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脾虚”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穴位可以调治脾虚

溪黄草 2023-07-18 14:40:05

有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脾瘅”。

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多饮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搭配。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3、多尿

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

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脾虚吃什么可以调理改善呢

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其中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这些饮食都需要人去注意,长期坚持,还可以尝试一下(德甫的甞胃寳茶),这是一款健脾茶,能温养脾胃。
食疗参考方
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健脾:可用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特别注意
脾虚一般不会单一出现,或夹寒,或兼热,或有气滞之象等,所以一般没有固定的方剂。要调理好脾虚,你需要请中医为你辩证清楚后,用药才会收全功,否则虽脾虚有所好转,而其它症随之而起,得不偿失。
至于饮食上的调理:一般宜清淡易消化饮食;药粥一般用山药,薏苡仁,等为基质,并可长期服用。

糖尿病从脾论治之五-脾虚瘀郁滞

5.脾虚郁滞

证候分析: 糖尿病日久,精神负担加重,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导致肝木克脾土,日久导致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腹胀纳呆;精神抑郁,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导致脾虚更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从大肠而走故肠鸣泻泄;水谷精微不能经脾的散精而营养周身,体内缺乏正常的营养,故四肢乏力;肝失疏泄调达之性,故烦躁易怒,胸胁胀满;肝气郁结经血流行不畅,故月经失调,痛经;舌脉9为脾虚郁滞之征。

治疗原则 :健脾平肝,清热养阴

常用药物

健脾药用党参、黄芪、白术、云苓、升麻、葛根、砂仁等。

平肝药用香附、川芎、柴胡、枳实、甘草、白芍、当归等。

清热养阴药用知母、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枸杞子、山黄肉等。

常用方剂: 健脾平肝降糖饮(作者方)。

处方 :柴胡、香附、当归、白术、白芍药、生地黄、枸杞子、川芎、知母、升麻、云苓。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处方分析: 本方为健脾平肝清热育阴之剂,方中白术、云苓补中理脾,升麻升发脾阳,上药相合增加补脾之功能;柴胡、川芎、香附、当归、白芍疏肝理气、解郁;生地、枸杞子、知母养阴清热;诸药相配健脾使脾实,脾实肝气郁结不易横犯,加之使用养阴清热之剂,热清阴复,糖尿病自愈。若渴饮无度加石膏、花粉;多食善饥加黄连;小便频数加桑螵硝、芡实、覆盆子;便干加瓜蒌仁;便溏加苍术、秦皮;肢体及面部浮肿加猪苓、泽泻。

糖尿病从脾论治之三 脾虚湿热

3.脾虚湿热

临床表现: 怕热喜凉,汗出热减,胸脘腹胀,口渴不多饮,肌肉酸胀,四肢沉重,并有浮肿,头部发胀,疲乏无力,便秘尿黄,舌胖嫩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 糖尿病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肺胃之热伤及于脾,导致脾阴不足,从而也会影响到脾气的功能,导致脾气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脾阴虚而生热,湿热交蒸故怕热喜凉;热蒸湿动则汗出而热减;脾虚运化无力,湿阻气机,则胸脘胀满,热盛则口渴;里有湿停所以渴不多饮;脾主肌肉、四肢,今脾失运化,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阻于肌肉经络之间,血气运行不畅故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脾虚其不化水,水邪泛滥则水肿;水泛于上故头痛发胀;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影响全身则疲乏无力;津液不能下承加之丁肠则人”下则尿黄;舌脉为脾虚湿热之候。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

健脾益气药: 党参、白术、甘草、山药、梗米、生黄茂等。

清热化湿药 :苍术、陈皮、川黄柏、厚朴、佩兰、白蔻仁、砂仁等

常用方剂 :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味处方:党参、云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苍术、厚朴、黄柏、葛根、牛膝、薏苡仁。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处方分析: 本方为健脾化湿之剂,方中参、苓、术、草健脾养胃,恢复脾的功能;苍术苦温辛燥,以除湿运脾、厚朴苦温除湿,消除痞满、二药相配增加四君的健脾之功;陈皮、苍术、半夏芳香化湿,醒脾调中;黄柏清热利湿,配牛膝引药下行:慧米清热利湿;葛根除热生津,又抑制上药太燥伤及脾阴:上药共奏燥湿健脾清热之功。

糖尿病口渴、疲劳,是脾胃气虚惹祸…中医:刺五加、人参有助降血糖

罹患糖尿病不是世界末日,勿惊慌!但是,糖尿病患者必需注意征兆,一旦出现多喝、多尿、多吃,以及有突然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常见症状时,就要提高警觉。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生与身体脾胃气虚,导致动能不足,使血糖变高,有很大的关联。所以透过药膳调理脾胃,例如刺五加、人参,或人参白虎汤,并且维持运动,有助稳定血糖。

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早发现 控制不佳小心并发症

全台约有逾200万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已是十大死因之一。糖尿病初期是没有症状的,当出现「三多一少」即喝的多、尿的多、吃的多,以及体重不明原因下降4大主要症状时,多半已是较严重的糖尿病。若糖尿病患者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病情长期控制不良,会引发心血管、眼睛、肾脏、神经等慢性并发症,不可不慎!

中医看糖尿病:属于肺热津枯、脾阴虚耗的耗损性疾病

中医师赖睿昕表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枯伤耗损、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的耗损性疾病。而身体血液里面的血糖没有办法被身体好好的运用,这与身体脾胃气虚有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身体没有足够的动能,将多余的血糖转变为身体所能运用的能量,所以身体的血糖才会变高。

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是关键!为了控制血糖,中医的调理也必需着重在此。唯有改善脾胃气虚体质,让身体产生足够的动能,才有办法去消耗更多的血糖,让身体的胰岛素分泌变稳定。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枯伤耗损、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的耗损性疾病。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4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