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胃脘疼痛治疗医案

道医 2023-06-24 19:16:00

陈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9日。

患者诉胃脘不适,胃胀,晚上9点胃痛,胸闷气短,两肩膀至手指疼痛,两臂活动稍受限,腿膝疼痛,左腰痛,腋下胁肋痛,后颈椎发木,怕冷,手脚凉,无汗,口咽干苦,咽痒有痰,眼干,左手麻,心悸,纳差,耳鸣,头晕,寒热往来,小便可,起夜1次,大便1日1次,成形,如果吃荤腥生冷会腹痛腹泻,泻后痛无,乏力,眠差多梦,经常生口疮,色紫不痛,捏揉双耳时自觉有水从下向上冲然后咳嗽一声,生气时腹部鼓起一硬包,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

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

二诊日期:2011年3月16日。

患者服完7剂后,胃胀减,胃痛已,身痛、关节痛减轻,左肩痛减轻明显,吃药期间耳鸣未作,没起口疮。仍有胸闷气短,后颈椎发木,怕冷,手脚凉,无汗,晚上口干不欲饮,近日感冒稍微有点咳嗽,咽痒有痰,左手麻,心悸,头晕或痛,纳差,寒热往来,小便可起夜1次,大便1日1次,成形,乏力,眠差多梦,捏揉双耳时自觉有水从下向上冲然后咳嗽一声,生气时腹部鼓起硬包,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处方:上方加桔梗10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结果:胸闷减,耳鸣已,口苦已,肩痛轻,腰痛轻,捏耳水上冲咳嗽的现象减轻,生气时腹部鼓起硬包减轻。

按语:患者耳鸣(冯老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治疗宜据阴证或阳证予柴胡剂和之)、头晕、腋下胁肋痛、纳差、寒热往来,为上热未解;胃脘不适、怕冷、手脚凉、脉沉弱,两尺微弱,眼干、口咽干苦、经常口疮、眠差多梦、苔白微黄,为寒热错杂之象,属半表半里厥阴证,吃荤腥生冷会腹痛腹泻、泻后痛止、自觉水气冲逆咳嗽、舌淡苔白微黄、脉沉弱、两尺微弱,为里寒太阴证之血虚水盛证。此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适应证。二诊胸闷气短、咽痒咳痰,为痰气阻滞气机、上犯咽喉所作,故加桔梗开郁利咽排痰。

试述胃痛各证型的诊断要点。

【答案】:⑴寒邪犯胃证:胃脘部暴痛,喜热饮热敷,苔白,脉弦紧。
⑵饮食停滞证:胃脘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吐后痛减,苔厚腻,脉多弦滑。
⑶肝气犯胃证:胃脘胀满而痛,甚则连及胁肋,遇情志改变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或沉弦。⑷肝胃郁热证: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灼痛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
⑸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软弱或细微。
⑹瘀血停滞证: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脉细涩。

胃痛不想吃药?5个食疗方,针对5种不同的胃痛

胃痛可以说是我们最常经历的症状了。

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都可以导致胃痛;西医多采用消炎、制酸、解痉剂、保护胃黏膜等手段进行治疗。

胃痛,对于中医来说,治疗就相对复杂了些,要辩证分型。对于食疗也是一样,需要辨证。

胃痛,在中医又称 胃脘痛 ,是以胃脘部以上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症,认为多是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气机郁滞所致。

膳食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邪盛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与扶正兼施。

这句话写得可能有点“虚、玄”,那我们就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写出几种食疗方吧。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疗方: 干姜良姜粥

配方: 干姜5g,高良姜5g,大米100g,红糖15g。

制法用法: 将干姜、高良姜切片,加水500ml,与大米同煮粥,粥熟后去干姜、高良姜,再加入红糖至溶化。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干姜、高良姜均可温中、散寒、止痛,二者配伍,散寒止痛作用增强;大米养胃,红糖味甘性热,可温胃散寒,兼以调味。诸味合用,共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胃寒所致胃痛、胃胀、呕恶等症。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伴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其味腐臭,不思饮食,大便不爽,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食疗方: 神曲山楂粥

配方: 神曲15g,山楂20g,大米100g。

制法用法: 将神曲、山楂加水700ml煎煮,去渣取汁,与大米煮成稀粥。每日2次,上下午空腹服食,5天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神曲、山楂可消食导滞,山楂消肉食积滞尤甚,神曲长于消谷面、肉食等多种饮食积滞;大米养胃和胃。诸味配合,共奏消积导滞、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偏于肉食积滞之脘腹疼痛、嗳腐吞酸等症。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食疗方: 玫瑰花茶

配方: 玫瑰花1g,白糖适量。

制法用法: 干玫瑰花和白糖同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代茶频饮,7天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玫瑰花疏肝解郁,行气;白糖味甘、性平,补益脾胃,兼以调味。二者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之胃痛、胃胀等症。

胃脘灼痛,病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心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中止痛。

食疗方: 公英豆腐汤

配方: 蒲公英60g,豆腐50g,冰糖15g。

制法用法: 将鲜蒲公英洗净切碎,加水500ml,与豆腐同煮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红糖即成。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蒲公英清胃泻热;豆腐味甘性寒,润燥补虚清热;冰糖味甘性凉,清热调味。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和中止痛之功。适用于胃热灼痛之脘闷灼热、心烦等症。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如刺如割,甚则呕血、黑便;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食疗方: 三七炖鸡蛋

配方: 三七末5g,鸡蛋2个。

制法用法: 将三七研成粉末,鸡蛋打入碗中,加入三七末拌匀,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三七味甘微苦、性温,能止血散瘀,消肿止痛;鸡蛋味甘性平,可润燥养血。二味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血瘀阻络之胃脘刺痛、黑便。

同时,中医食疗也强调了日常不宜食用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的食物,忌生冷、烈酒、咖啡、浓茶等。可不能“一边调养,一边伤害”啊。

参考文献:

【1】吴翠珍,张先庚 . 营养与食疗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1-223.

#中医 养生 #

中医是怎么看胃病的?有啥症状?带你揭秘胃病的中医5大临床表现

很多人在胃病发作时都疼痛难忍,有时候可能使用止痛药来进行一时的缓解,但往往就会导致胃病发展成为慢性胃病,时间长了还会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疾病,危害到生命。不合理的用药,只能够加重病情,还需要及时的认清胃病危害,保证自己的 健康 。

1、胃脘痛

胃脘痛也就是胃痛,是胃病发作时的一种典型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临床中,胃脘痛往往是由于邪气侵犯到胃部导致的,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急性的疼痛突然发作,并且疼痛剧烈,患者难以忍受,而慢性的胃脘痛会反复发作,但症状时重时轻,大多数为隐痛。

2、呕吐

呕吐一般是由于胃失和降而导致的,胃气上逆时就会将胃容物从口腔中排出,这是典型的胃部疾病的症状。通常受寒的患者最容易出现呕吐的情况,患者受寒后,胃部多属于虚证,胃的正常功能受到的影响,也就无法容纳食物。

3、泛酸

泛酸一般就是指,患者感受到酸液从胃部反流到食道。有时可能是因为胃部的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有时也可能是胃气上逆,导致胃酸随着胃容物一起进入食道。泛酸的出现往往就与实热证有关,可能是肝气犯胃,有可能是胃火亢进导致。

4、呃逆

呃逆也叫打嗝,胃气上逆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患者通常无法控制,并且会出现高频率的反复发作。临床中想要进行辨别,还需要根据虚实寒热的不同来分清诱发该症状的因素。该症状的危害虽然不大,但由于长期反复的发作还是对患者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就需要准确的辨证后对症治疗,否则都不能起到很明显的疗效。

5、腹胀

腹胀在中医里面也叫做痞满,也就是指胃脘部受阻塞,出现憋闷的感觉。最常见的也就是,暴饮暴食后出现了明显的积食引起的。这种情况下脾胃往往都比较虚弱,无法正常的保持运化功能,食物也就始终无法消化。

胃病的很多情况,在生活中都比较常见,危害一般不会很大,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她,胃病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重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到了后期往往还会出现胃下垂或胃穿孔等严重的疾病,稍有不慎就影响到患者的生命。

#家庭医生超能团# #真相来了#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概说】

一、 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位有所论述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4、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5、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三、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3、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辩兼夹证

二、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

6、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兼症: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建中汤+黄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8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