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基础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祝由网 2023-11-13 14:18:40

诊脉动方法由整个经络检查中独立起来,是脉诊形成的一个关键,但这种分化是逐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诊脉动不断积累经验,其方法日趋绵密,内容亦日益丰富,如逐步肯定经络的部位,和若干反应病情的脉象名称等等,大摸在扁鹊之后的仓公时代就是脉诊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脉诊的最初方法和使它趋于独立,但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技术还为时尚早,此后大致是经过《内经》、《难经》、仲景、华佗等人的一段历史时期和很多人的努力,脉诊才正式独立而成为专门之学。

脉诊的独立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它还是起源性质的,取得了基本独立的条件,第二个过程是完全独立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内经》做为代表而起步的。限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我们主要通过第二阶段的若干内容的反映,去分析考证第一阶段的某些基本概况及其分化独立的来龙去脉。

古人检查经脉的方法文献不多,到了《内经》时代脉法虽然似已独立,但实际仍在形成独立的过程中,由于去古未远它的某些资料对于我们探索脉学的起源,尤其是诊察脉动的方法由整个经络检查分化出来的问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内经》论述经脉时涉及了脉动检查问题已如前述,另一方而《内经》在论述脉法时仍然保留了若干非脉动的内容,这显然是经络检查方法的另外的那部分,例如《内经·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我们知道《内经》的三部九候与《难经》不同,是一种按经络穴位的通诊法,小、大、疾、迟当然是指脉的搏动,但热与寒就不能说是脉动了,这只能是按抚有关经脉的走行部位所得的感觉,而是与脉动无关的。《内经》不是一苒强调厥证从下而上是循着经脉的吆!至于独陷下是否就应当解释为沉、伏等亦有可议,古书代远年湮不能随便“望文生义”,它亦有可能属于一种经脉检查方法,质言之亦就是说它指的是脉动陷下,还是经脉本身有下陷的情况,古法失传文字又简不好作结论。总之,至少我们可以从寒热两者看出《内经》里仍就存在诊查经脉的一些其他方法,脉法虽然已经独立,但这些仍勘除未尽,《内经》以后就不再见有这种情况了。可见脉诊是从诊经脉的综合方法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当然其他方法不止于寒热等几种。脉诊除了要从诊经脉中独立出来,由于它是诊脉的搏动就还要从诊络脉中独立分化出来,《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等等。诊络是检查经络的一部分,它不是诊脉动而是观察浅表血络的颜色和性质。脉诊独立为诊脉动则与诊络分离开了,诊络法可以说是不传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还在诊病时参考鱼际的情况,另外小儿科诊三关虎口纹之法是诊络的遗意,但这都不算是脉诊了。

诊脉动的方法在独立的过程中还要与“诊皮”的方法分析开,亦即分离开来,原来脉法有诊皮,见于《内经》的主要是缓、急、大、小、滑、涩、寒、热等,这个分化比较完成的晚,到《内经》时代尚未完成,所以《内经》有尺寸诊法、诊尺法等所谓诊尺实是诊尺肤亦就是古人皮诊之遗法。

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诊脉动要独立须与色诊分开,古代经脉诊法是包括一部分色诊的,因为经脉皮部尤其是络脉必然影响外在的颜色和性质等,这在《内经》全书都有反映,《素问》还有“皮部”、“经络”等篇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在《内经》时代,脉、色两种诊法基本上分开了,但可能是为时不久习惯上还在强调两者的关系,如非常强调“能台色脉,可以万全”等等,而且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脉诊专篇中分系统地收载了五色诊法的内容,可见它们原来是一种诊法,虽然分开了但仍有各种方式的联系。《内经》以后的书就不再见有这种情况了。

总之,古代经脉诊法是一种综合了多种方法手段的检查方法,它与经络的全部内容相联系、相适应,诊脉动是其中一个具体方法,它与经络的全部内容相联系、相适应,诊脉动是其中一个具体方法,由于诊脉动的越来越被重视,内容日益丰富,于是逐渐与他种方法分开独立出来,并独自占有脉诊之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053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