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桂枝汤和他的奇葩兄弟们【附视频】

槐米 2023-07-24 04:35:41

【写在前面】

昨天给大家奉上了我们团队做的视频。其实这是五味推出的一个新栏目《每天一个方剂》。我们希望以唯美的画面,把传统古老的中医智慧,用年轻人可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邀请赵五味老师主讲,中国风有设计感的画面,加上古琴旷远、温暖的声音,去接近中医的本质特点。也许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是一群挚爱中医的小伙伴,希望做出最符合中医特点的作品,也欢迎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冬虫夏草亲历】虫草不才,但学医数载,有什么不舒服,求助的绝对不是西医,而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医学。

有一次连续加班,可能是回家受凉,第二天烧起来,头痛身重,出虚汗,突然想起,这不就是 “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的症状吗?一把自己的脉,还真是“浮缓”。基本确定了“外感风寒表虚证”,便请人去抓药。

煎药时,不一会儿,桂枝的香味就飘出来了。熬好后热服,有点辣,但更大的感觉是甜。大枣、干姜都是甜的。喝了之后,开始没有什么汗,捂上被子以后,汗出得很清爽。和运动出汗,或者病态的滋腻不一样。

服完药喝白米粥,除了咸菜没敢乱吃。喝的时候感觉挺舒服的,排气特别多,然后蒙上被子睡觉。

当时是午后,傍晚时醒来,身上一层汗,但烧已退,虽然头还是有一点点晕,但身上有力多了。隔天一早,便精神如常。

从服药到恢复,不过短短数小时。谁说中医见效慢?只有对症,一点都不慢好么?

【仲景叮咛】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群方之首,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即便在那个年代,医圣的医嘱写得也是非常详细啊。

首先,“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桂枝汤以后,要趁热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振奋胃气,补充汗源。

然后,捂上上被子发汗。

这里注意,出的汗一定是微汗,切不大汗淋漓。

最后,中病即止。就是说药不必全喝完,病好了就不用再服了。

中医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但凡用药不可一刀切,以上一段极其重要的话,是针对这个病,这个方给的医嘱。如果老老实实按照医圣的话去做,退热效果一定非常好。

【奇葩兄弟们】有人说中药用量乃不传之密。同样是《伤寒论》当的方子,组成和桂枝汤一模一样,但是唯一的区别是剂量不同,产生的效果,对应证完全不同。

这个方子叫做桂枝加桂汤。桂枝15g、芍药9g、生姜9g、大枣6g、炙甘草6g

和桂枝汤相比(桂枝 9克 白芍 9g 炙甘草 6g 生姜 3g 大枣6g),桂枝加桂汤当中的桂枝使用剂量已经超出了一般使用范围,高达15g之多。此时的方子已经不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了,而是用于治疗奔豚证了。

奔豚证是什么呢?这种病证是由于心阳虚弱,肾中寒水上凌于心导致的,这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为自觉小腹有一股气窜,自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部位,严重的甚至抵达咽喉部,发作时难受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因发作时,这种上冲顶肝抬肺的感觉就如同有小猪乱撞一般,所以叫做奔豚。在这里的桂枝起到的作用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还有一个方子,叫小建中汤。

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芍药加倍,加了一味胶饴,也叫麦芽糖。这个是补虚第一方,临床常用于虚寒腹痛等疾病。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

从今天起,冬虫or夏草将持续为大家奉上优质、有趣的中医内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生机饮食与桂枝汤禁忌(一)

服用经方的饮食禁忌

如果你要吃那个张仲景书里比较补阳的药,就是比较有附子啦、干姜啦、肉桂之类的药,那这样子你吃了这个药之后,同时呢,如果你吃了药之后就吃水果,那这个药还没有补进去就被水果清掉了,这个药没有效。如果你吃这个药之前吃水果的话,那往往吃过水果身体很寒的人你一吃补药就会一直上火,就是他那个寒气会把补性挡出来。

你一下子吃了冷的东西又一下吃了热的补药话,那个补药会和你身体产热的能量混到一起,就会上火,

更年期的这种发热症状都是因为下焦太寒,所以上焦才会有那种代偿性的发热,

用我们仲景方或者是中医的一些补药,那必须要遵守一些规矩,否则的话做一些自我消灭的活动。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不可混淆的气上冲症状

这里的其气上冲,就是比较单纯的,就是一种这个人会觉得好像身体里面有一种闷胀闷胀的感觉。

而这个其气上冲不能跟几件事混淆,张仲景的书里面还有有另外一种病叫做奔豚,也就是水在跑。那水气倒窜上来的时候会有一个症状,就是你会感觉得到这个下腹部有一小坨肉在跳动跳动在往上面钻,就像肚子里面有一头小猪在跑一样,这叫做奔豚。

那样一坨气冲上来的奔豚呢,它基本上是一个心阳不足,水邪上逆的一个状态。

我们在医奔豚的时候啊,会用一个汤剂叫做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里面把桂枝加重,那桂枝加重就能够补更多的心阳,那心阳变得那么大了然后才能把那个水邪压下去啊,所以桂枝加桂汤是用补心阳的方法来镇固水邪,克制心阳的。

那他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不能用下法。

他说“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就是如果你是该用汗法、该用吐法、该用下法而用了,那病就好了,就没事。可是你不该用而用的话,病就被你搞坏了,这个被搞坏的病张仲景称之为坏病,断食疗法你一天就喝那1500CC的果菜汁就好了,不然的话你不会因为断食疗法而燃烧起来,就是这些基本功哦,这些东西都做到了才会比较有效果。那如果你的断食疗法用的是非常寒冷的小麦草汁,然后每天又喝很多的水,那我看你就烧不起来,就纯粹挨饿而已噢,那就没有用啦。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不温驯的治疗方法啦,那这个,应该说是离经叛道的治疗方法。

发热是通常都会有的啊,那汗不出的人,一滴汗都没有的人,皮肤不湿润的一定不可以给桂枝汤,他说“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啊。

“若酒客病呢,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者不能喝桂枝汤。

葛根可以单独用来解酒,不能用桂枝加葛根汤,就是用一种叫做枳椇子代替。

会克制酒的这种东西除了枳椇子还有一种就是麝香,当门子怎么样,其实当门子就是麝香啦,大坨的麝香。那这类的东西都是能够把酒气分消掉的。所以呢,你在一贴桂枝汤里加个几钱的枳椇子啊把酒气分消掉,那这样子的桂枝汤就可以用没有关系,这是指偶尔渴酒的人可以这样用,但是你是常期喝酒的体内酒精浓度很高的人那就不能啦,就不太能用桂枝汤,可能要用其他时方吧。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就是喝酒的人啦,凡是吃了这个甜的东西都会增加他的满闷的感觉,以致于很容易吐。

那喝酒的人呢,因为酒会增加人的湿热对不对,那咸的东西能够把湿气拔掉,那拔掉以后剩下的热气就很容易散掉,因为湿,湿跟热是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是散不掉,拆开来以后都很好散,所以呢身体里面湿热之气会多的人就吃一些咸的,把那个湿气排掉人会比较舒服,所以爱喝酒的人就会比较容易配咸的东西,你像如果大家在外面喝酒的时候是不是都比较会配咸点心,有没有人喝酒的时候喜欢配黑森林蛋糕的,喝红酒也是要配chees嘛对不对?喝红酒如果你配巧克力蛋糕的话那味道很烂,红酒会喝起来像醋一样难喝对不对。所以就是基本上没有互补性啊,所以张仲景,张仲景是从这个角度来立论,就是说如果一个很爱喝酒的人你给他喝这种甜甜的桂枝汤,那他基本上他根本身体已经撑不住了,已经很湿热,身体再加这个甜腻的药,又是大枣又是甘草什么的,那根本没办法,所以他这样子说啦。

所以就是,张仲景的这个,对人的这个看法啊。所以,那我们喝了酒之后就同时用解酒的枳椇子再配桂枝汤。

他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当然这个绝不是每一个喝过酒的人吃桂枝汤都会这样子,而是说如果你这个人的湿热真的有到那么多,多到吃桂枝汤会吐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后续就会产生这种胃发炎而有脓血的情形。这个情况很少出现的。

那么喘家喝桂枝汤为什么要加味呢?所谓的“喘家”就是很容易喘的人,喘跟咳是不一样的,

那么一个人啊,如果他是一定很容易发气喘的人,那往往他一感冒接下来就会并发气喘,同学能够体会这个感觉吧?如果是一个有气喘病史的人啊,你们遇到过的话就会知道。所以呢他必须在桂枝汤里面预先放一些预先防范气喘病发作的药,也就是这杏仁跟厚朴不一定是直接能够治气喘的药,却是一个可以防范气喘发作的药,这是一点。

那如果一个人呢,他感冒之后很容易一直继续咳下去,代表他的肺很容易变成那个状况,所以那样的人啊在吃桂枝汤的时候预先加好厚朴跟杏仁是蛮有用的,因为他们如果先加了厚朴跟杏仁的桂枝汤,他在治感冒的时候这样子吃,他吃后就比较不容易变成一直咳嗽,就是感冒好了还一直咳这样的状况就比较不会发生了。所以,广义的喘家来讲就是预防感冒的后续咳嗽,就要这样用。

退肺部有热的这个麻杏甘石汤噢,你要拿来治痔疮也是可以的,痔疮喝了麻杏甘石汤他也会比较那个,发炎会停下来。

中药桂枝临床应用的一点心得

桂枝是中医常用的中药材,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量3-10克,用法可共煮也可后下。

对于桂枝、前贤和同道们对于桂枝都有很高的认知和经验,我也将自己的一点临床心得分享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进步。

首先关于桂枝的切片粗细的用法心得(我诊所常备二种桂枝)

嫩桂枝(俗称“桂尖”,直径0.3-0.7左右)

嫩桂枝我的经验是发汗走肌表,对于桂枝汤证用的就是这种嫩桂枝,另外夏季贪凉饮冷所导致的感冒如有相应症状,我也会少佐嫩桂枝,用的就是其平和的发散力,邪随汗解。

粗桂枝(俗称“桂枝”,直径0.7-1.0左右,竖切斜切均可)

粗桂枝的的经验用法是降逆走经络,我认为它生长周期稍长以后,木质稍老化,吸收的太阳之气稍收敛于内,性质偏于双向性,既能降逆,也会游走四肢经络(不侧重发汗),在临床中对于阳事不兴、遗精早泄、月经量少闭经、风湿痹症我常常会应用,经辩证准确后,往往会超剂量使用。

接下来,桂枝的临床经验用法我细分为二点:

一、固精起阳(用粗桂枝)

对于青少年因手淫过度、戕伐元阳引起的频发遗精、早泄,和中年阳痿早泄,我几乎必用,桂枝这方面用了简直效如桴鼓。

实例1(见上图):某病人,男,32岁,因频发遗精早泄,一周能遗精3-5次,夫妻生活不和谐特来就诊,面色晦暗无光泽,舌嫩红水滑,少苔,苔灰白偏厚腻,主要分布在舌根处,舌边齿痕较明显,既往有频繁手淫史,喜熬夜,喜冷饮辛辣油腻。

辩证属于肾气不固。

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五子衍宗丸加减,用药一周后,效果凸显,嘱其暂时清心寡欲,一定改掉不良习惯,持方巩固,后续反馈良好。

总结:在这里桂枝的用量宜机动灵活,如果偏于固精,量需要少点,固精根据情况配上阴柔不滋腻之品,比如炒白芍、酒黄精、酒女贞子等;而起阳,则量需要大点,还可以用少佐虫类引导,见效更快,比如海马、蜈蚣类。

二、疏肝活血(用粗桂枝)

对于女性血寒肾虚引起的肝气郁结、月经不调量少闭经效果甚佳。传统上认为疏肝为柴胡、香附、佛手、郁金、玫瑰花、梅花等,但是实际临床中,我发现这一类对于肝气郁结的乳腺调理效果较好,但是对于血寒肾虚引起的肝气郁结,月经不调,量少闭经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偶尔看《别录》中讲“桂枝……主胁风胁痛……”,后又在《长沙药解》读到桂枝的讲解豁然开朗,方知之前用方过于执泥,陷于窠臼。

《长沙药解》中写到“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实例2(见上图):某病人,女,46岁,本地农民,因停经四个月,顽固失眠加重一个月特来就诊。自述越睡越清醒,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体胖乏力畏寒,丈夫在外打工,聚少离多,最近心情烦躁。

辩证属于湿遏气机。

用二陈汤和安神定志丸加减,其中用到适量桂枝,达到转圜气机作用。用药四天后,潮热盗汗心烦消失,唯有失眠如故,月经未来,遂稍作加减加重桂枝和燥湿药量,第七天,视频告知睡眠好转,月经来潮,心情甚为畅快。

总结:疏肝不能盯着柴胡香附之类,一定要吃透药性,吃透病性,下药才能如臂使指。

备注:(文章列出的药方仅做同道讨论,不出方!不出量!不能作为看病用药指导!中医看病讲究三因制宜,涉及处方和用量请一定咨询专业医生后使用)

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

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桂枝汤的禁忌证:

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湿热内盛者;

毒热内盛者。(《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扩展资料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参考资料

-桂枝汤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