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和很多的饮食有关,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们自身和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尤其是对元气的保养至关重要,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那么我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元气呢?
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以调节、维持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元气盛,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或疗法战胜疾病。如元气衰败,虽有效治疗,亦难免死亡。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和很多的饮食有关,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们自身和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尤其是对元气的保养至关重要,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那么我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元气呢?
入秋第一波低温报到!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大,加上工作操劳,已有不少民众出现喉咙干痒、咳嗽、打喷嚏的现象。这时候,人参就是很好的补气食材,可帮助恢复元气、预防感冒。中医师提醒,民众常误以为冬天才是吃补的季节,其实秋天就要温补,才能减少秋燥症状,并提早增强身体保护力!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补身,但必须根据每个时节的特性而调整吃补的方式,才能补得有效又健康。以秋冬来说,是万物收敛、精气聚集、润养五脏的时机,特别适合养阴、补气、润燥。
秋天干燥易感冒 生脉饮滋阴清热
中医师张家蓓表示,秋天湿度低、空气干燥,加上现代人长时间待在冷气房,干燥的现象更加明显,很多人都有眼干、口干、皮肤干的症状,猛喝水也不见得能改善;加上气温变化大,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此时,就是需要养阴、补气的时候,不妨以植物性食材「温补」一番,帮助调整体质。
由于秋天还不如冬天寒冷,若此时就吃姜母鸭、羊肉炉等动物性食物,反而容易补过头,越吃越燥热,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张家蓓中医师建议,可以透过温和的「生脉饮」补身,其中含有人参、五味子、麦门冬等植物性食材,有助于滋阴清热,天天适量饮用可达到养生效果。
人参补气、五味子敛气、麦门冬润燥
其中,人参可以补气,尤其是活动量少、容易疲倦、休息不足的上班族特别适合,而且补气就能帮助提神,效果可能也不输咖啡呢!至于五味子,则是具有收敛的特性,可以保存人参补进去的气,还可以敛燥,将汗水等体内的水分收起来,最后搭配麦门冬的润燥效果,减少上火、焦躁、失眠等困扰。
生脉饮调理阴虚体质 搭冰糖炖梨防感冒
张家蓓中医师表示,生脉饮适合一般体质的人,尤其是经常熬夜、用脑过度者。这种类型的人容易有阴虚体质,特色是平时不常活动,一动起来就满脸通红、身体发热、情绪烦躁。另外,需要进行马拉松等激烈运动的人,赛前也可以喝生脉饮,帮助提升运动表现。
另一方面,如果身体的气不足,就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感冒,此时可以搭配冰糖炖梨,不但能减少口干舌燥、发热等秋燥现象,还能提升身体的复原力,帮助远离感冒、强身健体。建议每天适量补充1次,而且维持天天喝的习惯,保健效果比较好。
生脉饮与西药间隔 有疑问咨询中医师
需要提醒的是,人参本身就有降血糖的作用,若民众已有服用降血糖药物,与生脉饮应间隔至少半小时。另外,人参可以补充体力,对病人是不错的补品,但考量每人病况和体质不同,若有饮用需求应先咨询中医师,就能喝得安心又健康。
许多上班族用脑过度、长期熬夜,属于阴虚体质,适度饮用生脉饮可帮助增强体力、补充元气。
养生的要诀在于养好精气神。精气神能全方位地看出去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养好精气神的第一步就是着重调理好最消耗精神的五个地方。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第一,眼睛,第二,耳朵,第三,舌头,第四,鼻子,第五,就是大脑妄想。
? ? ?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而内三宝为生命之根,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长寿,少生疾病。
可是我们毕竟是凡人,生命不过数载,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要是真学鹿龟鹤,那岂不是人人都成了苦行僧?凡人自有凡人的办法,该吃吃,该睡睡,然后学点中医养足精气神,永葆青春美貌,这才是我们多数人的追求嘛。
《黄帝内经》上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思是人的精神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我们的精神状态安守祥和,我们的健康状态就会相应的健康。如果我们的精神飘渺,时时飘忽。我们的身体机能也随之失衡。现代人非常着重营养,其实人体本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但90%的能量就是心生妄念消耗掉。
精神内守中,守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很重要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如果每天留恋花花绿绿,精神就会消耗掉。比如我们在看花,眼睛就会聚精会神集中在花身上,精神就流失了。
现代人严重依赖手机,把精神都消耗在手机。中医上学名叫肾精。比如一天都在看电视,身体的肾精慢慢地耗,但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但会感觉非常累,因为肾精消耗严重。
眼睛东张西望地留恋,看到了欢喜,心生贪恋。这都是耗精神。虚云老和尚,从来都在定中,他的照片眼睛都是下垂的。所以他到一百多岁,精神好,视力也好,甚至能写小楷字。
眼睛是通肝木,耳朵是通肾水。现代人听音乐,喇叭开得很大,这些音都是物理音,对人的精神都是损伤的。寺院里讲究环境清净,声音要安静。人要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拉伸耳朵去听,消耗自己的肾精。
第三个舌头,口味要清淡。很多人追求重口味。吃酸辣火锅,或者每天要吃橄榄菜,辣椒等下饭,这都是口味败坏。
而口味败坏,根本原因就是肾精不足。比如解渴。口渴了,喝水能解渴吗?其实解渴是靠体内生津。有些糖尿病的,一直感觉口渴,就是他体内无法生津的原因。津恰好是来自肾水和心火相交以后,嘴巴就有口水,这时的口水是甜的。肾精不足,你就感觉不到甜味。
第四个是鼻根。许多人很爱闻香水,女士们爱喷香水,但有所不知的是香水会伤脾胃,让人消化不好。法华经说了鼻根有八百功德,如果鼻根清净,你看一个地方,好不好,比如你要买房子,你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了。这是鼻根清净的功德。
第五个是意根,人的大部分的精气神都给妄念给消耗了。比如疑心重的人,一般脾胃不好,不容易聚积脂肪。通常手纹会比较乱,因为思维太复杂,容易猜疑,一会儿想他是好人,一会儿想他是坏人。这类人就比较累。所以人要简单一点生活,这样精气神就足。
要修心养性,调养好自己的精气神。精气神都调养好,精神状态才会饱满。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清心寡欲,放下执念,饮食规律。这样自然而然,精神状态就会饱满,精气神元气就会充足,身心俱适。
一、养精,不是禁欲要节欲
肝主疏泄,禁欲就意味着疏泄不利,让人很憋屈。所以中医讲的是节欲,即量力而行。当以个人舒适为度,比如说性生活之后没有明显的疲惫感,精神没有受到影响,当时略微有点腰酸不要紧,第二天能恢复,那不算过。
肾精化气,靠肾阳。要增加肾阳,那艾灸是很好的方法。可以艾灸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艾灸到肾跟丹田,最好是暖而不是热。《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作“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暖就是少火。艾灸的时间自己把握,但是一定要暖。
有的人艾灸容易上火,上火就灸涌泉穴。涌泉引火归元,而且涌泉就在在肾经上。
二、养气有三穴位
艾灸,按摩,和祝由是上古时期养气的三大法宝。所不同的是,按摩是由力化气;而艾灸是由气化力。调气之法,为火最快,借助太阳的力量来调节我们人体的小太阳。
施灸,最重要的是屏气凝神,将心放在被灸处,神到气到,才会有效。所以艾灸时最好是能专心养气。
养气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肚脐中央向下2横指处即是该穴。)
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中医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膻中: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要修心养性,调养好自己的精气神。精气神都调养好,精神状态才会饱满。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清心寡欲,放下执念,饮食规律。这样自然而然,精神状态就会饱满,精气神元气就会充足,身心俱适。
3. 握固,养精气神的道家极简秘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道家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印:握固。
>>>>握固方法:
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这便是握固了,平时的握拳是把大拇指放在外面,握固则是把大拇指放在里面。
此功法不拘时间,要提醒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握固。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开会等手臂闲下来的时候都可以握固。
现在即将进入冬季,许多人都有手脚冰凉的现象,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现在便将自己手握固,等待片刻,觉察冰凉的手是不是有回暖的现象?
这便是阳精得到固摄,来温暖我们手脚四末。所有冬主收藏,特别在这个季节,大家正好可以顺应天时,通过握固这个方法,来固摄好我们珍贵的精、气、神。
>>>>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
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 “肝主握”。
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
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说:“骨弱筋柔而握固。”这说的就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然身体非常柔弱,却能让自己不受外界邪气的侵害,他们的护体秘诀就是双手握固。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握固可以培养我们的“浩然正气”,从而抵御外邪侵害,达到《黄帝内经》上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特别需要握固来激发人体正气的几种情况
1、如遇到天气突变或者容易感染风寒季节时,大家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握固静坐,能帮助你驱赶外邪,保存体内的正气。
2、需要在寒冷的夜晚或者大雾天气中长时间行走,也可双手放在衣兜中握固,防止外邪侵入体内,避免感染疾病。
3、医院探望病人时,双手握固,便可激发人体正气,开启你的“金钟罩”,病魔自然会远离你的。
4、握固可以锁住固护肾气、肾精肾水,滋阴降火。遗精、遗尿、脱肛、带下、崩漏等症状,也可以采用握固法。
5、经常握固可以畅通气血,护发养颜。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就是说,乌黑亮泽的头发能说明你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肝肾,当然能帮助你乌须黑发。
这样简单有效的方法还不赶紧和朋友一起做起来,握固可以时刻进行,重在坚持哦!
【导读】:呼吸是人的一种本能,它伴随着人的生命始终。别以为呼吸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在养生概念开始普及之后,你会发现只有正确的呼吸才能够维护身体的健康。
一、人的呼吸分两种
人体主要的呼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由少量吸气的方式将空气吸入肺部后吐出,从外观上看来只有胸部上下起伏的「胸式呼吸法」;另一种就是以大量吸气再慢慢吐出空气,看起来就好像把空气整个吸到肚子里去因而使腹部上下起伏的「腹式呼吸法」。
二、浅呼吸对身体无益
事实上所谓轻浅急促无益于身体且不利于身体代谢循环的「浅呼吸」,其实也只不过是交杂了这两种呼吸方式却都没有完全进行(没有吸入足够的气体,导致循环不良)之后所形成的产物而已。也就是说这两种呼吸方式都是人体与生俱来功能,只要能好好的养成完整进行习惯,就无所谓好坏的差别。
三、腹式深呼吸疏肝理气
腹式呼吸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病人的肺部都处于无弹性和扩张状态,影响肺活量。而进行深呼吸,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四、腹式呼吸的方法
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病人的肺部都处于无弹性和扩张状态,影响肺活?量。而进行深呼吸,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
培补“元气”《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
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中医认为,促使真气运动的措施有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之法;二是审神运行真气,如“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三是练形运行真气,即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动,从而提高机体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固葆“精气”《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若“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摄生必须节欲养精。对性生活来讲,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才有益于养生。说明纵欲过度,便是肾气亏损,精疲力竭,令人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平心“静气”大思想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静则神藏,躁则神亡”。人心宁静平和,体内各系统功能处于平衡协调状态,有益养生。因此,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才能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指房事);终身之忌,暮常护气”。人类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情志抑郁,多愁善感的人,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宽胃养气相悖,给胃气带来伤害而影响健康。
长存“浩气”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因此,应注意德行的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
呼啸“舒气”《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以呼吸也”。居室要经常打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得到净化。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佳句,或哼唱小调歌曲,或漫步树林中仰头长啸,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能起到按摩和刺激作用,从而达到发泄闷气,舒畅心情,排除杂念,物我两忘的境界,对健康不无裨益。
清静“通气”《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曹庭栋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jieys/1961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秋季养生重护腰
下一篇: 天凉后养生做好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