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组成,临床运用医案

道医 2023-06-24 17:46:15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组成】

桂枝5g 麻黄3g 杏仁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红枣4枚 白芍3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煎30分,取药600ml,分早、午、晚3次服。一次愈,停服,不愈再服之。

【主治】

太阳病,微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较虚弱者。

【禁忌】

1.发热、恶寒、脉象有力,病势较重者,忌之(病重药轻)。

2.口渴,思饮思冷者,忌之。

【类方】

1.麻黄汤:为辛温发汗重剂,较本证病势严重。

2.桂枝二麻黄一汤:同为辛温发汗轻剂,不同者,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未经发汗以治。

3.桂枝二越婢一汤:同可治风寒外袭之发热恶寒。不同者,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兼有内热。

【临床运用】

1. 中风伤寒,弃置涉日,或发汗后邪气犹缠扰不去,发热恶寒,咳嗽或渴者,宜选用三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 荨麻疹。病前汗出冒雨,伴有恶寒发热,舌淡苔白。(《经方验》)

3. 产后感冒,热久不退。兼恶风汗出,脉弱而缓。(《重庆医药》1975;4:85)

4.大便不通四五日。兼身热头痛,无汗恶风,脉浮缓。(《普济本事方》)

【浅议】

此辛温轻剂、小发汗方,适用于风寒客郁肌表之轻证。临床以感冒多日,微发热、恶寒,身痒,脉弱为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风寒侵袭日久,正气虚弱,不能驱邪外出,病情介于表实、表虚之间。其治不可不汗,亦不可过汗。单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表实无汗所忌;纯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又忌于正气虚弱。何以处之?取二方之三分之一,为至轻之剂,有调和营卫,发汗解表之功。柯韵伯云:“犹如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于病程较久,病势较轻,脉象虚弱者,可使汗出邪退,且无过汗伤正、顾此失彼之虑。临床表现,多呈微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面有热色,身痒,鼻塞,咳嗽,口不干,不苦,不思冷,舌苔薄白,脉象浮弱。

面有热色,即面色浅红而有热感也;“面色缘缘正赤”为满面通红,呈深红色也。皆为阳气拂郁,不得发越于外之象。二者程度不同,前者须以汗解,后者当据证,或汗之,或清之、下之。

桂枝二麻黄一汤,亦系小发汗方。宜用于发汗后表未解,风寒仍在肌表,外邪较轻,正气较弱者。读条文可知,服桂枝汤应微汗出,以“微似有汗者益佳”。所叙大汗,系未遵桂枝汤服法所致。大汗后气血虚弱,极易复感、玄府复闭;或汗后大邪得解而留有余邪。此二者仍需发汗以治,然切忌重剂发散,否则邪不能解,反有伤津亡阳之弊,故方药必须从轻。从药量观之,方中桂枝汤量多、麻黄汤量少(桂枝汤之十二分之五,麻黄汤之九分之二),可知外邪较桂麻各半汤证轻浅。二方药物相同而量有差异,区别点即外邪之轻重、及发汗与否。如外邪较重,未经发汗治疗,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若邪既轻浅,且用过汗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显然病轻药重,牛刀杀鸡,桂枝二麻黄一汤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较为相宜。可见二方之治极为相似,简捷分辨,感冒日久未经发汗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已经发汗,正虚邪浅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

1. 风疹

范某,女,48岁,豆罗乡人。面额起丘疹月余,抗变态反应之息斯敏、异丙嗪、赛庚啶,仅可止痒一时。一医令服龙胆泻肝丸,亦不见轻。一医处方强的松,闻激素副作用多,未予服用,2006年5月24日来诊。

丘疹如针尖,如小米,密密麻麻,满布面额,色红如朱,赪颜彻颈,俨然女关羽也。舌淡红,苔薄白。询知反复感冒已逾半年,身不热,无汗出,仅鼻塞、喷嚏、微恶风寒而已。丘疹甚痒,面灼热,遇凉面益红。胃纳尚可,口干不思饮。大便溏,日一行。心下畏冷,稍冷即泄泻。小便清利,手心热,足心冷。月经周期准,量多色淡,已毕20日。切得脉象沉细缓,诊得腹软,心下微拒压。

观恶风寒、无汗、鼻塞、面有热色、缘缘正赤、遇冷尤甚诸症,知风寒羁郁肌腠也。脉不浮,非邪不在表,乃久病正虚也。稍冷即泻,里虚寒也,手热足冷,上下不和也。邪在肌表,阳气拂郁,其治唯有一法,即表之散之。邪去则表里协调,上下和谐耳,苦寒清利,显属谬也。拟:

桂枝6g 白芍3g 炙甘草3g 麻黄4.5g 杏仁6g 生姜3g 红枣4枚 一剂,温服覆被。

二诊:药后微汗出,痒大减,面仍红,大部丘疹脱皮。经来二日,量较前为少。仍恶风,喷嚏多,大便仍溏,脉舌同前。邪虽去大半,然恶风、身痒为余孽未尽,以其时汗出,不宜更用麻黄,拟桂枝汤小剂治之。

桂枝6g 白芍6g 炙甘草4.5g 生姜3g 红枣6枚 二剂

三诊:痒止,面转淡红,脱皮丘疹已隐,皮肤粗糙不平,恶风、自汗止、喷嚏不再,大便成形,心下冷感亦轻。可见桂枝汤不仅可祛外邪,用其温里,同样能建奇功,继续进之,则云路不远矣。

守方三剂。

2.发热

张某,男,35岁,木材公司木工。感冒半月余,每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

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上班依然。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进入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羁留于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

麻黄7.5g 白芍6g 甘草4.5g 杏仁6g 桂枝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一剂

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脉散加味治之。

3.风疹 

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喜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也。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拟当归饮子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 生地10g 黄芪15g 何首乌15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蒺藜15g 蝉衣10g 三剂

二诊: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之,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亦微,麻黄汤、大青龙汤显然不宜,当小发其汗,拟桂枝麻黄各半汤:

麻黄6g 桂枝4.5g 白芍4.5g 杏仁6g 炙草3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一剂

当晚,微汗出,疹随失。

4.瘾疹

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迄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拂,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乃至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

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麻黄6g 桂枝6g 赤芍10g 杏仁6g 甘草4.5g 当归10g 川芎6g 生地10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二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三剂。

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本文来源:《经方躬行录》

《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原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此事难知的目录

医之可法
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学人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针术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芳贽之汤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论议.皆其活法.所可学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莽者.然有一法一节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岂予好辩哉.欲使学人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广览泛涉.自以为多学而用之无益者.岂其知本.
或问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者亦有阴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复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脉.共计十三阴也.脑为诸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为十四阴矣.
经脉终始
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大指内廉出其端.
卯手阳明大肠.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 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巳足太阴脾.始于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
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手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 .终于小指外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
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至目锐 子足少阴胆.始于目锐 .终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阴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泽通气.故气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终.昼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则妇随.血随气而上行.殊不见润下之意.经云.气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书云.水日润下.如何说得.从气之血.有不行之体如百川右行东至于海请示.
日用
复临泰壮 干 . 遁否观剥坤二六.青白正分开与辟. 赤黑往来通道路.泰即居艮否居坤. 干作天门巽地户.气终于丑始于寅. 血谛辛阴从下去.丙潜壬内却从高. 顺至乙穴还上注.妇随夫唱几曾停. 万派千流无暂住.血气包含六子中. 昼夜行流五十度.食时骸理敬修行. 玄府身周匀闭拒.排山倒海毒非常. 撩鼻捻髭心不怖.天长地久太虚持. 不亏八一元来数.休说乘虚谩履空. 嬴取康宁三六足.知之非难行之难. 造次颠沛宜常虑.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横卧于东南西北者.自然之势也血气营运故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是地如卯黄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易曰.坤浓载物德.合无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为天之天.足之下为地之天.人之浮于地之上.如地之浮于太虚之中也.地之西始于寅终于丑.血之东根于辛纳于乙.相随往来不息.独缺于干巽.为天地之门户也.启玄子云.戊土属干.巳土属巽.遁甲曰.六戊为天门.六巳为地户.此之谓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气周流于十二经.总包六子于其中.六气五行是也.无形者包有形.而天总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气随之.百川并进而东血随之.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
答曰.脾虽寄于坤.实用于巳.从上肺心.从下肾肝.脾中得三数也.如气寄于辛而用于寅.包络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明经络之数有几
答曰.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思.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晨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问三焦有几
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证.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问脏腑有几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计之十二矣.故包则为一府矣.是为十三矣.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汤注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为十三脏腑矣.
伤寒之源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水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曰.运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无劳汝形.无摇汝精.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跷.精气伏藏.阳不妄升.故春不病温.又经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折.无扰乎阳.又云.无泄皮肤.使气丞夺.启玄子云.肾水旺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旺而水废.故病于春也.逆冬则伤肾.故少气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为温病.夏为热.长夏为大热病.其变随乎时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使民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惟房室劳伤.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为温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化之源.故为温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时阳气俱伏于九泉之下.人之阳气俱藏于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六阳安静于内.内既得以安.外无自而入矣.此伤寒之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伤于寒者皆为病热.为伤寒气乃热病之总称.故曰伤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阴用事于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而泄于外.时热已伤于水矣.至春之时.木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同为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有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矣.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风者无形之清气也.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为大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故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 而为飧泄也.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于夏也.若当春之时.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伤卫.以其阳气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汤发之.麻黄味苦.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也.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为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阳气出于地之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所以病发于夏者.以其木绝于夏.而土旺于长夏.湿本有夏行之体.故飧泄于夏也.不病于春者.以其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于木之时.而发于湿之分也.经曰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夏伤于暑秋必痃疟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湿土也.君火持权不与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所胜妄行木气太过.少阳旺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所不胜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为相火.水入于土.则水火相干.而阴阳交争.故为寒热.兼木气终见三焦.是二少阳相合也.少阳在湿土之分.故为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为 疟.久而不愈疟不发于夏而发于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于大暑以后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得动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有三)焦之舍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困. 而动于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声有痰咳嗽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肺不咳嗽于秋.而咳嗽于冬也.咳嗽者.气逆行上也气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为水气.
故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又曰.诸气郁.皆属肺金此之谓也.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辞理皆顺时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疑也.此四者皆无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后至.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为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字伤湿字.其文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为得之矣故曰.春伤于风说作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明矣.经云.东方来者为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于筋.内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伤.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通矣.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人
大羌活汤
清气为荣
浊气为卫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格则吐逆九窍五脏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
三阳气血多少
气血之体
辨表里中三证
辨阴阳二证
辨表伤阴阳二证
辨内外伤
辨伤寒言足经不言手经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
太阳六传
太阳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头痛
治三阳则不可越经
问桂枝汤发字
太阳禁忌不可犯
太阳证当汗
太阳证不当汗
当汗而不汗生黄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痉
不当汗而汗成畜血
血证见血自愈
知可解
知不可解
脉知可解不可解
易老解利法
九味羌活汤
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
太阳一下有八变
里传表
伤寒杂证误下变有轻重
五苓散为下药
当服不服则生何证
不当服服之则生何证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
五苓散以泻湿热火土入水
表之里药
里之表药
加减凉膈退六经热
阳明证 前后虚实图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
表里所当汗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难经沉汗而浮下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察色脉以定吉凶
弦有浮沉
针经
相合脉经
四正脉伤图
脉当有神
治病必当求责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
治病必求其本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痛随利减
抑本
虚实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治当顺时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
问寒病服热药
疾有自误
病有变怪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桔梗枳壳汤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三法五治论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面部形色之图
天元图
地元图
人元例
阴阳例
配合例
子母例
兄妹例
接经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
拔源例
接经补遗
天元图
地元图
大接经从阳引阴
大接经从阴引阳
诸经头痛
大头痛论
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
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
论史副使病证
后序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七)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患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两三次,似疟疾般,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即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若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征象,疾病即将痊愈。

若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皆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若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一般来讲,太阳病得了八九天,病在七天就会好,但是呢却没有好,却出现了疟状,就是有忽冷忽热的现象,如果说是恶寒多而发热少,这只能说明邪气还比较盛,抵抗力比较弱,也就是说表证还比较重,反之,如果说是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那就证明表邪不是很重,说明这个人的抵抗力还是比较强。

当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者燥渴。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到少阳了,如果有口渴,大便又不正常,那就是进入阳明了,如果这个病不呕,大小便又正常,说明病没有进里,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而是在太阳。

患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好像是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说明胃气和,大小便又正常,那就说明里气也和,也就充分证明了邪气郁滞在表。如果脉是微弱的病人,摸他脉象慢慢的和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俱紧的,现在是一息四至了,证明邪气已去、正气恢复的征象,说明病快好了。

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讲了脉法,一个是要有胃气,一个是要有神,再一个就是要有根,那么这样的脉就是正常的脉。我们做医生,一定要知道正常,才能判断不正常。

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是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所谓脉要有神,就是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摸那种塑料水管,不是让你去摸那种铁水管,或者是那种很硬的水管,那是摸不出感觉的。压压看,摸到脉,里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脉,感觉就像摸葱,扁扁的,中间是空的,这种脉象就是贫血了,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什么叫脉要有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这就表示肾气尚存,那么这个病人就还有救,暂时还不会死。正常的脉,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的时候,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那就提示肝有问题,弦脉多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

如果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样,这就提示肺有问题了。如果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也很快,或者是很慢,一息二三至,这就提示心脏没有力了,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寸、关、尺的脉会变得很洪,脉形变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

如果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果跳的速度很缓,表示已经没有胃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肾脏有问题了,有可能是肾结石,或者是尿毒…。

我们还可以用望诊,看病人的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发黄,就是身体要开始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要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了,让他慢慢恢复。

如果病人的脉微细而且还怕冷,这就说明阴阳俱虚、脉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是从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 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热色的病人,就是脸色红赤,这就是病还没有完全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条就是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身体里面要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

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丢失得厉害,本身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他会更虚弱,但是脸上的颜色反而发红,也就是还有热,这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好,代表还需要服药。

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与肌肉之间,风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风吹皮肤会痒的,其实在痒的时候,发微汗就可以了。

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这时就要把麻黄也要加进来,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