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是一门技术活,方法不正确会导致中药的药效大大减小,那么煎中药的正确方法是怎么样的呢,煎药的用水量、煎煮的顺序以及火候时间都要拿捏得当,下面带大家来学习下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1、用水
我们大家在煎药时很少考虑选什么水的问题,其实水在煎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张仲景的方书当中,有的方要求用清浆水煎药,有些方要求用甘澜水、泉水煎药,甚至还有要求用井花水煎药,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都有很深刻的用意。不同种类的水、不同地方的水煎出的药效都有一定的差别。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另外不可用热水浸泡中药,因为在药的表面可以生成一层膜,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
2、 加多少水
一般而言,头煎的水量以没过药面二横指或手掌约3厘米为宜。实际操作应用时,仍要从药材的质地、剂量、效用,及服用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增减。对于一些吸水性弱的矿物、贝壳类药材及芳香解表剂(如桂枝汤、银翘散)等,不宜多加水,以淹没药材为度。吸水性较佳的药材(如茯苓、山药)及植物花、叶类(如旋复花、桑叶、枇杷叶)等,应适量多加些水。质地坚硬黏稠,需要久煎的药材(如龟板、黄芪)及滋补调理药剂(如六味地黄汤)等,因煎药时间延长,所以必须多添加水量。
第二煎因免去了头煎药材吸水量的部分用水,因此,二煎水的添加量通常只要浸没药材即可。
PS: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
3、药物的煎煮顺序
拿到方剂,先要看有没有特殊药,药剂内凡注明“先煎”的药物,多是矿物、动物、贝壳或坚硬药物,这些药物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所采取先煎的办法,用武火加热至沸,煎10~15分钟后,再放入群药。“后下”药属于清热解表药,含有挥发性成分或组织疏松的药物,不宜久煎,否则药效成分随之挥发而减低疗效。“后下”的药物在群药将要煎好时放入再煎5~10分钟即可。“布包煎”的药大多是含有黏性成分或粉末药物,以免糊锅底,有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熔化”(烊化)药物则用煎好汤药溶解内服。“冲服”是用煎好的汤药送服或用温水冲服。
4、火候及时间
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2次,时间依药物属性决定,煎中药的正确方法还得根据药物类别来定。
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煎煮时间头煎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二煮沸后5分钟左右。
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煮30分钟甚至60分钟,二煎煮沸后20~30分钟。
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煮沸后10~15分钟。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
5、药量及浓度
煎中药时,药液应保持一定的“量”。一般而言,中药的煎出量应保持在400~500毫升之间。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得越浓效果越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煎的时间长些,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来,溶于汤里。其实,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
实际上,煎中药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饮片中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其次,过分浓缩的药汁又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服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PS:药渣可以再用
在家里煎好的汤药,常会出现絮状沉淀物,其实这既不是渣,也不是清汤,而是发挥药力的一层药液。喝前可以摇一摇,将这一层絮状沉淀物摇匀服用。
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1: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zhi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2: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3: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4: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1、在拿到中药的时候,看看是否有需要先煎或者需要后下的中药,如果没有,可以以7:3的比例也就是7碗水,熬成3碗水这样的比例,这就要看中药的量有多少。
2、如果中药的量适宜,将中药倒在砂锅之中,不要用铁器或者金属的器皿,尽量用砂锅或者搪瓷盆来进行煎煮。将中药倒入砂锅之中后,到入7碗水,一般可以用家中的吃饭的小碗来进行测量,大火烧开,烧开之后改变成小火,再维持30-40分钟,将汤液倒出,尽量倒出2-3碗水的样子,然后再加水,重新刚才的步骤,大火烧开,小火慢炖,30-40分钟后再煎煮一遍,然后将这两次药汁合在一起,这就是一副药所煎煮出来的药汁。
3、但对于大量的中药方子比较大,量也比较大,就可以适当的多加水,但是药量依旧是按照7:3的比例,7碗水的比例熬出3碗水的样子,最后将2次煎煮的药兑在一起,然后分2次服用。一般早和晚服用,如果吃补益类的药,尽量是空腹服用,如果对胃肠道有刺激的,一般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01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