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的方法论(二)

望月砂 2023-07-24 07:51:51

孟庆云,男,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讲授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内经、西医诊断学、数理统计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医籍医案选课程等。发表中西医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中医理论渊薮》、《周易文化与中医学》等著作十余部。

{五味古法中医}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二).png" />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 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调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黄帝内经素论》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二)

SW0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1?Q0214(天癸皆极)‖?‖SW01?Q0215(八八)‖迁移说明:

1、?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十二字,原位?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后,义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内经注评》云: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当在?则齿发去?之前,方能与女子七七壬癸竭相对称。据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说:?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

3、《内经校释》云:?详文意,若七八已形体皆极,则八八之年仅齿发去,甚为无理。七八文下王冰注云:?丈夫天癸,八八而终。?此论甚当。?

4、坤从诸家之识,据此迁移,义理犹通。

‖SW01?Q0201(肾气盛)‖?‖SW01?Q0202(二七)‖迁移说明:

1、?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女子方七岁,肾气正处填充阶段,何以得盛?与生理规律不符,其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遵?男子二八?之理,当迁至?二七?句后、?而天癸至?句前,方与女子生理规律相符,男女肾气之论相类。

D0000关于篇名之论:据《说文》:?论,议也?、《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论?、《韩非子.五蠢》:?论世之事?、《管子.五辅》:?论贤人,用贤能,而民可使治?、《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卫气》LS52-Q0101?博哉!圣帝之论。?可知:

1、 古之论者,必国之君臣、大贤群议、问答互见、循名究理、议论大道之文体也。却此,篇名不足为论,而当谓之以篇也。

2、 《黄帝内经》全书,《素问》与《灵枢》合162篇,以?论?名篇者,凡81篇,正合九九八十一黄钟之数;非?论?名篇者,亦81篇(《论勇》除外),均已迁至《黄帝内经素论》八十一篇内,而成君臣具论。

C0101昔在黄帝:

1、黄帝,即远古时的黄帝。开篇即点明,《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时代所撰,亦非黄帝亲自所撰,而是后人在讲述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俞、少师、雷公六位大智博士和贤臣共同研究上古经典,相互探讨、传授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疾病起源、诊断防治、养生之道的故事;

2、黄帝生卒为公元前2717-2599年,20岁登天子之位,在位98年,寿至118岁。《论语?五帝德第二十三》云:?孔子曰: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睿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忧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数,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黄帝内经》开篇之句?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或引自孔子《论语》,可为成书于孔圣之后证据之一。

3、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有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录以奉考。

C0101幼而徇齐:

1、《内经注评》注:?《礼记.曲礼》:?十年曰幼?;徇,xun2,《通雅》:?徇,迅也;齐,疾也?。言圣哲遍知而神速。?

2、幼者,小也,少也;《尔雅》:?徇,遍也。?即普遍、全面;《 尔雅》:?疾,齐也,壮也。?徇齐,即全面发展。幼而徇齐,即少年时就全面发展。

C0101敦:《尔雅》:?敦,勉也。?即勤勉。

C0101成而登天:

1:成,指成年;成而登天,即成年时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关于天子,《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一本生)有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是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在?成而登天?句后,黄元御《素问悬解》卷一解云:?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而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不死也。?此方士玄虚之言,有违《黄帝内经》本经之唯物观,不足取信。

D0101天师:即岐伯,黄帝之臣之师,天下人之师。据《著至教论》SW75?D0601云:?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可明天师之义。

D0101春秋:

1、《》云:?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2、春秋,即年龄之代词。

Q0101道:此独指养生之道。道,广义字,如:

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即原点之零,一之来源,万物起源;

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即大,有无限之意;

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即自然规律;

4、《周易.系辞上传》:?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可见道即阴阳之道。

Q010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 据《广雅》:?术,道也?、《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术,法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可知:术即方法。

2、 据《说文》:? 数,计也。?可知:数即计量、量度。全句为:效法于阴阳之理,遵循方法和量度。

Q0101天年:无病无灾时,人之自然寿命,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详见本经《寿夭刚柔》、《生气通天论》、《阴阳二十五人》、《通天》等相关论述。

Q0102好:《内经校释》校注:?原作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好,与上文欲字相对,义胜,故据改。?从之。好,嗜好。

Q0103虚邪贼风:

1、《内经校释》注:?此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及外在的致病原因所以王冰说:?邪乘虚入,是为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2、指八方之歪风邪气和恶劣气候。

Q0103恬淡:

1、 恬,tian2,《广雅》:?恬,静也。?即宁静;

2、 淡,dan4,同憺,《说文》:?淡,安也,从心,声詹。?即安心。

3、 恬淡,即宁静安心。

Q0103真气:

1、《黄帝内经.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2、此真气者,空气也,氧气也。真气从之,即呼吸顺畅。古人不知氧气,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104任其服:《内经校释》注:?衣着随便。任,随意。?即随意穿戴。

Q0104乐其俗:《内经注评》注:?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指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也。?

Q0105贤、不肖:

1、 据《说文》:?贤,善行也。?取善良之意;

2、 肖,xiao4,《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不肖,贤之反义词,取邪恶之意。

Q0105德全不危:

1、 《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之言妙极,当为终解。

2、 德者,物之属性也,此喻人之体质。德全不危,即体质完好而无病患之危。

D0201耶:《内经校释》注:?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Q0201?Q0215女七男八:《论语》(孔子家语.第六卷.本命解第二十六)云:?孔子对曰: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十有六而精通;女子,七月生齿,七岁生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孔圣女七男八节律之论,契合人体生长自然规律,当为终解。

Q0201肾气实:肾气充实。在?女子七岁?后,依Q0208?丈夫八岁?义理,或脱?肾气实?三字,姑以译文加()而补,存疑待考。

Q0202肾气盛:?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详见迁移说明。

Q0202天癸:

1、《内经注评》注:?天,天一之谓;癸,为十干之一,属水。天一生水,故名天癸。马莳:?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成,故谓阴精为天癸也。?一般指肾所藏之精,是一种促进生长和生殖机能的物质。?

2、《 内经校释》注:?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称为天癸。它的产生是肾气作用的结果,并以阴精作为其物质基础。因此,它既不同于肾气,又不同于阴精,但与二者关系至为密切。?

3、《太素》卷第二《寿限》杨上善注:?天癸,精气也。任冲脉起于胞中下极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脉通也。伏冲之脉起于气街,又天癸至,故冲脉盛也。二脉并营子胞,故月事来以有子也。?

4、古之天癸,当应现代医学之所谓性激素:男子为雄性激素,女子为雌性激素。从前后文意看,不宜解为男精女卵,亦不宜解为肾气,因天癸生于肾气。 古人不知性激素,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202任脉:详见《骨空论》SW60?Q0106?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而入目。?

Q0202太冲脉:

1、《太素》作?伏冲脉盛。?太冲、伏冲义同。

2、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3、据《水热穴论》SW61?Q0402?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可知:太冲脉,乃足少阴肾经之下行部分。

Q0203均:《列子.汤问篇》:?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

Q0205阳明脉衰:《内经注评》注:?手足阳明之脉,二脉上行于头面发际,故经气衰,则气血不荣于头面部,出现面焦发脱的症状。?

Q0206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

Q0206焦:焦枯,指42岁女人因缺少水份、气血衰减而致面部焦干。

Q0212槁:通藁,干枯,枯槁。

Q0215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详见迁移说明。

Q0217体:古代素有?体?、?体?两字,今时简化混作?体?。据《礼记》:?体其犬豕牛羊。?可知:体即分解,取松懈之意。

D0501挈:qie4,据《说文》:?挈,提也。?挈即提举、掌控之意。

D0501真人:掌控天地,寿敝日月,不生不化,超乎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之类。有《六微旨大论》SW68-D3301云:?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为证。时人以为真人不存,但为捍卫经文原旨,坤持此解。更何况当下人类认知不达,焉知无有不生不化之真人?焉知无有外星生灵?后文至人同理。

D0502至人:游走于天地之间,益寿延年,超凡脱俗,顺应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唐僧、沙僧、八戒、悟空之类。依据如下:

1、《庄子》:?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2、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3、《内经注评》注:?即其修养与真人相近,亦能保精全真,长有天命。?

4、《列子.力命篇》:?《黄帝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黄帝篇》曰:?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当为终解。

D0502淳德全道:

1、张景岳云:?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当为终解;

3、德者,体质也。全句为体质淳厚深谙大道。

D0503圣人:

1、 居于人间,寿至百岁,顺应自然,超乎世俗之人。其如黄帝、彭祖、老子、孔子之类。

2、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D0503恚嗔:

1、 恚,hui4,据《说文》:?恚,恨也。?取怨恨意;

2、 嗔:chen1,据《说文》:?盛气也。?取生气意; 恚嗔,即怨恨生气。

D0504贤人:居于人间,寿至天年,效法自然,顺应世俗之人。其如先秦诸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类。

D0504逆从:逆从即逆顺。据《黄帝四经.经法.亡论第七》曰:?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各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可知:从者,顺也,合理也,正常也;逆者,反也,失理也,异常也。

D0504阴阳: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第二》曰:?群群混混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以有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黄帝四经.称》曰:?凡论必以阴阳之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过际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可知:黄帝始分阴阳四时,命名天地万物,确定经纬坐标,以探自然万物之德,以求生灵长生之道,循名究理之法,始于大圣黄帝。阴阳者,并非虚幻玄说,并非鬼神迷信,实乃循名究理、探德求道之纲纪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长以养五气出自

出自《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先藏于胃,然后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散全身,滋养五脏。《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寸口。张介宾云:“气口属肺,手太阴也;行布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7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