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而患者之“大便干”一症,容易理解为里实热证,因患者口中和,苔白,脉沉弱可知此大便干仍为太阴里寒证,而非阳明里实热证,故随证加生白术。生白术通便,方书中没有论及。冯老从《伤寒论》第28条和第174条中悟出,白术不但有利水作用,而且有温中生津作用。凡由里虚寒所致大便硬结、大便不爽者,需要用生白术通过温中生津液以治疗。本案用生白术18g,即一以取其利水治饮之功,二以取其生津通便之能。

6.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苍术汤方证

咳嗽头晕案

汪某,男,42岁,初诊日期:2011年5月7日。

患者诉感冒后咳嗽,早起气喘,痰白黏,痰鸣声重,可以平躺,口中和,不敢吃凉,吃凉咳嗽,怕冷,头晕,小便可,大便1日2次,成形,舌淡苔白,右关弦大,左关滑。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汤方证: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白术18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日期:2011年5月14日。

患者诉咳嗽减,气喘减,痰白黏早上多,头晕,晚上口干,左耳鸣,无汗,比常人怕冷,大便1日1〜2次,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苍术汤方证: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18g,苍术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头晕减。

按语:头晕多为水饮上犯,故以苍术、茯苓、炙甘草化饮。口干,为痰饮化热之象,但此种热距离石膏之热还有差距,所以仅用生薏苡仁清之,且生薏苡仁有排脓之作用,以应对黏痰。耳鸣难治,是临床比较缠手的病症,不是短期之内能够治疗的,且患者主症是咳嗽,所以暂舍其症。

7.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莱菔子汤方证

咳嗽上气案

熊某,女,44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4日。

患者诉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平躺难受,口微干不欲饮,微盗汗,纳可,小便可,大便1日1次,量少,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莱菔子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苏子10g,茯苓12g,桔梗10g,莱菔子10g,炙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上方7剂,咳嗽减,痰少,盗汗已,气喘已,可以平躺,再服7剂,仅轻微咳嗽,痰少,气喘未作。

按语:患者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口微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弱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的半夏厚朴合桔梗汤加杏仁炙枇杷叶的适应证。该患者还有气喘、平躺难受等痰喘胸满证,故加莱菔子助苏子、桔梗以增强祛痰降逆开郁之功。张璐《本经逢原》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可参。

8.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赤小豆汤方证

咳嗽兼痤疮案

赵某,男,29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4日。

患者诉咳嗽1个月,痰黄白夹杂,咽痒,纳可,无汗,口中和,脸上经常起疱,现仅唇上有一个疱,大便不规律偏干,舌淡胖苔白,脉案弦。

辨六经属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赤小豆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l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杏仁10g,赤小豆15g,生姜15g。I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大减,又以上方加减调理两周,病告痊愈。

按语:由患者咳嗽、咽痒、痰黄白夹杂、舌淡胖苔白、脉弦,可知此为痰气郁滞的寒性咳嗽,为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炙枇杷叶适应证,又因患者脸上经常起疱,现唇上有一个疱,故加利湿排痈肿脓血的赤小豆。

9.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桂枝汤方证

外邪内饮咳案

高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30日。

患者诉咳嗽逾月,1日咳3〜4阵,重时5〜6阵,一咳数声,痰白,咽痒,鼻塞,胸痛,后背痛,口干不欲饮,纳可,小便淋漓,大便可,苔白,脉缓,两寸浮。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桂枝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炙甘草6g,杏仁10g,桂枝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咳痰、鼻塞、胸痛较前好转,纳可,二便调,小便调,无明显不适。

按语:鼻塞、背痛、脉缓、两寸浮为有表证,故加桂枝以解表。

10.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

感冒咳嗽案

陈某,女,63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5日。

患者诉咳嗽无痰,咽痒,胸背胀,全身肌肉关节痛,唇干,口中和,鼻中有热气,有涕,饮水多则胃脘不适,时头晕,眼胀睁不开,脚冒凉气,纳少,眠差,小便可,大便1日1次,初头硬,时汗出,舌淡苔白,左手脉弦,右手脉细弱。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清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桔梗10g,苏子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药后咳嗽减轻。

按语:患者咳嗽、咽痒、饮水多则胃脘不适、时头晕、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里寒挟饮之征;胸背胀、全身肌肉关节痛、鼻中有热气、有涕(鼻鸣范畴)、汗出、脚冒凉气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证,唇干、自觉鼻中热、大便初头硬为伤津之象,但因口中和、小便正常,说明非阳明里热证。故该患者为太阳太阴挟饮证,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太阳表证,太阴挟饮证的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汤祛痰降逆止咳,此方中含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

胸闷咳嗽案

苏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10年12月18日。

患者诉胸闷气短1年余,咳嗽两周,痰多色黄,腰痛,时有腹泻,昨日大便2〜3次,时欲呕,口不苦,偶有口干,无鼻塞,纳可,手脚凉,易汗出,不寐,近半年来经量少,易心烦,脉沉细,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清半夏15g,厚朴lOg,茯苓12g,桔梗10g,苏子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胸闷减,手脚凉减。

按语:患者胸闷气短、咳嗽、时有腹泻、手脚凉、脉沉细、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虚寒兼痰气郁滞;时欲呕(干呕),口不苦、纳可、自汗出,为太阳表证。

关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方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冯老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冯老临证治疗咳嗽,有汗出而无明显热象者,常选本方治疗。如有外邪里饮即太阳太阴合病有自汗出时,常用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桂枝汤解表合营卫,加厚朴、杏仁理气止咳定喘。对于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冯老以苏子代苏叶增强化痰降逆之功,临床屡验。同时随证加人桔梗开郁利咽排痰。

11.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苍术汤方证

鼻炎肩颈不适案

张某,男,47岁,初诊日期:2011年2月21日。

患者诉1年来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干有痰,口微干,易自汗,肩颈不适,无盗汗,不怕风,无头痛,舌黯苔白,脉沉弱无力,左关细弱无力。

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苍术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清半夏15g,厚朴10g,炙甘草6g,杏仁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苍术1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肩颈不适好转。

按语:患者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自汗出、肩颈不适,对应太阳表证之桂枝汤证,口微干、无盗汗为里热不显著;咽干有痰、舌黯苔白、脉沉弱无力,为太阴里寒挟痰饮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患者1 年来鼻塞流清涕、脉沉弱无力说明体内寒湿较盛,故加苍术合茯苓温化寒湿、利小便治里饮,“小便多则自汗少”。

12.桂枝合半夏厚朴去茯苓加桔梗枇杷叶陈皮汤方证

感冒咳嗽案

谢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0年1月15日。

患者1周前外感后,出现头微痛,咽痒,咳嗽,未予重视,近日咳嗽逐渐加重,前来诊治。刻下症见:咳嗽,痰多,见风易咳,咳嗽时头前额痛,身热,汗出,怕风,纳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右寸浮。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去茯苓加桔梗枇杷叶陈皮汤证。处方:清半夏30g,厚朴10g,杏仁10g,桂枝10g,苏子10g,桔梗log,白芍l0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陈皮3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日期:2010年1月22日。

患者诉咳嗽减,室内无咳,外出咳明显,头痛已,口干,身热,汗出,恶风,纳可,苔白润,脉细。上方加生石膏4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身热减,汗少,恶风减,口干减,后来停药,咳嗽自已。

按语:冯老指出,治病重在方证对应,而不是随症用药。本案恶风、汗出、头痛为太阳病桂枝汤证,调和营卫,汗出自止,绝不可见汗止汗。桂枝汤证见咳嗽为主症者,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而咳嗽较久,杂药乱投,舌苔白,脉弦细,考虑有里饮存在,故合用治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二方合用,太阳、太阴同治,7剂即显效。至于桔梗利咽排痰,炙枇杷叶降逆止咳,陈皮温中理气、利水谷、止呕咳,生石膏清阳明热(口干,身热)皆为随症加减之例。此外,该患者身热、汗出明显,津液大伤,故原方中去淡渗利湿之茯苓。

13.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方证

新咳案

刘某,男,33岁,初诊日期:2011年1月3日。

患者诉咳嗽3天,咽痒,有痰,量少色白,颈项僵硬好似落枕感觉,微汗出,手脚稍凉,二便可,口中和,苔白,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厚朴10g,杏仁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大枣4枚。6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上6剂药未尽,诸症全消。

按语:患者二便可、口中和,可排除阳明、少阳证;颈项僵硬(“头项强痛”)、微自汗出,为有太阳表证;据咳嗽、咽痒、痰色白、苔白、脉弦细、手脚稍凉,可判断为太阴里虚寒挟痰饮证,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痰饮多属太阴。苔白为湿、为饮。脉弦细,弦为饮,细为津血不足。故该患者病属太阳表虚证合太阴里虚寒挟痰饮证,其对应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证(证分析见前),其中桔梗汤以利咽排痰,炙枇杷叶以加强降逆止咳之功,对咽痒较适宜。

治疗脾胃病,可疏肝

我导读

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相互为病,脾胃病便常由肝木失调而引起。肝木失调,脾胃受之,临床症状虽重在脾胃,然其病机实在于肝,用疏调肝木法,使气和而顺,脾胃自安。临床通过疏调肝木,以调整脾胃气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董建华教授总结了以下10点——

1.疏肝解郁和胃

凡脘腹作胀,攻撑连胁,时轻时重,甚则胀痛,按之则舒,食少不饥,常与情志变化有关。舌淡红、苔白,脉弦。当以疏肝解郁和胃为法。

肝郁气滞,木郁土壅,脾胃失于升降,则气机不行,壅阻于中,故而胀。疏肝理气,伸其郁,导其滞,使中焦气机通畅,上下无碍,则胀可消,食可进。“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肝气,散肝郁,又能调理脾胃气机。同时并佐酸味药,使其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方以四逆散加减,白芍、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陈皮、苏梗、甘草。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偏寒加荜澄茄、高良姜,郁而化热加牡丹皮、山栀。

2.平肝降逆止呕

凡是肝气横逆犯胃,症见恶心、呕吐,或嗳气频作,呃逆少食,胸胁满闷,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弦滑,则应平肝降逆止呕。

反胃作呕,多由肝气冲逆,胃失和降所致。肝气横逆犯胃,则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故降胃之法,当平降肝木之气,则呕逆自止。然肝气冲逆之因,既有因阴寒客于肝经,上犯阳明胃腑,出现干呕、吐涎沫者;又有因情志怫郁,肝气横逆,动膈而呕者。故其治疗大法虽同,但遣方用药各异。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大枣、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因寒者加吴茱萸,因热者加芩、连,便干者加酒军。

3.滋阴疏肝和胃

肝阴不足之肝胃不和,症见胸胁胀满不舒,食少不饥,或胃脘痞胀,噫气心烦,口咽发干,大便不爽,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当滋阴疏肝和胃。

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血主濡润,气主温煦,共奏营养和生发作用。若肝阴不足,肝失所养,变柔为刚,气横所指,胃当其冲,只有滋养肝血,肝气才能复其条达畅通之性,脾胃随之而复升降之机。若单用疏肝平肝,一概克伐,则犯虚虚之戒,应宜酸甘合用,既能化阴养肝,又能健脾柔肝,此乃养肝之妙法。少佐疏肝之品,以顺肝木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方选一贯煎加减,白芍、当归、沙参、生地黄、川楝子、郁金、陈皮、甘草。失眠加炒枣仁;阴虚生火加牡丹皮。

4.益气疏肝健脾

大凡气虚肝郁而引起的肝脾不和,症见胸胁满闷而胀,腹满不食,食则胀甚,完谷不化,兼有肢体懈怠,气短无力,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少力。治宜益气疏肝健脾。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之阳气,主于升发疏泄,肝阳气衰,肝阴难展,升发疏泄无权,则失其条达之力,进而传脾。唐容川指出:“肝气虚,则水泛脾经。”以辛甘合用,化生阳气,则肝气充盛,疏泄得力。少佐补血之品,以养肝体而助肝阴。此属因虚致郁,与单纯肝郁有别。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柴胡、茯苓、炙甘草、香附、陈皮。

5.抑肝扶脾止痛

肝气横逆,乘克脾土引起泄泻,症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脘腹胀痛,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作。舌红苔黄,脉弦。法当抑肝扶脾止痛。

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失其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隧道壅滞,脘腹胀痛,精气合污下降,而见泄泻。只有平肝木之横逆,才能复脾土升运之职。方以痛泻要方加减,白芍、防风、柴胡、茯苓、白术、枳壳、陈皮、甘草。

6.培土抑木止泻

适用于脾虚肝乘之腹泻证。症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肠鸣时作,脘腹胀痛,痛无定处,病程较长,伴有面黄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

脾胃虚弱,肝气乘之,治当扶土为主,抑肝为辅,若单以扶土为事,难奏全效,平其贼寇,缓其肝急,实为扶土又一途径。此与上法抑肝为主,病机先后不同,虚实有异,两相对照,应予区别。方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香附、甘草。

7.疏肝理气化痰

适用于肝气郁结,痰湿阻滞之梅核气。症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阻,胸闷善太息,舌红苔腻,脉弦滑。

肝木怫郁,乘其中土,脾气阻遏,津液不布,反聚为痰。若郁久化火,则炼液成痰,痰气交结,阻滞气机。故治痰先理气,气顺痰自消。宜疏肝解郁,佐燥湿祛痰。肝气得展,痰湿亦化,咽哽可去。方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白芍、柴胡、半夏、香附、郁金、厚朴、枳壳、陈皮、苏梗、金铃子。痰热加黄连、竹茹;胸闷加瓜蒌。

8.清肝散郁和胃

适于肝郁化火,肝火犯胃。症见胃脘灼痛,呕吐不食,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腹满便秘或溏泻。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肝旺气横,“气有余便是火”,肝火怫逆,顺乘阳明。则脾之精微不行,浊液不降,以从木气而化酸。治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苦能清热,辛能散郁,酸敛横逆之势。苦辛相合,泄肝之阴;酸苦相合,泄肝之热。又苦辛能通降,可复胃腑通降之职,其气即安。方以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吴茱萸、黄连、黄芩、白芍、半夏、金铃子、元胡、苏梗、香附、陈皮。

9.疏肝除湿散满

肝气郁结,湿浊中阻而致鼓胀,症见腹胀,叩之如鼓,按之不坚,食后作胀,嗳气不爽。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疏肝除湿散满。

肝气郁遏日久,势必乘制脾土,脾胃运化失职,升降不调,水湿停留,壅于中焦。药用柴胡、白术、苍术、茯苓、半夏、车前子、陈皮、香附。湿从热化加茵陈、藿香。

10.化瘀舒肝和络

适用于肝脾不和,见证日久,用疏肝诸法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胸胁脘腹之痛久不除,其痛如刺,痛点固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黯或紫,脉弦或涩。

《血证论》说:“运血者即是气。”肝主藏血,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肝疏土达,升降调畅,血行不怠。若肝失疏泄,气滞不畅,则血瘀不行,胃络受阻,不通则痛,当疏肝理气,以复脾胃升降之机,活血化瘀,以行胃络之瘀血。方以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金铃子、延胡索、炒五灵脂、生蒲黄、香附、青陈皮、枳壳、丹参、乌贼骨。顽固性疼痛加九香虫、刺猬皮。

董建华先生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其临证所涉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外感热病及脾胃病为主,用心良多,体会尤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若想了解先生的临证经验,这本书中寻——

本书为董建华先生的临证治验录,将先生医论及医案之精华,重新编辑整理成册,并将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书末以飨读者。从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学术思想。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咽中有痰,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一张中药方,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很多女性在咽口水的时候,发现喉咙里好像有东西堵着,用了不少清热解毒的药,就是没有疗效。

这种感觉很奇怪,虽然明显能感觉到咽喉中的异样,但也只是感觉,并不是真的有东西在那堵着,吃饭说话也不受影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心情不舒畅,使得 肝气瘀滞,痰与气纠结 ,停留在咽喉所致。

患这种病的多数是女性,而且是情绪不佳的女性,她们有气闷在心里,气机阻滞,结于咽喉。而且这个病的发病与情绪的波动高度吻合,情绪好的时候一切正常,只要情绪不好了,病情顿时加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针对这种病有一个方子,叫“ 半夏厚朴汤 ”。

药物组成:半夏、厚朴、茯苓、苏梗、苏叶、炒香附、陈皮、生姜

这张方子很不简单,能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咽中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适合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与气相互凝结于咽喉而成的患者。大家看这个描述是不是跟甲状腺结节非常相似?事实上,这个方子辩证加减也能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


具体说一下方子中的用药:

半夏,前面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了,它的作用就是化痰,能通能散,可消积散结。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厚朴 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主要用于湿气滞涩以伤中气,痰饮喘咳。

《和剂局方》: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宣,咳喘胸闷者,厚朴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常与紫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


茯苓在这里主要用于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苏梗和苏叶都属于紫苏的一部分,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紫苏 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

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

梗有平气安胎之功;

子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

叶又供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业用。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有一张名方《越鞠丸》中就有香附的身影,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

陈皮 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生姜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具体的用法我们之前也说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多说。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此方具有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的功效,临床具体运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加减,在这里我简单列了几个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伴咽喉疼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

咽中有痰难以咯出者,加花粉。

咽痒者,加芥穗、乌梅。

伴咽喉不利、声音嘶哑者,加青果、元参、木蝴蝶;病程长,久治不愈,痰为胶状者,加赤芍、海浮石。

用其他药均无效者,本方加浙贝、乌梅、升麻、威灵仙、夏枯草、猫爪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