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脉象变化的程度亦是表得病机的重要方法,自然它亦会联系到生理、病理乃至预后等问题。例如《内经》中论述季节、五脏,六经的生理、病理,死证脉对就是用某些脉象结合胃气的有无多少,亦就是具体脉象的突出程度,来说明其机制的。
除此以外结合临床病证的例子亦很多。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散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动!日步气,一人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病风,脉涩日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日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又如《灵枢·禁服》:“人迎大一倍子寸,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兰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朴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日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来,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痈。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燥,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步阴,二倍而燥,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燥,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痿,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贝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传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目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急甚者为瘿疯,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暗,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灵枢·根结篇》:“一日一夜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一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预之短期。”这不但从程度上说明病机亦说明了预后。在《难经·三难》:“三难日:脉有太过,有不及,关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日太过,减者法日不及。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一寸而沉,过者法日太过,减者法日不及……”《难经·十难》对脉有所谓十变之说,谓:“十难曰,一脉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者,肝邪于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于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白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于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于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于小肠也,心脉微涩者,太阳邪于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于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于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难经·十四难》:“十四难日: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日平,三至日离经,四至日夺精,五至日死,六至日命绝,此死之脉也。何谓掼,一呼一至日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日死,四呼一至日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随后就对不同程度的损和至脉,结合五脏及其所荣做主病的描述,这里当然亦含有病机的意义。
在《伤寒论-辨脉法》中亦有:“跌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鞭,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鞭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以数脉的程度来分析病机。又如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按虚脉为浮大而空软的脉象,浮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从脉上讲有程度轻重的问题,但性质是一数的。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以双弦单弦为程度上的区别,并以见病机之不同。《金匮要略》论水气病时谓风水其脉自浮,皮水其脉亦浮,语意之间,就有不同。石水其脉自沉,正水其脉沉迟。与风水皮水之语意亦类似,说明风水的脉浮与石水的脉沉是绝对的,典型的,其程度要重,而皮水的亦浮,正水的沉迟,就是前者亦属于浮脉,后者的沉又有兼脉存在,其性质就与风水、石水的浮沉脉都有程度性质上的差别了,结合病机亦是有其相关性质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04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二)
下一篇: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