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行医、执教半个多世纪,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本文拟对刘老治疗胃痛十二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
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于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则用大建中汤治之。
又若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胃脘作痛,脉紧苔白者,则用五积散发表温里,顺气消痰,调气活血以治之。
随症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阴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呕吐加吴茱萸;有汗者减麻桂;气虚者去枳壳、桔梗,加人参、白术;妇人寒邪痛经则用艾叶醋煎。
对于外感寒湿之邪凝聚于胃脘,阳气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者,则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之法,刘老常用加减藿香正气汤。
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炒白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老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老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或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
刘老师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
刘老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
《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黏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若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4、行水消痞法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
刘老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又若水饮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脉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则用茯苓甘草汤(又名苓桂姜甘汤)治之。本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温胃散饮,茯苓淡渗行饮,桂枝通阳化气,甘草扶中补虚,合为温胃化饮,通阳散水之剂。
刘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剂量一定要大,使之既可温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气化饮,才收佳效。
5、疏肝和胃法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临床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刘老常用萸连二陈汤。
组成:吴茱萸9g,黄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吴茱萸配黄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若肝气横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畅,症见:胃脘疼痛,上下格拒,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右弱左弦等,刘老则用制肝安胃汤以治之。
组成:黄连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乌梅15g,淡姜渣12g,当归须12g,橘红10g。
6、疏肝清热法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等,治以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老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黄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另加大黄、枳实疏导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伐木气之横逆。
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用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在剂量上,方中倍用生姜之义,既可配半夏以治“呕不止”,又可载大黄而不使速攻,况“柴胡得生姜之散而功效更捷”,得大黄之力而具有承气之意,故能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热,是治疗少阳病实证的和下兼用之法。
热结重者加重大黄、黄芩的用量,再选加竹茹、龙胆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胁胀闷气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胁痛重者可加金铃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挟痰热者加竹茹、瓜蒌皮、浙贝母等;湿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另加陈皮、茯苓等。
刘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所以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只要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就可使用。近年来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活血行气止痛法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黄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老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
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
本方即藿香正气散减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麦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槟榔、枳壳、莪术而成。
8、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法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刘老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
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表里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
9、寒热同调,和胃消痞法若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对此等病例,刘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
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老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错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生姜泻心汤证多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以致寒热错杂,水饮内生所致。
其主要见症为胃痛脘闷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阵痛,或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脉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饮降逆,辅以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清热和阳,干姜、半夏之辛热以散痞和阴,更配以参草大枣补脾和中助其斡旋,于理于证,曲曲中窍。
刘老认为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应用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总之,上述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乃辛开苦降之代表方剂,均为针对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而设,临床表现以中见痞满、上见呕吐、下见下利为共同特点,病机为脾寒胃热并存,寒热互结痞塞于中。此方实为辛开苦降法的种加减化裁,均采用等、连与干姜、半夏配伍,芩、连苦泄以清热,半夏、干姜辛开而祛寒,如此寒温合用,苦辛并投,使气机得畅,升降得调,从而达到开结消痞的目的。临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满而痛、或下利、或呕吐的症状特点,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者,均可加减应用。
10、滋养胃阴法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志着阳气的隆盛,所以胃气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表里,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临床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玉竹10g,生地黄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二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11、益胃和肝法正常情况下,肝胃之阴液,具有节制肝、胃之气阳的作用。肝阴虚或者胃阴虚,不能节制其脏腑之气阳,则可导致肝胃失和。因此,肝胃阴虚而失和是不可分割的,在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将之与一般的肝胃不和相提并论。
一旦肝阴不足而不能制约肝阳,则使肝阳发动,肝气横逆或胃液虚损而不能济于胃阳,则盛阳无制,燥气得逞而使胃失和降。肝阴虚所致的肝气横逆以及胃液亏损所致的胃失和降,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阴虚性的肝胃不和”。
对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刘老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点。
临床常用加减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贝母、郁金、枇杷叶、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顺其气;头目眩晕者加菊花、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以潜阳;恶心呕吐者加枇杷叶、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饮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养脾胃以健其运化;大便泄泻者去生地黄,加生牡蛎、生山药等健脾以固涩。
对于胃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中灼热疼痛,口咽干燥,虽欲饮水而量不多,纳食减少,厌食荤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胀满,嗳气不除。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用益胃和肝汤,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枇杷叶、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有滋胃阴、和肝气之功,以养阴凉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腻,疏而不旷,降而不泻为特点。
此外,如果胃中灼热,加大石斛、黄精、山药之剂量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
12、温中健脾法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黄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而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肠胃感冒视频学习
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2013年06期,作者:闰军堂,刘晓倩,马小娜,赵宇明,王利敏,梁永宣,王庆国。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一、桂枝汤类方歌21
二、麻黄汤类方歌8
三、葛根汤类方歌3
四、抵挡汤类方歌3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7
六、陷胸汤类方歌6
七、泻心汤类方歌6
八、甘草汤类方歌4
九、苓桂汤类方歌6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4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3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6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7
十四、当归芍药汤类方歌4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3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2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9
十八、杂方类方歌11
一、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二、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增:金匮要略载方
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文蛤汤: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
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越婢汤:
沥水消肿越婢汤,麻黄石膏甘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又加半夏汤,甘草大枣与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热,麻黄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
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三、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四、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瘀积胎可安。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
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蛰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
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六、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七、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气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大黄甘草汤: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
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汤:
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乌头汤:
乌头汤中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当;
痹证多因风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附:金匮要略载方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黄芪随,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气通阳消水肿,小便通利阳乃回。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附:金匮要略载方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
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十四、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增: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
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附:金匮要略载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九首)
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匮要略载方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枣五般齐;
寒邪直中腹中痛,温中止痛宜此剂。
十八、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烧裈散:
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附: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柏叶汤:
柏叶汤治吐血方,马通艾叶与干姜;
中焦虚寒血失统,寓寒于温效力彰。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喘,难卧仍加半夏良。
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
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小半夏汤方歌内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附:王清任逐瘀类方歌(七首)
1.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6.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7.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君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俞,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2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3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4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5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6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7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8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9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10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11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12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
13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14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15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16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17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18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裈散: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