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医:呼吸入腰,百病全消!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5 15:46:57

,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如果你的呼吸只吸到肺里,那么只是维持生命,假如你的呼吸能够过腰入肾,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古中医认为:呼吸入腰,百病全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命的延续,脏腑机能的运转,都是靠气的流转。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筋肉之气……我们的四肢百骸,全身上下,无不有气的运转。那么,这一身之气,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输布的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呼吸而来的天地清气,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胸中的宗气。宗气在上如天,似星罗棋布,而人的元气在下,如坤土无边。宗气和元气融合,形成一身之气。一身之气融合生成后,又各自分布于脏腑,形成脏腑经络之气。所以说,宗气必须下行与元气交融才算完成使命。那么,宗气是如何下行的呢?靠的是肺的肃降作用。什么主肺气的肃降呢?除了肺本身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我们的肾。中医认为,肾有封藏之能。封藏之能的表现,除了固精射精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纳气。肾气强,纳气有根,则肺的肃降才得以正常实施。因此呼吸这件事,必须“入腰入肾”,才算最好。这样就意味着肾发挥了纳气之功,肺气得以肃降,宗气得以下行,元气得以滋养,一身之气才得以周流。一身之气的周流正常,脏腑功能才会正常,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呼吸入腰,百病全消”。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咱们普通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深呼吸,深呼吸的时候,不但胸廓扩张,腰部(尤其是双肾处)也要有力扩张,感觉如气入腰,使得呼吸深远绵长,好最大程度地发挥肾的纳气之效。如此,可以让宗气下行,与元气交融。我们每天在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做深呼吸200次,日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但遗憾的是,生活中能主动这样做的太少了。大部分人,只是浅浅呼吸而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深呼吸到腰部呢?这不得不谈到腹式呼吸,其实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腹式呼吸有独特的祛病延年之奇功,于是创造了“吐纳”、“龟息”、“气沉丹田”、“胎息”等健身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对腹式深呼吸尤为推崇,他每天于黎明至正午之间行调气之法,仰卧于床上、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距身四五寸,两脚相距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唾液)。然后,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久住气闷,乃从口中细细吐出,务使气尽,再从鼻孔细细引气入胸腹。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艾灸知识,这种腹式深呼吸,吐故纳新,使人神清气爽。01腹式呼吸之妙一是锻炼肺泡,增加肺活量。腹式呼吸好就好在,呼吸时隔肌上下活动范围加大,胸腔容积得到最大范围的扩展和回缩,呼吸一次约为10~15秒钟,能吸入1000~1500毫升空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肺组织,使中下肺叶的肺泡在换气中得到健康的锻炼。改善了肺部的血液循环,从而防止肺的纤维化,延缓了老化,保持良好的弹性。提高了肺活量,可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氧,随血液运行而布散周身,并能满足大脑对氧的需求,使人精力充沛。二是促进腹部运动,防范多种疾病。我们知道,大腹便便的“将军肚”是孕育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温床,如能坚持做腹式呼吸运动,随着腹部凸出及缩回的节奏,可使腹肌得到有效的锻炼,消除堆积在腹部皮下的脂肪,改善体内的脂质代谢。起到防治血脂异常、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病的作用。三是疏通经络,健脑安神益智。人体的足厥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带脉等经络通过腹部。而腹式呼吸对经络是良好的锻炼,有利于经脉的运行和经气的流通,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尤其是在做腹式呼吸时,精神专一,意守丹田,在这种禅悦的气功态下,生命节律井然有序,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和谐平衡,这对防治神经衰弱、情绪抑郁、失眠等症大有裨益。四是改善盆腔血运,增强生殖健康。随着腹式呼吸时的腹部运动,改善了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增强了生殖系统的健康。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艾灸知识,如果将腹式呼吸与提肛运动结合起来,更会起到益肾强精、延缓性腺衰老之妙。对防范卵巢、子宫炎症和男子前列腺增生都有一定的作用。 02 腹式呼吸之法腹式呼吸的原则是把腹式呼吸跟胸式呼吸配合进行,就是在胸式呼吸的同时增加腹部的鼓起及回缩。具体方法如下: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腹式呼吸注意要点:第一,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第二,用鼻呼吸而不用口。第三,一呼一吸掌握在 12秒种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 3~5 秒,屏息 1 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 3~5 秒,屏息 1 秒。第四,每次 5~15 分钟。做到 30 分钟就更好了。第五,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每天练习 1~2 次,坐式、卧式皆可。腹部尽量做到鼓起缩回 50~100 次。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咽下。注意:在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安详空灵,从而让心胸扩展, 达到身心统调的效果。修练腹式呼吸能让内在的感觉越来越舒畅 ,对集中精神也很有帮助。小孩子如能从小养成这种习惯也多有益处。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富贵包是夺命包?8个方法教您消除富贵包……3.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4.一个针对气血不畅的古方,可以治好一半内科病!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阳气足百病消!拍打人体6个「 ”升阳点”,以阳补阳、升发阳气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的决定因素。中医认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不足百病生!当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日常阳气的补充量,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这时拍打人体自带的6个「 ”升阳点”,以阳补阳、升发阳气。 1、补「 ”心阳” 「 ”心阳”(心脏阳气)不足会引起失眠多梦、下肢水肿、咳喘心闷等症状,通过拍打神门穴,有助于补充「 ”心阳”。 神门穴位于手腕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凹陷处,拍打时以轻微的酸胀感为宜,每次拍打1到3分钟。 2、补「 ”脾阳” 「 ”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腹泻、倦怠、不消化、面色萎黄、食少等,通过拍打( *** )足三里穴可以很好的振奋「 ”脾阳”、调理脾胃。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的地方,可采取按压的方式进行 *** ,每次持续1到3分钟。 3、补「 ”肺阳” 「 ”肺阳”不足主要表现为易感冒、咳嗽、气喘、胸闷、呼吸不畅等,我们可以通过拍打(点按)中府穴来振奋「 ”肺阳”。 中府穴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约6寸的位置,可直接拍打,每次拍打1到3分钟。 4、补「 ”肾阳” 「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会引起尿频尿急、畏寒膝冷、腰膝酸软等问题,除了食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外,通过拍打涌泉穴同样可以很好的缓解「 ”肾阳”不足这个问题。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蜷足时),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在拍打涌泉穴的同时,也可以附带拍打足底的其他部位,每次持续2到3分钟。 5、补「 ”头阳” 「 ”头阳”不足会引起多梦易醒、精神不振、眩晕、头痛等问题,这时拍一拍百会穴,有助于打通阳经,振奋「 ”头阳”。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 时端坐在椅子上,顺时针和逆时针各 *** 百会穴50圈,每次重复2到3遍。 6、补「 ”背阳” 「 ”背阳”不足会出现背部肌肉僵硬、发冷等问题,我们通过 *** 至阳穴可以很好的疏通经络、振奋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拍打时可以附带拍打至阳穴及其周围的部位,每次持续2到3分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观心庐医话 | 肺气通论

文 |观心居士

人身健康之态,是真火伏于下,真水济于上。此是人身阴阳充盛的状态。人之阴阳充盛,则人五脏三焦,升清降浊,按部就班,各得其所。

如果人的阴阳二气虚衰。真阳无力行水化气,则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气不能上达,真水便不能上济于肺。

一切肺病根本,均是人身水火不调,真水不能上济的原因。

我们说,人身真火生真阳,真阴生真水。而真阳是运真阴、行真水、化真气的作用。人身如果真火虚衰,真阳则衰。

缺少了真阳的加持,必然不能行水化气。真水不能上济,则使心火来犯肺金。

犯肺心火并非实火,乃是一片浊燥之气。浊燥在肺,人的上呼吸道,包括咽喉、口、鼻就很容易生种种炎症。

同时也会包括其他一系列阳虚证症状表现:? 皮肤干燥脱屑、头发出油、口腔溃疡、双目晦暗、性情暴躁、经水不调、便秘腹胀或者腹泻、大便不成型等。

这实是人的元阳虚衰,而使心火不能下潜、浊燥不得下降的原因。此是真火虚证。只要补壮人的真火真阳,清升浊降,心火顿潜,百病一时全消。

若对病理有所误解,不壮其真火,反而以寒凉之品妄加“清火”,此之真火虚症,非但不能治好,后续必生种种虚寒重证。

凡阳虚寒人,其浊燥在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程度显著者,常被有经验的中医诊断为“ 肺气不降 ”。通常人身这种状态只出现于慢病之中。

有的时候,在“肺气不降”的基础上,有的患者还会出现“ 肺气不宣 ”,患者总是轻咳,肺经感到闭郁而不宣通,此是伤寒寒闭之证。

宣通与升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肺气不降是因阴阳失调,阴阳两虚,且阳虚更为显著,而使水火失济。这属于慢病概念中的病态。

而肺气不宣,是因出汗后所受外寒,或饮食寒凉所受内寒,使寒气束于五内,不单单是寒气束肺,而是五脏皆寒而有所偏重已。

寒气束肺或束表,都是权称。五脏百脉皆通于表气。五脏百脉之寒气一散,表气亦随之开通。

肺气不宣,只要伤寒学扎实者,都会知道其治法。至于为什么会肺气不降,许多中医就不知道了。在治法上,也经常出现对医理的错误理解,而使治疗南辕北辙的情况。

实际上,只要使人的真火得壮,元阳充盛。虚火浮阳或浊燥之气,立时不求降而自降。顿然天清地泰。而许多不明此理的医生,往往人为强加干涉气机规律,施加诸多沉降之品,结果肺气非但未降,反使患者五脏沉垂。

更有许多医生认为此气之不降,是因“上火”在作怪,于是滥投一些寒凉“祛火”药物,使人阳气愈虚,病情愈重。这都是由于没有掌握人身的阴阳大机,在医理上误解重重的常见现象。

如果“肺气不降” 和“ 肺气不宣” 二证同时出现于患者身上,则需慢病与伤寒二门统理统辨了。这超越了当代许多中医的认识范畴。实际上,这是伤寒合阳虚症。

肺气闭郁之伤寒证,很简单应当以麻黄汤以开散寒邪。麻黄汤即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四味药,此是开肺的圣药。切不可滥用夹杂寒药。

有些名利医生,唯恐用药简单,怕人说他用药不精细、不知寒热并调。又或者是对于真火虚症的误解重重,误认虚热为实火。对于再明显不过的纯寒纯阴之证,居然也用大青龙方,在麻黄汤基础上又夹杂石膏。

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心态和习惯,这都是非常错误的用药手法,未依正确病理施治。

凡人身伤寒,使肺气闭郁,感觉一团寒气包裹于肺,皆应以麻黄汤开宣肺气。然用药须求纯正。如果患者是初患伤寒而肺气不宣,寒邪很迅速就会散尽。

如果是用药失当,杂以种种凉寒之药,三焦经骤寒,则致肠胃之病。三阴经骤寒,则伤寒加重,危及患者生命,也可致发烧和绵绵不愈之咳症。心经骤寒,心阳暴脱,则最易致人生命危险,心经骤寒虽发低烧,却最危险。

凡习医者均须记 :?阳气本虚的患者,心经切不可寒,否则极易心阳暴脱而毙命。

现代医疗中,凡网络媒体时代以来,根据媒体所报因输液而猝死的众多病例可推知,因用药不当而使患者心经骤寒、心经三阴经合寒,心阳暴脱而丧生之例实多。只不过世人皆不明其原理已。

许多病例本来仅是伤寒,怎知到诊所或医院就医输液后,顷刻间就暴毙。这样的例子无论是从媒体所报还是现实中所听说,都有很多。此皆是用药不辨寒温之性所造成。

伤寒合阳虚证,仅仅解除其伤寒之证是不够的。第一步在解除患者伤寒后。其阳虚证仍在,仍需壮其真火,生其真阳,方能无忧。

对于伤寒合阳虚证重症患者,如未经乱治,解决伤寒与阳虚可以并行,一面施以纯温的散寒剂,一面施以纯火纯阳剂。若能如此深契病机,丝丝入扣,世间何来寒热交杂症?

从来寒热交杂症,皆出自人为之反复误治已。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