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知识要点:
气血调和
+
百病不生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
万分难得,十分简单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五味日知录”每天一段干货
▍版权声明: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往期好文:
五味日知录
一、【五味日知录】民间中医脉诊秘诀二、【五味日知录】是谁偷走了你的气血?三、【五味日知录】中医的"补气第一方"
四、【五味日知录】参苓健脾四君底,脾虚湿盛此方理
五、【五味日知录】脾虚痰湿身体重怎么办?
六、【五味日知录】手脚冰凉拉肚子怎么办?
七、【五味日知录】温阳散寒-附子理中丸
八、【五味日知录】消食除胀好轻松--保和丸
九、【五味日知录】藿香正气水为什么可以治风寒湿感冒?
十、【五味日知录】小柴胡治感冒的正确姿势
十一、【五味日知录】表虚水湿身体重的调理方法
十二、【五味日知录】感冒缠绵不清,用药除考虑寒热还要考虑这方面
十三、【五味日知录】感冒能够艾灸吗?
十四、【五味日知录】口渴一定是有热?见热就可去清热吗?
十五、【五味日知录】气血两虚怎么办?
十六、【五味日知录】为什么喝完风寒感冒药后医生让喝热粥?
十七、【五味日知录】口渴一定是有热?见热就可去清热吗?
十八、【五味日知录】气血两虚怎么办?
十九、【五味日知录】为什么喝完风寒感冒药后医生让喝热粥?
二十、【五味日知录】肾只能补,不能泻吗?
二十一、【五味日知录】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不能泻吗?
二十二、【五味日知录】白术为何既能止泻,又能治便秘?
二十三、【五味日知录】痛经是怎么治的?
二十四、【五味日知录】胆结石是怎么治的?
二十五、【五味日知录】脸上红疹怎么办?
二十六、【五味日知录】通窍活血汤的四大病证
二十七、【五味日知录】上火的‘虚与实“
二十八、【五味日知录】治疗和预防“上火”的前提与根本
二十九、【五味日知录】治疗一切痰湿的基础方
三十、【五味日知录】君火相火,有何不同?
三十一、【五味日知录】关失眠的机理与脉诊辩证
三十二、【五味日知录】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三十三、【五味日知录】为什么这几味药就叫生化汤
三十四、【五味日知录】“玉屏风散”的组方法诀
三十五、【五味日知录】通脉者必先入心补血
三十六、【五味日知录】用青蒿的名方 —— “青蒿鳖甲汤”
三十七、【五味日知录】把肝的“体阴用阳”讲明白
三十八、【五味日知录】肾的“水中之火”与“阴中求阳”
三十九、【五味日知录】“引火归原”与真寒假热证的三种类型
四十、【五味日知录】由出汗部位来看你的身体状况
四十一、【五味日知录】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1. 古文中"势"的意思 详细释义
〈名〉
(1) (形声。字从力,从埶( yì),埶亦声。“埶”意为“在高原上滚球丸”。“埶”与“力”联合起来表示“高原上的球丸具有往低地滚动的力”。本义:重力。)
(2) 同本义 [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
盛力权也。从力,埶声。经典通用埶。——《说文》(新附字)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3) 又如:势家(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失去权势);权势(权柄和势力);势子(趋炎附势的人);势利(权势和利益);势任(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势利场(争权夺利的地方)
(4) 力量;威力 [force;influence]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声势(声威和气势);势耀(势力威望);势倾人主(威风势力压倒了皇帝);势派(气势;气派)
(6) 形势;情势 [situation]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势促(形势所迫);势面(世面);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大势所趋;守势;势胜(形势优越)
(8) 姿态 [posture]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又如:装腔作势
(10) 形状;样式;架式 [form]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11) 又如:势相
模样(样子);势况(样子,模样);势沙(势杀、势煞、势霎。样子;模样);势样(样子;姿势)
(12) 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the ouard appearance of a natural object]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3) 人及动物的睾丸 [male genitals]
淫者割其势。——《晋书·刑法志》
(14) 又如:势不知有无(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势:指男子生殖器)
(15) 物理学名词 [potential]。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6) 势头;趋势;时机 [tendency;trend;opportunity]
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清稗类钞·战事类》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史记·项羽纪赞》
(17) 又如:势如破竹
(18) 姓
2. 冈势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惠崇 诗中: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诗中写到,由于两心相契,才能居处相近,因而才能频频过从.诗中虽是写此次“相携向野亭”的经历,所蓄积者却是由来有自,而有了这一层铺垫,这一次出游理所当然是难忘之旅.
第二联写亭中所见:河水从两座山冈间流过,好像切断了山脉的相连之势;烧荒留下的痕迹中,泛出点点新绿,传播着春天到来的消息.前一句气势恢宏,后一句观察细腻,又都意新语工,见出作者的创造力。
第三联写留连之久,侧面点出景色之宜人.杜甫《秋兴八首》有“信宿渔舟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穷极无聊,所以能够观察细致,此联亦借用这一手法,却是以渔人从钓到收的过程,刻画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鹤则不仅是他们描写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末联直接点出晚归之意,却径言“不愁”,因为有“明月上前汀”.明月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照亮路途,事实上,明月本身也是构成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暗示了由日至暮,游兴仍然未尽.至于月光下诗人将要领略到什么,却全然没说,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诗人的过人之处.
再来欣赏一篇古人描写山水景致文章:
“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点评:山水不是死寂的静物,凡山水均有生理节律与气血命脉,当然其“生相”就有大 小高低、强弱美恶之别。
两篇文章俱是写景言志,文中山岗相连之势谓之”岗势“。
3. 冈势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惠崇 诗中: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诗中写到,由于两心相契,才能居处相近,因而才能频频过从.诗中虽是写此次“相携向野亭”的经历,所蓄积者却是由来有自,而有了这一层铺垫,这一次出游理所当然是难忘之旅.第二联写亭中所见:河水从两座山冈间流过,好像切断了山脉的相连之势;烧荒留下的痕迹中,泛出点点新绿,传播着春天到来的消息.前一句气势恢宏,后一句观察细腻,又都意新语工,见出作者的创造力。
第三联写留连之久,侧面点出景色之宜人.杜甫《秋兴八首》有“信宿渔舟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穷极无聊,所以能够观察细致,此联亦借用这一手法,却是以渔人从钓到收的过程,刻画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鹤则不仅是他们描写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末联直接点出晚归之意,却径言“不愁”,因为有“明月上前汀”.明月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照亮路途,事实上,明月本身也是构成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暗示了由日至暮,游兴仍然未尽.至于月光下诗人将要领略到什么,却全然没说,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诗人的过人之处.再来欣赏一篇古人描写山水景致文章:“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
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
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点评:山水不是死寂的静物,凡山水均有生理节律与气血命脉,当然其“生相”就有大 小高低、强弱美恶之别。两篇文章俱是写景言志,文中山岗相连之势谓之”岗势“。
4. 文言文翻译﹡ 孙子的“势说” 原文:【兵势第五】 1.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2.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
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
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5.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
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
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5. 文言文中趋是什么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
6. 敌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敌[dí]在古文中有4个意思:
1、用作名词,释义:仇人。
古文出处:东汉 许慎《说文》:「敌,仇也。」
古文释义:敌,仇人的意思。
2、用作动词,释义:抵挡、抵抗。
古文出处:汉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古文释义: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抵抗。
3、用作形容词,释义:敌对的、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的。
古文出处:战国 佚名《战国策·秦策》:「四国之兵敌。」
古文释义:四个国家敌对的军队。
4、用作形容词,相等的、相当的。
古文出处: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李杜诗篇敌」
古文释义:李白和杜甫写诗的水平都差不多。
扩展资料
“敌”的字形演变:
“敌”字的组词:
1、抵挡、抵抗。【组词】:「寡不敌众」
2、敌对的。【组词】:「敌军」、「敌方」、「敌意」。
3、相等的、相当的。 【组词】:「势均力敌」。
4、仇人。【组词】:「大敌当前」、「分清敌我」、「敌众我寡」、「敌暗我明」。
-敌 (汉字)
7.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会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细目三:诊断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0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手指麻木怎么调?试试这三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