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收集了桂枝加附子汤原文,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桂枝加附子汤方解。之前本站还发布两篇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经验。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延伸阅读:
1、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2、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桂枝加附子汤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组成】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6g 生姜10g 红枣12枚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寒,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脉象微弱者。
【禁忌】
1.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者,忌之。
2. 无脉微、恶风寒者,忌之。
【类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皆可治汗后恶寒。不同者,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表证已罢,阴阳两虚,故不发热,仅恶寒。本证因表邪未解,阳气损伤,故仍有发热。
2.桂枝新加汤:同可治汗后发热、恶风、身疼痛。不同者,桂枝新加汤证,气阴两虚,脉见沉迟。本证汗出过多,阳气损伤。以汗漏不止、脉象微弱为主要症状。
【临床运用】
1.贫血体质、老人衰弱、产妇等汗出过多,而有失水倾向者;神经痛、偻麻质斯、足腓肠肌痉挛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2. 外感后行房,致汗多如雨,恶寒,脉浮涩者。(《三部六病精义》)
3. 治心腹疼痛,手足逆冷,身体拘急。(《针术秘要》)
4. 鼻衄。症见脉微细迟,口淡,苔白,清便自调,投寒凉止血剂不效。(《浙江中医》1958;10:34)
5. 乳漏。兼乳汁色清,神疲嗜睡,畏寒喜温,脉沉缓。(《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99)
6. 麻疹出而不透。伴疹色淡白,四末不温,舌淡,神倦嗜睡。(《新中医》1985;4:41)
【桂枝加附子汤方解】
此治太阳少阴同病之方,具有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敛液止汗之能。临床用于汗漏不止,恶风寒,四肢拘急,脉微或浮而无力者。
本证汗不如法,汗出太过,表证未解,反致阳气损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内守而汗漏不止;汗多津伤则小便难;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酸痛,屈伸不利。临床伴有面色咣白,倦怠神疲,嗜睡懒言,畏寒喜温,其汗多凉,肌肤、四末不温,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多津,脉微、或浮而无力等症状。阳虚不固之证,其表证不因汗出而解,发热不为汗出而减。单纯用桂枝汤非所宜也,须加附子以益阳固表。阳气复,表固密,漏汗自止。若大汗不止,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亡阳之证,急当用参附剂救治;若大汗淋漓,发热肢温,脉大而乱,为气阴虚脱之证,宜大剂生脉散或山萸肉救治之。由此可见,用药取汗,以微汗出,遍身漐漐恰到好处为宜,剂量失当,或服不如法,如水流漓,则有伤津损阳之虑。
汗漏不止,不仅阳气损伤,津液亦因之而亏,何不滋救阴液,而仅加附子温补阳气?先贤认为“有形之津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伤寒论今释》云:“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故首须温补阳气,阳气复,则津自生。且方中芍药甘草汤酸甘益阴,非不顾阴,乃施治用药之首次也。
涕、唾、泪、乳、血、带、尿、便,与汗一样,同属水谷津液所化,皆为机体分泌、代谢物。阳气虚弱,固摄无权之多涕、多尿、乳溢、流泪不止、二便失禁、带下绵绵、经水淋漓、便血、尿血、鼻衄,皆可类比为汗漏不止。然诸出血证,属热证多、阴虚证多,故辨证确属阳气虚弱,不能统血者方可使用。否则,以热治热,不啻火上浇油,必致“血流如注”矣。
同理,凡属阳气虚弱、筋脉失养之腰背疼痛,四肢酸困,手足不温,阴冷,阳痿,痛经,不孕,皆可用本方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
1. 乳汁不足
高某,28岁。产后月余,乳汁甚少,服催乳片不见其增,婴儿不时饥啼,夫妇甚忧,邀余诊之。
某面色咣白,眉间驻愁,舌质淡嫩,苔白厚腻。胃口索然,强食后心下沉闷,嘈杂难化,大便溏稀,日一二行。肩背、腿踝疼痛,畏风,饮水进食,则便汗水津津,减衣即寒,添衣即汗。诊其脉,沉而细缓。
脉证观之,此气血两亏,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营卫二气不相偕也,岂仅缺乳哉。《傅青主女科·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篇云:“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不几向饥人而乞食,贫人而索金乎?”且血、汗、乳同源,汗多,则乳少也。故调和营卫,温补阳气为本案治疗大法,待气充血沛,乳汁自如泉涌。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附子10g 黄芪30g 生姜五片 红枣5枚 三剂
二诊:汗出恶风、骨节疼痛皆减。纳食仍差,故乳汁仍不见增,脉舌如前。
上方加白术15g 三剂
三诊:汗出恶风止,进食日渐有增,大便成形,舌淡红,腻苔变薄,乳仍不多,缘气血亏虚也,守方续服五剂。
四诊:乳汁虽不能令儿饱腹,然已明显增多,效不更方,嘱更服五剂。
2. 崩漏
李某,女,40岁,芝郡人。素日形体消瘦,虚弱多病,今年妊娠五月行引产手术,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半月方止,亦未及时调补。术后36日,复见红,量多色淡,微有血块,少腹不痛。自认为月经,未予重视,七日血不减,始就医。先用消炎、止血剂不效,后又行刮宫术,量虽减,犹未止。逶延月余,虚衰益甚。头晕目眩,体倦无力,昼不思食,夜不得寐,心悸筑筑,汗出津津。近复因食水果而泄泻,日三四行,恶心嗳逆,肠鸣后重。本属至虚之体,复遭创伤、伤食之苦,真乃“船破偏遇顶头风,屋漏反遭连夜雨。”询知自引产后,时发热、自汗出,汗后恶寒一直附身。口不干,不思饮。视其面色萎黄,爪甲少红,舌淡白,苔薄白。切诊脉象沉缓无力,腹直肌紧张,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其气血两虚,营卫不和,阳气失秘,故崩漏、自汗、下利诸症一时并见,治当调和营卫,补阳益气。拟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附子6g 白术15g 黄芪15g 生姜10片 红枣5枚 二剂
二诊:崩漏停,下利止,知饥思食。发热汗出,心悸失眠亦轻。仍恶寒,脉象弱。拟:
原方二剂。
三诊:发热汗出止,恶寒不再,诸症悉轻,嘱服归脾丸善后。
按:桂枝证加阳虚液脱者,本方之证也,不必限于发汗与否。本案久漏不止,即阳虚液脱之因,亦遂漏不止之“红汗”也,故投桂枝加附子汤以治。可见伤寒方非囿于治伤寒也。
相关文章如下: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案,加减运用
桂枝加桂汤原文,桂枝加桂汤医案
桂枝甘草汤原文,桂枝甘草汤功效,加减运用医案
1,感冒怕风,后脑勺发僵,如果吃过葛根汤会发汗过猛虚掉,吃桂枝加附子汤或真武汤把阳气救回来。他本来是吃桂枝加葛根汤,却跳级吃了葛根汤,(葛根汤是燥热感冒,太阳区块传到阳明区块,太阳过阳明区血分受邪。用有麻黄的葛根会把人打虚,葛根汤不对症吃错)临床也有吃错葛根汤用桂枝汤救回来的。
2,桂枝汤治疗自汗,不一定要脉浮缓,受了风邪自汗不止,用桂枝汤治,不要马上加黄芪,会破坏桂枝汤通营卫效果。桂枝汤治营卫不停的出汗,桂枝汤加附子汤治阳虚出汗自汗。(阳虚出汗在时方用防风为主的玉屏风散,治疗表虚出汗效果好。桂枝汤加附子治虚汗有效。)!
3,案例1,病人头汗出,舌红,舌苔白,脉浮缓又出汗。桂枝汤主症。案列2,皮肤瘙痒,脉浮缓。皮肤痒是血虚引起,风邪容易进来,在桂枝汤里加当归补血。(如果舌苔发黄就不是桂枝汤)
4,对比麻黄汤症:感冒怕冷,身体到处酸痛,关节酸痛!喉咙痛、身上长疮不能开麻黄汤、下焦脉不强也是麻黄汤禁忌!脉不够紧不要开麻黄汤,出得了汗不开麻黄汤。
5,肌肉酸痛是受了风寒,要调和营卫,桂枝汤可以治疗风湿那样的肌肉酸痛。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就要加药了,如桂枝5克,加没药、乳香加到0.2-0.3,黄芪加0.5-1,补固筋骨加健筋骨的药,如续断、狗脊0.3-0.5。对于久不运动的人或搬重东西导致的肌肉酸痛可用。
小 编 导 读
桂枝汤是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耳熟能详的方子,一般来说多将之归属于解表剂治疗感冒。但桂枝汤作为“千古第一方”,如果只看作治疗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汤及其类方,能够解决诸多临床难题。今天,我就带大家从一则医案,见识下桂枝汤类方如何解决了抗生素治不好的肺部感染。
李某,女性,50岁。既往有大肠多发性溃疡病病史,有丁胺卡那、爱大、头孢类、青霉素类、环磷酰胺等过敏史。2010年10月初,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干咳,痰黏难咯,鼻塞流涕。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94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查胸片示肺部感染。门诊予静滴洛美沙星后未能缓解,仍发热、咳嗽、咯痰,故于10月8日转入病房。住院期间,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静滴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虑及患者为过敏体质,抗生素选择甚难,特请黄师查房,冀以中药获效。见患者神疲体倦,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每天下午及晚上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2℃。咳嗽咯痰难出,痰稠色白,恶寒。
先以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四天发热未退,咳嗽仍频。
黄师再次查房,见其 不时拭汗,且恶寒明显,天气虽热,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
即处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后下)。
嘱配两剂当晚服完,每隔两小时服一次,分4次服,服药后服半碗热粥以助药力,并盖被取汗。
患者遵医嘱,服上药1剂尽后,觉全身温暖,恶寒感顿减,当晚退热,病者自行停后服,但翌日又复发热。仍以桂枝汤倍增其量,并加厚朴杏仁,两剂。将息法如前。发热已全退,恶寒汗出已罢。
桂枝汤为众方之首,乃千古名方。其方义几乎无人曰不晓。但用于临床却常畏首畏尾。无非是南方无伤寒,夏天无伤寒之说,先入为主。因而临床上纵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亦视而不见。更若据《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问见症,但以发病时间以认症。故后世见到夏月发热恶寒无汗者称为阴暑,暑兼寒湿。有麻黄汤摆着不用,却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饮,强称香薷为夏月之麻黄。亦即夏月有麻黄证而不能用麻黄,香薷可代替麻黄。
及至观《吴鞠通医案》中载:鞠通自医案,四十岁时,六月十三日,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初用桂枝汤桂枝二两,毫无效验;次日用八两,半帖而愈。见吴氏用药果敢,毫不姑息,与其《温病条辨》风格迥异。而观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桂枝汤证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时节的。看来,夏天是桂枝汤证的多发季节。故曹氏门人姜佐景叹曰:“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唯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曹氏又说:“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本案发病正值中秋节后,广州地区仍如炎夏。而发热久不退,恶寒明显,自汗津津,黄师查房时,见其不断以毛巾拭汗,舌淡苔薄白,口中和。此桂枝证无疑,又有咳嗽气逆,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以桂枝汤治太阳病,非独为太阳病而设也。实际上阳明篇、太阴篇均有桂枝汤,是为发热汗出恶风而设。
此证当日黄师处方后,见其频频拭汗,恶风,曾嘱次日加附子。盖《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次日,再询之,虽汗出较多,但发热时并无汗出,多在退热时汗出更为明显,此非遂漏不止,且此时汗已减,故毋须用扶阳之附子,重用桂枝汤便可。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曰:“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此段服桂枝汤将息法,不可等闲视之,有时却是疗效的关键。
此段条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汗的问题: 桂枝汤证原本已有汗出,何以更发汗?桂枝汤是发汗之方?抑止汗之方?《经方实验录》姜氏把“汗”分为“病汗”“药汗”。即桂枝汤证之“汗出”为“病汗”,汤方后云“微似汗出”是为“药汗”。发汗后,“病汗”遂除,亦止汗也。 二是服药的问题。 经方大多一剂药分三服,桂枝汤更按病情“一日一夜服……乃服至二三剂”。三剂即九次服药矣!观今之医,凡处一方便了事,从不讲究服药方法。即便对证,也未必能克病也。一日三服,当时仲景已知药效须持续。此案原嘱服四次,但病家自服两次,故未能一剂收功也。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这本《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即方证相对医案、师门对话录、黄仕沛老师“临证感悟”及附录:经方学验“华山论剑”。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经方临床家黄仕沛先生的经方理论和临床特色。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莉娜 潘林平 杨森荣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脑疽”,一个妇人,她的大脓包就长在后脑勺。
太阳经的寒气之气会经过人的脖子,经过后脑勺输布到头顶再下来。到底把这个东西看做是一个发炎,还是把这个东西看作是太阳经的能量不通畅?
长很多青春痘,脸上,脖子上,背上都长。青春痘大多都分布在后脑额跟背部,那后面是太阳经不够通才会这样,吃桂枝汤,青春痘退得比较快。
背上长的疮,或者后脑勺长的疮,如果你抓到她的主证:比如说,怕冷,怕风,脉又浮,往往就可以用六经的治法去治它。
阳和汤治鹤膝风,贴骨疽,就是这个疮不往皮肤里面长,反而贴到我们骨头里面长,所以这个原来要变成疮的东西都埋到肉里面不出来。乳癖、乳岩,就是乳房长的肿瘤有些里面是有脓的,那也是没有办法跑到皮肤来,然后缩到里面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加土贝,土贝就是土贝母,在古方派的话,贝母是一个排脓的药,可以把它推出来。其实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推出来,这样的思考啊,其实,即使是我们今天治疗这个癌症之类的病,都还是会用到。
像这种疮疽类的这种思考,用很多补阳的药,然后呢用这个麻黄把这个阳药推出来,这样才让那个“阴疽”能够发,不然的话,慢慢慢那整块肉都会变质,就会变得很难救。其实不要说,疮在里面发炎的时候痛得很厉害,其实那这种“阴疽”往往是最要命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很多的便秘都是体质太寒,所以肠胃都不会动,可以用阳和汤补阳。
桂枝汤可以调理脾胃而疏肝,小建中汤是补肝的第一方,如果不是感冒吃桂枝汤,那桂枝汤就补脾胃,疏肝养肝。
睡觉才出汗叫盗汗,盗汗的话。治本要滋阴,或者要用桂枝龙骨牡蛎,治标要用桑叶。如果动不动就出汗,很容易出汗,那是自汗。自汗是表阳虚时方是玉屏风散。经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你该用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你不要跳级去用葛根汤,因为葛根汤是燥热感冒,太阳区块就要传到阳明区块了,太阳过阳明的时候那个血分已经有受邪,所以用麻黄从血分把邪气发出来的药。但是,那个葛根汤的应用的情况跟桂枝加葛根汤的用的情况其实是不一样的,在临床用葛根汤常常把人打虚掉。
如果要用桂枝汤治汗症的话,或许是桂枝汤治的那个营卫不调的出汗,或者是桂枝加附子汤治的那个阳虚自汗,但是无论你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或者是桂枝汤,基本上啊你一开始都不要用黄芪。因为过去有很多医案就是一开始就用了黄芪呢,就让这个桂枝汤发挥不了它通营卫的效果,反而那个汗不会好,所以黄芪都是几贴桂枝汤以后,或者几贴桂枝加附子汤以后再用它。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从营到卫,如果你把附子放进去,它就跟着这样走一圈,所以人的表面都很有阳气,有阳气够的人就不会乱出汗。
桂枝加附子汤治的这个表阳虚的自汗,如果在时方,要用以黄芪跟防风为主的玉屏风散来治也是有效。
先用桂枝汤加附子或单纯的桂枝汤,用到他已经好了一大半了,再用黄芪去补强
桂枝汤跟麻黄汤之间的分野的点就是:脉不够紧不要开麻黄汤,还出得了汗不要开麻黄汤。
桂枝汤治肌肉酸痛是很好的。因为桂枝汤好像能够让血液循环通畅一点。
桂枝汤5克,乳香跟没药加个0.2到0.3,黄芪0.5到1,狗脊0.3到0.5,可以治疗搬了重东西全身是酸痛,那种不习惯运动的人,偶尔运动到了,就吃这种药
【6.15】 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2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