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芍药甘草汤原文,配方,临床运用医案

道医 2023-06-24 18:57:13

【原文】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29)

2.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30)

【组成】

白芍12g 炙甘草12g

【煎服】

水浸30分,煎30分,约400ml,分2次服。

【主治】

阴血虚之腿脚挛急,咽干烦躁者。

【加减】

1.兼湿热证者,加三妙散。

2.兼寒湿症者,加桂枝、苍术。

3.虚弱者,酌加人参、附子。

4.胁痛者,加柴胡、枳实。

5. 项强痛者,加葛根。

【禁忌】

挛急兼四肢厥冷,喜热怕冷,脉沉迟者,忌之。

【类方】

当归四逆汤:同可治手足拘挛。不同者,本方所治之挛急, 为寒邪直中厥阴,症见肢冷脉细;芍药甘草汤所治之挛急,系阴血亏损,筋脉失养引起,故有一派阴虚内热症状。

【临床运用】

1. 治腹痛如神,脉迟加干姜,脉洪加黄连。(《医学醒悟》)

2. 凡青筋暴露,色紫,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不仅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致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经方实验录》)

3. 治小肠腑咳,发咳而矢气。(《皇汉医学.内科摘要》)

4. 足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伴有腹皮挛急者。(《皇汉医学.建殊录》)

5. 鼠溪部肿痛。兼见右腿拘紧,不能伸直,抽筋,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新编伤寒论类方》)

6.治舌肿满塞口。(《圣济总录》) 【您跆)

7. 三叉神经痛。伴头晕目眩,脉缓大,舌无苔有裂。(《江西医药杂志》1965;7:90)

8.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脉弦细而涩。十剂而愈。(《四川中医》1991;3:34)

9. 不安腿综合征。症见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感,时抽筋,时有触电感,休息时加重。(《浙江中医杂志》1988;6:273)

10.强中。舌尖边倶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八剂而瘥。(《河南中医》1989;3:31)

【浅议】

此为滋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方,临床运用以挛急疼痛,咽干思冷,脉数无力为目标。

肝藏血,主筋。阴血亏虚,津液不足,筋脉肌肉失却濡养,是以拘急疼痛。故临床伴有至夜发热,头面赤热,咽干烦躁,思饮思冷,小便赤短,大便艰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

芍药甘草汤为仲圣阴虚病之治方。方中白芍味酸,敛阴和肝,通脉逐痹,炙甘草甘温,补中和中,合之有酸甘化阴、养血和营、健脾柔肝、通痹缓急之作用。余常用治肝脾不和之腹痛、胁痛,多可获效。腹证呈腹壁松弛柔软,腹肌坚硬如板者疗效尤佳。个别患者服后水肿,停药后自行消失,或加茯苓可避此弊。合三妙散,治疗湿热下注之膝踝关节痛、或足跟痛,未已疼痛即可轻止。芍药之运用,历代医家或主赤芍,或主白芍,争议不一。张山雷谓:“《本经》芍药,虽未分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余遵此说,于肝阳上亢、肝木横逆、疼痛喜压者用白芍,瘀热凝滞、血瘕疝痹、疼痛拒压者用赤芍。若二证皆有,则二药并用。其量在15g至30g间,甘草等量或用芍药之半。

现代医学药理实验认为,芍药有抑制中枢,扩张血管之作用,为平滑肌之松弛剂。然从治疗腿脚挛急看,对横纹肌亦有解痉作用,故临床用于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咳嗽、吸气、及变换体位加剧之疼痛,亦用于不安腿综合征,项背强痛,腓肠肌痉挛,咳嗽,哮喘,胃、肠、胆、输尿管痉挛,习惯性便秘,二便里急,经期腹痛等神经、血管、肌肉紧张性之病症。

芍药扩张血管,可使体内脏器功能发生改变。因血液流变犹水之就下,当全身血管扩张时,下身血量相对较多,心脑血管之血相对较少,气血虚弱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自汗、胸满、短气、神疲、脉数、血压下降等心脑供血不足、及心脑应变反应症状。故处方用药,应时时想到心脑供血。《伤寒论》21条之脉促、胸满,即为大脑供血不足、中枢应急之症。胸满为肋间神经收缩所致,脉促乃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之象。此时若用芍药,必然加剧心脑供血不足,故仲圣主以桂枝去芍药汤。何许人易生此症?曰:虚寒体质者,面色萎黄、晄白者,六脉沉迟、沉细者是也。

挛急一证,除阴血不足难以濡润外,阳虚寒甚,筋脉失却温煦亦可引起,所谓寒主收引是也。其必有畏寒、肢厥、脉紧、舌润等症状,治当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如当归四逆汤。

【芍药甘草汤医案】

1. 腹痛

韩某,女,12岁。南关小学学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今不满二七,业已潮汛,且量多期延。初因害羞不愿就医,后失血甚多,出现神疲眩晕,心悸短气,难以上学,始来就诊。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1.7x10^12/L。余用滋阴补肾法以治,诸症见轻。近三日,过午腹痛,时轻时甚,用手按压,痛可得缓,夜寐后疼痛渐止。上午则一无所苦,饮食二便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观其脉症,知崩漏日久,阴血大损,脉络失养而作痛也。何以午前不痛、午后痛?以午前属阳,阳气为用,尚可帅血运行,是以不痛;午后属阴,阴血为用,血运不畅,故而痛也。治当补血通痹,缓急止痛。拟:

白芍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腹痛再未发作。遂守前法,予以滋肾补血。

2.小便失禁

姬某,女,50岁。曾病阴虚血崩,经余治愈。今尿频、尿急月余。稍有尿意即须临厕,迟则失禁也。无尿痛、尿灼。腰不痛,纳后化迟,大便一日一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弱。腹诊:腹皮薄弱,无压痛,惟腹肌紧张耳。

脉证观之,此乃阴血不足,肝木失养,疏泄太过证也。治当养血和营,柔肝缓急,芍药甘草汤,首选方也。拟:

白芍15g 甘草15g 三剂

二诊:尿频、尿急明显减轻,纳化仍差,原方加鸡内金10g 三剂

三诊:小便失禁之状,再未发生。患者惧病复发,求再服三剂,遂欣然授之。

3. 头痛

王某,女,40岁。素争强好胜,凡事不遂心,便怒不可遏,捶胸拍腹,迁怒他人,真河东吼狮,胭脂啸虎也。近因其子考试名落孙山,又气冲牛斗,肝火横逆,致头痛如劈,左颞、左眉棱骨痛不可忍。恶心欲吐,胸满烦躁,口干口苦,饮食不思,大便干秘,二三日一行。视其形瘦颊赤,舌红苔薄。诊得脉象沉弦有力。

观其脉症,知其怒气伤肝,肝火上逆为患,治宜平肝降逆,舒肝清热,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20g 甘草10g 柴胡10g 紫贝齿15g 石决明15g 茵陈15g 龙胆草10g 二剂

服后至夜,疼痛渐止。

按:肝火横逆,肝阳上亢,故而头痛;肝气行于左,故左侧尤剧;眉棱骨痛、恶心呕吐,脉象沉弦,皆为肝木克土,肝火横逆之症。故用芍药、甘草、柴胡舒肝缓急,介贝平肝,龙胆草、茵陈清肝,药证相合,故疼痛速杳。病虽得愈,然总须移情易性,大度宽容,方可断根。若赋性依然,我行我素,常兴无名之火,病症必将彼伏此起,永无宁日。

4.腿痛

郭某,男,54岁。32岁时因肝硬变退休。廿余载边治疗,边休养。虽时有骨蒸潮热,胁痛泄泻等症,然调治几日,便可康复。常相遇于街头,见其摆地摊,做小商。日前午后下棋时,觉左侧腿股微有疼痛,未予介意,当晚子夜因痛而醒。抽掣于腹股沟及承山穴处。不得穿裤,难以行立,彻夜不寐。服去痛片、芬必得可得暂缓,医时由其家属搀扶而至。视其痛肢皮色正常,亦不肿胀,推拿、按摩,疼痛可减。身无寒热,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仲圣于汗后脚挛急,立芍药甘草汤以治,以其汗后络脉空虚,筋肉失养也。本案虽未经汗,然肝病年久,津血不足,脉络痹阻,筋肉失养,亦必然也。拟:

赤白芍各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一剂痛减,二剂痛失。行立自如,独步来诊。询知腿仍发僵,此筋急不舒也,原方加苡米30g 木瓜10g三剂善后。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必津亏血少,脉络不畅。无寒热,知非外邪。无压痛,知其非实。故用芍药甘草汤解挛急,通脉络。脉络通,筋得养,自能“千里之行”。

——本段摘自《经方躬行录》

脚气重证医案

程祖培医案:梁某,男,15岁。得脚气症,四肢瘫痪,医辈文集,纷无定见,丞备与来迎。患者面色青白,气逆上喘,腿部胫骨疼痛,麻木不仁,脉细小而浮,重按无力。此乃白虎历节重症,金匮以乌头汤主治,余用其方重加麻黄15克,群医哗然。

麻黄发汗夫难不知,未加杏仁,汗源不启,小青龙在治喘所以去麻加杏者,恐麻杏合用发汗动喘耳。今本方君乌头以降麻黄,不用先煎,何至发汗,倘有不虞,余负全责。梁君知余成竹在胸,不复疑惧,果尽1剂,麻木疼痛立减,略能舒动。因照前方连服10余帖,麻木疼痛全失,已能举步于行,惟尚觉脚筋微痛,关节屈伸不利,改用芍药甘草汤,以荣阴养血,方中白芍、甘草均用60克,连服8帖,应手奏效。(《广东中医》1962;(1):37)

按语:本案重用麻黄,在于与乌头匹配,以尽祛表里之寒湿。所以,尽管有面色青白、气逆上喘之虚象,然麻黄未得杏仁之启助,则不致发汗以动喘,其实麻黄亦为治喘之良药,除纯虚而喘外,皆可使用麻黄。于此案可见中医临床用药之法度也。

【补述】

乌头有毒,服后可能有不良反应,临证运用须适当。如服乌头汤后,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此时应加注意。若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如服后见到呼吸、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现象,甚至神志昏迷的,则为中毒反应,急当抢救。

子宫肌瘤有什么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肿瘤,35岁以上的妇女每4~5人中即有1例本病患者。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尤其在只有雌激素作用而无孕激素作用时更易发生。多数患者可无症状,仅于体检时才被发现;但粘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少数患者有腹痛及压迫症状(如排便或排尿困难),以及继发不孕;体检下腹可触及包块,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平。临床上常按肌瘤的生长部位不同而分为浆膜下肌瘤、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探测宫腔可发现其增长或变形,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和临床表现,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采用括宫术、雄激素治疗月经量多而肌瘤不大的患者;凡肌瘤较大、症状明显而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属于中医“癓瘕’、“月经量多”等病证范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胞宫,是其基本病因病理。而导致气滞血瘀痰积,常与外邪(如湿热)的侵袭,脏腑功能活动失调密切相关。病至后期,病人正气往往大伤(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而痰瘀仍留着不去。早期宜活血理气、破瘀散结、清热消痰;病人出血过多,正气大伤,则应攻补兼施,即活血化瘀、消痰软坚之时,适当选用补气益血填精之品,使邪去而正不伤。
本节选介消瘤系列方、灌肠消癓方等治疗子宫肌瘤有效验方计13首,临证时可视情选用。
1.消瘤系列方【药物组成】①非经期方: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鳖各9g,昆布、海藻、丹参、刘寄奴、鳖甲各15g。②经期方:当归、地黄、白芍、茜草、刘寄奴、蒲黄炭、川芎各9g,丹参、紫草根各15g,阿胶、益母草各12g。
加减变化:若伴有气血虚弱者,在以上二方基础上加黄芪、党参等;湿热明显者加黄连、黄芩等;血热较甚者加栀子、丹皮等;伴有肝郁或经前乳胀、小腹作胀者加柴胡、郁金等。
【治疗方法】上方均水煎服,1日1剂。非经期方平时服,经期方经期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癓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2例。痊愈9例,占21.4%,均为单个小肌瘤。显效17例,占42.8%,其中单个肌瘤12例,多发性肌瘤5例。有效7例,占16.6%,其中单个肌瘤5例,多发性肌瘤2例。无效9例,占21.4%,其中5例为多发性肌瘤。总有效率为78.5%。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根治。临床观察发现,对子宫肌瘤以本方保守治疗,也能取得满意疗效。
【方剂来源】刘颖,等.子宫肌瘤42例临床治疗小结.天津中医,1989,(5):16.2.灌肠消癓方【药物组成】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各15g,□虫12g。
加减变化:肥胖痰湿盛者加夏枯草、法半夏备15g。
【治疗方法】水煎取汁,浓缩至100ml,温度在40℃左右(以滴在前臂上不烫不凉为宜)。灌肠前排空大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cm,用100ml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直肠。拔出后将臀位抬高,左侧卧位,保留2小时。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连续1~4个疗程。经期量多时停止灌肠。初期因不适应,可在灌肠后即有便意,数次后渐消失。治疗过程中有小腹微痛等症,提示药物已达病所,治疗效果较好。每个疗程结束后,妇检及B超复查1次,一般在经后3~7天进行。
同时结合中医辨证,以中药内服。其中脾肾阳虚型(月经提前、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面色泛白或虚浮,神疲乏力,白带量多,舌淡等)用党参、黄芪、山药、熟地、茯苓各15g,白术、川断、巴戟天各9g,陈皮7g,鸡血藤20g;气滞血瘀型(经行量多或不规则出血,色暗红或有瘀块,小腹胀痛等)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陈皮各9g,丹参、川牛膝各10g,桃仁12g,川楝子、香附、乌药各15g;肝肾阴虚型(月经提前、量多,色红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等)用生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煅龙牡、夏枯草各15g,女贞子、白芍各12g,丹皮、陈皮各9g。以上方药均水煎内服,每日1剂,疗程同灌汤消癓方。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瘾软坚。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54例,均为不愿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用上方内外合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月经不调27例中,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其他症状的改善有效率为100%。肌瘤体积的改变:治疗后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2%。
【经验体会】本方功可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燥湿祛痰,并结合辨证使用内服方药,内外合治,攻补兼施,且长期用药,故疗效甚为显著。
子宫位于下腹部,根据盆腔静脉壁薄、缺乏外鞘、中小静脉没有瓣膜和静脉丛多等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而且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因此设想,经直肠吸收的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使之直达病变子宫,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局部的药物有效浓度,且又避免了破坚攻瘀之品对胃肠的刺激。
【方剂来源】张杰,等.中药灌肠为主治疗子宫肌瘤54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10):44.3.参芪龙牡汤【药物组成】党参、白术、五味子、瓦楞子、龟板、黄芩各10g,黄芪、鸡内金各12g,生龙骨、煅牡蛎、制首乌各20g,玄参15g。
【治疗方法】月经提前者加二至丸;血多者加芡实、海螵蛸;痛经者加芍药甘草汤或失笑散。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58例患者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月经量多者39例,治疗后月经量减少35例,占89.7%;月经提前者20例,治疗恢复正常者17例,占85%;经期延长者9例,好转7例,占77.8%;痛经8例,好转5例,占62.5%;腹胀痛、腰痛36例,好转26例,占72.2%;原发性不孕2例,妊娠1例。头晕、乏力、贫血等症均明显改善。经B超肌瘤消失或总面积缩小1/2左右者占28例,缩小1/3者占19例,无效11例。
【经验体会】此病多于新产、经行不慎,寒邪凝泣不行或热邪煎熬成块,或气滞日久,由气及血,致腹中之血积结成块。采用益气养阴、软坚固涩之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肌壁间者疗效更好,浆膜下及粘膜下者较差。另外,服用本方后,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肌核均有效果。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了机体内的内分泌机能有关,从而抑制了其肌瘤的生长,使其逐渐缩小。
【方剂来源】叶青,等.参芪龙牡汤治疗子宫肌瘤58例.山东中医杂志,1988,(4):24.4.归甲宫癌汤【药物组成】当归、炮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怀牛膝各12g,王不留行、三棱各9g,昆布15g,苡仁30g。
【治疗方法】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血虚加鸡血藤、白芍;脾虚加自术、茯苓;肝肾阴虚加枸杞、桑椹、旱莲草。经期开始加用300%三棱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连用7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36例,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大小)72例,占52.9%;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明显缩小)37例,占27.2%;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或未缩小)5例,占3.7%;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2例,占16.2%。总有效率为83.8%。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产后胞脉空虚或经期血室开放,邪气乘虚侵袭,致气血郁结;或因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血虚气滞等,皆致瘀血留滞,渐积成癓。症见月经愆期,小腹疼痛拒按,或积块坚牢,固定不移。审因论治,当以攻为主,依据正气的盛衰,可攻补兼施,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治则以行气破血,软坚消积为主,或佐以扶脾、补肾、调肝,从而达到消癓散结之目的。
从本组病例分析,疗效好坏与肿瘤的大小及类别有关,肿瘤小者疗效较高,壁间肌瘤较浆膜下肌瘤效果较好。因此,对巨大肿瘤及腺肌病仍以手术治疗为宜。
【方剂来源】吴定言.宫癓汤治疗子宫肌瘤136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1,(1):34.5.加味攻坚汤【药物组成】王不留行100g,夏枯草、生牡蛎、苏子各30g。
加减变化:若偏重于脾肾气虚,腰膝酸困、白带增多显著者加生山药30g,海螵蛸、自术各18g,赤芍、鹿角霜各10g,茜草9g;偏重于气血两虚,月经淋漓不断、劳累加剧者,加黄芪30g,海螵蛸、白术各18g,熟地15g,当归、白芍各10g,茜草9g;偏重于血瘀胞宫,下腹刺痛拒按者加桃仁10g,赤芍12g,丹皮、茯苓、桂枝各9g,水蛭6g;寒凝瘀阻冲任,少腹冷痛、得温则舒者加官桂、炮姜各6g,小茴香、五灵脂、蒲黄各10g,当归、赤芍各12g;气滞胞脉、痛无定处者加柴胡7g,当归、白术、赤芍、荔枝核各10g,莪术6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30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10例子宫肌瘤,经攻坚汤治疗后,自觉症状全消。其中6例经B超复查,子宫声象正常;4例经妇科复查,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血行瘀阻、气滞血脉、气虚血瘀是子宫肌瘤的主要原因。攻坚汤中王不留行为要药,入肝胃经,消肿止痛,功专通利,入血分,以通经散结,祛瘀消瘕;夏枯草独入厥阴,消瘰疬结气;苏子性主疏泄,是开郁利膈之良药。诸药合用,能通经祛瘀,软坚散结,降气化痰,再辨别脏腑经络寒热虚实,配以相应方药,故对子宫肌瘤有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班旭升.攻坚汤加味治疗子宫肌瘤.新中医,1990,(1):34.6.祛瘀消癓汤【药物组成】当归、桃仁、三棱、香附各10g,王不留行、莪术各12g,夏枯草、生贯众、天葵子、川断各15g,生牡蛎、海藻各20g,昆布30g。
加减变化:伴乏力、心悸、气短之气血不足者加党参20g,黄芪30g;伴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加女贞子、杜仲各12g,旱莲草20g;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有味者加苡仁30g,并配合燥湿清热之品坐浴。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若以月水淋漓不断就诊者,用生化汤加龙骨、牡蛎、海螵蛸各20g,伏龙肝30g,三七粉(冲)3g,暂治其标。
【功效主治】祛瘀消瘕。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共观察45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19例(42.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缩小2/3者)13例(占28.9%),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但肿瘤缩小不明显)11例(占24.4%),无效2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本组病例服药最多者123剂,最少25剂。
【经验体会】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属中医“癓瘕”范畴,为难治之症。本方三棱、莪术为动血之品,能动经血蕴积,煎熬成瘀,停于胞宫之血;贯众、冬葵子,既能破瘀消瘕,又能疗崩下血;昆布、’海藻、夏枯草、王不留行,活血调经为辅助;佐以开郁调经之香附,配补肝肾止崩漏之川断,合奏祛瘀消癓之效。子宫肌瘤属痼疾,病程长,显效慢,应长期连续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方剂来源】赵淑英.中药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天津中医,1989,(3):3.7.活血软坚汤【药物组成】丹参30g,泽兰叶20g,当归、川芎、白芍(或赤芍)各12g,三棱、莪术各10g。
加减变化:气虚加四君子汤;月经期加白芍、仙鹤草、艾叶炭;肾虚加续断、桑寄生。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多数用药在3个月左右取效。
【功效主治】逐瘀散结,养血调经。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经用本方治疗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0%。如一工人52岁,经量增多2年,妇检子宫如孕2个月大,质硬,表面不平,经A超和经期诊刮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因血压高而未能手术。西药保守治疗无效。症见头昏乏力,少寐多梦,腰痛,用基本方加续断、寄生。用药3个月后月经量减少,妇检和A超检查子宫正常。
【经验体会】①中药治疗子宫肌瘤,能使多数患者月经量减少,症状改善,部分病例治疗后肌瘤缩小,少数病例子宫可恢复正常。②中药方法简便,无明显副作用,不需复杂的设备条件,对年轻需保留子宫,或伴其它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尤适于中药保守治疗。但从本组病例疗效看,子宫大小如孕2个月左右者,效果较好。粘膜下肌瘤及子宫肌瘤较大者,中药治疗效果不满意,仍以手术为宜。③本组有效病例多数于用药3个月以内月经量开始减少,因此用中药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无改善者,应分析原因,重新考虑治疗方案。
【方剂来源】张传芳,等.中药治疗子宫肌瘤30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6,(4):17.8.化瘀散结汤【药物组成】桃仁、水蛭各15g,制大黄12g,生牡蛎、鳖甲、龟板、猫爪草、夏枯草、昆布、海藻各20g。
加减变化: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12g;兼气滞者,加乌药、香附各10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各15g;有痰湿者,加象贝、泽泻、车前子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经净后开始服药,经期停药。另外可用大黄、芒硝各100g,香附200g,拌米醋适量,炒热后外敷下腹部,药凉为度,每日1次。
【功效主治】本方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用本方治疗98例子宫肌瘤患者。所有病例均通过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证实。结果64例痊愈(月经正常,量中等,妇检和B超检查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肌瘤消失,1年内不复发);28例显效(月经规律,量一般或稍多,妇检和B超检查,子宫比服药前明显缩小,肌瘤缩小);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且有5人已受孕。服药后绝大多数可促使绝经。痊愈病例服药最多160剂,最少12剂,平均80剂。
【经验体会】从治疗结果来看,本组病例46岁以上年龄组疗效较为满意。经治疗月经正常,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时,多数病人即出现绝经。36~45岁年龄组,因病程长,子宫体大,质硬,不活动,其疗效不甚理想(无效的6例全部改用西医手术治疗)。35岁以内病人若发现早,病程短,即可获得痊愈。近年来,有关本病治疗报道有效多在85%左右,本组病例有效率达94%,这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分不开的,但使用水蛭、鳖甲、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活血滋阴,以改善病人体质状况,促进疾病痊愈,亦为其重要原因之一。
【方剂来源】王玉桂,等.化瘀散结汤治疗子宫肌瘤98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0,(2):69.9.昆藻软坚散【药物组成】昆布、海藻、海浮石(打,先煎)、生牡蛎(打,先煎)各30g,山慈菇、夏枯草各15g。
加减变化:腰腹痛者加蒲黄12g,炒五灵脂10g,元胡15g;气血虚弱严重,属中度贫血者加党参、黄芪各30g,阿胶12g(烊化);经血过多者(每次经期后血红蛋白下降0.5g以上者)加三七粉6g(冲服),花蕊石30g(打,先煎),升麻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20天为1疗程。需治3~6个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软坚散结,解毒活血。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33岁,最大50岁;表现有月经失调,周期缩短,经量增多,全身乏力等;病程最短2年,最长15年;肿瘤最小如6周妊娠,最大如14周妊娠。经用上方治疗,结果: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其中1例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腺瘤,另1例未坚持服药)。
【经验体会】本方系青岛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制定的协定处方。通过3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昆藻软坚散对于缓解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等方面,确有较好的效果。
【方剂来源】李维芬,等.软坚散结治疗子宫肌瘤40例.中医杂志,1992,(5);45.10.加减桂苓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鳖甲、卷柏、蕲艾、青皮、川断、北芪各10g,生牡蛎30g,黄柏6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蜜制成丸,每丸重10g。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1.5~3个月为1疗程。月经期停止服药。每1疗程后进行检查,如正常即可停药,未正常则继续第2个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活血化瘀消瘕。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本组60例子宫肌瘤,经1~3疗程的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43例,占71.7%。如一教师43岁,因月经先期10天,量多而就诊。孕5产3,妇检:宫体增大如40多天孕大小,质硬,右侧卵巢如鸡蛋大;超声波检查:宫体前后径6cm,出波降低,呈针状,波型迟钝,右侧卵巢4×5×3cm。。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右侧卵巢囊肿。自诉头晕,四肢乏力,视其舌淡苔薄白,脉之弦细无力。此为气血虚弱,血瘀气滞,发为癓块。用桂苓丸连服1疗程,经量减少,精神好转。再服1疗程,经1年7个月后复查,妇检及超声波均正常。
【经验体会】根据现代医学药理作用来看,本方有:①通过改善血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吸附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血肿包块的消散和吸收,因而起消炎、消肿,化癓消积等作用。②通过调节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促进蜕膜、郁血及其它残留组织的完全排出,而起调经止血止痛等作用。故本方不但对子宫肌瘤有效。还可用于宫颈炎、附件炎和卵巢囊肿等病。桂苓丸治子宫肌瘤对血瘀偏寒虚弱者为宜,偏阴虚者效果较差。
【方剂来源】黄纯端.“桂苓丸”治疗子宫肌瘤60例小结.新中医,1982,(10):24.11.益气消瘤丸【药物组成】生黄芪、醋小麦各50g,当归30g,丹皮、赤芍、海藻各25g,桂枝、昆布、桃仁、大黄各20g,山甲珠、川贝母、甘草各15g。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人参、淮山药;血虚甚者加阿胶;月经过多者加益母草;纳差者加内金;腹痛甚者加五灵脂;肝郁者加柴胡、郁金;出血多者加田三七粉、地输炭。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30g。
【功效主治】补气生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子宫肌瘤93例,结果痊愈42例,占45.29,6;好转47例,占50.5%,总有效率95.8%。在治疗中观察到,无1例有任何副作用,无1例发展或恶化。如一教师35岁,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淋漓不断,月经量多,色暗红有块,伴小腹胀痛,气短神疲,纳差,舌淡、苔白,脉沉涩。妇检:宫体增大,子宫前壁可触及4×5cm2大小肿物、质硬。B超探及宫腔内有5×5cm2结节块影,边缘欠清晰,提示子宫肌瘤。此为瘕瘕(血瘀型),治宜益气化瘀,通络散结。处消瘤丸加阿胶15g,田三七粉(冲服)12g,每日2次,服药2天,血止。嘱服消瘤丸,加鸡内金30g,研末冲服,治疗22天后诸症消失。经妇检和B超证实,肿块消失,子宫正常。
【经验体会】①子宫肌瘤,从中医看来,以气滞血滞为多见,治疗上多以活血、祛瘀散结为大法。作者在治疗中体会到,在祛瘀散结时应兼护正气,使瘀去而正不伤,做到攻中有补,补中有攻,攻补适当,才能获得良效。②方中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活血化瘀;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消痰;桃仁、川甲、赤芍活血破瘀,消肿止痛;大黄泻火解毒,下有形之积滞;醋小麦、桂枝益气养心通阳;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伍,补气生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药症合拍,故疗效满意。
【方剂来源】王明义,等.消瘤丸治疗93例子宫肌瘤临床观察.新中医,1992,(2):40.12.桂苓消瘤丸【药物组成】桂枝、鳖甲、赤芍各12g,茯苓15g.丹皮、桃仁、穿山甲各10g。
【治疗方法】以上各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2丸,早晚各服1丸。连服1个月为1疗程。月经来潮则暂停服药。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坚散结,养血清热,调补冲任,补中益气。主治子宫肿瘤。
【临床运用】30例患者年龄在40~50岁。子宫增大比例,最小如任娠6周,最大如12周大小。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
【经验体会】30例患者经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确诊为子宫肌瘤者,采用桂苓消瘤丸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彭华丽.桂苓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30例.北京中医,1989,(6):3013.橘荔散结丸【药物组成】橘核、荔枝核、制首乌、益母草、生牡蛎、海藻各60g,川续断、党参各30g,小茴香、乌药、川楝子、莪术、岗稔根、栗壳各10g。
【治疗方法】上药为丸,每日3次,每次6g,半饥半饱时以开水送服。若体偏热或兼热象者以淡盐水送服。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服用,月经前3~5天停服,以3个月为1疗程,观察1~3个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主治子宫肌瘤。
【临床运用】以橘荔散结丸治疗150例子宫肌瘤,治愈18例,占12%;有效111例,占66.1%;总有效率86%。
【经验体会】橘核散结丸的药理实验证明:①本方有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离体子宫平滑肌作用,对于减少子宫出血量,子宫肌瘤逐渐萎缩有一定意义。②具有轻度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防止瘀血留滞作瘢,有利于子宫肌瘤的治疗。③具有一定的促进体内同化功能的作用,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④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毒性很低。子宫肌瘤属祖国医学的瘕瘕范畴,其形成不外正虚邪聚,虚实夹杂。罗元恺教授针对本病病因,借鉴《济生方》橘核丸和《景岳全书》之荔核散为基础,化裁成本方。方中荔枝核、橘核、栗壳、小茴香、川楝子、乌药理气散结,止痛消癓;莪术行气破血,攻逐积滞;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党参补气健脾;川断补肾强筋;首乌、岗稔根补血止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行血散瘀,能明显增强子宫肌的收缩力。综观全方能攻能守,寓补于攻,寄消于散,能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故对子宫肌瘤有较好的疗效。
【方剂来源】罗清华,等.橘荔散结丸治子宫肌瘤150例临床体会.新中医,1990,(8):27.

温肝散寒,抑肝培土,疏肝理脾,实际说明治肝6法的调用

发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说明之。

温肝散寒

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厥阴肝寒之证。原书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即厥阴肝寒,浊阴上逆之候,故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论中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法有三:一为阳明“食欲呕吐”;一为少阴吐利(按:应以吐为主);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笔者认为,仲景虽在阳明、少阴、厥阴病皆列有吴茱萸汤证,但三者的共同点都是由于寒伤厥阴,下焦浊阴之气上逆于胃而产生干呕、吐涎沫等症。深究其所吐之物为清水涎沫,乃厥阴寒邪犯胃,胃阳不布,故产生涎沫,与脾虚湿胜所生之痰相比,病理产物不同,病所亦殊有别。临床上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多有气机冲逆,嘈杂并见,头痛则在巅顶(按:厥阴经脉上会巅顶)为甚,且有空虚之感。同时,与胆胃实热之证比较,彼则为实热,此则属虚寒,不难鉴别。

女,49岁。患者头晕,哕呕一月余,经治不已。现症头顶空虚状,面色苍白,胃脘部胀疼,嘈杂冲逆,吐清水,晨起头晕哕呕更甚,进食后好转,食欲不馨,大便软,舌淡苔白,脉象细软。钡餐透视,除外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诊断为胃窦炎。

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党参,炙甘草,淡生姜,大枣,法半夏、陈皮。 水煎服,每日1剂。

30天后,诸症悉减。惟头有空虚状,食欲不佳,舌润,脉缓弱,继以六君子汤加味,食量倍增,一切正常。

柔肝缓急

肝属刚脏,肝性强急。论中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并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柔肝缓急之剂,如芍药甘草汤即是。本方长于滋养阴血,和营止痛,作用专一,是缓肝之剂的首选方。因为土虚木旺,肝木乘脾则腹痛,用白芍酸收苦泄,能行营气而泻肝木,甘草甘缓,能和逆气而补脾土,甘缓相合,故可主治腹痛。同时,由于芍药和营益阴,力专止烦,故论中反烦,更烦,心悸而烦者,皆主以芍药。再则,论中用芍药甘草汤主治的脚挛急,是肝主筋,营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用酸甘缓急而收捷效。临床上用本方加味治溃疡病、痢疾、痛经、肾绞痛等,其所治不同,但假芍药酸以柔肝,合甘草之甘以缓急,作用机制乃是同出一辙。

女,24岁,学生。患者两膝关节疼肿大,行走不便,屈伸不利,腓肠肌挛急,头晕口渴,大便干燥,脉缓而弦,舌薄黄润。

用芍药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白芍,炙甘草、苍术、黄柏,牛膝,每日一剂,随症加减。45天后诸症消失,未作其他治疗。

抑肝培土

肝木横逆乃克脾土,土虚又可招致木克,两者互为因果。其为病多腹中挛急作痛,治则抑肝培土,缓急止痛。论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汤……”又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本方以桂枝汤为基础,变辛温调和营卫为甘温建中补虚。方中以甘药为主,甘味守中,有缓中补虚之功。论中前后两条叙症虽不同,一为阳脉涩,阴脉弦,病在肝脾不和;一为心悸而烦,病在心脾两虚。两者均以小建中汤获益,此乃甘药能滋养脾胃,生长营血,肝得之木气疏畅,心得之火用复明,腹中急痛,心中悸烦可收效,一方两用,异曲同工。

男,42岁。病者胃肺部疼痛多年,经诊断为胃溃疡而转中医治疗。主症胃脘部刺痛,痛甚则呕恶,吐酸水,食人则胀,大便溏而不爽,时有黑粪,脉象细涩,舌淡苔润滑,边有瘀点。

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柴胡,白芍,党参,陈皮,良姜、制香附、川木香、枳壳,丹参。服15天后痛减呕止,大便清爽无黑粪。又服15天后疼痛消失,精神好转,食量大增,二便正常,脉缓略弦,舌边瘀点消失,舌苔薄润,改投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白芍,当归,生黄芪、丹参各,川木香,大枣,生姜,饴糖,炙甘草。每日1剂。服60剂后已正常上班,近期显效。

养肝通络

肝主藏血,肝血虚寒不能温煦经脉,则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论中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证素有血虚,复感外寒,气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畅所致。王晋三认为本方“寓有治肝四法,以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草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当归四逆汤的主要功用,概而言之,即是温运血行,散寒通络,临床用于痹证、冻疮、痛经等病症,取其养肝通络,颇具卓效。

女,21岁,学生。患者月经一直不正常,每于临经腹痛,血量少颜色淡,经服四物养血,逍遥疏肝罔效。且每年冬天必发冻疮,两手背肿大,皮肤发紫,甚至溃烂,脉象细涩,舌质淡红、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白芍各,桂枝、通草、甘草,细辛,吴茱萸,制香附,益母草,大枣。坚持服用4个月,痛经缓解,当年冻疮发作大减。

疏肝理脾

肝性疏泄喜条达,肝郁则气滞影响及脾,导致肝脾不和,产生腹痛泄利下重等症,正是木邪侮土,肝气不舒的表现。论中说:“少阴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即阳郁不伸,气机不宣的证治,李士材说:“此证虽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诚然,本条原文虽出自少阴病篇,究其病机,以方测证,着眼点是肝郁不伸,气机滞涩,影响及脾。四逆散方以疏肝理脾擅长,临床用于肝郁气滞者多验。

男,14岁。患孩右侧少腹疼痛,膨胀难忍,大便不爽,不能食,食之则胀甚,不发热,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无急腹症征,曾作慢性阑尾炎治罔效。又考虑蛔虫,用蛔虫药亦不验。经治月余,诊断仍是腹痛待查。脉象缓略弦,舌薄白润。拟从疏肝理气图治,四逆散加味: 柴胡,白芍、枳实、川楝、香附、佛手、神曲,甘草。每日1剂。服15剂后,诸症如失,食欲增进,胃纳良好,为巩固疗效。又服15剂,告愈。

清肝止利

肝经湿热下注,内迫肠道而下利,其症可见少腹急结,肛门坠胀,下利便脓血,必须清肝以止利。原书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用白头翁汤加味主治。白头翁为肝经专药,配合黄连苦以清湿热,厚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苦寒收涩,李时珍认为其治下利崩漏是其收涩之功。

女,37岁。自述腹痛下利4天,现症腹中急痛,大便下黏液血便,秽浊异臭,日10余次,肛门坠胀,小便甚少,饮食不纳,口渴,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白黄而润滑。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槐花、银花、连翘,黄连、秦皮、青木香,赤芍、黄柏。当日煎服2剂,夜即痛止,坠胀减轻,口渴等症好转。又服15剂,粪转稀溏,又进30剂,诸症消失。

《伤寒论》中的治肝大法,有温肝散寒、柔肝缓急、抑肝培土、养肝通络、疏肝理脾、清肝止利等法,凡肝之所生病者,皆可以法为治,因证择方。由此可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病机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可以设想,从竖的方面以六经概括,从横的方面以脏腑分治,这样有纵有横,使之融会贯通,有利于临床运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7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