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中医人更好地成长学习,五味中医每周限时免费赠送一套中医资源,内容包含中医视频,音频,古籍等等。
本期为学员准备的是倪海厦老师的「伤寒论」全套视频课程。
获取方式:
一、关注『五味文化』,发送“我的海报”四个字到公众号内即可领取资料。
二、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即可领取。
伤寒论
课程简介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2]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视频部分截图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腕关节扭伤的艾灸视频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伤寒论第143条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原文解释】妇人患太阳中风症,发热恶寒,正值月经到来,七八日后,热退脉迟身凉,胸胁下胀满,好像结胸症状、语言错乱的,这是热邪进入血室所致,当刺期门穴,以祛其实邪。
“妇人中风”就是说妇人得了桂枝汤证,发热恶寒,本来要传经了,得了七八天了,正好进入少阳,这个时候,刚好女人的月经来了,天下居然有这么凑巧的事。
女人如果是伤寒,月经来的时候,不用吃药,自己会好,只有中风的时候,桂枝汤证,才会需要。桂枝汤证,病人有发热,有流汗。有汗和无汗就可以来分桂枝和麻黄。桂枝汤是有汗 ,麻黄汤是没有汗。
女人刚好中风,恶寒发热,月经来了,热除,热就没有了,脉迟身凉,是不是病好了,不是的,病没有好,脉迟的原因,主是病往里面走了,顺着三焦淋巴系统走到胸胁,进到子宫里面去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不是结胸,结胸一定是在心下的地方非常硬块,才是结胸。
“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张仲景这又是期门,不管是什么都是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病人会出现谵语,一般都是精血亏虚的表现,热入血室,血室就是胞宫,女子每个月都要来月经,胞宫为血室,肝藏血,肝脏也是血室。总之,热入血室与月经适来适断及产后恶露相关,故血室同胞宫的关系显得密切。
这个条辨,就是说女人中风,发热恶寒,刚好来了月经怎么办,就是刺期门。
伤寒论第132条辨: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原文解释】结胸症,脉象浮大的,治疗不能用攻下法,若攻下,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结胸的原因,在伤寒论里就是误下,实际上,可能原因很多,并不是医生误下,而是得了感冒还没有好,一直咳嗽,痰就慢慢的累积起来,以后突然就肺脓疡。
如果病人是结胸症,脉象浮大,不可以攻下,攻下则死,这是为什么?
在临床,我们看病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阴阳分隔,阳不在乎多,越多越好,阳最在乎的是密,要藏在身体里面。所以,正常人,摸他的脉的时候,摸到皮肤表面,摸下去才会摸到脉,阳就是潜藏在里面,头是诸阳之会,摸到头的时候,是冷的,这就是好的现象,这就是阳潜藏在里面。
结胸证,脉应该很沉很紧在里面,结果摸到病人脉是浮大的,病人的真阳要脱了,元气已经快没有了。一般来说,到了这种情况都已经不能睡觉了,坐着等死。这是阴阳分隔的现象。
这个132条辨,病人是结胸证,是脉浮大,代表病人的阳要绝了,如果再一攻下,里阳就没有了,所以,张仲景就说了,下之则死。但是,如果不下,这个病人还是死,这只是张仲景告诉后学者,这患结胸的病人,如果是脉浮大,会很危险。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上,就要先跟病人家属讲清楚,不然的话,就不要给药,免得惹来纠纷。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病,出现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症状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症,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
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使阳气来复,若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
若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有谵言妄语等症出现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伤寒病,出现了脉浮,还有自汗,小便次数增多,只要有尿意就要马上排尿,有的还尿不尽的感觉,刚刚拉完又想小便,一但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也就会心烦,还有一点点怕冷。只要有怕冷,就不是桂枝汤证,桂枝汤是发热、汗出、恶风,伤寒是无汗,身体节痛,恶寒。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这是误治。
我们在给病人桂枝汤时候,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丢失,代表里虚已经很厉害了,我们怎么知道病人里虚很厉害,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尿汗血同源。
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
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伤寒论》第148条辨: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原文解释】外感病五六天后,头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胀满,口中不想进食,大便坚硬,脉象沉紧而细,属阳微结症,必然既有表症又有里症。脉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阳微结的表现。若是纯阴结症,病邪应完全入里,不应该再有表症,而此症是半在里半在表,表症仍然未解。脉虽然沉紧,却不是少阴病,因为阴症不应该有汗出,现有头部汗出,故可知不是少阴病。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若服小柴胡汤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伤寒五六日”,病没有好,这就是要准备传经了,“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我们在学经方的时候,张仲景在写手足逆冷的时候,病情就比较严重。这里讲的“手足冷”是手指尖到用腕关节,脚趾头到脚髁这个地方。“四逆”就不一样了,是从手指头到手肘,脚趾头到膝盖。一般看到“四逆”这两个字,病情就很严重了。
这个条辨讲的是要传经了,传经的症状是头汗不出断的出来,这种头汗出,就是不动也在流汗,如果动在流汗,这是正常的。不动就流汗,这就是不正常。而这个病人就是不动头上也在出汗,还有一点恶寒怕冷,手脚也冷。
“心下满”就是胃的这个位置出现胀满。“脉沉细”代表病在里,这个人表证和里证都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病人阳气没有办法发散,这个症状就是“必有表,复有里”,张种景给了一名称,叫阳微结。中医写阳微结在里面的时候,这只是写的一个症状,并不是说胃癌,肠癌,中医不是这样写。但是,现在有一种医学,病名很可怕的,听到病名就吓得半死,什么都没做,人就瘫软在病床上了。
头汗,手足冷,心下满,这是表证,口不欲食,大便硬,这是里证。脉沉细是病在里,头汗出是病在表。如果是“纯阴结”,刚刚是阳结,现在是阴结,如果是“纯阴结”结到了,不得复有外证。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阴结”还是“阳结”?“阴结”的时候完全看不到阳证,看不到热证。
这个条辨是半表半里,因为还有阳明的症状,从这里开始,张仲景慢慢地开始导入少阴篇。我们只要知道,病在阴的时候,三阴,太阴,少阳和厥阴,阴证的时候看不到阳证,这个时候不得有汗,还是可以给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用了,还没有好的话,因为病人是大便硬,这时候只要大便一出来,病就解了。象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一点大柴胡汤。
这个条辨的意思,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脉沉细,我们在学习阴篇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脉沉细,就可以判断是阴证了,没有阳证了。这里就告诉我们,即使是脉沉细,不一定是都是阴证,有一种是脉沉细,表里证都有的时候,还是可以摸到沉细的脉,千万不要说沉细的脉就是全阴证。
所以,中医的望,闻,问,切,切脉是留在最后的,最好的是望,闻,问。我们看阴症的时候,望就能看到,你看到那个人坐在那里不讲话,静静的,就是阴,那个跑来跑去,动来动去就是阳。那么,如果是阴阳并结的时候,是病情很重,很危险的症状。如果是很表现,表在外面的阳和阴,那是半表半里的症状。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摸到脉沉细,就判断是纯阴证了,就开处方了。有的中医想表现一下自己很厉害,不闻不问,摸摸脉,就说是少阴证,就开处方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开出去了,其实这里不是,还有阳微结。这样是不对的。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