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清代名医陈修园的“固齿神方”

六月雪 2023-07-24 12:59:02

稳固牙根不松动!配方∶食盐、石膏各5份,补骨脂4份,去籽花椒、白芷、薄荷、细辛各1.5份,旱莲草、防风各2.5份。用法:研成细末,用密封罐装好,早上洗完脸,用牙刷蘸适量药粉刷牙,刷3~5次后,频繁漱口,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王伯伯是我们门诊的老病号,某天先去看了牙科,才马上赶来我的门诊。原来他10年前牙齿就开始松动,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病」,现在一大半的牙齿都摇摇晃晃的,像快掉了一样。刚才牙医告诉他,可能得拔掉装假牙,王伯伯很不舍得一口陪伴他几十年的牙齿,表示必须回家考虑一下,先婉拒牙医的建议。中老年人牙齿松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与慢性牙周病有密切的关系。慢性牙周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率高,而且对口腔的危害也很大。由于牙周支撑组织,尤其是牙槽骨吸收后再生能力差,一旦发生病变,很难再生,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中医将慢性牙周病称为牙宣,相关论述颇多。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对牙宣论述详细,并专列「齿动摇候」,明确记载∶「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故令摇动。论述牙宣的病机基础。明代《医方考》强调牙宣与肾虚的关系,指出:肾主骨,骨虚则髓弱,髓弱则骨枯,骨枯则不能固齿故令齿长而动。清代《血症论》也指出∶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牙床尤为胃经脉所绕,故凡衄血(牙龈出血),皆是胃火上炎,认为「胃火上炎」是导致牙宣的主因。总之,古代医家认为,肾虚及胃火是牙周病、牙齿松动的重要原因。了解王伯伯的情况后,我向他分析西医治疗牙周病,多采用口服抗生素,由于副作用较大,且不能长期使用,之后便出现局部使用抗生素的缓释剂(能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使药物平稳持续地发挥疗效),但这种剂型需要医生为患者实施,而患者亦需多次回院接受治疗。王伯伯听了,不太愿意接受治疗,问我有无其他偏方,好让他回家自行治疗。我告诉他有个药方可以试试,每天使用1次,持续3个月,也许会使他牙齿牢固些,免去装假牙之苦。方法∶准备食盐、石膏各5份,补骨脂4份,去籽花椒、白芷、薄荷、细辛各1.5份,旱莲草、防风各2.5份。将以上药材一起研成细末,用密封罐装好,早上洗完脸后,用牙刷蘸适量药粉刷牙,刷3~5次后,频繁漱口,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本方出自清代名医陈修园的所着《陈修园医书》中,名为「固齿神方」。方中的「盐」原文记载为青盐,但现在青盐比较难找,可用食盐替代。盐味咸,属肾,有补肾之效;补骨脂、旱莲草亦为补肾之品。而石膏、花椒、白芷、薄荷、防风、细辛,均有不同程度的清胃热、泻火清热功效。正好能针对中老年人牙齿松动的肾虚、胃火2个证型进行治疗。从现代医理学来看,此方中的盐、花椒、细辛、薄荷、白芷、补骨脂等,均能促进细胞生长;防风、旱莲草则有消炎、止痛之效。总之,此方透过多种药物配伍,能发挥抗菌、消炎、促进细胞组织再生的加乘作用,显然比西药单纯抗菌的效果更佳。而且这个固齿药方可透过刷牙的方法,由患者自行长期实施,患者不仅能自行治疗,还能避免经常往来医院的不便。王伯伯如获至宝,回家连续使用3个月后,牙齿果然坚固,不再松动。之后持续每周刷几次,5、6年过去了,王伯伯年过80,仍是满口白牙,一直未受牙病之苦。陈修园:固齿神方对于刷牙漱齿,已为今人卫生风尚,但有人主张早起刷牙,也有人认为晚上刷牙更好。正如古代《金丹全书》中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笔者颇有同感。这段看到了,十多年前,才四十多岁的我,牙齿常有松浮之感,且有一二臼齿蛀为空洞,常患牙痛之苦,曾将针灸针扎在头面上安眠一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固齿神方」,如获至宝。此方源于《修园七种合刊经验良方》一书,上面记载:「治牙之方甚多,苦无大效。昔有人四十后病齿,大牙已脱三个,遇德州卢南石相国之弟传此方,用之动者复固,齿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锅并煎炒等物,牙缝里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减,真第一效验方也。若于三四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水免牙患。有此神方,诸方可废矣。」后来,又在中华医学会如皋分会与江苏省如皋县中医院于1981年合编的《餐菊轩医辑》中得以证实。该书专门介绍了江苏省著名老中医、从医六十多年的黄星楼主任中医师的宝贵经验。书中说:「余历年病齿,剧痛时不可忍受,常乞怜于止痛片,仅能暂缓其势,又恒用没石子含置,亦取效于一时,万不得已则拔之。遇痛即拔,终非善策,乃检箧中录存有固齿良方,照方配用,颇着神奇。三年多来,齿病非独未发,而动者亦固。经验有据,始介绍于同好,益广流布。」从1981年开始,笔者照方配制,自行加工,以牙粉替代牙膏,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直到如今,的确尝到了固齿益肾的好处。所以,今坦诚在此向大家推介此方:青盐15克(可用食盐替代),生石膏15克,补骨脂12克,花椒(去目)5克,白芷5克,防风8克,薄荷叶10克,旱莲草8克,细辛4克。上药生晒,研为细末。每早或晚上用此药粉擦牙或刷牙,然后再用水频漱吐之。根据我二十多年的实践体会,有5点可供读者们参考: 一是方中「青盐」即冬天腌咸菜时所用的盐块,民间称「大盐」。实际上只要用普通超市中的细盐就可。二是方中花椒(去目),是指只用花椒的果皮,去目是指去掉花椒中的果实(即椒目)。三是在研为细末的过程中,细盐暂时不要放入,只把中药研为板细粉末,最好要过100目的细筛,最后再放入细盐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四是以牙粉代牙膏,先将牙粉适量(如刷牙膏时的用量)倒入左手心上,再小心放在牙刷上刷牙,也可用手指蘸着牙粉擦牙。五是固齿牙粉无特殊异味,也无毒性,长期应用毫无不良反应。因此,可以放心使用,只要能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此外,固齿神方还对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独特功效。本药粉专供刷牙用,不是内服药。药粉的每个成分都是安全的,微量吞入肚中并无大碍,请放心使用!将青盐以外的药材晒干,磨为细粉,然后加入食盐拌合均匀,装瓶备用。食盐的量大约是药粉重量的四分之ㄧ。(由于青盐太硬,容易损耗磨具,一般药房都不太愿意加工。另一方面青盐的价格也比较贵,所以建议用食盐取代。)药粉一定要磨细,颗粒要小到能通过100目的细筛。颗粒如果太粗,会造成珐琅质的过度磨耗。「生石膏」与「熟石膏」的药性不同,要叮咛药房不要用熟石膏取代。用沾湿的牙刷放到药粉盒里直接沾取药粉来刷牙,并没有依照作者的作法。药粉会完全吸附在沾湿的牙刷上,所以不用担心会残留水份在药粉盒里。牙刷大约沾两次药粉,剂量就足够了。刷牙时如果口水太多,可以吐掉一些药汁,但是吐掉后必须再用牙刷沾取药粉补充,这样才能保持药的浓度。刷牙完毕后不要马上漱口,要让残留的药粉继续含在嘴里1分钟,以保证药粉作用的时间。石膏甘,辛,大寒。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補骨脂辛,苦,溫。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 花椒 辛,溫。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症;外治濕疹搔癢。 白芷辛,溫。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於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防風辛,甘,溫。解表祛風,勝濕,止痙。用於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搔癢,破傷風。 薄荷葉辛,涼。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濕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痲疹,胸脇脹悶。 旱蓮草甘,酸,寒。滋補肝腎,涼血止血。用於牙齒鬆動,鬚髮早白,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血熱,吐血,衂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傷出血。 細辛辛,溫。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文源网络

南瓜的益处~谢谢

南瓜营养丰富且全面(表1),果实内含有糖类(包括淀粉、葡萄糖、果胶、果糖、戊聚糖、甘露醇、其它膳食纤维等)、维生素、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等成分。在3大产热营养素中,南瓜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含量很低,为很好的低脂食品〔2,5〕。南瓜中含有较丰富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维持肌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南瓜还含有较丰富的钾、钙、镁,而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硒、铁、锌含量较丰富。南瓜作为高钙、高锌、高铁、低钠食品,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食用,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防治高血压。霍小琼〔5〕等人对南瓜粉的氨基酸分析表明:南瓜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胡萝卜素含量为西瓜的8~20倍,是维生素A的优质来源。此外南瓜还含有葫芦巴碱、南瓜籽碱、可溶性纤维及甘露醇等功效成分。南瓜所产生的热量与小麦、玉米相当,蛋白质的含量相当于菜豆、洋菜,维生素A的含量相当于番茄,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黄瓜。

我国古代就有对南瓜食疗保健作用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南瓜与灵芝放在一起,说它有补中、补肝气、益心气、益肺气、益精气的作用,凡久病气虚、脾胃虚弱、气短倦怠、食少腹胀、水肿尿少者宜用。近年来的研究亦表明,南瓜具有多种食疗保健作用,尤其作为一种防治糖尿病的特效营养保健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从「开阖枢」理论谈活用金匮温经汤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临床善于从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运用经方,屡获良效。顾植山用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阐释了「天癸」与女性生殖周期关系,并从「开阖枢」不同时相对女性月经周期进行了阐述,提出根据经期不同时段,按少阴、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分别选用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柴桂干姜汤、固冲汤、温经汤等进行调经(本文主要讨论温经汤,其他诸方与「开阖枢」时相论治关系另文介绍)。
按照「开阖枢」理论,女性在排卵期后即进入太阴、阳明阶段,太阴开、阳明阖,月经才会如期而至,否则会出现月经失常,甚至闭经,影响生育。针对月经衍期、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部分不孕症,选用《金匮要略》温经汤调治,多收佳效。现简要说明之。
立方本意在降阳明、调冲任
温经汤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去心),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该方组方配伍巧妙严谨,被视为妇科调经的经典方剂。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祛瘀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虽然经文有「亦主妇人少腹寒」可以佐证。但如仅从「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阐释组方机理,对方中大量运用半夏、麦冬不易解释,以致在临床中出现少用甚而弃用半夏、麦冬的现象。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人体阴阳以「开阖枢」的动态形式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阳明之阖与太阴之开是同时发生的。因为阴阳首先是运动变化的象态,三阴三阳气化的机制是同时进行的,不能孤立来看某个过程。温经汤治疗月经衍期、闭经主要取降「阳明」、开「太阴」,调冲任,进而达到促进月经来潮、促排卵,以治疗月经不调和不孕症。
温经汤中重用半夏、麦冬意义
前已谈及对于温经汤的运用,一般多从冲任虚寒兼有瘀血立论,取其「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有人在临床运用该方时,据《神农本草经》中所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饥、胃脉绝、赢瘦短气」)之功效中无「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义,认为与温经汤所主病证的病机相悖、证候不合、治则无关,提出温经汤当无半夏、麦门冬。也有学者引白云阁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温经汤无半夏、麦门冬,故临床运用温经汤时弃用半夏、麦冬,殊不知方中该两味药是降阳明之主药,去了半夏、麦冬的温经汤,其疗效会大打折扣。
温经汤方中麦冬用量最大,麦冬与半夏相配降阳明也是经方的经典配伍,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言:「麦门冬在天则禀春阳生生之气,在地则正感清和稼穑之甘。《本经》甘平,平者,冲和而淡也;《别录》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太阴,实阳明之正药……下气则阳交于阴,交则虚劳愈而内热不生,内热去则 *** 日盛,故有子。」
从条文看阳明不降、冲任为病
「暮即发热」是阳明不降的一个临床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之「急」与「满」亦当为「开阖枢」气化升降失调所致。《素问·骨空论》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少腹里急」当需考虑冲脉为病。「唇口干燥」亦提示冲脉为病。《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冲脉「络唇口」,冲脉郁滞、津血失养而出现「唇口干燥」。
从奇经八脉论阳明与冲任关系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明经与冲脉在气街汇合,冲、任二脉与胃气相通,半夏辛温行散,入阳明胃经,通降胃气而散结,所以降冲脉,亦即半夏通降阳明胃气有助于通调冲任,冲任通则可助祛瘀调经。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同起于胞中,主调节月经,与月经关系密切。
清代名医陈修园用麦门冬汤治疗倒经,亦得之于张仲景温经汤配伍半夏降阳明之气以降冲脉的用药启示和经验。黄元御《长沙药解》谓「半夏降阳明之气以降冲脉。」陈元犀在其父陈修园《金匮方歌括》「温经汤」条按曰:「……吴茱萸,肝药亦胃药也;半夏,胃药亦冲药也……胃属阳明,厥阴冲脉丽(系)之也……以阳明为主,用吴茱萸驱阳明中土之寒,即以麦门冬滋阳明中土之燥,一寒一热,不使偶偏,所以谓之温也……其余皆相辅而成温之之用,绝无逐瘀之品。故过期不来者能通之,月来过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并能治之,统治带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
临床实践发现手心热者效佳
从临床观察,凡手心发热者或手心汗多者服用本方疗效佳,究其原因,与阳明、厥阴有关。阳明不降,阳不藏阴,可见手足发热。此外,戴思恭《推求师意·卷之上·杂病门》手心热条说:「手心者……故心所生病,掌中热痛。心主手厥阴包络脉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所生病者,烦心,掌中热。是知手心热者,皆二经之火,为病百端,岂一症一方可言哉?原其方旨,必是当时为忧虑过节,津液不布,停聚成痰,温郁伏心,火不得发越,故用此方,因集于此。……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从「顾氏天癸解图」可以清晰看出,到「二七」天癸至,此时气化在厥阴时段,厥阴气化正常,「天癸」才能更好发挥生殖功能;若厥阴气化失常,就会造成月经不调乃至不孕。故「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金匮要略》温经汤主妇人「久不受胎」,临床治不孕症甚效,方中君药为吴茱萸,吴茱萸恰是厥阴经要药。
验案举隅
陈某,女性,21岁。于2015年1月22日初诊。
自初潮起月经周期一直无规律,需注射黄体酮方可来月经,末次月经2014年9月27日,至今未行经,平素手掌心易出汗、发热,脚怕冷,口唇发乾,余无明显不适,便调溲畅,夜寐安。舌淡苔薄,脉细涩。
予温经汤降阳明、调冲任。处方:淡吴萸12克(开水淘洗9次),川桂枝10克,大川芎10克,西当归10克(酒炒),赤芍药12克,粉丹皮10克,淡干姜6克,法半夏15克,剖麦冬30克,潞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陈阿胶10克(烊入)。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二诊(2015年2月5日):上药服用后,开始每日晨起护垫有少量粉红色分泌物,量极少,手心汗出减少,唇干好转,惟足仍怕冷,余症同前。舌淡苔薄,脉滑小数。予当归四逆加味。处方:酒当归12克,川桂枝10克,炒二芍(各)10克,白木通10克,炙甘草10克,北细辛6克(先煎),大川芎10克,上绵芪25克,炙远志6克,藏红花0.3克(黄酒另炖兑入)。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服上方后,月事于2015年2月6日来潮,量色正常,足转温。
上文所提及的与「开阖枢」时相匹配的5首方,是顾植山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筛选的常用效验方,仅供大家参考,而并非该5个时相仅有此5方。此外,因「固冲汤」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创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统摄无权、冲脉不固,而致崩漏或月经过多之证,乃属从太阴脾治,以「益气健脾,固冲摄血」,故太阴时段选用此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