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针灸: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过山龙 2023-07-25 19:16:12

免费学习中医针灸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生活中用手指按身体某一个点,身体另一个点却会有针刺痛感?针灸左侧足三里的时候,有可能右边的足三里也会有热感。 当左肩膀酸痛,按摩右肩膀对应部位,其缓解疼痛的效果反而更快。还有,当我们腰背疼痛时候,针灸腿上的委中穴,疼痛很快就能消失。这正是运用了中医学“左病右治”、“上病下治”的原理。中医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整体观,如果你局部有病,治局部没有效果后,就从整体观入手,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左病右治,上病下治《素问》:“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灵枢》:“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腘是指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为什么取穴能这么任性呢?人体的四肢及躯干左右对称,并相互影响。12经脉气血相互流通的,其调理思路源于“阴中求阳,阳中引阴”的道理。阴阳互生,互根,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才化生出了左右,上下病互治的疗法。当然左右病,上下病互治,并不是说所有左右病,上下病都能互治,比如当你左臂痒痒,总不可能跑到右边去挠。这主要针对经络针灸而言,常应用于缓解调理四肢痛、腰腿痛。“左病右治”的应用四肢疼痛:当你左脚踝崴了,急性肿处没法针灸或按摩,会加重瘀血和肿痛。此时先在左脚扭伤处轻轻按,找到最痛的那个点,然后对应到右脚相同的部位进行针灸,可明显止痛。当腿脚疼痛麻木时,就按揉另一条腿。膝盖冷痛,就针灸另一个膝盖。有时候比直接针灸疼痛的部位那条腿效果还要好。这是因为,两边的经络是完全一致并相通的,你疏通右边的经络和气血的时候,左边也会跟着恢复,绝对不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上病下治”的应用头痛医脚:涌泉穴—当你有虚火的症状,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眼睛赤痛、痘痘,就可以取脚底板的肾经涌泉穴,针灸引火下行来进行调理。牙痛时,针灸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等作用,主调头部出现的牙痛、上火和发热等。腰背委中求:就是腰背疼痛针灸或者按摩膝腘处,也就是膀胱经的委中穴这个地方。除了针灸外,很多养生方法都有运用到上病下治。比如:泡脚。以下是几组上下搭配,作用神奇的穴位:百会穴——涌泉穴: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一补一泻,有良效。合谷穴——太冲穴: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肩隅穴——环跳穴:凡肢体(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天枢穴——足三里: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肺俞穴——俞府穴: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动动手指转发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肩周炎针刀治疗

当糖尿病患者并发了肩周炎,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血糖平稳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那么,下面是我给你介绍的肩周炎针刀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

肩周炎针刀治疗 1.无名,针刺阴陵泉穴下九分处。捻转提插,得气为要,配合活动关节。以左治右,上病下取,留针15~30分钟,以发病初期效果佳。

2.条口穴透承山,一针刺两穴。原创者称其为条山穴。原文记载:

92年,到新加坡的朋友家,正赶上朋友的大姨子来访。她当时提到自己患肩周炎多年,西医治疗不见成效,我问她愿不愿意试一试针灸疗法?她非常好奇,表示愿意试一试。我让她抬高右臂看看,她只抬到前胸上下就抬不上去了。我当即取出一支六寸长的毫针,在她患侧腿上的条山穴刺进去,由于针感强烈,病人大叫一声。我让她再抬臂试试,她一下就抬到头顶部位,在场的一片惊呼:神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故能治疗肩部疾病。

3.针刺患侧下肢足三里下1.5寸穴位。同样,该穴也是没有穴位名的,有人称其为平冲穴,有人称肩周炎穴,大部分人不知道该穴。提插捻转10分钟,强刺激,让针感传导至脚背,如触电感。嘱病人活动患肩,留针半小时。针后,做放松手法。

4.针刺内关穴上八寸,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有强烈的酸麻胀感,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肩,左右各一针。该穴没有名字,大家也知道在古典穴位里面,内关穴上八寸(腕横纹上10寸,肘横纹下2寸)是没有穴位的。

5.以阿是穴为主,在患侧肩部和前胸寻找压痛点,每穴压揉5-10分钟。然后再压揉尺泽穴5-10分钟。

6.在对侧阳陵泉处找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穴。

?

7.对于肩部早起的疼痛,针刺或按压冲阳穴,有效。冲阳穴为胃经原穴。

肩周炎的常见治疗方法 1、中药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以活血散瘀为主,其代表为透骨肩周贴。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

2、拔罐 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 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4、针灸 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

5、理疗 选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可起到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偏方治好肩周炎 〖用法〗:

备好纱布四层[规格:5公分?5公分(约口罩大小)],放入一个干净的小盆内,倒入适量陈醋,让醋浸透纱布。然后将稍拧干的纱布贴在肩部疼痛处,一块不够贴两块。再用电吹风热风对着纱布吹,约十五分钟左右,直吹到纱布干透为止。每天睡觉前吹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三次就会减轻痛苦,若每次吹干纱布后,再用热水袋做热敷十五分钟,则效果更佳。

一般用一个疗程就可痊愈。

人纪-针灸笔记(一)

学习中医讲究方法,基础知识是《人纪》,若为大师者必通《天纪》和《地纪》,即“不知易者无以为大医”(孙思邈)。《人纪》讲的是医学知识,讲哪些医学知识呢?五本经典即可!并且要按顺序看 : 1、《难经》,即学针灸;2、《神农本草经》;3、《黄帝内经》;4、《伤寒论》;5、《金匮要略》。五本书全是经典,对比国内的中医教材有天壤之别!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翻翻看;中国人真行,硬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医搞得不伦不类,愧对先人啊!

奇怪!近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孙中山(倡导禁止中医)、还是毛泽东(倡导中西医结合)、还是平头百姓,都从骨子里看不上中医;倒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对中医愈加青睐,奋起钻研。美国知识界称中医为科学,称西医为科技;上述五部经典被视为解救人类的密码,这究竟是为什么?看看倪师的讲解就清楚了,真是妙趣横生啊!从这一点讲,倪师倡导读五部经典实在是功莫大焉!

倪师的《人纪》针灸篇,是我看到的讲针灸最透彻、有趣、新颖的教材了。由于尊重知识,不便将原文载出,而只载出“听课笔记”。懂的人,提纲挈领、时习知识;不懂的人,看也无趣,算是“有教有类”了。

针灸01(第一篇)听课笔记

针灸的使用时机

以下情况不用针灸(总而言之:体力不够,元气很虚):1、病人气血大虚(没有元气);2、刚行完房事;3、激烈运动大汗;4、酒后大醉。

艾——性:药力向下找水、温热、纯阳

采用艾草找到水:将艾草收集堆在一起燃烧,方圆五里的距离查看有烟冒出的地方就有水。

隔姜灸(最普遍):将新鲜的生姜切成铜钱大小的片,用牙签出几个洞;艾草拿一撮放在手掌心用力搓成条状,揪一小段(一个单位为壮),将一壮的艾草放在生姜上;用火点燃,病人会感觉温热,生姜干了就换一片。灸单不灸双(灸三、五、七、九壮,这是阳数)。

刺水泡,从皮侧水平刺入,不留疤痕。

隔盐灸(用于肚脐:神阙穴): 盐巴:采用海盐或青盐,需要炒过使用,让热量变温后使用,将温热的盐放在肚脐里,将艾草放在盐上燃烧进行灸,一般治疗沥症。

寒沥(常使用隔盐灸)——不消化,吃什么排出来什么;热沥——排便很臭。

隔蒜灸(用于肺,如咳嗽):采用一整颗就是一个的大蒜,切成片使用。色白、辛辣入肺,放在舌头上灸,舌为心表,舌往前顶,心力量就加强,心肺最近,用急治法。

米粒灸(鼻豆炎、鸡眼):将艾绒揉成米粒大小,用凡士林固定于穴位处用香点燃进行灸。

针灸的原则:病进——病沿着四肢的末梢向躯干、心脏走;病退:病从心脏、躯干走向四肢的末梢。

带状泡疹:头尾隔姜灸; 古代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之(一周左右愈); 现在可用干绵花代替蜘蛛网,图凡士林固定,点火; 全蝎烤干,放入胶囊里吃,8-9粒。

针灸的禁忌

·?针而不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针灸并施徒试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灸的原则:痛灸到不痛—浓泡瘤,痛到不痛(到了好的皮肤);不痛灸到痛—脂肪瘤,不痛到痛(到了患处)。

· 热症不灸(感冒、发烧、痔疮),多汗、津液的地方不灸(头、脖、腋下、手掌、眼睛、阴部)。

针灸的急救法

1、针人中(嘴唇至鼻,三分之一处,从下向上倾斜剌入);
2、手十宣放血(大把抓住病人的手,快速针刺指尖放血);
3、足十宣放血;4、双脚涌泉(针斜入一寸半);
5、百会放血(清凉之感,凉到眼睛可睁眼,凉到嘴巴可说话)。

火罐的使用时机

蚂蝗吸血排毒。

? ?用火罐(急性扭伤) :1、溃疡(化脓);2、淤血;3、关节扭伤,在痛的地方放血。放血从暗黑色放到颜色变淡。

不上火罐:腋下、乳房、头部;痔疮(可放血),刺破后火罐吸出。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很多的养生馆都有针灸这个项目并且非常受欢迎,针灸就是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那么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什么呢?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1 1 、立法选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如同方剂一样,一首针灸处方中也应蕴含“君”“臣”“佐”“使”穴。其中,“君、臣”穴起主导治疗作用,治疗主要症状,“佐、使”穴起辅助作用,治疗次要症状。

“用针如用兵”,在针刺处方中,可通过先行针刺主穴体现主穴的主导地位,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然后再针刺配穴,辅助主穴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

在一首针灸处方中,制定针灸处方的同时也确定了针刺顺序。林智源等总结针灸处方中针刺顺序原则为:

①穴有主次之别,治有先后之分,即应先针“君穴、臣穴”起主导作用,再针“佐穴、使穴”起辅助作用;

②先针病所从生者,即治病求本为主,治标为辅,针刺顺序宜先本后标;③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先针所主治急性病的穴位对症处理治标,后针所主治慢性病的穴位,治病求本;

④根据既病防变原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应取可能传变之经穴为君穴,并且先针;

⑤根据“先升清,后降浊”原则,升清是降浊的前提,故应先取升提气机之经穴,后取降浊之经穴。

法因证立,序随法出,故笔者认为,针灸处方可由主穴、主穴配穴、从症配穴、病机配穴、特殊配穴5部分组成,蕴含君、臣、佐、使的规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处方中主穴,针对主症或者主病而选用,决定着处方的治疗方向。

除主穴必不可少之外,其余配穴则可多可少。处方中的君、臣、佐、使穴的地位不容颠倒,针刺顺序也同样不容颠倒,否则就会改变处方的治疗能力和主治方向。

2 、从引阴阳之先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阴阳不顺接则引起多种疾病。因手足阴阳经分别交接在四肢末端的井穴,故十二井穴具有阴阳交替作用,笔者在临床中常用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阴阳失调

即从阳引阴法和从阴引阳法,分别适用于阴病在阳证和阳病在阴证。“阴病”“阳病”主要针对病因属性而言,包括诱因、病理因素、舌脉方面等;“在阳”“在阴”则针对病位而言,即疾病表现的部位阴阳属性,如左侧为阳,右侧为阴,上身为阳,下身为阴等。

临床中十二井穴从阳引阴法取穴顺序为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从阳引阴适用阴病在阳证的各种疾病,从足太阳井穴开始,一则太阳为阳气之长,分布最广,太阳为藩篱,能助正阳祛阴邪;

再则阴气渐长,太阳阳气渐消,能助正阴祛邪阳。从阴引阳法取穴顺序为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

从阴引阳可调整阴阳平衡,从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开始,一则储太阴之正阴祛阳邪,再则阳气渐长,太阴之阴气渐消,是阴阳转换之关键。

3 、辨脏腑之先后

背为阳,腹为阴;俞在阳,募在阴;脏属阴,腑属阳。笔者认为临床治疗脏病时针刺顺序应先针俞穴后针募穴,腑病时则应先针募穴后针俞穴。

如临床治疗咳嗽病时,若辨证后选用肺俞、中府俞募相配,应先针刺肺俞,后针刺中府;而临床选用俞募相配治疗腑病胃痛时,当先取募穴中脘,后针俞穴胃俞。

4、 辨原络表里之先后

原络相配法可分为同名经原络相配、表里经原络相配、本经原络相配。谢天琪提出表里经原络相配法临床较为常用,认为原穴应取自先病之经,络穴取自与其相表里经脉(后病之经),二穴相配起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

故临床针刺时多先针刺先病之经的原穴,后取与其相表里经脉(后病之经)的络穴。崔增骅等根据原络配穴法治疗胃痛患者,先针刺脾经原穴,后针刺相表里的胃经络穴,取得满意疗效。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2 一、确定体位

针灸之前应确定好体位,针灸前身部的腧穴应采取仰卧位,后身部的腧穴可采取俯卧位,而侧身部的腧穴则应采取侧卧位。头顶、枕项部的腧穴采取俯伏坐位。

二、定点、定穴

主要是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按压要针灸的部位,以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三、消毒

将针灸所使用的针具器械进行消毒。在针灸之前,医生的手指也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使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指直接接触到针身。另外,患者的针刺部位也应使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

四、针具选择

根据针灸部位的不同,争取相应的针具。对针具的基本要求是在针刺入人体之后,露在体外的针根以1-2CM左右为宜。

五、进针

在进行针刺时,应尽量做到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施针者还要注意确定针刺的方向、角度及深度。

六、行针

在针进入体内后,使用提插、捻转等操作方式的.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操作强度。

七、留针

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留针时间。一般体针的留置时间在30-40分钟左右,头皮针的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大约在6小时左右。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间歇行针,并交代好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施针的部位。

八、出针

出针之前应稍稍捻转针柄,待感觉针下有轻松、滑利的感觉时即可出针。出针时应根据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消毒棉球将穴位按压住,右手持针柄捻针退出,动作要轻柔,在出针之后应按压针孔片刻,避免出血,特别是头部及面部等较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3 针灸、拔罐能不能搭配使用?

事实上,拔罐配合针灸治疗在中医上一直都有,这两者的作用在医师的合理作用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也有更好的效果。

拔罐的治疗原理是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吸引拔出,可以有效的拔出患者体内的湿寒气,从而治疗相关疾病,是一种把疾病根源从患者体内向外拉的治疗方式。

而针灸的治疗就是通过外物介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以人体为战场将病魔杀死。这二者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反而相辅相成的,搭配使用可以使医疗效果更好。

先针灸还是先拔罐?

如果需要针灸和拔罐搭配一起进行疾病治疗的话,一般都是会将拔罐放在前,将针灸放在后。

先进行拔罐,可以是患者的经络受到良性的刺激,甚至是将各种疾病的根源吸引到拔罐位置,并且将毛孔进一步打开,为接下来的针灸治疗进一步创造条件。

拔罐之后,因而患者的穴位经脉已经被打开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在针灸时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率的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治疗,其疏通患者经脉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能够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而如果先进行针灸再进行拔罐的话,虽然对于某些有上火症状的患者来说有非常不错的去火功效,但是这种顺序可能会对某些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为针灸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皮肤伤害,而拔罐是一种压强疗法,可能会加大针灸的副作用。

什么是全息取穴

全息取穴是中医
整体思维
的一种体现,上病下治,左病右治,比如说你
颈椎痛
,那在你的手上取穴
可不可以
治疗,可以!完全可以!你视力不好,那在手指上取穴可不可以治疗,也完全可以啊。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