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医“望诊”心得(建议收藏)

望月砂 2023-07-25 15:17:47

,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导读:“望而知之谓之神”,我们如何提高望诊的准确性?今天一起学习魏长春先生的望诊心得吧!中医诊断,以四诊八纲为主,四诊中以重诊居先。若能详细观察,对病症轻重吉凶即能有个初步的概念,富有实用价值。

01望 面望诊之中,面容居先。

面青主痛,大凡面色青黯,脉象迟,舌质淡红或淡白,苔白薄或白滑,而无发热现象者,多属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胸腹满痛之候,宜运行胸中大气。

若面色青黯,脉大,气促,自汗,便溏,而无发热者,多是久病脾肾大亏、升降功能失常的脱症,须速进纳气、敛汗、固脱之品。

若妇女面色青白,眼眶凹陷,为寒凝气滞血瘀之象。

若幼儿面色青白,言迟,行迟,人虽肥胖但面容缺乏血色,容易泄泻、感冒者,是先天阳气不足,宜温暖三焦、补益脾肾。

常年吃素之人,营养不良,面容白中带青,且有虚肿及气喘促者,为气虚湿停之征。

若外感症,面红娇嫩带白,如微饮酒之状,其脉寸关洪大无伦,而尺脉虚迟,舌质红绛鲜泽、有液无苔者,是下元空虚、浮阳上越、大虚似实之戴阳症,切勿误认是热盛实症。

倘满面通红,而脉见洪数,舌深红,苔黄厚,口渴,便秘,为肠胃燥火炽盛之象。宜清解伏热,急下存阴。

以上两者,面容均呈红赤,但病法虚实悬殊,临症时应慎思明辨,切勿大意,以防误事。

若久病虚损,反见面容娇艳,两颧鲜红,脉急滑疾,是真阴下竭,相火上炎之象,昔称桃花疰,是痨瘵败症。

形瘦,两颧高突,若有肺痹、吐血病史,一旦感受外邪,治当标本兼顾,解表勿碍虚,保元无恋邪。古人所以有于表散方中参入滋补之品,滋养方中加入解表化湿之药,即是这一道理。

内伤病多面色萎黄无神,缺乏精彩,或黄瘦苍白,或青黯枯涩不扬;而外感症则多面赤或黄,或有油光,精神比较充实。

眼眶周围有青紫色,多因郁怒所致。证见胸腹饱胀,头晕目眩,烦躁失眠,治疗当从开郁调气、平肝和胃着手。

眼眶深陷,面容黄瘦失华,多是中气不足,或久病泄泻,是脾肾两虚之征。

凡面容白,鼻梁青,每多腹痛或便泻,为虚寒之证,治宜温补脾肾之阳。

若小儿鼻梁色青,经常泄泻,容易啼哭,此为脾疳,治宜健脾消积。

02望 唇唇属脾,为肌肉之本。视唇色泽,可知脾脏疾病。

唇干焦者,多为食积。

唇色紫黯者,平时性情怪僻、容易发怒,此是脾气失调、气机不畅之象,治宜调气血、和肝脾。

唇白面黄,呕吐涎沫,食量稀少,为胃虚运化无力之象,治宜温中止呕。

唇色淡黄而胸腹胀满,为湿热内伏、运化无力之证。

唇红紫者,为血分有瘀热,倘有虫积作痛,宜用凉血解毒杀虫法。

唇内发糜点,并有呕逆、头痛、腹痛者,此乃虫积。

唇红赤,证见吐血、烦躁、便秘,是属胃热,治宜清热和胃祛瘀。

03望 鼻鼻孔干燥者,乃热在阳明,日久则有衄血之虞。

鼻孔干燥,黑如煤烟,证见神昏谵语或高热,此乃阳毒热深,治宜凉血解毒。

鼻翼扇动,在小儿为邪热不能透达,内陷入肺,是肺炎重症;成人须据病情急缓,急症多因痰热壅肺。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开窍。久病面色苍白,头汗、肢冷,鼻翼扇动则是肺气受伤之脱证。

产妇鼻孔黑色,多为恶露上冲危证,应立即扶元神,祛瘀血。

鼻梁色黑而冷,是属虚寒;色青者,为肾亏,男子常有腰酸遗精,女子多有带下、子宫虚寒等证,治宜温暖肾气。

04望 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能燥胃津,亦耗肾液;若病深动血,则结瓣于上。阳血色紫如干漆,阴血色黄如酱瓣。治疗阳血,清胃为主;治疗阴血,救肾为主。

齿光燥如豆石者,为胃热甚,治宜清泄。

若齿色如枯骨,为肾、胃液枯,如上半截尚润,乃水不上承,火上炎也。须急用清火救水,待其枯处转润则安。

咬牙啮齿,为热邪化风之痉证。若单咬牙,为胃热悍气走络;若咬牙而牙关急,脉证皆虚者,非胃气衰败、内风乘虚袭络,即水亏木旺、阴虚风动之征,皆属至虚而见实象。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为胃中津气无权,湿浊用事,其病多危。

初病齿缝流清血而痛者,为牙宣,是胃火冲激;不痛者,属肝火内燔。

齿焦枯无垢者,危;焦而有垢者,则为肾热胃浊,可微下之,或以清胃滋肾治之。

05望 手杵状指,是肺痨病体。

指甲堆花,大都有肝脏病。

指甲色青黯,多为贫血,亦有属于虚寒证。指甲色紫,属瘀热。爪甲色,为血凝不散。

久病之人,虽骨瘦如柴,其手掌大肉(鱼际)隆起者,病虽重可治;若他处肌肉尚丰,其大指次指之后无肉隆起呈平陷者,病危难治。

06望 舌一般正常人舌质应是红润。

淡红,多是虚象;淡白者,则是元阳不足之虚证;深红者,为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证则是热入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证则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

舌质光剥无苔者,为肝肾阴源不足之征。若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辛燥表散,只可给予淡味,以清宣肺气,待气机疏透后,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后再进滋养扶正之剂调理。

舌淡苔白,多属虚寒,但亦有个别因痰热内闭,呈胸闷、烦躁等证,需用苦辛微寒之剂以透达之。待伏邪外达,舌质转红,苔则或转为黄,或即退尽,其时胸闷见畅,烦躁亦定。若辨证不明,误作虚寒而用温热之品,则变证蜂起。

舌中有一条光滑无苔、四边有薄苔,是胃阴受伤,津液不足之征,忌用辛燥耗液之品,并须时时照顾胃液。

舌苔淡红有裂纹,为脾胃气阴俱损。若有外感病时,须辅以滋养气液之品,以防内伤外感同时加剧。

若舌燥起刺,中间花剥而起横纹,是食积化火之象。

舌苔黄厚满铺,一般多是热症。倘证见胸满气逆,食后腹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则为中虚气滞。

舌苔黄腻满铺、胖而不燥,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之征。切忌用苦寒消导,当以轻可去实法,芳香宣化,拨醒脾胃,待苔渐化后,再进甘温调养脾胃之品。

舌绛多为内热。

舌尖绛,是心火内炎;两边绛,系属伏热;若上半白苔,下半纯绛,是心火燎原之征,宜急进大剂,以清营分之热,不必顾其白腻之苔。

舌见小红点,多因性情不愉快所致,为内有郁火之征。红点越多,郁烦尤甚。

质淡红,上见小红点,则兼有脾胃虚弱,肝胆气郁;若质深红而上有小红点,则是阴虚血热而兼抑郁不舒之候。

舌边色青紫,大多有宿伤积瘀或腹有癥瘕。倘有新病,亦应注意调治宿瘀。

舌绛无津,虽以阴虚血热证居多,但亦间有因痰闭气机不调,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此时须问明胸宇舒适还是胀闷,头脑清爽还是眩胀,两便通调还是闭塞,方可确定诊断。

舌绛而起亮光,似镜照面,此为镜面舌,多属危急病症。外感见此,则属素体阴虚血热,新感邪热入于血分之象。须立即进服大剂清解凉血之品以急救之。若系内伤噎膈、反胃,或肝硬化腹水等病,则是真气暴露、阴液涸竭危象。

舌绛赤,上有白糜苔(俗称饭花苔),为气液并伤、内败之象;若久痢噤口不食,并见呃逆,则是冲气上逆、不能固守的暴脱证。

舌质淡红胖大而苔白滑者,多为气虚元阳不足之患,但也有属于痰湿者。

舌质嫩红,边起齿痕者,为脾弱血虚之候,多兼有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和潮热等证。

舌质色黯,多为瘀积之证。青黯为肝脏瘀积寒证;边呈紫黯,为瘀积热证;舌根边旁青黯,则为瘀积下焦之象,多为症疝气之类疾病。

高年舌质淡白干燥而有裂纹,气喘急而无热者,为气液并伤之弱证,当急用温养气液之剂治之。

黑苔有寒热之别。

苔灰黑,而质淡红润泽不紫赤者,为虚寒之征;舌胖大是脾寒,舌圆短为肾寒;

若见苔焦黑起刺而质深红干燥缺乏津液者,为热证:如证见渴饮独热,是阳明燥热;若消渴成冷,心中疼热,为厥阴病候。此外,还有脾阳虚而湿泛之候,亦有见黑色苔者,但舌淡而不干燥。

脾胃气机失调者,常可出现染色苔。如食橄榄后苔色黒;吃枇杷后苔色黄,食醋后苔色灰及服药后出现各种染苔。须注意询问曾食何物,查明原因,免致贻误。

凡处感病,用药得当,则其舌苔皆由白而黄,由黄而退,由退复生新薄白苔,此为顺象;若用药不当,则由黄而白,由白而黑,则为逆象。骤退骤无而非渐化,则为陷象。

大凡胃气盛者,其舌柔和,其病易治;若胃气绝,则舌板硬,其病难治。如中风入脏,舌难言,伤寒舌短,皆为危候。若外感湿热、暑热诸证,而见舌硬不语者,则多为肠胃实热当下之证。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人体有一个不起眼的穴位,灸一灸,好处不少3.一针见效治偏瘫4.一看就懂,3分钟快速分辨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2021学习中医师承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三篇800字

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2021学习中医师承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三篇800字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学习中医师承心得体会1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学习中医师承心得体会2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习中医师承心得体会3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 工作总结我院自 20__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 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 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 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 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 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 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 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 师,12 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 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 、 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 心得体会 ,认 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 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公开发表 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 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 文 1 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 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 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 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 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 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 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 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 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 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 教学计划 ,规范跟师 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 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 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中医诊断学闻诊自主学习心得

、什么是?心得体会"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怎么写?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 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 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 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 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 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华考范文网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臵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小儿推拿】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日常生活中,因为小儿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病情,所以父母可了解此理论,用以观察小儿身体是否健康,有助于及早发现病症并进行诊治。

面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表现,小儿面色以红润而有光泽为正常,枯槁无华为不良。中医望诊的主要色泽以五色主病,即赤、青、黄、白、黑。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虎口内侧的桡侧面所显露的一条脉络,按指节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部分。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一手捏住小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桡侧,从小儿食指端命关到风关,用力适中地推几下,指纹即显露。

正常:淡红略兼青,不深不浅,隐现于风关之上。

病症:指纹浮现明显者,多为病邪在表;指纹成而不显者,多为病邪在里。色鲜红者,多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青者主风、主惊、主痛;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指纹细而浅淡者,多属虚证;粗而浓滞者,多属实证。指纹显于风关,表示病邪轻浅;过风关至气关者,为邪已深入,病情较重;过气关达命关者,为邪陷病深;若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指端者,即所谓“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危重。

望小儿指纹,对3岁以下小儿疾病的诊察有一定的价值,但必须配合其他诊法,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认为,人体内五脏与外在的五官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病变往往反映在五官的变化上。因此,察看五官,可以找到脏腑病变的痕迹。 眼睛:目为肝之窍 观察部位:眼神、眼睑、眼球、瞳孔、巩膜、结膜。

正常:目光有神,光亮灵活,肝肾气血充盈。

惊风:两目呆滞或直视上窜。

病危: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散大或无反应。

舌头:舌为心之苗 观察部位:舌体、舌质、舌苔。 正常:舌体淡红润泽,活动自如,舌苔薄白而干湿适中。 气血虚亏:舌质淡白。 气滞血瘀:舌质发紫。 邪入营血:舌质红绛。

脾开窍于口 观察部位:口唇、牙齿、齿龈、口腔黏膜、咽喉。

正常:唇色淡红润泽,齿龈坚固,口中黏膜平滑。

血瘀:唇色青紫。胃火上冲:齿龈红肿。 鹅口疮:满口白屑。

麻疹早期:两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肺开窍于鼻 观察部位:有无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形态、鼻子外观。

正常:鼻孔呼吸正常,无鼻涕外流,鼻孔湿润。

感冒: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鼻流黄浊涕,为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

肺热:鼻孔干燥。? 耳朵:耳为肾之窍 观察部位:耳朵的外形、耳内有无分泌物。

正常:耳郭丰厚,颜色红润,即为先天肾气充足。

腮腺炎:以耳垂为中心的周缘弥漫肿胀。 中耳炎:耳内疼痛流脓,多为肝胆火盛。

小儿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腹泻的患儿,若是就诊,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小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液,化验检查。

大便 正常:颜色黄而干湿适中,新生儿以及较小婴儿的大便较稀薄。

内伤乳食:大便稀薄。

内有湿热:大便燥结。

细菌性痢疾:大便赤白黏冻状,为湿热积滞。 小便 正常:尿色多清白或微黄。

疳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为饮食失调,脾胃虚寒,消化不佳。

黄疸:小便色深黄,为湿热内蕴。

2000字左右中医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一)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
;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
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