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五味与煴煴】五藏受损的后果

六月雪 2023-07-24 07:39:58

版权声明:

○本文漫画图片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往期好文:

一、真正把中医当命去传承的,是提着脑袋治病的民间中医!别让华佗在世也不合法!二、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真相往往很残忍!三、中医还能活下去?~全球疯抢中医,除了中国

四、重读《中医将亡于中药》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五、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小学生都看懂了!

六、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七、邓铁涛:中医发展要学"以色列"不要成为"吉卜赛"

八、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九、针灸学:近400个穴位怎么记?谈谈其前世今生(收藏)!

十、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十一、【五味日知录】民间中医脉诊秘诀

十二、【五味日知录】是谁偷走了你的气血?

十三、脾虚痰湿身体重怎么办?

十四、【五味日知录】手脚冰凉拉肚子怎么办?

十五、【五味日知录】藿香正气水为什么可以治风寒湿感冒?

十六、【五味日知录】感冒后可以艾灸吗?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什么是四气和五味?

四气、五味既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食疗组方的重要依据。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咸、淡。四气、五昧在食疗中之所以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本身所具的现实意义所决定,可以从大量的文献评析中看到这一点。《素问.痹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载:“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威疾。”《素问.五藏生成篇》进一步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瓜枯;多食酸,则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同时,还指出了正确配方的一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认为:“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吕氏春秋?本味篇》在论述食物于人类美恶时指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成,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和之美者,阳补之姜,抬摇之桂,越骆之菌。”这段论述,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食疗配方调味的精髓所在。关于四气在食疗中的应用,仍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而裁定的,如《内经》的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等法则,《内经》所载的十三方,其中,“乌贼骨芦茹丸”性味组方非常明了,该方以乌贼骨和鲍鱼为主。其气味咸温,咸入肾,温暖肾,主治妇女血枯,月事不调的病证。再看《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全汤具温养之气,咸辛之味得暖肾祛寒之功。从这两个代表方不难看出,食疗方的组合,其气、其味都十分严谨和科学,针对性强。同时,某种药、食物的气与味在应用中亦有其独特性,《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味与五脏的相宜食物提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由此可见,无论前人,还是今人,四气、五味是食疗应掌握的重要法度。

谨和五味·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谨和五味·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养生需要的物质,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是自然存在不是实验室里的存在。因应自然,“生气通天”是生命本能,也是自然存在。顺应自然,尊重自己的生命,养成“法于阴阳”的生活习惯,能够随机应变地“和于术数”,我们的理性有为才有养生价值。

养生必须要吃。欲吃、能吃,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生得以养。不欲、不能吃,水谷不入胃,产生不了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不能养生。饮食,无论是营养素的认识,还是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认识,吃才能实现其生命意义。

饮食是多样的,五味是复杂的,个人喜好是不同的,但要吃得对,养生而不伤生,都必须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有饮食量的节,饮食时间的节,谨和五味的节。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有五谷、五果、五畜、五畜,如何谨和五味?谨和五味有养生和治病的不同,对于我们养生来说,很简单,想吃的吃一点,饮食多样化。

吃是食欲的理性作为,顺应食欲,满足吃的欲望,能适可而止——欲酸但不过,欲苦但不过,欲甘但不过,欲辛但不过,欲咸但不过,就能做到谨和五味。

“欲”是人类生存和地球动物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反应个体生命的真实需要。没有文化、自我意识不强的生物,由生命本能之“欲”,掌控理性有为,如食欲激发采集、猎杀,决定吃的理性有为,性欲激发争夺配偶、交配的理性有为。

因为食欲,要吃,要获取食物,原始有为就免不了争夺厮杀。人类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石器、木棍等工具,提高了获取食物的能力。石器、木棍反过来促进“欲”从本能向理性的转化,发明创造出更多的可以满足“欲”的工具,方法,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之术,有了青铜器、铁器,有了农具,有了电,有了机器,形成了以科学为核心的文化之术的体系。

“欲”有方向,有目的,“术”的基本意义是满足“欲”的需要,实现人们的理想、愿望。

“欲”有本能的善恶。本能之善,生命为本,欲在爱、欲有舍,例如母之爱子,为子,母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本能之恶,以物为本,欲在争、欲要杀,例如狼之捕羊。

“欲”生于内,发之于外,或爱以满足善之欲,或争以满足恶之欲。

食欲、性欲是恶之欲。恶之欲的满足,是私利自我的满足,吃是我吃,性是我性,我吃、我性,满足我欲,我就能生存,我命就能延续。

没有文化,本能之欲没有上升为理性之欲,恶之欲不会泛滥,争之为不会祸害。食欲有本能的分寸,胃为根据,吃饱了,猎物在眼前晃荡,果实满枝,也没有吃的欲望,不会去猎杀、去采集;性欲有自然的尺度,发情期过了,就没有争夺配偶权冲动,雌雄和睦相处,不会有你死我活的争斗。

文化人将本能之欲升华为了理性之欲,“欲”从自然状态转化为文化状态,形成以文化精神为表现形式的理性之欲。因为文化精神,科学等文化之术便从满足本能之欲的需求,发展为理性之欲的追求,没有了本能的分寸,自然的尺度。

文化精神孕育理性之欲,理性之欲决定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科学等文化之术有没有人文价值,有没有生命意义,取决于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如同本能之欲,有善与恶,从善,文化精神走人道,从恶文化精神走兽道。人道之欲,生命为本,仁善为用,科学等文化之术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兽道之欲,私利为先,争斗为务,科学等文化之术是野性之争的武器。

理性之欲不是本能,满足的标准不是生命需要、生存需要,而是文化精神的需要。为我唯争的文化精神,理性之欲不断膨胀,贪婪,永远不满足,这是人类世界你争我夺、至今还没有文明的基本原因。

文化要维生、护生、养生,人类先要文明,弘扬仁善的文化精神,令科学等文化之术走人道,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实际运用,都能有生命需要的分寸和自然的尺度。

中国文化精神是善之欲化成的,具备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和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所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原则,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在生命的笼头约束下,能够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养生是以个人欲望为动力的理性有为,与个人文化依从性、客观性认同密切相关。依从西方文化,认同形态肉体客观,养生的理性之欲,在物在形,有为的目的在强壮形体;依从中国文化,认同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客观,养生养精气神,理性有为以我自己的生命为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修恬憺虚无之德,养本真之元神、元气。

个人养生,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是非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西方文化走物道、行兽道,养成唯物唯利的观念理性,中国文化走人道、重生命,养成尊重自然、仁义为本的观念理性。

依从中国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认同中医学理论,有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理性之欲,不贪、不争,理性有为能顺从天地阴阳之变化,适宜自我生命的需要。

“欲”不能灭,只能节,节的生命原则是“法于阴阳”,节的理性有为是“和于术数”。“法于阴阳”顺应天地之运行,“和于术数”适宜自身的生命,不放纵口福之欲,不贪婪肉体之欢,生乃固,身乃强,命能久。

五味养生的理性有为,以“欲”为本。五味之欲,反应藏腑的需要,如肝欲虚则欲酸,欲酸反应肝的需要;心欲虚则欲苦,欲苦反应心的需要;脾欲虚则欲甘,欲甘反应脾的需要;肺欲虚则欲辛,欲辛反应肺的需要;肾欲虚则欲咸,欲咸反应肾的需要。

谨和五味,以饮食多样化为条件,但根本还在于内和于五藏之需。五藏是生命的中心,气化活动各有特性,五藏之气因时、因人而有盛衰变化。衰者,不足之变化,生命感应感知,就会有相应的滋味之“欲”,或欲酸、或欲苦、或欲甘、或欲辛、或欲咸。

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五藏的状况,不仅是自己感应感知的,还通过生命之象反应出来,如面目之色泽、肌肤之胖瘦、精神之好坏等等。所以除了我之欲,面色、肤色、眼睛的色泽,精神状况等,也是谨和五味的重要依据。

谨和五味有二方面的意义。一是养生意义,主要在我自己的食欲,想吃什么滋味的饮食,吃一点,有益养生。二是治病,根据我所反应出来的神、色等,所求证的病机性质,对应性地选择药物之味。

因食欲而吃是本能,谨和五味地吃则是理性了。理性源于本能,高于本能,调控本能。

吃是生存本能,食欲为动力。在蒙昧阶段,吃进去的可能是食物——性能平和的东西,能够养生;也可能是药物——性能偏颇的东西,会伤生。天长日久,代代相传,人们有了食物于药物的理性认识。

中医药物与食物的认识,都来自吃的客观,所以都归于五味。养生在五味,伤生因五味,治病靠五味,五味能和,身体健康,五味不和身体不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藏为阴,形体为阴,血为阴,精为阴,有形可征的东西为阴。阴的濡养、生成、成形,均本于吃进去的东西,吃得不对,五味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害阴之五宫——五藏。

谨和五味,和在五藏所欲。《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欲者,需要也。肝得酸而增气,心得苦而增气,脾得甘而藏气,肺得辛而增气,肾得咸而增气。增气则满足五藏所欲,所以能和。

增气要适可而止,欲食之为要有节制。肝气不足,欲酸,食酸肝气得补,过则伤脾;心气不足,欲苦,食苦则心得补,过则影响脾胃;脾气不足,欲甘,食甘则脾得补,过则伤肾;肺气不足,欲辛,食辛则肺得补,过则危害筋脉,损伤精神;肾气不足,欲咸,食咸则肾得补,过则伤心。

欲酸吃一点酸,欲苦吃一点苦,欲辛吃一点辛,欲甘吃一点甘,欲咸吃一点咸,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不要过分,五味养生。

吃,说起来很简单,张口就可以吃,但要吃得合理,就不能胡吃。“可欲”之吃,有节制,养五藏,胡吃海喝,伤五藏。

食物添加剂,将食物分子化、单纯化,可能是个大问题。它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搅乱了数百万年建立起来的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很多人无法适应,内分泌混乱了,代谢混乱了,不该停留在体内的糟粕,排不出去了,应该气化营养的,反而壅滞、停留,化而为邪了。

食物的自然属性是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的保证。改变食物五味属性,按照物理法则的主观意愿,自以为是地添加这样,添加那样,养生还是害生?甲减、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癌症、心脑血管,这里结节哪里结节,天天补钙还是骨质疏松,医院挤爆了,原因在哪里呢?难道与我们自高自大,把理性凌驾于自然之上没有关系吗?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的生命效应,是吃进去后生命效应,是自然完整性的食物的生命效应,不是分子化、单纯化的营养素所产生的效应,不是实验室里能够观察到的效应。

五味的生命效应,酸能收之,辛能散之,甘能缓之,咸能软之,苦能坚之,淡能渗之。谨和五味,是通过五味增气、五味化合,维护五藏之气的中和状况。但这样的生命效应,在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成分的影响下,吃之前就被破坏了。

五味的生命效应不同,养生和治病的价值不同。能谨和五味,则欲郁结者能使之散,欲停滞者能使之行,水湿能使之燥,津亏能使之润,坚结能使之软,萎软能使之坚。

食物有五味,中药有五味。食物与药物的五味,具有相同的生命效应,不同的是,养生,谨和食物之五味;治病,谨和药物之五味。

养生者,食物也,治病者,药物也,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皆肇端于吃所感知到的五味,皆有谨和五味的理性原则。

养生谨和五味,要尊重我之“可欲”,欲酸吃点酸,欲苦吃点苦,欲甘吃点甘,欲辛吃点辛,欲咸吃点咸;治病谨和五味,要尊重病人的疾病现象,“观其脉证”,“辨症求机”,把握就诊病人具体的病性、病位、病邪、病种、病形、病势的性质,“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或辛甘化阳,或酸甘化阴。

食物是多样的,食物的滋味是多样的,谨和五味的生命效应,取决于我命的气化能力。气化能力强,吃得有规律,简单食物,通过化生转化,不足能补之,有余能泄之,同样能够内和于五藏。气化能力差,要获得谨和五味的生命效应,首先要顾护脾胃,注意好消化,使水谷化为精微,进入五藏气化活动。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同食物有不同滋味,同种食物有不同滋味。所以五谷有五味,五谷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果有五味,五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菜有五味,五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畜有五味,五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谨和五味的基本问题,就是顾护脾胃的问题。西方文化提倡吃生的,牛肉、鱼肉,五果、五菜。生吃,没有什么不对,但要适宜于自我的脾胃,脾胃能运化,生吃没有关系,脾胃运化差,生吃就危害健康。人类学会了用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特别是有了烹调方法之后,人们就以熟食为主了,脾胃所适应的食物,除了五果,也基本上是熟食。

熟食是文化人的食物。现在倒退了,要茹毛饮血了,能生吃的尽量生吃,好像我们的脾胃,还停留在没有学会用火、没有烹调的远古蛮荒时代。

脾胃运化,是谨和五味的基础。吃不养护脾胃,营养肥甘,蛋白美味,可能导致“五气之溢”,发生“脾瘅”等代谢紊乱之类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病的谨和五味,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依据的是宇宙自然、天地气交气化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关联性规律,即五运六气与五味资生、化成的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五味食物和药物,是天地气交气化生成的。因为天地气交气化的动态变化,食物或药物,味有厚薄,气有厚薄,成熟的时间有先后,成熟的数量有多少,五味化成有差异。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味所资,生化有厚薄,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方药中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内容很多,这里摘录少阳在泉的解释。

原文: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释文:“少阳在泉”,指少阳相火在泉之年。“毒”,指气味偏胜,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张隐庵注:“毒”独也,谓独寒独热之物类,则有偏胜之毒气矣。”“寒毒”,即具有寒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少阳在泉,寒毒不生”,意即少阳在泉之年,由于少阳主火,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热。根据“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规律,所以少阳在泉之年,其所生成的食物或药物,在气味上也均偏于温热。偏于寒凉的食物或药物,由于与在泉之气不相应,所以不生长或少生长。王冰注:“火在地中,其气正热,寒毒之物,气与地殊,生死不同,故生少一也。”亦即此义。?

“辛”,即辛辣。“其味辛”,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此,所生长的食物或药物亦偏于温热。具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姜、桂、葱、蒜、辣椒等味多辛辣。“治”,指治疗。“苦酸”,指苦味或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其治苦酸”,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而所发生的疾病在性质上亦多属于热。在治疗上多需要用寒凉的食物或药物。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例如黄连、黄琴、芍药等,多为苦味或酸味。

? ?

在泉,和司天相对应,习惯上称司天在泉,是中华民族观察宇宙星辰和日月地球的相对运行,及其对生命气化活动的影响所形成的气化活动规律的认识。

自然分阴阳,人亦分阴阳。天有天干,地有地支,司天在泉的规律,是天地气交气化规律的反映,有风、火(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之化的不同。因为其不同,五味的化成、所资便有了生化厚薄、五味寒热的区别。

司天在泉等五运六气的内容,是一门十分高深、微妙的生命学问,集中反映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识天、地、人的生命关联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文化结晶。司天者,说明上半年的运气特点,在泉者,说明下半年的运气特点。

司天主要是五气之运,风火湿燥寒,在泉则还有五味之化,酸苦甘辛咸。

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主上半年,阳明燥金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酸;五气之化,湿,治以辛苦甘。

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主上半年,少阴君火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辛;五气之化,寒毒不生,其治辛苦甘。

丑未年是太阴湿土司天,主上半年,太阳寒水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苦;五气之化,热毒不生,其治淡咸。

辰戌年是太阳寒水司天,主上半年,太阴湿土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咸;五气之化,热,其治甘咸。

寅申是少阳相火司天,主上半年,厥阴风木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甘;五气之化,清毒不生,其治酸苦。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主上半年,少阳相火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辛;五气之化,寒毒不生,其治苦酸。

酸、苦、甘、辛、咸五味,生化、化成于天地气交气化,与天地运行息息相关。《五常政大论》这里的“其味”,是当年气化化成的当令之味,若异常,生邪气,害人病,则以“其治”之味和之。

例如2021年是辛丑年,年的地支为丑,太阳寒水阳在泉,当令之味苦,所化之气热毒不生,宜用咸、淡之味和之、治之。

五运六气是很高深的理论,用之于人,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不行,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不行。按照五运六气谨和五味,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气化规律是依据,没有天人相应的生命观、疾病观,没有三因制宜的医疗观不行。

五运六气学说是在宇宙大时空背景下,将日月星辰的运行,地理气候的变化等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形成的理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更具有根本性。标、本、中气之关联,胜、复动态之变化等理论,要发挥谨和五味的临床作用,就要把人当人,尊重就诊病人的生命客观,也就是《至真要大论》反复强调的“谨候气宜,勿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五运六气把握住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根本,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存在这样的气化活动规律,但又存在我自己的气化活动的特殊性。以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现象为客观依据,在“谨候气宜”、“无失气宜”的前提条件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才能真正做到谨和五味。

病机思维的循证、求证、辨症逻辑,是分辨真假中医的分水岭,是临床水平高低的基本因素。

张仲景《伤寒杂》秉持内经天人相应的气化理论,以三阴三阳立论,强调“观其脉证”,以现实客观的疾病现象为依据;突出“辨症求机”,以证候病机为治疗目标,或辛散(如麻黄汤)、或苦寒(如泻心汤)、或甘缓(建中汤),或酸苦辛(如乌梅汤)。

五运六气,上涉及天文,下关系地理,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是最具有生命真实性的理论。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五运六气不是机械的模具,而是我们认识人体气化规律,把握现实病机的理论工具。

确定现实的疾病,判断临床病机,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化特点,即“谨候气宜”、“无失气宜”;必须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可以说辨证论治是唯一正确的临床医疗途径。

谨和五味,有五运六气的规律,最终要和在五藏,和在阴阳,和在营卫、气血、寒温、意志,和在活生生的人。五运六气是自然客观规律的反映,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和五味,化五气,补不足损有余,扶正气祛邪气,才能维护“阴平阳秘”,才能使失和了五藏阴阳康复。

中医学把人当人,人是活人。活人有气化活动,五味化生和于五藏,有其时,有其化,有其生,有其行,“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转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

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病理生理唯一论、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主导下,把五运六气当作糟粕给否定了,学中医不是学天人相应、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论,而是学解剖、学生理病理,教中医不是教《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培养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而是教病理实验,教药理对应,教循证医学。中医眼睛盯着物质,盯着形态,不管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差异性,不管三因制宜的病机性质,中医的管理、中医的教学、中医的学术,都背离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所有有好些大学的中医权威,都认为中医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医的路走错了,灭亡势不可挡,即便新冠肺炎中医成效巨大,把西医甩在了脑后,但若不能回归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不尊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无法扭转被灭亡的命运。

与野兽、原始人比较,文化人的理性发达得多,理性有为的作用广泛得多、影响深刻得多。文化人有生命智慧,不应该干为了短暂物质享乐、造成终生痛苦的事。文化以人为本,不会做眼前幸福、未来艰困的事。

人的发明创造,文化的所作所为,维生、护生、养生是根本,因此在维护地球生机,保障人的健康的前提下,改善物质生活,才是文化的理性有为,文化人的理性有为。

养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治病的终极意义就是维生、护生、养生。尊重传统,尊重饮食习惯,是饮食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人们在吃的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反应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的地域特征。川渝麻辣,苏浙好甜,两广喜粥,西北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水土的生命关联性。水土不服,其实就是五藏阴阳气化,不适应新地方的水土的反应。

传统的饮食习惯,是许多人、许多代吃出来的,对身体没有好处,不可能形成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鄙视传统,好新、求新,以新为先进,为进步,所以饮食要服从营养素,服从实验室的分析平衡。

地球四十多亿年,太老了;人数百万年,太久了。求新而否定传统,反叛传统,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地球也给扔了,该机器人、生物人把我们自己灭了?

谨和五味对身体的影响,是传统的,是习惯的,在不知觉中养成、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养生,是一个润物无声、积沙成塔的过程,顺着传统的来路,保护好现在的我们,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绿水青山的地球,是文化的最高目的。没有以人为本的求新是好事,是坏事,可能是毁天灭地的事。工业化带来的很多新东西——碳排放、雾霾、重金属,热兵器、原子弹、生化武器,随便哪一样持续发展,都能够把人,乃至于地球生命给灭了。

五行、五色、五味。分别指什么?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五色:即青、黄、赤(红)、白、黑五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本文以五行生克规律,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疾病的关系,故名。

扩展资料:

1、五行的“行”字,就是一个空间。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有一个叫“倒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那个陵墓的形状是一层一层,上面大,下面小,到最下面、最底下的时候,就像亚洲的“亚”字,中间就是一个棺材,这个形状就像一个倒金字塔。据专家考证,这个“亚”就是四方,再加中间就是五方。

2、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实际,与病史和脉证合参,不能机械地硬套。参见五色主病条。

3、五味在《内经》中出现主要有两种代指,一是指五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二是在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

参考资料:-五色

参考资料:-五行

参考资料:-五味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四季养生)

人体五行

1金:肺-大肠 2木:肝-胆 3水:肾-膀胱 4火:心-小肠 5土:脾-胃

中医五味

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

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

3肾:欲咸、咸先入肾、肾病禁甘、喜黑色食物。

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

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黄色食物。

十二地支月气与人体保健(阴历算)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

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详解:

正月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

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天地的生气都逐渐开始复苏,因此称之为“发阳”。孙真人在其《摄生论》说,正月肾气受病,因此肺气会显得很微弱,这个时候应该少吃一些咸、酸的食物,多吃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才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同时,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故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孙真人在其《千金方》中也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因此,强调正月饮食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三曰紫苏粥,以补脾胃。”同时还强调,尽量少吃生冷粘杂的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在正月既不要冒风寒,受冷冻,也不要太温暖,应晚睡早起,以疏缓自己的形体和精神。

饮食方面,注意尽量少吃或不吃生葱、蓼子,否则会令人面上起游风。也不要吃冬眠潜伏不动的动物,如蛙类、蛇类等,否则会减人寿命。《千金方》还说:在正月内,吃虎、豹、狐、狸的肉,会使人伤神,损折寿命,魂魄不安。同时,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这个月不宜吃老鼠接触过的食物,否则会使人生瘘管。

正月调养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尤其临近初春,天气逐渐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也开始频繁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也逐渐开始出现和流行。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在调养措施中,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在二月,人体的阳气升发,会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因此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会使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因此更容易使肝肾功能受损,引起全身气血运行紊乱,导致疾患发作。基于此,二月的饮食也重在养肝养肾,兼顾益脾和胃,温补阳气以御寒保健!

其次,还要多饮水,因为初春寒冷,气候干燥,人身体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遇事要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气正常生发。同时要坚持运动,适合多到室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性,达到保健的目的。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增加辛味,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吃黄花菜、陈醋、菹发症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此月三日,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都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也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肾气逐渐转息,心情渐渐临近,木气旺,故应减少食用甘味食物,多食辛味食物,可补益精气,使身体安康。同时强调,在三月里不可杀生,以顺应天道。在三月里,饮食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吃黄花菜、陈醋及菹等,否则会发症痼,起瘟疫;同时也不能吃生葵花,生葵花多湿多热,有毒,生食会生疮,或导致腹胀作泄。各种动物的脾、鸡子等,也都不可以吃。

三月,气候还比较寒冷,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体为御寒是要消耗一定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的。因此三月的营养调养还是应以高热量饮食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同时,由于寒冷的刺激会使身体内的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结果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致病,因此,三月还需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同时,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各种细菌、病毒等,也开始繁殖,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在饮食上还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西红柿等新鲜的蔬菜,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如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些食物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等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食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选清淡可口的食品,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调养胃气,固密精,益筋骨……”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在四月夏季,应通过饮食对肝肾脾胃进行补益,以达到养护心脏的目的。

四月以后,天气逐渐转暖,植物也开始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睡眠方面,不可暴露在星宿下,否则可能会导致中风。

此时在调养方面,应注意对心脏进行保护,具体到膳食调养中,应增食酸味食物,少食苦味食物,以补肾养肝,调养胃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补肾、驱暑的功效。同时,夏季人体出汗多,故需多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

《摄养论》中认为,在饮食方面,四月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吃生薤,否则会令人多涕唾,发痰水;不吃雏鸡肉,否则会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另外鳝鱼也不能吃,吃后损害健康。

四月,由于天气逐渐转暖,人着衣单薄,故应谨防外感,患病后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五月肝脏气休,心火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每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症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

到了五月,人的肝脏开始转平,而心火转旺,此时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注意减少酸味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因为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苦菜、芹菜、菊花、百合、地胆草、荷叶等。另外,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也都是比较适合在这个季节吃的食物,可达到益肝补肾、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和清凉去火的作用。

五月的天气,不仅开始转热,而且也开始昼长夜短。为了补益养生,在五月里,应尽量早睡早起。但应注意的是,五月天气不宜在星月下露宿睡眠,或者睡着了还开着风扇或空调。虽然一时凉快,但若风邪进入腠理,病患会非常深重。出汗时对风纳凉,最容易使手足四肢疼痛麻木,或导致语言不清,四肢瘫痪。头是各种阳气的总汇点,因此绝不可让风入袭,更不宜在潮湿的地面上睡觉,以免沾染邪气,致病。

六月肝气微,脾脏旺盛。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疏远女色,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摄生论》中认为,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盛,此时调养应节制饮食,疏远女色。饮食也应适当减苦增咸,少食肥腻食品。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因此调养时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足,不要对风睡觉,不要夜里纳凉,睡觉时也要盖好腹部,以免着凉,引起暴泄疾患。在饮食方面,要以温软食物为主,切记不要吃得太饱,可适当进食小米粥,对脾胃有益。

六月还须多吃一些可清热、利湿的食物,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故应科学食用。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无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摄养论》中认为,到了七月,人的肝、心二脏少气,而肺气却很旺盛,因此在这个时期对身体的调养上,应注意怡情养性。在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多食咸性食物,少食辛辣食物,这样才可以助气补筋,滋养脾胃。

在高温时期,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饮食调养,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同时注意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多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还要注意,少食冷食瓜果,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厚味肥腻之品也要少食,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摄生论》中还认为,七月不宜吃茱萸,否则会导致气壅;不宜多吃猪肉,否则会损人神气。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疬痢。勿食小蒜,伤入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入神气。

进入八月,天气逐渐向秋季迈进。《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虽然天气已逐渐转入秋季,但天气仍然很热。八月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因此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心脏处于平缓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要自己主动排解,以泻肃杀之气。同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起居也应早卧早起,因为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八月宜少吃苦味食品,适当进食辛味食品,以助筋补血,调养心肝脾胃。同时,注意少食葱、蒜,以免伤及神气,使魂魄不安;不食猪肚,否则易致咳嗽;不食雏鸡肉,否则会伤神气。

秋主收获,贵在益肺,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八月肺气旺,主肃杀,其味属辛辣,因肺金可克肝木,故在秋金时节,饮食五味宜减苦而增辛,以养肝木之气。同时,此时肺金也开始肃降以应自然变化,故人体呼吸畅通,排出浊气,吸入清气,使皮肤柔润,毛发光泽。若肃降不畅,则可能会咳吐喘逆,胸背四肢烦痛。所以此时宜平和安养,重在益肺。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的说法。八月金秋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多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还有人主张八月宜食生地粥,可以滋阴润燥。总之,八月时节,可适当进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养元气。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

进入九月,人的阳气已衰,而阴气大盛,因此饮食方面宜减苦而增甘,以补益肝肾,滋养滋味,助生元气。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一直都强调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认为有利于阴平阳秘为宜,反之则为忌。故不同的人也有其不同的宜忌,比如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在九月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而对痰湿质人,应注意忌食油腻食品;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食品;等等。但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是以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为出发点。故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九月入秋,气候开始凉爽,这时五脏属肺,故食物五味中的辛味可散肺气之郁,饮食原则应以“甘平为主”,即多吃一些有益于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及苦味食物。中医认为,秋季多吃酸苦食物,则克脾,易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可增强脾胃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这类食物诸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是九月宜食的食物,茭白可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可润肺益气;莲子则可益脾养心,开胃安神;桂圆能治贫血、神经衰弱;黑芝麻则可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等等。注意不食莼菜,因其中有虫;不食姜蒜,否则会损人神气;不食经霜生菜及瓜类,以免导致心痛;不食葵花子,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狗肉,宜伤身;等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九月应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肃杀之气伤身伤心,以便收敛神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同时要注意,不要感染风寒,不要过饱、过醉。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食物辛物而增加苦物,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

十月,已经开始入冬,此时人的心、肺都逐渐气弱,而肾气则逐渐开始强盛,十月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安养肾脏,强壮筋骨。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因此,在此月份,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易导致疾病和早衰。为避免血液黏稠,十月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芹菜、红心萝卜、苦瓜、玉米、荞麦等。同时这个季节还宜多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以滋阴养肾。

十月里,在调养方面还要注意不宜随便进行针灸,否则会致血涩,津液不通。饮食方面注意不要食青椒,否则会损人血脉;不食生薤,否则会增痰水;且不食熊、猪肉、莼菜等食品,以使人面色灰暗。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月里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因此人们常感心情抑郁,所以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并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颐养心性。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可助发人体的阳气,尤其是临近冬季的时候。此时大自然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状态,而人也不例外,故常晒太阳,可壮人阳气,温通经脉。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食苦物而杜绝咸物,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慎避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腰脊强痛。勿食貉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勿食经夏醋,发头风,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

进入十一月份后,人的肾脏正旺,而心、肺开始衰微,因此此时调养,应注意补心养肺,多食对心、肺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如苦味食物,但要注意少食咸味食物,对心、肺不利。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十一月已经进入“进补”的大好时节。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十一月的滋补通常需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补气食品主要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补血食品主要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补阳食品主要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鳝鱼、淡菜等;补阴食品主要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品,如银耳、木耳、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同时注意不食螺蚌蟹鳖,否则会损人元气,长尸虫;不食经夏醋,否则会发头风,成水病;不食生菜,以免致人心痛。

初冬时节,北方空气逐渐变冷,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因此会使机体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因此,十一月的调养要多讲究科学,衣要适度,食要清润,同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早起早睡,注意御寒锻练。

寒冷易使人体产生损伤,故《摄养论》中认为,十一月调养不易灸腹背,不易暴温暖,否则会中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导致腰脊强痛。

十二月,土气旺相,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薤,多发痼疾。勿食鼋鳖。

十二月,人的土气较胜,而水气衰弱,故应增补水气,少甘多苦,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尽管冬天蔬菜较少,但也应适当进食,比如甘薯、马铃薯、圆白菜、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需要量。同时,还应注意多食一些富含钾、钙、钠、铁等元素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以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平衡。但《摄养论》中指出,十二月的饮食应注意不食葵花,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薤,否则会生发痼疾;鼋鳖也不宜食用。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二月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的影响,保持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出现,也就是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症状。预防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也是一种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7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