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 美国知名华人中医师
1954年-2012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开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并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 、更新执照 、 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连年积冷,流主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行气,平喘,临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证、胃肠气滞证及肺气壅逆喘咳证,用量为3~9克。
在《伤寒论》中,厚朴入6方次;《金匮要略》中,入11方次;整部《伤寒杂病论》中,有厚朴组方的方剂合计12方,而其用量又有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之别。可见,厚朴用量不同,其功效亦异。兹简述如下。
八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量用半斤(八两)的方剂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七物汤4方。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高效方。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的案例,其存在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工对年青医生不信任,后请本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厚朴用量后,便取得佳效。任应秋先生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须当分。半夏半斤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由此看出,药物用量在组方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从原文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证为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气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8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七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出自同篇第10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4方,都用厚朴八两,重用厚朴除腹满胀痛,但因病机不同,配伍药物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潮热,大便秘为主症;厚朴七物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消满;厚朴三物汤则以腹满、腹痛为主症,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泻实。可见,仲景用大量厚朴主要是消腹满,其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一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一尺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2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本方侧重通便,从组方中其它药物用量来看,一尺厚朴,不会少于芍药、枳实、大黄的用量,当在半斤和四两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17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都大于小承气汤中的药量,故本方证除「支饮胸满」外,当有大便秘之症,重剂厚朴消满,与大黄、枳实合用,并有泻下作用。因此,汉代一尺厚朴之量,应不大于八两,才能体现方中的治疗作用,但绝对不会少于小承气汤的厚朴量。
二至五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二两、三两、四两及五两的共有6个方剂。其中,厚朴用二两的分别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承气汤;用三两的是半夏厚朴汤;用四两的是栀子厚朴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五两的是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从原文来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组成。《伤寒论》第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条:「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用二两,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方为: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可见,厚朴用三两作用是降气化痰。
栀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用四两厚朴伍枳实除胀满,并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用四两厚朴治胸中气结之胀满。可见,仲景用4两厚朴主要作用于胸部上焦以消胀除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0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组方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此症以咳嗽喘逆明显,风寒水饮兼肺胃热,当是哮喘重症。另据《千金方》卷十有「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等句,可知用五两厚朴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方剂药物间比例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在辨证、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便是药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医治病,有辨证、选方、用药等多个环节,辨证准确,选方正确,若药物用量比例错误,同样影响药效,所以,更应遵从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方能效如桴鼓。
从《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上中二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和肺气壅逆喘、咳证,并以降浊气为主。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药物用量不同,故所治的病证亦异宜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同时,更应将方剂药物间比例用量牢记于心,溯本求源,原汁原味继承先哲之经验,才能在临床中才能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此外,关于汉代用药度、量、衡,国家权威部门已研究证实,有提出汉代一两为今15.625克者,有提出为13.8克者,两者相差不大,但在临床中很少这样用。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该书已经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难点:《金匮要略》脉学特点、《金匮要略》编写体例、《金匮要略》学术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重点:治未病、肝虚治法、虚实异治、发病与预防
难点:“脾旺不受邪”、“治肝补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发病三条途径
第三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重点:湿病的治疗原则及其机理、湿病的概念、证治
难点:外湿治法为何“微发其汗”、内湿治法为何“利小便” 、防已黄芪汤是微汗法还是渗利法、三附子汤证治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证治比较
第四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重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内服方、外治法、阴阳毒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证治
难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合病命名有几种学说、“百脉一宗”含义、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异同点、阴阳毒的分类特点
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重点: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和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历节的证治
难点: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点: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证治
难点:脉象推论血痹轻证病因病机、虚劳的脉象有何特点
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重点:肺痿证治、肺痿肺痈鉴别
难点:虚热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证治、麦门冬汤麦冬与半夏配伍意义
第八章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难点:桂枝加桂汤与苓桂甘枣汤证比较、奔豚汤方义
重点:奔豚气病的概念、肝气奔豚的证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重点: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栝蒌薤白三方异同点、人参汤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证、胸痹急症证治、心痛证治
难点:“阳微阴弦”含义?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薏苡附子散方义、胸痹急症原文中“缓急”的注家不同认识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重点:腹满病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厚朴七物汤和大柴胡汤证治、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的证治、脾胃虚寒证、血虚寒疝的证候特点及方药
难点: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的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实热性腹满四方鉴别、大黄附子汤条之“发热”症、附子粳米汤与赤丸中有炮附子、炮乌头与半夏相反药物配伍、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同治寒疝区别是什么?大建中汤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第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重点:肝着、肾着的概念、旋覆花汤的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证治
难点:旋复花汤如何体现活血化瘀法?肝着症状特点、肾着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重点:痰饮病的分类及概念、治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支饮重证的证治、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难点:肺饮与四饮的关系、对同病异治具体体现、留饮优饮、甘遂半夏汤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龙汤的异同、支饮重证—虚者、实者的含义和区别、木防己汤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重点:消渴病概念之广义、狭义之分、白虎加参汤证治、消渴肾气亏虚证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证治
难点:《金匮》对消渴辨证与后世三消关系、消渴病与消渴症的鉴别、肾气丸与枯蒌瞿麦丸证治异同
第十四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重点:水气病的分类及治法、血分、水分、气分概念、证治
难点:五脏水与四水的关系、“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含义、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的鉴别应用、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鉴别应用、气分病证治
第十五章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重点:黄疸病分类与病因病机、谷疸病的病因病机、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小半夏汤、小建中汤的证治及临床应用
难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深义、男子黄,但为何小便自利?虚黄的病机、女劳虚证治
第十六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重点:吐衄下血证治、远血与近血的鉴别、瘀血脉证
难点:泻心汤与柏叶汤的比较鉴别、黄土汤中黄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重点:呕吐治禁与治则、呕吐、哕证治、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三方证比较、下利证治
难点:胃反概念与证治、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重点:肠痈脓未成与脓已成辨证论治
难点: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重点:当归芍药散证治、胶艾汤证治、桂枝茯苓丸证治、妊娠养胎
难点: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胶艾汤证病病机、附子汤证。
第二十一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重点:产后腹痛证治、产后中风、产后血虚烦呕、下利及临床应用。
难点:产后病机特点、竹叶汤与竹皮大丸二方鉴别。
第二十二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重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温经汤与胶艾汤病机、主症及功效。
难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对妇人杂病病因特点。
满意此答案请立即采纳,谢谢!
目录1拼音2《金匮要略》卷上:厚朴三物汤 2.1厚朴三物汤的别名2.2处方2.3功能主治2.4厚朴三物汤的用法用量2.5备注2.6摘录 3《金匮》卷上 3.1方名3.2厚朴三物汤的别名3.3组成3.4主治3.5厚朴三物汤的用法用量3.6各家论述3.7附注 附:1古籍中的厚朴三物汤 1拼音 hòu pǔ sān wù tāng
2《金匮要略》卷上:厚朴三物汤
3《金匮》卷上
古籍中的厚朴三物汤 《医宗金鉴》:[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赤圆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郁李仁!
下一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的方法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